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心灵】田园(小说)

精品 【心灵】田园(小说)


作者:阿钝 秀才,2468.8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38发表时间:2013-12-06 10:58:26
摘要:这一对夫妇啊,在旁人看来,实在就象两头辛勤的老牛,在一年当中最酷热的季节里,仅凭着一份勇气和耐性,硬是把各自的汗水碾磨成了稠稠的浓墨,在这一片原本被称作“低产田”的贫弱的土地上,年复一年地书写着职业农民悲壮的生命的礼歌。


   由上阳村往安桥镇上去,除出西边那条公路外,另有一条从田野里穿过去的连村基耕路,相比起来,走基耕路的路程差不多要近三分之一。所以,在早些年,上阳村里的人们步行或者骑脚踏车到安桥镇上去时,总是走基耕路的多。只有在落雨的日子里,路面上的浮泥被雨水化成了泥浆,把整条路变成一条“剥皮路”的时候,才不得已从公路上去。但只要不下雨,还是走基耕路的人多,毕竟路程要近很多。十年以前,政府实行农村低产田改造,基耕路沿途的各个村庄趁着这个机会,一齐把这条路修成了可供两辆农用车交会的水泥路。
   上阳村南面几个生产队的一片田地,便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南延伸而去,直到一个叫作“馒头山”的地方为止,过了馒头山便是别的村子的界限了。从村子口上一直朝南走去,沿路有三个黄泥岗子,这地方把这种低矮的土岗子都一律称作“山”,那个“馒头山”自然算一个,另外离村最近的那个叫作“长山”,坐落在长山与馒头山之间的那一座叫做“木勺山”。长山其实并不怎么长,而木勺山倒还有那么一点点木勺的样子,只不过这是一只倒扣着的木勺。原本这三座土山上栽种的都是茶树,一株一株修剪得滚圆,一列一列排得笔直,那是三座绿油油的茶山。后来,由于种种可笑的原因,茶树全部都挖掉了,长山和木勺山都变成自留地,山上种满了苍翠的竹子,而那座最远的馒头山,则把黄泥卖给了隔壁村子的一个黄砖厂,只剩下基耕路西面很小的一块,竟作了上阳村的公墓。
   这三座土山,把上阳村的这一片田野分成三段,在习惯上分别被叫作里畈,中畈,外畈。外畈的田块相比与里畈和中畈,土质要差一点,于是,按照政府的政策,这一片水田就作为低产田作了一番改造后,供村子里的种田人承包种植。所谓的低产田改造,按照一般的做法,无非是通水,通路,通电,让土地抗衡自然天灾的能力相对地强大一些,而对于土质的薄弱,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改善,作为政府似乎还没有现成的办法。
   这里名义上是上阳村南半村的外畈,但两边能看得到的地方,其实是与邻村的田块连在一起的。谁也说不清这一整片田野的方圆到底有多大,站在中间的水泥路上向东或者向西望过去,田野尽头连绵着好些个村庄,远远看去,村子里的屋子,都只有鸽子笼一般大小,人呢,就象玻璃窗上的苍蝇,只能看到几个移动的小黑点。不同村子的村民们被这同一片广阔的田野所养育,他们年复一年地耕耘、播种、收获,在春夏秋冬的轮替中不知不觉地把生命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西边的村子以外,是汽车路和火车路,由于树林的阻挡,所以车子几乎是看不见的,只有每天更深野静之后,却能听到很远的车声。沿着山脚,还有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山后面的事情,很少有人提起。东边的远村以外,是一条河,宽约二十丈,近处河上没有桥,只有一个渡头,可以坐渡船渡到河对岸去。河虽然看不到,但村子里人谁都知道那里有条河,并且,河对岸的那一带远山,也还能够看得到的,山与河之间相连接的,依旧是大片的田野,和村庄。东西两侧能看得到的最远的地方,都是青山,但远近是不同的,山的颜色也不一样,西边的山色较深,晴朗的日子里,山上松树也能分得出形状来,东边的总象披着一层纱,有些模糊,有点象写意的水墨画。太阳每天从东边的山顶上升起来,到西边的山头落下去,用光阴这一只万能的大手,一遍一遍地抚摸这一片广阔的田野。
