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在失意时保留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精品 在失意时保留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作者:孔夫子门生 童生,96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124发表时间:2014-01-06 14:08:44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的暗自神伤,终日沉溺于痛苦的沼泽中无法自拔;有的为了寻求解脱,采取种种方式让灵魂和肉体分离;有的看破红尘,与青灯古佛相伴。失意之时,人是痛苦的。但人生毕竟是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坎坷,当失意来临的时候,我们怎么对待呢?我们不妨学学北宋的苏轼。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得的全才,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卓有成就。但由于其性格耿直,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在“乌台诗案”中,几近被斩首。然而,大半生都处于失意中的苏轼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他始终能表现出洒脱达观的旷达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这种情怀,在他所擅长的诗词中都明显地表现了出来。现在,让我们走进苏轼,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来领略一位拥有着旷达情怀的古人。
   写作此词时的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已两年有余。苏轼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排挤,被迫请求外调,转眼已经五年了。在密州任上,苏轼抗旱,灭蝗,辟泉,兴修水利,建造新堤,采摘杞菊充饥。繁忙的政务使苏轼暂时的忘却了政治上的隐痛,思念亲人的痛苦。1076年,适逢中秋佳节,酒醉之后,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涌上心头,于是举觞赋诗,纵酒高歌,写作了此篇佳作。将这一时期的进取仕宦与失落人生等矛盾复杂心态和旷达的情怀诉诸笔端。
   先看此词的小序部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序部分交代了写作的时间,作者的现实处境和心理状态。“欢饮达旦,大醉”可见当时的苏轼是快乐的,是高兴的,政绩的突出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中秋佳节之时,寻求快乐,以求一醉。但醉后,压抑在心中的情感被酒激发了出来。他想到了此次来密州的原因,为了能和自己的弟弟苏辙骨肉相依,他在杭州通判的位置上请求调职,于是来到相对较近的密州做太守,但仍无法和弟弟相见。面对中秋圆月,苏轼睹物思人,“作此篇,兼怀子由”,说明了写作目的,是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而写的。但仅仅是为了想念弟弟而写的吗?“兼”字意为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那除了怀念苏辙,还有什么呢?让我们从词中寻找答案。
   上阕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一诗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以问句形式引出月,又把我们的思绪引到青天。语句突兀,想象奇特。向青天问明月,也可见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而接下来,词人又接连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抬头望月,上有广寒深宫,绝色嫦娥,有玉兔相伴。美妙仙境,引起词人无限想象。产生了欲上青天的想法。苏轼有仙人之风骨,因为他本身就是“坡仙”,想乘风回天,欣赏美景,也是自然。但接下来的句子“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他的犹豫。天宫虽美,但广寒宫却是奇冷。归于不归,苏轼不能决了,内心显得异常的矛盾。句意如此,可是,苏轼想要说的是什么呢?仅仅是对天宫的想象而又不可得的心理吗?“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现在,让我们通过以上诗句的表象分析他它所蕴含的深层内容。
   文学作品讲求意象,词人笔下的“明月”、“宫阙”、“琼楼玉宇”这些“天上”意象是有着特定寄寓的。它寄寓着“北宋朝廷”。词人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意在询问不知当今朝廷情况如何?做为古文人的代表,苏轼的“济天下”的思想是深厚的,他想以自己的才能来解救岌岌可危的北宋王朝。在应举时所写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仁宗皇帝的赏识。现在,虽然由于和新党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出朝廷,但他的忧国之心仍在,所以,有此一问。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暗指政治遭遇,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在做地方官的五年里,苏轼时时地想被朝廷赏识,再回到京城,把自己治国安邦的策略倾诉给皇帝。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苏轼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句子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可是,在朝做官,凶险多多,生性耿直的苏轼怕自己的言论不当,使自己再度不容于朝廷。