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观鱼者三则(散文)

精品 【绿野】观鱼者三则(散文)


作者:一渔夫 探花,1511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31发表时间:2013-10-09 17:22:21

观鱼者之一
   我扶在栏杆上,观赏小桥下面的游鱼。
   夕阳把桥下那湾河水染成一抹金黄色,泛起层层细碎的涟漪,游动一群小鱼,时动,时静,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彩画,栩栩如生。我站在小木桥上,欣赏下面的小河,还有一群小鱼,以及两岸的假山,丛丛的蓬草,心立刻醉了,久久地伫立在栏杆前,不忍离去……
   这里是处豪华小区,原来并没有小河。开始建筑小区后,挖掘一条人工小河,再铺上几座小桥,从楼房下或草木旁边蜿蜒地穿过,映出一湾静水,在那片喧闹的都市中,衬托出一片难得的静谧与恬淡,流露出另外一种风情。知道这样一隅之处,每天晚饭后,我都来到小桥上观赏小河里的游鱼。
   夕阳坠落到西面的楼群后面了,光线暗了下来。可能河水有点凉了,也可能到了黄昏,小鱼不喜欢活动,躲藏在蓬草的旁边,我一动不动地伫立在那里。
   那群小鱼,一寸左右,共计二三十尾,也不知道是什么人才放在那条浅浅的河水里?我正在想那群小鱼,一位老者经过小桥上,见我一直站在那里,热情地打招呼说:“在看鱼?”
   “是的。”我笑着问他,“是什么人放的这群小鱼?”
   他走到我的身边,一边观赏桥下的小鱼,一边说:“不是哪个人放的,是野生鱼。”
   听老者说里面是一群野生的小鱼,我奇怪地看了看桥下那湾静静的小河,不相信地说:“这里的河水,可能还不到半米深,到了冬天封冻后,全结冰了,那些小鱼能坚持到来年开春吗?是不是还有比较深的地方,或者在冻冰前,把它们捕捞上来养在暖和的水里?”
   那位老者笑了笑说:“从没人捞,也坚持不到明年春天。河水彻底冻结以后,它们也冻僵了,哪里还能活到来春呢?”
   “那……”听了那位老者的话,我更加糊涂了,不明白地看着他。老者朝我笑了笑说:“每年开春后,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水里的鱼卵孵化成小鱼苗。到了秋天,长到一寸左右,开始产卵了。到了冬天,结成厚厚的冰,头一年孵化出来的鱼全冻死了,但它们却把鱼卵留了下来,也冻不死,等到第二年开春以后,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那些鱼卵开始孵化,又变成了小鱼,游动在小河里。它们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一代又代地流传下来……”
   听了老者的话,我还是不相信地问:“能有那种事吗?”
   老者说:“你可能不相信吗?在年轻的时候,我曾经打过鱼,也知道了一些鱼的习性。不仅是这些小鱼,那些在水泡子或小河流里也有这样的鱼,不仅在这条小河,就是那些水泡子里也生活着一些小鱼,像老头鱼,小麦穗,还有山胖头等好多小鱼。”
   小区迷失在晚霞的暮霭里,弥漫地漫过草地上的蜿蜒甬道,随着一阵傍晚夏日的熏风轻拂在我的脸上,感觉在那寂静的世界里,平添了大自然带来的气息。我禁不住再次问他:“在这条小河里面,还有别的鱼群吗?”
   他说:“这条小河里原来有十几群小鱼。前些日子,为了消灭草里的蚊子和孑孓,物业里的工作人员撒过一次农药,河里的小鱼几乎都被杀死了,好像只有这么一小群了。”
   听了那个老人的话,我站在那里看了半天,再次问他:“您知道,它们是什么鱼呢?”
   老者说:“不知道,都叫小野鱼。”
   小野鱼,是的那群小野鱼。它们的身体那样地柔弱而单薄,往往不会引起小区里人们的注意,甚至连孩子都会忽略它们的存在,而那些物业人则更是心不在焉,在撒药时不小心,误伤了它们,使那些小鱼纷纷死去。那群侥幸活下来的小鱼群,以后会不会也遭到农药的杀戮呢?我不禁充满了怜悯和同情——可能所有的人对那些弱小者都充满了怜悯和同情吧?
   夕阳已经落山了,高楼西面的光亮也逐渐暗了下去。看看天色已经晚了,那位老者先离开了我们闲聊的小桥,随后我也向学院家属区走去。
   离开了刚才那片高楼大厦,还有那里的树林、花草和小河,信步走在平坦而广阔的沥青路上,使我再次想起那位老者曾说过的话:那群小鱼无疑是很渺小的,不过一寸长左右,而且它们的生命也很短暂,从春天开始,到冬天结束了,前后不过短暂的几个月时间。但是在它们那短暂而渺小的生命里,在春天在那条死水中萌发出勃勃的生机,在夏天死水微澜中冲起层层涟漪,到了秋天则产下累累金色硕果,即使到了寒风凛冽的严冬,也死得其所!想到此,还能为那些孱弱的水中生动有什么可抱怨,有什么要为之而怜悯和同情呢?当然不能!
   只要它们还生活在桥下的小河里,我就会到那里去欣赏,欣赏它们在死水微澜中冲起层层涟漪。那层层荡漾起来的涟漪,真的很美,很美……
  