   一条小小的水渠,从公路边上的水渠里一路流下来,曲曲折折地,象一根丝线般地,将这片田野中四散的池塘,如串珍珠似地串成一线。江南的村庄和田野里,多有一个一个散漫分布的池塘。村子中央或者村口的池塘,除了洗涮之用外,还有防火的功用,不幸哪家失火时,救火的人都从池塘里取水灭火。早先,村民们也从池塘里挑水喝,那时的池塘,水清得如同猫眼儿一般,水草象珊瑚似地在水里飘,逗留在水草中间的小鱼小虾也都历历可数。如今却不行了,各处河流池塘都受了污染,水不能喝了,只能打井,接自来水。田野里的池塘的作用,则主要是用来灌溉,雨水充沛的时候,各处的池塘都蓄满了水,可以种藕养鱼,等到干旱时,再用水泵把水抽到田里去,可以对付一段时间的干旱。水泵是新事物,后来才有的,旧时都用水车。在水埠头上架起一个龙门桩,两个戴竹笠的人爬得高高地,将双臂搭在龙门杆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拐子车水。水车车水时那种咿咿呀呀的声音,既单调又悠扬,可以传出去老远,老远。
   小水渠在馒头山脚基耕路通过的地方,有一座小桥,名字叫作太平桥。这个桥名已经用了很长的年代了,桥身则是在修路的同时扩建过的。太平桥桥名的由来,是因为旧时这个地方曾经有一个叫做太平庵的尼姑庵。上阳村是大村,村子里除出有这庵以外,还有祠堂和庙,祠堂在村子中间,庙建在村子北面的一座小山上。破四旧的时候,这座太平庵因为所处的方位比较冷落,没有太大的利用价值,于是被作为四旧而拆掉了,连一片瓦也没有留下。而那祠堂和庙因为各自作了小学校和卫生院,所以只作改造,没有拆除。尼姑庵的旧址上有一口浅井的水眼没有完会堵死,尚且沽沽地冒着泉水,这水眼里的水很好,用手捧起来喝有些甜丝丝的,夏天时候在附近地里劳作的农人们口渴的时候,就会到这个地方来吃水解渴。
   那条水泥基耕路把整个外畈分成两半,靠西边的一半地势比较高,被一个外村人承包过去种了树苗,平常很少有人来。东边的半片,在靠近木勺山南坡的地方,有三间红砖砌成的平房,另外还有两个及简陋的棚子。沿着木勺山的山脚,从基耕路上向东岔出一条宽约三步的泥路,绕着山体和田块的形状,弯弯曲曲地向这三间平房游过来。这条田间泥路的两侧照例都长满了草,一种只长在路边的很细很矮但长得很厚的褥草,但间或的也有一些车前子和马兰头。路中间也长了细细的褥草,因为长的地方不对头,常常被路人的脚踩踏,所以看上去比路边的要薄得多。草与草之间是两道光光的,被车轮碾压得贴实的车辙,象两条平行的轨道。
   一个晒谷场仰在三间平房门前,很大,足可晒上千斤的谷子,谷簾子那方方正正的痕迹,在平展展的泥地上印出一个一个很整齐的格子。那三间用红砖砌成的平屋,就座落在晒场的北面,屋子外墙没有粉刷,砖块都裸露着,顶上的瓦也是红的,整个一座红房子。西边的墙脚下,停着一辆很旧的农用型小拖拉机,这拖拉机也有一个小小的车斗,平时可以拉一点货,等到要耕田时,只要把车斗卸下来,换上犁铧,就成了一头铁牛。三间屋子的东北角下,有一个池塘,但很小,水却很清,靠着墙跟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青石板搭成的水埠头,看样子是洗菜洗衣服的地方。
   晒场的南面,隔着一条路,是一个梨园子,梨树上的叶子此时已不是很茂,颜色也并不十分的碧绿,因为这时节已经过了中秋了。树上的梨子早已长成,熟了,沉甸甸的,把树枝条都压得很低。梨子个个都长得硕大,混圆,皮色很是诱人,七分淡棕色里夹着三分花黄,那三分花黄却是从皮子底下的果肉里透出来的。梨树底下有许多鸡在啄落在地上的烂梨子,也有一些在草丛里找虫子吃,这些鸡的毛衣都很紧,看起来个个都很肥,但不管是公鸡还是母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被剪了翅膀,主要是怕它们飞到树上去,把梨子给啄破了。
