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思路花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思路】时髦(散文)

  【思路】时髦(散文)


作者:余影 进士,8389.3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35发表时间:2013-10-16 10:37:02

时髦
  
   时髦是指正当时,即不是过时的,也不是未来的。时髦一般是指当时流行的,为社会所赞同的东西,既有意识行态的东西,也有物质状态的东西。时髦的东西往往会为许多人人所仿效,而不管这种时髦是否适合于自己。
   比方街上流行穿红裙子,于是许多人就争着穿红裙子。街上流行戴绿帽子,一窝风地许多人都争相戴起了绿帽子。至于这红裙子和绿帽子是否适合于自己,考虑的人却很少。
   时髦的东西有的人是很自然的流露,没有半点的做作。而有的人却是被动地跟风,勉强得很。有的时髦干脆就是东施效颦,装腔作势,假冒伪劣。
   比方有一个大家都尊敬的电影明星因为剧情的需要或头皮过敏,剃了一个光头。于是大家都以为光头时髦,向他看齐,跟着争相落发,一刹那大街小巷都光头济济,精光锃亮。使人怀疑是和尚寺院和劳改监狱一齐放假,满街都是僧人和犯人。
   明清时代是尊重读书人的,读书人在社会上很时髦,于是许多人也争着仿效读书人,以赶时髦。怎么仿效呢?因为读书人要写文章,而当时的书写工具是毛笔,毛笔写字笔毫常要被墨汁胶住,需经常用嘴唇舌头把笔毫舐开。因此读书人的嘴唇上常有黑黑的墨痕。于是有人就故意把自己的嘴唇用墨涂黑,然后招摇过市,向人证明自己刚写了许多字,自己是名正言顺的读书人。
   建国初的五十年代,文化人也很时髦,当时文化人的标帜是衣袋上插一支钢笔。当时钢笔很少,也比较贵,许多人买不起钢笔,就找一个光笔套插在衣袋上,冒充时髦。
   我们台门里有一位老兄,他是一个时髦家,他一次捡到了一个旧笔套,就冒充钢笔插在衣袋上招摇过市,一次在戏台下被一个不走运的小偷撮去了笔套,使他大叹晦气。
   据说少数民族地区,如西藏、内蒙等地过去也有类似的时髦现象。这些地方比较艰苦,而且两极分化较严重。有钱人能经常吃肉,大块肉肥嘟嘟地,手抓着大快朵颐。穷困人则只能喝清汤,吃杂粮。因此肉食者受人尊敬,吃肉成了一种时髦现象。为了赶这种时髦,有人就专门用绳子在门口吊一块猪油,出门时就用猪油擦擦嘴,使嘴唇显得油汪汪的,好像刚吃过许多大肥肉。
   文革初期,戴毛主席像章是很时髦的事。但毛主席像章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搞得到,因此许多人只好望空兴叹,无法时髦。
   我们学生到外地串联,接待单位往往赠送毛主席像章。几次串联后我当时已经有好几枚毛主席像章了。
   当时少不更事,也要赶时髦,为了时髦多一点,我经常在衣服上别上三四枚毛主席像章,炫耀自己,眼红别人。
   想不到这种时髦有一次还帮了我一点小忙。当时我住在杭州我姐姐家,一次偷偷地把姐姐的自行车拉出去学习骑。当时我刚开始会骑自行车,并不熟练,练习趟车时一不小心把踏脚摔弯,卡住了车轮。我当时不知道事情有多严重,吓得不轻。背着自行车去修,因为身上不到五元钱,又怕修理费不够,忐忑不安地到修车店,先问是否可修,然后问要多少钱。那工人朝我胸前看了看说道:“车当然可以修好,也不要钱,只要你把毛主席像章送我一枚就可。”事情这么简单,我喜出望外,急忙取下一枚送给他。他取了一个大铁橇只一橇,就把车修好,恢复如初。原来修车的事还要简单。
   每一个时代总有一些时髦的事,每一个时代也总有一批赶时髦的人。由此就搅动了社会,使社会掀起波澜,不再那么平淡无味,从而显得五光十色,生气勃勃。
  
   2013年10月4日
  

共 136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时髦一般是指当时流行的,为社会所赞同的东西.时髦自古到今为人们所追逐,有的时髦追出了美感,而盲目追逐就闹出了笑话。全文语言流畅,诙谐自如,用大量实例说明不适时宜,盲目跟风的故事,让读者学会思考。【琴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