   观鱼者之二
   年轻的时候,我喜欢养鱼。当然不是那些饲养的鲤鱼、胖头和鲫鱼等淡水鱼,而是所谓的观赏鱼。
   那时在我工作的农场,还没有人养热带或海水观赏鱼,连金鱼都没人养,更不要说以后出现的富贵猫、地图、鹦鹉和金龙、银龙之类的观赏鱼了。当时家中的鱼缸子里养的不过是从江里捞的胡罗子、鳌花、刺鱼或鳊花和嘎牙子。但不了解它们的习性,几天都死光了,隔上几天到江边再捞一些回来,挑几条好看的小鱼放在鱼缸子里。一天傍晚,当我把扒网快速地拖上岸边,张网看见一条从没见过的小鱼出现在网中心。
   一眼看见到那条漂亮的小鱼,赶紧捧进水桶里,拎回家中,放在鱼缸子养在里面。那是一条从没见过的鱼,长不过四五公分,但特别漂亮。只见它的脊背呈淡蓝色,腹部银白,上面点缀着没有规则的深色斑点:脊鳍和腹鳍很长,一直伸延其尾鳍;尾鳍后端为椭圆形,外缘镶嵌一圈颜色较重的边,淡雅而不失高贵。而它的头部在上百种淡水鱼中,更是极为罕见:两侧的鱼鳃盖上,各长有椭圆形斑,里面为蓝色,外镶一圈朱红色环,绿豆大小,闪耀金属般的光泽,特别耀眼。鱼喙的上吻略短于下吻,一眼看得出来,是一条躲藏在下层水里的捕食鱼。
   每次它在捕食时,绝不会跟随被捕者的身后,穷追不舍。而是躲藏在水的下层,潜伏在鱼缸子一隅,躲在那里一动不动,只有两侧前腹鳍在轻轻煽动,以保持住身体的平衡。一旦发现小鱼游过来,只是在那里转动眼珠,眈眈地紧盯游动的被捕食者。发现对方游到附近,才不动声色地悄悄跟踪上去。等到被逮的小鱼发现情况不妙,打算赶紧逃开时,眼看那条捕食的鱼箭一般地窜上去,一口将对手叼住,然后扎向水底,把抓住的食物吞咽下去,显得大气而霸道。
   那条鱼很好养,在鱼缸子里养了三四个月多,不仅安然无恙,个头比刚捞回来时大不少了。那年秋天,已经有五六公分长了,食量也越来越大了,每次往鱼缸子里放进十几条小鱼,很快被它吞噬光了。
   它太贪食,吃的多,致使水脏得特别快,每个星期都要换两次,而且都是在院子里。那天换水时,全家人都围在旁边看热闹,养的几只鸡也凑在跟前,东张西望,似乎在寻找什么好吃的东西?
   我把鱼缸子连水带鱼一起倒进放在地上的盆里,看一眼围绕在盆边四周在欢快地游动的鱼,用清水在里面洗刷鱼缸子,而其他人围在旁边,谁都没有防备,眼看着那条漂亮的鱼突然从盆里窜了起来,随后落在地上,欢蹦乱跳,滚一身泥土。还没等把它抓住,只见在一边凑热闹的鸡伸长脖子,一口把鱼啄住。等我抓住那只母鸡,从喙里把鱼夺下,一切都来不及了,眼看着那条漂亮的鱼已经死了。
   那条十分罕见的鱼,竟这样死在了一只极其平庸的鸡喙之下,令人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后来,我不止一次回忆起那条漂亮而不知其名的鱼,还把它描画出来,不仅询问过那些在江上捕鱼的老渔夫,还有问过几名生物教师,想知道它到底属于哪科哪目?可是,我问过好多人,他们都不清楚。我并不死心,又查阅一些有关的资料,同样也找不到到有关的记载。那条罕见的鱼,这样成了一个迷。
   一次在网上寻找资料时,无意中发了圆尾斗鱼,小型鱼类,体长不超过13厘米,广泛分布于东三省、北京、河南、河北和山东等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栖息于湖泊、池塘、沟渠或稻田等静水环境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型鱼类。由于它不生活在黑龙江,也没有人认识斗鱼,再加上我的孤陋寡闻,才把它当成罕见的一种鱼,而且也没有我后来所想象得那样漂亮——“它的鳃盖骨后缘具一蓝色眼状斑块,小于眼径,”绝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外面还有一圈朱红色的环!
   没错,其实它就是一种圆尾斗鱼,在一些平缓的水域中经常见到。
  
