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峥嵘岁月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峥嵘】段云(纪实小说)

精品 【峥嵘】段云(纪实小说)


作者:耕石 秀才,2811.6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94发表时间:2013-10-06 12:43:42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当工厂企业“转轨变型”云垂海立,在我身上也发生了一段离奇的故事。本来只做了素材记录,现整理成小说发表。虽然时间过去了36年,但毕竟是那段时间的一种真实写照。


   一、独闯深潭
  
   1977年我刚搞完宝塔河铁塔厂的投产,第一批试制铁塔用在五峰县一座地方上建的水电站上,听说安装非常顺利,正在我准备下一批工程开工的时候,局政治处通知我,让我作好准备,到宜都制杆厂支援改建。
   宝塔河铁塔厂的全套技术装备改造和生产技术管理可以说是我一手一脚设计完成的,这一方面至今还留作美谈。
   宜都制杆厂和宝塔河铁塔厂都是局里废弃的火电厂旧址,宝塔河在宜昌市郊区,宜都是行署的一个县。从生产性质上来说是一样的,可是生产内容却截然不同,一个原材料是钢铁,一个是钢筋水泥,反正我是学电的,什么对我的专业都不沾边。
   宜都制杆厂局里曾经派过两次人,第一次是局里唯一的一位学热机的技术人员,擅长管理,另一位是行政科长。大约搞了半年只拆走了旧设备。
   第二次是两位副科长,都姓王,一个搞行政,一个搞材料,派我去的时候两位科长都在。
   这个厂的基本情况是行政管理班子齐全,书记刘仁全,厂长穆志高,行政办公室主任杜茂仁,局派人员结合领导班子搞改建。
   厂子只有一片空房子和原来做煤场用的空地以及修理车间用的几台老式机床,第二次去的材料科长购回来一套离心机和钢模。
   工人的情况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守正式职工,40余人,全是原电厂的后勤管理和维修人员,可谓“麻雀虽小,五臓俱全”,其他运行人员随火力发电机的拆迁全转走了。另一部分是亦工亦农临时工人,整40人,从电厂拆迁时就招来了,清一色的健壮劳动力,只有一个女工名段云,女孩长了个男儿像,粗壮有力,性情开朗,因为是女的,就跟着一名车工师傅学车工。
   我去的时候自然要到局派人员那里去报到,当我推开“筹建办公室”的门,只见两位科长和两名工人正在打花牌,我大大咧咧地喊了一声:
   “王科长,我来报到了。”
   材料王科长的脸对着门,抬头把我望了一眼对其他人说:
   “出牌!”
   我心里想,是不是我失礼了?两位科长都姓王,又都是副科长,我喊谁呢?当了科长的人是最忌讳下级喊名字的,再说喊一个不喊一个岂不更失礼?于是我背着手弯着腰,认真地当了一会“看客”。
   一盘花牌终于打完了,趁洗牌的时候材料王科长才对我说:
   “听说是你来,坐吧。”
   我打量了一下办公室,里外间,外面两张办公桌四把椅子,里面两张单人床罩着蚊帐,简陋得不可再简陋了,如果再简陋就要趴在地上办公了。我说:
   “我可是一个电话就来啦。”
   开始摸牌了,王科长说:
   “你去找穆厂长,那个老头。”
   我说:“我是局派的,怎么去找穆厂长呢?”
   王科长说:“我们在等通知,还不是一个电话就走了?”
   我说:“这是怎么回事?李书记找我谈话时没听说么。”
   王科长继续说:“没听说的事情还多着呢,派你来只不过是稳住工人的心,其实派谁来都白搭。”
   哦,原来如此!
  