   从梨园子旁边的泥路往东去,就是那两个大小不一的矮棚子,大的一个呈方形,竹篱围成,顶上是稻草。这是个关鸡鸭的棚子,里面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空间,大的一间关鸭子,小的一间关鸡。靠鸭棚子东面的一块很方正的水田被挖成了浅水塘,挖起来的泥土高高地堆在四周,这个浅水塘是专门用来放鸭的。另一个矮小的棚子呈长形,是猪圈,水泥砖砌成的墙,石棉瓦盖的顶,石棉瓦的上面压着一道一道的毛竹杠子,用铁丝拉紧,作防风用。从基耕路上看过来,这红房子,晒场,果园,鸭棚子和猪圈各自占着一个合适的地方,俨然已是一个小小的农家庄院了。
   这个小小的庄院的主人,就是上阳村的田作生。
  
   二
  
   在上阳村村子里,只要提起田作生这个人以及他的那个家庭,没有谁不竖起大拇指的。这个人以及这户人家给人的印象,勤俭、忠厚、聪明、善良,老的慈爱,小的孝顺,村子里许多人家都把他们当作做人和持家的模范。
   作生是一个农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对土地有着极深的感情,他把务农当作一件事业来经营。“事业”这两个字,对于长年累月地与泥土庄稼打交道的乡村农人来说,存在心中的份量是很有些远大的,几乎没有人认为种地是一种事业,绝大多数的人都把务农看作是最低等,最无可奈何的行当,连手艺都算不上。
   在名义上,作生虽然也是初中毕业,但是象他们这个年龄的人,当初在那可怜的学校里却并没有学到什么真真的知识。用作生的话来说,是曾经在学校的板凳上“坐”过几年。作生的父亲早在他还坐在学校里的时候,在上山砍柴时不幸被毒蛇咬了一口,没有治好,死了,留下母子三人相依为命。这一位命中多难的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一双儿女拉扯成人,自己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落下了那个让她痛苦了一生的病根——气管炎。等到作生终于离开学校的板凳时,贫病悲苦的母亲自然无力为他去学得一门手艺,只能进入生产队参加劳动,作一个小小的农民。
   作生随了母亲到生产队里劳动后,他的身心正如春笋一般地长。在他那小小的人格即将定型的那段岁月里,母亲勤劳忍耐的品质熏陶了他,温饱不足的生活磨砺了他,生产队里繁重的劳动锻炼了他。都说穷苦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小小男子汉,作生还是一个大孩子的时候,就作了家里的栋梁。不出三个年头,他就长成了一个挺拔的小伙子,把一切务农的活计做得象模象样,不比队里的老农们落后分毫。只是辛勤的汗水总是换不回母子三人的温饱,所以他长得很瘦,使得两只眼睛显得光光的,乡村的风日又将他的皮肤吹晒得黑黑的,所以看起来就越发地显得老成了。
   三年后,在学校里坐满了该坐的日月的妹妹作香,也终于逃不出与哥哥相同的命运,随着母亲和哥哥加入了农民这一支极庞大的队伍。母亲的头发已经很有些白了,皱纹也早早地爬上了她饱经风霜的脸面,不过每当她抬眼望见这一双已渐渐长大的儿女,看着那两张虽然缺少光彩却忠厚和气的脸面,和两对闪着明净的目光的眼睛时,那一颗早已被苦水浸泡得肿胀麻木的心灵,总算也得到了一份小小的安慰。但是,随着儿子的长大,另外一份不可言说的不安,却又悄悄地在她的心中滋生开了。
   某一年的春天,麦子刚刚泛黄的时候,农村要实行分田到户了。作生家里母子三口人,分到了二亩四分水田,和黄泥小山上的一百多棵茶树。那两亩四分水田,在作生的手里实在就象玩具一般。他再也不让母亲下地去了,他很明白母亲在那一堆被时间淹埋了的日子里,为了他与妹妹,不知吃了多少苦,流过多少泪。对于母亲,他暂时没有什么可以报答,可是如今田地落到了自己的手中,让母亲安安心心地坐在家中吃上一口饱饭,他还是有些把握的。他倒是对妹妹怀着一份不安的心。他觉得不应将妹妹也困住在这二亩四分水田里,她应该有不一样的一翻天地,但一时却也没有法子可想。好在黄泥山上的那一百多棵茶树,头茶、二茶、三茶三趟下来,倒还能打发她一段日子。