此时,失意中的苏轼内心中的苦闷、痛苦、抉择等复杂的情感在挣扎着,让词人处于一种极度的抑郁悲伤中。而苏轼的与众不同在此时表现了出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惆怅中的苏轼总是能够从痛苦中走出来,他在想此时的自己虽然不得朝廷赏识,但在地方做官却能为民做事,想到这两年来所做的一个个政绩,词人在明月之下,翩翩起舞,“弄”字一词,写得是多么的俏皮,多么的洒脱,与影对舞的苏轼,乐观、豁达的苏轼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何似在人间”,的确,人间也是天堂,关键是看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而苏轼,以他的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天堂。
   下阕从写景写起,重在写对弟弟苏辙的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好像具有了人的情感,“转”“低”二字表示月的移动,时间的推移。夜色渐浓,而一个不眠之人却无法安睡,因为七年的时间,苏轼和自己的同胞弟弟苏辙没有见面了,思亲之苦使他彻夜难眠。中秋月圆之夜,是和亲人团聚之时,而词人却和弟弟天各一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明月虽好,却圆在分离之时,“不应又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分离虽与月无关,但嗔怒之情却油然而生,恨月,更深层的却是对亲人的思念。写到此,词人的思亲之苦又萦绕在他的心头。
   苏轼常以李白自比,他的思想也深受李白的影响。豪放的李白在面对人生的逆境的时候往往能够找到解脱的办法。李白在《行路难》中吟诵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后,能够笔锋一转,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排解自己的郁闷之情,旷达的苏轼也能如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的议论性的句子,以月的阴晴圆缺来比人的悲欢离合,好像他在安慰自己:人有悲伤,有欢乐的时候,也有分离和团聚之时,月亮的阴晴圆缺也就正常了。这种事情自古就难以两全。此时的月圆人离的场景能出现,那以后,我和弟弟苏辙在月缺之时也可能团聚。经过此番排解,苏轼便从思亲之苦中解脱了出来。不仅向自己,也向天下人发出了这样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要人是康健的,人是活着的,我们即使是相隔千里,也会共赏一轮明月,以后也会相见。进而表达了对弟弟的美好祝愿和深切怀念,也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
   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评价它是写中秋词之首。我想,此词能有这么高的评价,一方面是因为此词把写景、抒情、说理等手法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是写出了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把在中秋赏月时产生的抑郁惆怅之情转化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旷达豪放的情怀吧?
  

共 27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首传诵千年的名篇佳作,曾经多少人耳熟能详。一篇优美透彻的作品赏析,带我们再一次走进北宋词人苏轼的情怀世界。生性耿直的苏轼历经现实一次次磨砺,他的大半生都在失意彷徨中度过,正是命运多舛,仕途坎坷,造就了他旷达乐观的性情。全诗充满浪漫豪放的语言风格,经过作者的逐句解读,更加凸显出苏轼超越自己喜怒哀乐,开阔豁达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自由地飞翔羽天上人间。这篇赏析作品联系原作的时代背景,深入浅出地把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以及诗句中蕴含诗人的情感和济世的远大抱负一一讲解给读者,使我们再一次朗读此诗,对原作寄情于景的浪漫的写作手法,对于诗人在困苦失意中豪放旷达的古人情怀充满了敬意,对于这首诗的字字句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谢作者带来精彩赏析,期待更多的古诗赏析。【编辑:琴声悠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106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琴声悠扬        2014-01-06 14:20:57
  编辑完这篇赏析佳作,再一次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先字面上理解的肤浅,此时变得深刻而有韵味。诗中浪漫豪放的借景寓情的有艺术手法,以及作者政治失意生活窘迫的困境下,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对人生旷达辽阔的情怀,读过这篇点评后,阅读中,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变得如此清晰透彻。推荐阅读。非常感谢作者的精彩赏析,期待再来一篇古诗欣赏。呵呵。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回复1 楼        文友:孔夫子门生        2014-01-06 15:21:28
  这个假期我争取把长春版八下的十二首古诗词都赏析完,请多指正。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