   二、一个笼子装六个叫鸡公
  
   宜都制杆厂的“筹建办公室”被我独占了,撤走了一张桌子和一张床,椅子和文具留下,办公用品由花牌改成了绘图用具和一大堆工具书。我的第一步工作是了解设备,发现绝大部分设备无法采购,因为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完全结束,所有的工厂还处于瘫痪状态,空有供货单也无法供货,于是我下定决心,除机床和大型专用设备外全部自己制造。
   这并不是空想,要说技术装备铁塔厂的比这里的繁杂的多,从下料到镀锌,从大型行车到组合模具,其中包括设计厂房和制作塑料焊枪,大大小小上百件,光图纸就画了800多张,设备套设备,零件套零件,图纸拿出来,工人就装上去,仅仅两年半的时间,到全套操作规程不是也完成了吗?
   做这些设备需要工人的密切配合,也就是说我的设计思想能够被他们领会,他们的运作思想能够被我吸收,使一台设备能成为大家的集体创作。这些举措在宝塔河做得到,在这里就难了。
   首先是设备和工种不齐全,比如机加工的刨、铣、磨,还有锻工、起重、电焊诸工种,宝塔河除了翻砂以外全有,师傅们全是老练的,后来又做了全面补充,而这里只有车床和冲床,电焊谁都可以摸两下,但焊出的质量谁也不行了。这倒好说,同一条街上就有一个县机械厂,再大型或精密加工到县里的一个军工厂去加工,反正出加工费,倒好解决,只是这里的人难办。
   这里的工人基础是原来电厂招来的小手工业者,他们中间什么样的人都有,修锁的,白铁匠,补锅的,锯碗的,只差补鞋的了。另外还有跟着发电机来的外地人,结构相当复杂,平时谁也不买谁的账。
   首要解决的设备是行车,因为所制电杆是预应力水泥电杆,需要钢模、离心机和蒸汽,制作在一个地方,凝固在另一个地方,这样就需要把十好几米长的笨重钢模运来运去。在场坝上还好说,用一个链条葫芦和三角拔杆就解决了,可是在离心机旁不行,因为地方挤,拔杆支撑不开,支撑开了车子也推不进去,而且堆积钢模,必须用行车,可是买不到。在宝塔河的时候到沈阳去订货,预期要一年以后才能到货,在这里就更甭说了。
   我找厂里要对策,书记厂长都说:
   “局里派你来就是给我们解决问题的,主意还是你拿。”
   我召集师傅们开会,他们是维修钳工林朝芳(已故)、姜崇宗(已故)、电焊工杨正常(已故),车工艾诗文(已故),万能手方发春,另外还有两名技术员,一名是万华轩,华中工学院发配电专业毕业,一名是罗锦标,水利采煤中专毕业。这七个人当中有六个是“叫鸡公”,别说在一起开会,就是平时见着就差在对方的背后唾一口唾沫。可是他们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我在他们中间又该怎么办呢?
   三、和“叫鸡公”交朋友
  
   工人当中有一种说法,叫做:“掂掂你的斤两”,就是说看看你究竟有多大能耐。尤其是有点板眼对新来的或是级别比自己高的喜欢搞这套。
   我的斤两早被人们掂过了,而且凡是掂过我的斤两的人都成了我的追随者。可这里是六个人,幸亏有艾诗文,胖胖的大个子,名字取得文雅其实文化不高,当年50多岁,没有师傅自己剽学的车工,现在已经车得出一手好活,并且带了徒弟段云。段云在师傅的带领下技术进步也很快。他们师徒二人的特点是在厂里当“哑巴”,有什么好说的呢?六面来风,一头比一头硬,说了张三得罪李四,说了王五得罪赵六,索性当哑巴,有活就干,没活就在厂里呆着。
   上次开会我发现了艾师傅,他是支部委员,照理说应该支持我的工作,因此我首先要抓住他。
   “这里的人心思散,不是你想象的。过去的电厂坐着拿钱,现在搞什么不好?偏偏搞水泥杆子。”他对我说。
   “这些情况临来前李书记都跟我说了,现在我想了解一些具体情况,上次开会的那几位师傅……”
   “怎么好说呢?多少年的老同事了。”
   “不是那个意思,我是想了解他们的优点特长,平时喜欢什么,爱玩什么,想要把厂子搞起来,我必须和他们交朋友,”……
   那次我们谈话很长,通过他我了解到许多情况,通过分析我认为只有一个人不好对付,那就是罗锦标,他一直想当技术负责人,起初局里派来了老魏,现在又派来了我,肯定是个硬碰硬。万华轩大学毕业,专业不对口,只要不让他做事还是很容易交朋友的。至于杨正常,是个专门“炒乱子”的主,但他是电焊工,一条小鱼翻不起大浪,其余三位各有特长,技术上也有一套,但是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凡是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须以他为主,要是说某某人的主意或是协助某某人完成一项任务,用现在的话说:“没门!”这样事情就好办了。
   段云把饭端来了,我们一起边吃边聊,我敲定了自己的主意……
  