   然而,母亲的心终究还不能安定。不下地去干活,日子就显得比往常长了,把一堆家务事忙完后,坐在门里或者门外,看着空空落落的屋子,那一件积攒了多年的烦心事便无头无脑地浮上心头来,怎么赶都赶不走。作生二十六岁了,他那早已死去的父亲,就是在二十六岁的那一年上做的爸爸。接下去,由于这一件事的起因,那个早已去了另一个世界的男人的脸影,也便很自然地又回到她的眼前来了。想着这样的事情,她的眼睛就不知不觉地模糊起来了。于是,她开始在作生面上提起他的爸爸来,讲他爸爸第一次到她家里去时的故事来。
   作生自然明白母亲的心事,这又何尚不是他自己的心事呢?一个二十六岁的后生,在这一件大事上怎么可能没有过几翻热切的向往呢?可是,这到底不是一件光使了气力就能实现的事情,更何况按照眼下的情况,他也只能把这点向往埋在心里。他只得把内心的感情化成一身的蛮劲,使到那二亩四分水田里去。
   老话说得好:“人不欺地皮,地不欺肚皮”,土地到底是乡村农人活命的根本。得了田地的农民把田地当作儿子来抚育,精耕细种,颗粒归仓,等到把春夏秋三季作物收入仓中,上阳村人的脸上不仅充满了丰收的喜气,并且还泛起一层红津津的光彩来了。
   课堂并不给作生传授多少有用的知识,但自从做了农民的这些年下来,他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从生活这一位老师处,却学到了许多的东西。他心里知道农民的东西是最不值钱。天下农民走的几乎都是相同的路子,天时好的年头,这一家的产量好了,别一家的产量也跟着好,东西一多就卖不出价来。碰上天时不好的年头,就不必说了,常常连成本都翻不过来。分田到户几年以后,除了稻子和麦子,他还种过西瓜,种过紫苏,种过蔬菜,可是历来都没有一个好的赚头。他还买了小型的拖拉机给别人耕田,若干年来,倘若把他一步一步跟在拖拉机的屁股上所走过的路拉直了丈量,怕是够走到北京了罢。

共 34669 字 7 页 首页1234...7
转到
【编者按】《田园》一篇反应农村题材的情感小说。出生山区的农民田作生因为父亲在上山砍柴时不幸被毒蛇咬了一口,没有治好,死了,只好离开学校的板凳时,贫病悲苦的母亲自然无力为他去学得一门手艺,只能进入生产队参加劳动,作一个小小的农民。三年后,在学校里坐满了该坐的日月的妹妹作香,也终于逃不出与哥哥相同的命运,随着母亲和哥哥加入了农民这一支极庞大的队伍。分田到户后,分到了二亩四分水田,和黄泥小山上的一百多棵茶树。那两亩四分水田,在作生的手里实在就象玩具一般。二十六日岁的年纪,是谈婚论嫁的时间,由于双方家庭彼此都没有格外的要求,加之作生和张珍两颗年轻的心里都各自暗暗怀了亲切的感情,所以这桩姻缘几乎没有过多的波折和枝节,等到第二年的五一劳动节,张庄姑娘张珍便做了上阳村后生田作生的新娘子了。夫妇俩起早摸黑所得的那一点辛苦的收获,说得出来的大概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供儿子读书,另一件就是供老母亲看病。供完了这一老一少两个人,再把一年的光阴打发下来,手中的钱也就所剩无几了。所以,他的脑子里一直都在琢磨一条路子。于是他向村子里承包了外畈基耕路以东的半片水田,而这一个区块里的所有池塘,跟随着水田由他免费承包。多病的母亲去世后,作生就拿出了这些年来所有的积蓄,又额外借了一笔钱,按照心中早已想好的计划,一件一件地安排起来。首先是在靠木勺山南面山脚又紧邻着一个池塘的地方建了三间平房。一间是日后吃饭睡觉的起居室,前半间吃饭,后半间睡觉;一间是堆饲料用的,另外一间则是工具间。然后开始发展养殖业,家里养殖母猪、鸡鸭等,河塘里养鱼种荷藕,池塘四周的堤埂上,则不分品种地种满了果树,桃子、李子、柑橘、板栗,大片的田亩里还是要种粮食,地势较高,灌水不很方便的田块,也种一些玉米。不管是水稻,玉米,还是麦子。可他种植的粮食大部分是用来作为饲料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在城里工作并成了家,小夫妻俩的工作都不错,工资也比较稳定,他们打算赚够了首付款就去办按揭,所以生孩子的这一件大事还得暂时先等一等,不过时间也不会太长了。