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人言

编辑推荐 人言


作者:蔺忙珠 秀才,1806.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61发表时间:2013-12-12 12:45:22
摘要:谁知纸里包不住火,村人无端的指责最终传到了老三媳妇的耳中,虽然知道丈夫的为人,但是三人成虎。老三媳妇相信了老三背着自己干了对不起母亲的事。但当她质问老三时,老三却矢口否认,一再强调,只是酒醉中推了母亲一把。邻居们也说,如果老三真的打了母亲,以老三魁梧的身材,瘦弱的母亲哪里能招架得住,即使不被打死也差不多,哪里能等到八个月。分明是年迈,加之后期的并发症所致。劝老三媳妇别相信谣言。但流言并没有因为邻人的解释而消失,却是愈演愈烈,真的好似他们亲眼所见一般!最终,本来决定暂时不去打工,想在家照看上高三的儿子的老三媳妇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跟老三大吵一场后,负气又回到了打工的地方,半年没有回家。

母亲家对门一个八十二岁的老太太在生病八个月后去世了。在外打工或干公事的儿女先后回到家。葬礼隆重而奢华,儿女们争先恐后给老人家“尽孝”——大女儿买了最好的棺材以及招待亲朋的高档烟酒,就连平日里一“守财奴”著称的大儿子都大方的拿出三千元钱。看到此情此景,村人纷纷感叹:“这老太太,死后终于风光了一回!”
   在我的记忆中,老太太虽然瘦小,但干净利落。她的老头却是一个高大壮实的汉子,说话声音洪亮。他们共育有四男二女六个孩子,最小的儿子是我的高中同学,警校毕业后在外县公安局工作,现担任局长一职。
   我的童年时代正是文革后期,平均主义使大多数家庭的生活贫困拮据。而同学家由于兄弟姊妹多,家属中又没有干公事的人,更是一贫如洗。他的父亲为了养活他们,便常常去做“贼”,偷生产队里的豌豆,菜之类。那时,生产队派专人看护庄稼,制度又特别严,如果被逮住,定会严惩不贷。于是乎,在村路上,常常看到他的正值青壮年的父亲被五花大绑,胸前挂一块写着“犯罪”种类的牌子,在住队工作组的带领下,由民兵押送,游街示众。后面跟着一群被迫喊口号的群众和看热闹的娃娃。如此三番,他却总是不思悔改,可能在他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有生存的权利呀。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年幼的我没有什么是非观念,只知道被游街的都是“坏蛋”!这种概念深深地烙在我小小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以至于每次见他,我总是远远的避开他,从不敢跟他说一句话。
   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时候,我已是一名初中生。其时,同学的父亲已经"金盆洗手"。为了供养孩子们上学,除了干好自己地里的活,逢集日,他便掮一杆大秤去给乡里来卖粮食的人秤秤挣点辛苦费。我也陆陆续续从老人们的闲谈中知道,他之所以甘愿冒着被游街的危险而不顾颜面去做贼,只是为了他的孩子不至于挨饿呀,而且,谁又敢保证自己没做过“贼”!在他的辛苦抚养下,孩子们终于长大成人并相继成家立业。大儿子是复转军人,娶了一个据说是地下党的女儿为妻,人虽有点傻,但有稳定的工作,后来生了一个傻儿子。这孩子八九岁上学时常常在冬天拉一裤子屎而被老师送回家,现如今三十岁了还未娶上媳妇。老大自己没有工作,但会勤俭持家,几乎一分钱也舍不得花,一家三口常常穿着破衣烂衫,即使去城里当大干部的丈人家也是如此,而且从不坐班车,来回六十公里全靠两条腿。用他们的话说:红军长征走了两万五千里,咱走这点路算啥?话语里满是自豪!但他们的房子很气派啊,据知情人说还有好多存款,这在改革开放初期可是人人羡慕的“大财主”。至于父母亲的吃穿用度,用老大的话说:跟他有啥关系呢?老二招了上门女婿,老四上警校,不是还有老三吗?