   四、我的拿手好戏
  
   在宝塔河的时候有个电工周绪达,技术上很有一套,而且积极肯干,就是瞧不起人,何况我这个“万金油”技术员?只是几次处理事故我把他“镇”住了。在设计安装镀锌车间轻便行车的时候他恨不得看我出洋相。我们平时说话他从来不提这行车,我也从来不说,当车间厂房快上顶的时候,他不时到车间望一望,行动有点诡秘,我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仍然不动声色,当行车顺利地装上去的时候他跑了来拉着我的手说:
   “老王啊,我算服了你了!”
   我说:“你没看见这个车间的厂房都是我设计的吗?从开始的时候就做好了布局。”
   “我说整个车间没有支撑梁呢?只给镀锌槽用半边车间,而且用管子做轨道和用钢绞线做吊梁,我做梦都想不到。”……
   在制杆厂这个谁也不服谁的地方我也必须用这一套,否则这个厂就不是制杆厂,而是“垮杆儿”厂了,我的“半世英名”也就前功尽弃。
   想要让这个厂子搞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马上投产,关键问题还在行车,如果按照正规设计,就是把宝塔河的那套图纸全部搬过来,一台12米跨梁的5吨行车加工也要半年,更何况这里的条件是这么差,成功不成功还另说着。于是我仅用了一台5吨的链条葫芦,不到一个月就装上了一台行车,其实只是做了一台吊车的大梁,并且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无动力行车”,因为它一台马达都没用。
   制杆厂的大件没有别的,只有钢模和制好的电杆,而且轨迹单一,吊件笨重,这样无需用大车小车开来开去,半机械半人工,利用吊件的重量倒过来牵引行车。不就是“稳住工人的心”吗?这里的正式职工无所谓,他们有事干无事干工资照发不误,重要的是那些亦工亦农的临时工。他们被从山沟里招了来,个个信誓旦旦地宣称:“我要当工人了,这一辈子再不回山沟了”,而且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40人当中有一大半是共产党员,民兵骨干,生产队里的尖子,如果这个厂搞不上去再让他们回去,他们的脸往哪搁?想到这一层,我拼出吃奶的力气也要让这个厂尽快投产!
   他们个个积极肯干,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一个人还抵不上一台马达?还好的是县里有配套厂,一应加工自己力量不足的,全可以分给别人一口饭吃,当自己效益上去了,大家也乐了,再慢慢改造设备才是正理,反正厂里多的是地方。
   我的这些想法得到了艾诗文的支持,当然也就得到了厂里的支持,特别是厂长穆志高,几乎把我当了活宝贝,我在制杆厂一步跨开去,可是还有第二步,第三步……
   命运又将如何摆布我呢?
  