   观鱼者之三
   那天,我和大老宋在黑龙江上打一天鱼。傍晚回房子时,为了抄近路,也为了躲开水流湍急的主江,划船拐进一条江汊子。
   这条江汊子不宽,只有一百多米,主流紧贴着南岸,从陡峭的土崖下面掠过,旋起一个连着一个碾盘大的漩涡。在一处断裂的土崖间,有股浑浊的河水流出来。
   那里就是卧牛河口。江水北岸是座狭长的岛屿,身后甩下一大片平稳的江湾。为了节省力气,我们一直划船贴着北岸走。天色已晚,悬挂在街津山顶的夕阳把西边江面映得一片火红,闪动着粼粼波光。我们俩用力划船,想尽快赶回网房子休息——出来打一天鱼了,又饿又累。
   江汊子里很静,除了我们以外,再见不到只帆片影了。我和大老宋各持一副大棹站在舱里,看着船头犁开了平静的江水,飞快朝前驶去。透过浅浅的江水,可以看见江底下的一个个光滑的鹅卵石,偶尔还能看见匍匐在水下的倒树。这时候,在前面划船的大老宋突然停下桨,轻声招呼我说:“你看,前面是群什么东西?”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过去,并没有发现什么,只是那里的一段江面像有风吹过,刮起层层涟漪,在平静的江面上格外显眼。
   “走,划船过去看看,说不上是鱼群呢!”大老宋说着,又划起桨来。听说可能是鱼群,我也来了精神,用力地扳动手里的双桨。
   尽管渔船距离前面的那片水波还有一段距离,基本上看清楚了,那里确实是一群鱼。桨声惊动了前面的鱼群,吓得它们惊慌乱窜,游动速度明显快起来,在江面上冲起一条条水线。为了追上前面的鱼群,我俩也加快了划船的频率,拼命地扳动手里的船棹,朝前追去。等到我们追上前面的鱼群,发现后面有船追上来,它们早已四处逃散了,偶尔看见一两条漆黑脊背的胖头鱼在水下快速地扭动身子,拼命朝四外逃去。不用说,我们刚才看见的,肯定是一大群胖头鱼。
   当时,黑龙江中鱼特别多,不仅有胖头鱼群,还有鲤鱼群、大麻哈鱼群和鳇鱼群。在那个时候,在江里撒网捕鱼时,最常遇见的还是胖头群。一旦与胖头群遭遇,一旦群里的鱼受到了惊吓,不马上划船躲开,那些胖头会接二连三地蹦进船舱里,很快会跳满渔船,把船压沉!可令人遗憾的是,意外碰到了一群胖头,却被我们冲散了。大老宋似乎看透我的心思,说:“走,咱们到前面等一会儿,说不上鱼群还会重新集聚到一起呢。”
   听大老宋这么说,我忙支上船桨,把渔船划到前面等候鱼群再次过来。
   我俩停下桨,各自点着一支纸烟,坐在船上静静等候鱼群。一支烟吸了不到一半,大老宋指了指船边水下,让我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几条半米多长的大胖头鱼正从一棵江底的倒树下游过来,在它们后面跟随着数不清的鱼,都在扭动身子,朝上游游去。可再仔细一看,刚才我看到的不过仅仅是表面现象,江底的鱼多得几乎数不过来,黑乎乎的一片,把整个江底都映成了黑色。偶尔有的鱼被密集的鱼群挤翻,露出白色的肚皮,只是一闪的工夫,立刻又翻了回去。眼看着那密集的鱼群从我们的船下游过去,逆水一直向前,向前……
   只见它们冲过了渔船,前面的鱼群开始浮向江面,冲起无数条水线。而那些水线互相碰撞,形成一大片涟漪。眼看着集聚在江水里的鱼越聚越多,数不清黑色的鱼脊背密密麻麻挤在一起,似一匹展开的黑色绸缎,斜漂向江面上。
   见到江底有这么多大胖头,大老宋突然变了脸色,大声朝我喊道:“快走,赶紧划船离开这里!”听大老宋不是好声地喊我,一时没明白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不明白地看着他。
