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思维化利刃 剖解美文来——赏析文美意境深的《桃花源记》

编辑推荐 思维化利刃 剖解美文来——赏析文美意境深的《桃花源记》


作者:孔夫子门生 童生,96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60发表时间:2013-11-20 16:55:24


  
   思维化利刃剖解美文来
   ——赏析文美意境深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写作的一篇古体散文。在这篇短短的320字的文章中,作者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景色优美,社会和平宁静,民风淳朴,平等自由的仙境般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与批判。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是一篇千年难遇的美文,作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序》的序文,最终喧宾夺主,导致世人对诗了解的不多,但是,都记住了这篇序文。现在,让我们带着思维之刃,剖解它的文意之美。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是文章中对桃花林的描写。不用身临其境,仅仅通过文字,读者就能想象到当时场景的美:在一个空旷的山谷间,潺潺的流水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冲刷着山石,静静地流淌着。在溪水的浸润下,两岸的桃树盛开着美丽的桃花,在枝头怒放着。粉红的如娇羞的少女的脸;深红的如点绛的少妇的唇;雪白的如绽包的棉絮。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漫天飞舞着,芬芳烂漫,妩媚鲜丽,妆点着青山,点缀着绿茵,映衬着白云,芳香着溪水,真是“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啊!
   令人称绝的是此等美景中有人的存在。陶渊明为了增加文章的可信度,虚构了一个时间,“晋太元中”;虚构了一个人物,“武陵人捕鱼为业”。是渔人在捕鱼的时候偶然见到的桃花林。是想,当渔人见到桃花似海,微风送香,花染溪水的美景的时候他会想什么?他会做什么?文中用“渔人甚异之。”来写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奇怪的动物,凡事都想探个究竟,于是,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这样,这句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一方面写出了桃花林的景色之美,另一方面也在暗示着渔人的此次捕鱼之行还会有故事发生,这就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描写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含蓄的中国文人陶渊明,即使是讲故事的时候也要吊一吊读者的胃口。随着渔人的行踪,读者也在和故事中的渔人继续前行。
  
   世外桃源处,别有洞天境
  
   “良机只有一次,一但坐失,就再也得不到了”,在读《桃花源记》的第二段的时候,忽然想起了勃朗宁的这句话。渔人在走到溪水发源的地方的时候,桃花林也到了尽头,出现在他的面前的是一座大山,一座在他看来巍峨的大山。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一是按原路返回;一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席地而坐,观赏桃林美景。但故事还得继续,所以,陶渊明设计了一个细心而又有毅力的渔人。首先,给他创造了一个机会,让“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而渔人没有放弃这个机会,“便舍船从口入”,渔人行进的过程是多么的艰难啊!“初极狭,才通人。”虽然只是六个字,却让我们想象到渔人一个人在山的缝隙间摸索前行的情形。他左挪右移,伸出手摸着山壁,一边走,还要一边躲着横出的山石。他只要有一丝的放弃,世外桃源他就错过了,但渔人坚持下来了。我一直在揣想,他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是他的猎奇心理?是他心中的对美好的事物追求的信念?可能都有吧!天道酬勤,“复兴数十步”后,渔人的视野变得开阔了起来,一个他想都想不到的人间仙境出现在他的眼前。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然环境是如此的优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社会环境是如此的和平宁静;“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生活是如此的安定快乐,闲适自由。看到这样的场景,渔人想到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的社会表面上看是安定的,经过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前秦,北方的少数民族处于战乱中。但南方的东晋政权朋党之争却暗潮涌动,战争也时有发生。下层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同时,还要受到上层的士族贵族的百般欺压。在缺衣少食,无田无粮的情况下,靠打鱼为生。看看此处,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着茂盛的庄稼。美丽的池塘边蛙声阵阵,鸟鸣嘤嘤,黄发老翁领着垂髫小儿在池塘边闲来垂钓,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时而跃出水面,招来孩童雀跃欢呼。远处有美丽的村姑玉臂挎丝笼,身穿绮罗袄,在悠闲地采摘桑树叶。绿竹林下,有吹箫人怡然独立,箫声传递,悠扬着风景,游荡着心弦。这些人的穿着和我的一样,它们为什么是如此的快乐?这,可能是渔人心中最大的疑惑吧?
   我想,写此段时的陶渊明应该是他内心最痛苦,最矛盾的时候。陶氏世代官宦,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陶渊明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现实社会却把他的兼济天下的壮志消磨得干干净净,为了保持文人的气节,他辞官归隐,过起了农耕生活。每天“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仍然让家“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生活的疾苦让他对下层人民的生活有了切入骨髓的了解,他渴望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社会的出现,于是,他虚构了这样的一个理想中的社会。
  