   五、这一招杀手锏
  
   一个工厂意味着什么?生产,出产品,源源不断地订货,源源不断地赚票子。有了钱就有了一切,而且这钱要自己赚,不再把手伸进妈妈(上级)的口袋里。
   在这一个月当中,原先负责搞过的设备重新进行了分工,不是互相不买账吗?这好办,各负其责,而且谁搞的设备谁操作。原先已经铺开的设备有好几个,除了离心机要大家一起先上以外,其他的镦头、切料、拉伸、调直各负其责,其实都是用旧床子改,只不过增添一些模具,到了宣布投产的时候让所有的机器都能动起来。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罗技术员的一台调直机硬是没动。此人当时不过30岁,说话的口气比癞蛤蟆还大,可是搞起事来要死不活。在我搞行车的时候专门和我抢车床,我没零件车的时候他到外面跑加工,我要是一有零件车他又拿到厂里来车了。
   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掂斤两”的主,据我所知,凡是喜欢掂别人斤两的人都是不怕别人掂的,可看他干活的那种架势是经不起一掂的,如果我要掂掂他,这台设备就落到我的头上来了,反过来他还可以到处说风凉话,我才没有那么傻!钢筋调直虽然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他不是喜欢跑加工吗?就让他跑去吧,我们等不及的也可以先从外面跑回来。
   一个人在外面工作,尤其是单枪匹马,不是只靠勤劳本分兢兢业业就可以搞好的,俗话说“吃瓜子嗑出个臭虫来——什么人(仁)都有”,对这种人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镇”住他。
   我决定搞拉拔机。因为生产很正常,除了局材料科全部包销产品以外还直接接到几个县里的订单。据我调查,当时制水泥电杆的厂子只在武汉有一家,这样在鄂西地方就不必舍近求远,何况我们的价格比武汉的便宜得多。
   工人的干劲自不必说,尤其是亦工亦农的工人,因为他们有了希望,不仅“加班费”就超过了工资的一倍,而且看到了自己的前途:“我终于当工人了,再不会回那穷山沟了!”
   可是拉拔机又卡了口。
   制电杆用的钢筋是5.6毫米的圆条,要求达到一定的钢度,解决的办法是把普通的6.5的盘圆(俗称6毛丝)通过4次拉拔使它变成5.6毫米,从中使其内部应力发生变化而提高刚性。
   我曾去过拉丝厂,艾师傅又带我去了县拉丝厂,他们大概是下定决心想要电力的一碗饭吃,不惜血本装了6台拉丝机,而且占了三个厂房和一个盘圆库。制杆厂的场地虽有,简易车间盖起来也快,可是拉丝机不是说买就可以买到的。再说,花这么大的成本只把盘圆拉缩0.9毫米实在不划算。我是借调搞支援的,走了以后给人家留下这么大的一个摊子不如索性在外面加工,于是我开始了新的构想,也许这又是一招杀手锏。

共 11688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改革开放初期,当工厂企业“转轨变型”云垂海立,在作者身上也发生了一段离奇的故事。本小说是那段时间的一种真实写照。一、独闯深潭,我到宜都制杆厂局报道,对厂里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报道时科长很不友善的几句话,让人另眼;二、一个笼子装六个叫鸡公,我筹划解决厂里的实际问题;三、和“叫鸡公”交朋友,我敲定自己的主意;四、我显现出超强的技术能力及团结工人的能力,得到了厂里的支持;五、我开始新的构想,一招新杀手锏;六、我绘画的图纸一张张交给段云,她很喜欢;七、依照图纸,制造零件,拉拔机成功生产;八、局里对下属机构进行大调整,制杆场起了平地风波;九、段云想轻生;十、县电力局硬性撤销制杆厂,十一、将心比心,为段云解忧;十二、大家都来感谢我。一篇读来很有感触的纪实小说,作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主要写了段云在这些风波中的坎坷经历,小说富有很大的知识文化性,对现代人来说是一种财富,刻画人物形象深刻,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文章人物更加鲜活,语言朴实,描写细致,感情流露真挚,问好耕老,倾情推荐!【峥嵘社团编辑:於星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007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於星月        2013-10-06 12:44:33
  拜读学习耕老大作,编辑不当之处敬请指正,创作辛苦了,祝秋安!
星月之金戈铁马传说
2 楼        文友:耕石        2013-10-06 16:40:04
  这篇文章的技术含量较大,是我的一段真实生活,感谢星月及时审编和精细评论!遥握!
3 楼        文友:於星月        2013-10-07 08:54:30
  祝贺耕老文章获精,读更老的真实生活,感同身受,很有启发,祝秋安!
星月之金戈铁马传说
回复3 楼        文友:耕石        2013-10-07 10:30:41
  感谢星社审编和推崇,一段真实生活的记录,获精实出意料,祝编创快乐!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