   是啊,有老三。老三也是高中毕业没几年,没什么积蓄。姐姐已经出嫁,他和弟妹住在父母留下的老房子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供养年迈的父母,上学的兄弟。日子在艰难困苦中一天天过去,好不容易熬到妹妹出嫁,弟弟毕业分配,他也娶妻生子,父亲却病了。为了生计,他在农闲时节便做点小生意,生活慢慢有了起色。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年久失修,他家的老房子在那年的连阴雨中倒塌了,他被迫和父母妻儿住到村小学废弃的校舍中。为了筹集父亲治病和盖房子的钱,他们夫妇外出打工,母亲则带着孩子照顾生病的父亲。大哥依然视父母如路人。大姐嫁给一个建筑商后买了新房,每隔一两个月来看父母,不但很少给母亲钱(说是怕母亲给老三的孩子花),却是每每教训母亲一顿径自回家。母亲没什么头脑,每当此时,大气也不敢出,任凭女儿数落。
   其间,父亲死了。弟弟在外地工作,由于老三没有房子,无法安置父亲。儿女们商量后,决定把父亲安置在老大家,好叫前来吊孝的亲朋有个去处——毕竟,父亲为了他们兄弟姊妹操劳了一生。谁知老大一听就急了,青筋暴露,脸红脖子粗的跳脚骂娘,嫌生养了自己的父亲晦气,口口声声说怕沾了晦气。虽然最终迫于舅舅的压力让父亲停放在他家,却不许兄弟姊妹掉一滴眼泪,而后分两次把老父亲火葬了。在招待宾客的时候,兄弟姊妹推三托四,都不愿意掏钱。老三夫妻买了菜,准备在家做。兄弟姊妹却嫌菜不好而大吵大闹,老大不吵,只是坦言:“咱是只吃不关事,你们爱咋咋地。”老三两口招架不住一奶同胞的围攻,到饭店订了酒席才平息了他们的怒气!
   在老三的孩子十二岁那年,他们用辛苦积攒的钱加之妻子娘家的扶助,盖起了一座漂亮的房子。古稀之年的老母亲终于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之后,老三夫妇依然打工,精神尚好的母亲在家照顾孩子。
   日月如梭,随着时光的流逝,耄耋之年的母亲步履蹒跚,再也无法操持家务,照顾孩子。老三便辞去工作回家照顾母亲和孩子他嗓音洪亮,脾气有点急躁,心情烦乱时会顶撞母亲几句。但他乐于助人,待人热情,常常帮助村子里的留守老人干活。他勤快,又会经营,自家院子里种的菜又大又新鲜,他常常送东家给西家。而且他也会照顾人啊,一日三餐,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也可心可口,令母亲十分满意!常常,我去给母亲买早点,总能碰见他也给他的母亲买。村人说,他的母亲喜欢吃西红柿鸡蛋面,他便隔三差五做给母亲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村子里有家人家盖房子,素来与老三交好,老三自然去帮忙。在房子快竣工时,主人准备了酒席款待大家。老三好酒,那天也许是高兴吧,更是多贪了几杯,结果就醉了。母亲不放心,拄着拐杖去找他,正喝得兴起的老三被母亲一搅,不觉推了母亲一把,原本腿脚就不甚灵便的母亲当即倒在地下。看到母亲倒了,老三的酒一下子被吓醒了,赶紧招呼人把母亲送到医院。经医生诊断,母亲的腿骨折了。老三撇下孩子,在医院精心照顾母亲。期间,两个哥哥和姐妹从未看过母亲。几天后,得知消息的老四赶回家,看到哥哥忙里忙外,知道哥哥不容易,也没有责怪哥哥,便把母亲接去他家让下岗的妻子照顾。在母亲住在弟弟家的日子里,老三去看过母亲三次并想接回母亲。弟弟知道哥哥辛苦,为了让哥哥多休息几天,他说自己会好好照顾母亲,请哥哥放心!这样直至一个月后弟弟去北京开会,母亲才被送了回来。经过这次变故,母亲行走更加困难了,常常走两步就得歇好半天。面对母亲,老三常常觉得愧疚,从此滴酒不沾,寸步不离的守着母亲。一日三餐更是丰盛可口,直至八个月后母亲病情突然恶化去世。