   “快走,赶紧划船离开这里!”这时候,大老宋已经把放在船舷上的桨支上,拼命地朝鱼群外面划去。看他一副惊恐万状的样子,我也感觉到了有点不妙,赶紧插上船棹,一起划船想赶紧躲开胖头群。可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受到惊吓的胖头群已经开始跳出江面了。先是一条大胖头鱼摆动着尾巴笔直地窜出水面,那银白色的鳞甲迎着落日的余晖,金翅金鳞,格外好看。
   那条鱼在半空中只停留了短短的片刻,随即“扑通”一声落回水里,随后响起了阵阵“扑通扑通”水声,眼看着数不清的胖头鱼紧随着蹦了起来,在渔船的前后欢蹦乱跳,砸起数不清的水花。在我们的渔船旁,一时好像是一锅沸腾的开水,四周都是鱼群组成的铜墙铁壁,顷刻之间,眼看我们已经无路可逃了。
   这时,已经有跳起来的胖头鱼落到船上,撞得木板渔船砰砰作响,彷佛突然间落下一阵冰雹。正在这时,一条足有十几斤的大胖头从船旁边蹦了起来,径直朝大老宋撞了过去。疼得他当时“唉呀”了一声,赶紧往旁边躲,差点没掉进江里。
   见大老宋差点被鱼撞到江里,我把船桨深深地插进江水中,死命地扳着船棹,想尽快躲开胖头鱼群。而大老宋更是不敢耽搁,也在拼命地划桨。那天我俩还算幸运,终于冲出了鱼群的包围,逃离了那个是非之地。
   等到了安全的地方一看,船舱里蹦进来十几条胖头,多在七八斤重,还有两条十几斤的大胖头。第二天,我们领着网滩的几只渔船来到昨天碰到胖头鱼群的卧牛河口,却连一条胖头鱼也没看见,也不知道它们都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现在的黑龙江已经很难再形成鱼群了,即使在渔汛期也很难能遇见成群的鱼。人类的滥捕滥捞打破了自古以来形成的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果我们如今还不尽快觉醒,一味儿地蛮干下去,终究会到没有野生鱼吃的那一天。如果真的那样,恐怕在地球上灭绝的绝不仅仅是鱼类,还可能有我们自己。
  
   哈尔滨市利民开发区学院路3号 邮编:150025
  

共 532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很平实的叙述,让人回味无穷。文从三个方面去描述了鱼,从小区观鱼,到忆养鱼,再到与大老宋打鱼,从不同角度描述了鱼的习性,生长过程等,充满了同情和关爱,层次分明,字句中透露出作者的细腻,让人读后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全文结尾处画龙点睛引申到环境和动物保护的话题,让整篇文字更为引人深思。问好作者,佳文推荐。【编辑醉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0103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醉墨        2013-10-09 17:30:13
  很好的一篇记鱼的文章,读后仍然思绪万千,值得推荐拜读。问好渔夫老师。
流浪在文学道路裸奔的大爷,有种思想唆使着我的延续。
2 楼        文友:秋心        2013-10-09 22:00:51
  渔夫老师不仅小说写得好,散文也这么大气中带有细腻,情景交融,喜欢,问好渔夫老师。
秋心如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