猪和鸡鸭都在进入腊月后相继地出卖了,猪除出留好自己的一两头年猪外,全买给猪贩子,鸡和鸭子则自己拉到镇上的菜市场里去卖。生活富足了,但并没有改变喜欢土地的情感,也更显出了农民的大方的秉性,接着作者运用详尽的笔力给读者展示了一幅优美而动人的场面,这个绿色环保的农业生态模式,不仅是城里人的追求,也是农业的基本出路,更是唯一的必经之路。看似普普通通的文章,却揭示了农业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一曲农民的战歌,展示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可以说该篇小说反应了一大批种田养殖大户的生活状况,是新的篱笆墙的影子。作品笔墨流畅,场面较大,跨度很大,不缓不急的场面转换都在读者没有感知中前进,一波三折的情节跌宕起伏,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农民的情感,同时作品也反应了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从吃不饱、穿不暖的饥饿状态走向了富足的小康生活,赞美了当的好政策好领导。我们读者应该从一块荒地、一个农民、一副肩膀的影子里感受到整个生活的沧桑变化,通过几个小人物却反应了社会的大潮流,不失为一篇独到的奇妙构思。优美的文笔,精心的构思充分展示了作者不凡的笔力和遒劲的文学功底,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雨春】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120700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雨春        2013-12-06 10:59:49
  问候作者,创作愉快!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2 楼        文友:雨春        2013-12-06 11:00:46
  看似普普通通的文章,却揭示了农业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一曲农民的战歌,展示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可以说该篇小说反应了一大批种田养殖大户的生活状况,是新的篱笆墙的影子。作品笔墨流畅,场面较大,跨度很大,不缓不急的场面转换都在读者没有感知中前进,一波三折的情节跌宕起伏,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农民的情感,同时作品也反应了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从吃不饱、穿不暖的饥饿状态走向了富足的小康生活,赞美了当的好政策好领导。我们读者应该从一块荒地、一个农民、一副肩膀的影子里感受到整个生活的沧桑变化。优美的文笔,精心的构思充分展示了作者不凡的笔力和遒劲的文学功底,佳作,推荐共赏!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3 楼        文友:雨春        2013-12-06 11:01:23
  期待更多精彩点缀心灵、溢美江山!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3 楼        文友:阿钝        2013-12-07 12:17:01
  感谢社长审阅并加长按,可能占用你太长的时间了,不好意思,上茶问安。
4 楼        文友:雨春        2013-12-09 20:26:39
  恭喜你佳作成精!心灵因你而更精彩!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