   最是淳朴桃源人邀约渔人话家常
  
   桃源人的生活是宁静的,闲适的,渔人的到访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见到渔人,他们是惊异的,但随后的渔人打消了他们的戒备心理,因为渔人“问所从来,具答之。”于是,淳朴的桃源人把渔人当成了客人,邀请到家里,盛情款待他。交谈中,告诉渔人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他们的先祖也曾经饱尝战乱之苦,秦王朝的暴政,刘邦项羽的争霸,不管是秦王朝的灭亡还是大汉的兴起,受苦受难的最终都是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他们的先祖无奈之中举家迁徙,来到了这个世外桃源,。外面的世界从此与他们无关,因为百姓最渴求的是什么?不是显赫的地位,也不是留存青史的美名,而是一种安居乐业的生活。
   他们可能对外界的社会也存在着一些遐想,但和渔人的交谈使他们残存的想法也消失了。外界社会还是如同往昔,六百多年的时间,朝代在变,人民生活却没有变,仍是苦不堪言。他们叹惋外界社会的战乱频繁,他们叹惋百姓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渔人要走的时候,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他们不想让外人来打扰他们安宁的生活,他们想保留这片净土。
  
   背信弃义心难测仙境只在飘渺间
  
   但渔人会遵守诺言吗?不能,因为桃源人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他在外界过惯了苦日子,看到桃源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富足,他怎能不渴求呢?于是,他离开桃花源后,心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什么你们生活衣食无忧,天天开开心心的,我却要在外面活受罪呢?我还要来,我也要过这样的生活。他言而无信了,“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为他的回访做了准备。
   但他回家了吗?没有,而是告官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我一直在思索,渔人自己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就行了,你可以回家告诉家人,为什么要告诉太守呢?往好了方面想,他想让世人都过上桃源人的幸福生活,但有违常理;只能往坏了方面想:他想通过告官,捞取好处,捞取奖赏。这样,渔人最终一点点的堕落,成为了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但结果呢?桃花源在寻找的时候消失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这个渔人无意中发现的桃花源,在人们的有意地寻找中却不见了踪迹。从此,一个桃花源成为了传说。
   读到此段的时候,我一方面慨叹桃花源的可遇而不可求,另一方面却是气愤于渔人的背信弃义,不守诺言。桃花源人是多么的淳朴啊!你到桃花源,桃花源人好吃好喝的款待你,还陪你唠嗑,你却出来就把桃源泄密了。进而深思,陶渊明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深思之后,不得不佩服陶渊明的高明,他这样写渔人,是把他和桃花源中的人进行了对比,把桃花源人的淳朴好客与渔人的背信弃义做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的社会的认识。人心险恶,只有好人才会有好报。心思不纯,只能让你过苦日子。也进一步地突出了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中的社会,在现实社会是不存在的。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那就是南阳刘子骥。人们认为陶渊明在文章结尾写刘子骥这一段是败笔,在惜墨如金的一篇《桃花源记》中,却用了一段的文字来写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也不尽然,笔者认为,《桃花源记》能够流传,结尾一段功不可没。渔人、太守想寻访桃花源,刘子骥也想寻访桃花源,虽然都是寻访,但性质和想法不同。我们可以想象,当太守派人找到桃花源后,结果会怎样。犹如仙境的桃花源定也会像外界社会一样人们失去了自由,苛捐杂税横行,如此富庶之地,那些吃人肉喝人血的官僚会放过吗?但刘子骥不同,陶渊明称其为“高尚士也”,他就是陶渊明自身的写照,现实社会的黑暗让他也失去了信心,他也想像桃源人那样的生活,他到桃花源,也应该是去隐居的,他会和桃源人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刘子骥本来想去寻找,都高高兴兴地做好了计划,可是,却到死都没有去成,为什么?他怕自己的到访打扰桃源人的平静的生活。就让桃花源成为一个永久的传说吧!
   毛泽东主席在《登庐山》中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渊明,一个在现实社会备受打击的文人,在他虚构的桃花源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对理想的社会的渴望,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让历代文人在品评《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此文的美。
  
  

共 383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桃花源记》是大家熟悉的一篇古体散文,其中的仙境般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世外桃源”一词就出于此。本篇文章一是从四个部分解读了陶渊明这篇经典美文的主题和背景,战乱不断,社会的不太平和他本人报国无门,幻想了一个永远没有困苦,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二是作者在赏析原文构思和语言技巧过程中,极富想象地引用原文中的句子,逐句剖析,语言生动形象,读后如临其境;三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原文中进行了深度挖掘和题外引申,使这篇文章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性,借美如仙境的桃花源,渲染了原作者寄托自己政治抱负,对社会安定,诚实守信的期待和展望。这篇赏析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流畅,评析深刻,极具欣赏性和引导性,读后耳目一新。问候作者,推荐欣赏阅读。【编辑:琴声悠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琴声悠扬        2013-11-20 16:59:13
  全文语言高度凝练,作者知识渊博,让我们再次赏读《桃花源记》的仙境之美,原文语言之美,作者解读之美。感谢作者送来精彩点评,欢迎继续投稿。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2 楼        文友:孔夫子门生        2013-11-20 20:55:20
  谢谢您的欣赏,谢谢您的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