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永远的隐者 ——读《归园田居》(其三)随想

编辑推荐 永远的隐者 ——读《归园田居》(其三)随想


作者:孔夫子门生 童生,96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93发表时间:2014-01-04 18:54:32


   夜色如水,明月当空,在逶迤的山路上行走着一位荷锄晚归的耕者。道路两边丛生的杂草伸展着带着露水的长叶沾湿了他那略显破旧的衣裳,夜晚的凉风轻抚着,丝丝寒意沁入他略显单薄的身体里。但耕者的头是昂扬的,步伐是轻快的,看!他的表情是多么的闲适:这是我在读完东晋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后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东晋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陶渊明在彭泽县令的任上仅仅八十一天,即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辞官归隐,过起了隐居生活。我想,做出这样的决定,陶渊明的内心之中一定是做了一番痛苦的抉择的。做为一个世代官宦的子弟,陶渊明自小也是有着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学来拯救当时纷乱的社会,于是,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但出身庶族的陶渊明受到士族的轻视,辞官归家。后又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可是,不久,他发现桓玄有篡夺地位的野心,他不肯与之同流合污,于是,借服丧之名又一次辞官回家。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迎回晋安帝时,陶渊明看到刘裕的作风颇像其祖父陶侃,快乐地做起了他的幕僚。但刘裕不知为何,连续杀戮,篡夺地位之举频出,看到这些,陶渊明感到失望,紧接着就辞职隐居。几次出世入世的经历,让陶渊明对东晋的社会现状极度不满,在对社会丧失了希望的情况下,当他残存着最后一点希望,再一次地入世做官,竟要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时候,他毅然结束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
  
   辞官归故里的陶渊明的隐居是真正的隐居。他就像一个农夫,每天躬耕田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他详细地写作了他一天的耕种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详细的交代了他耕种的地点和豆苗生长情况。文人毕竟是文人,他能写出传送千古的《桃花源记》,能吟诵出令人叫绝的《归去来兮辞》,能挥笔书写出一首首令人称羡的田园诗,但稼穑之事却让他手足无措。为了除去疯涨的杂草,诗人每天早出晚归,“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形象性的写出了诗人艰辛的劳作生活。不仅如此,夜晚归家,夕露沾衣,使躬耕的艰辛又加一层。
  
   现在,让我们再回想一下这六句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平淡自然、质朴明白的语言多像一个可怜的农夫在向我们倾诉着一个歉收的年景,读到这里,谁不会油然而生一种怜悯之情。可能还有人要问:陶渊明,你好好的官不当,为什么要回来做农夫啊?
  
   如果你发出这样的质问,你就错了,错在你不懂靖节先生。他甘做农夫,要保持的就是一种气节,那种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气节。在他的心中,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而折腰”强。何况农耕生活虽然艰辛,但他可以在乡野间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二句点明了主旨,在作者看来,这种艰辛是值得的,因为这样没有违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违背他向往自然的意愿。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少隐者,但大多数的隐者都有其目的。姜子牙隐,是为了垂钓文王;诸葛亮隐,是为了择取明主刘备;林和靖隐,是为了求得隐者之雅名。而陶渊明的隐,是一种不带有世俗之气的隐,这种隐才是有气节的隐,才是真正的隐。文人之隐,自陶渊明始,自陶渊明终。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从此,采菊东篱,躬耕柴桑的陶渊明成为了世人心中永远的隐者。
  
  
  
  
  
  
  

共 14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归园田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陶渊明的经典之作,表面上是描写了一幅田园劳作的快乐场景,其实是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无助、选择辞官归隐,感受乡野之间的纯朴和洁净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这篇作品赏析文章给我们立体地描绘了陶渊明种豆南山的闲适画面,剖析了原作者之所以归隐田间的政治背景,“大济苍生”的抱负无法实现,沦落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文章能够有高度有深度地解读这首朴实的文字里蕴含的原作者的精神和思想,理解这种看破红尘隐居山野的气节,读懂原作者不愿被世俗污染的高贵气质。读完这篇赏析作品,再一次对《归园田居》有了更深的领悟,这种隐,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不带世俗之气的隐,是真正的隐。感谢作者带来精彩的独到的赏析。【编辑:琴声悠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琴声悠扬        2014-01-04 19:23:43
  以前读《归园田居》,总以为陶渊明隐居山林是逃避政治陷害,对现实的不满才去的一种消极遁世的生活。读完这篇作品赏析,突然对陶渊明先生油然而生敬意,他的隐,是一种有气节的隐,是真正的隐士。非常感谢作者把这篇人人都很熟悉的作品诠释的这么深刻。欢迎继续投稿。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