   母亲去世不久,住在另一个巷子的人便纷纷议论说是因为老三狠狠的打了母亲一顿母亲才死的(村子里分好几个巷子,各个巷子的人除了谁家过大事,平日里基本不来往),后来竟有人当面指责老三。老三既委屈又激愤,脸红耳赤的去找我的母亲诉苦(母亲为人和善,从不说三道四,村里好多人有什么事便喜欢跟母亲说)。其时,正好有几个人在母亲家串门,听后都很不平。他们都是老三的隔壁对门,亲眼见证了老三的所作所为;也目睹了母亲生病,老三里外忙活,老大却自在逍遥的情景;更是看到了老三的有钱的姐姐怎样在半年给了母亲五十块钱后,回娘家质问母亲“五十块钱给谁花了?”那语气像在教训自己的孩子。面对牛高马大的女儿,瘦弱的母亲嘴唇蠕动了半天,大概是想说:“我一个月的药费就得花一百多呀!”但不知什么原因,她没敢分辨一句,眼睁睁地看着女儿发泄完扬长而去的身影渐行渐远,才嘴唇战抖的向村人哭诉。女儿却因此几个月不来看望母亲,直至母亲去世,才在葬礼上哭得死去活来。是哭她给母亲准备的柏木棺材还是招待亲朋的高档烟酒?谁也说不清!最终,在了解事情原委的相邻的安慰下,老三慢慢平静下来,又开始了辛勤劳作,照顾上高三的儿子的正常生活中。
   谁知纸里包不住火,村人无端的指责最终传到了老三媳妇的耳中,虽然知道丈夫的为人,但是三人成虎。老三媳妇相信了老三背着自己干了对不起母亲的事。但当她质问老三时,老三却矢口否认,一再强调,只是酒醉中推了母亲一把。邻居们也说,如果老三真的打了母亲,以老三魁梧的身材,瘦弱的母亲哪里能招架得住,即使不被打死也差不多,哪里能等到八个月。分明是年迈,加之后期的并发症所致。劝老三媳妇别相信谣言。但流言并没有因为邻人的解释而消失,却是愈演愈烈,真的好似他们亲眼所见一般!最终,本来决定暂时不去打工,想在家照看上高三的儿子的老三媳妇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跟老三大吵一场后,负气又回到了打工的地方,半年没有回家。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三妻子最终会了解事情真相并于老三和好的。但他们曾经的心理创伤又有谁能替他们抚平呢?

共 33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们大家都晓得人言可畏。而,人言无畏,是否都晓得那。想想那艰难困苦的年代,父母辛劳的养育这六个子女,父亲一次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成为人们心中的坏蛋——而那时的人言,不但没有摧毁父亲那颗爱孩子的心啊,反而使父亲更加坚定的哺育儿女成人成才。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长大,各自都有了独立工作和独立的家之后。人言已经变得可畏了,这是为何呢?皆因那虚伪的面子啊。更因为,父母健在之时,可以不忠不孝,可以不管不问,而死后必须风风光光的大办丧事,以示心中的孝道。尽管篇章是在讲述一家人几十年的故事,期间既有着时代的发展,亦有着生活的更迭,更多的则是提出一个现实而深刻的问题:应厚养薄葬还是薄养厚葬?应是极尽孝道还是应极讲究虚荣的面子?欣赏,问好。【编辑:静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听        2013-12-12 12:47:58
  篇章,更多的则是具有现实意义。遥握,问候冬安。
淡然静美悟禅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