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猜想 (读书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猜想 (读书随笔) ——《民主的细节》读感


作者:司药 探花,22016.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85发表时间:2014-01-07 08:58:37
摘要:在世界文明大环境下,民主的种子已漂洋过海,落入我们的国土。 已有“刘瑜”这样的种子破土而出,我猜想,中国政治文明的森林也应该不远了。

【流年】猜想 (读书随笔) 在《民主的细节》中,刘瑜在《君让臣下,臣可以不下》、《对你骂骂骂不完》、《就这样被你笑话》、《谁有特权上大学》、《不告白不告》等篇章,用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把国与家、政治大事与百姓小事勾连起来,让人们猛然意识到,“民主”原来并非政治词令,而是事关我的餐桌、我的钱袋、我的人性和自由伸展……这还了得。谁敢动我的奶酪,我跟他没完!当“公家事”触及个人利益时,每个人变得敏感敏锐,开始较真“民主”。“人民当家作主”以前只是涂在“墙上”的政治口号,现今要弄清楚:我这个人民怎么个当家作主。
   《民主的细节》让民众与民主关联起来。
   刘瑜把政治从宏大、空泛的政府事变成琐碎、具体的百姓事,把民主的主语从官员置换成你我他,于是,关于政治、关于民主,原来许多被伪命题、伪现实屏蔽的东西,露出其本来的面貌。刘瑜让“民主”长出“抓手”,让民众借力,开始攀援政治这座高不可及的峰林。这些抓手,就是刘瑜陈列的“民主的细节”,就是她为《南方人物周刊》专栏撰写的美国当代政治观察笔记。
   观察笔记涉及司法、教育、文化、环境等大的领域,也有个人习惯、厨房琐事的鸡毛蒜皮。刘瑜“观察”的都是美国事,她想说啥就说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在美国,她有这份言论自由,在中国,她的尖锐是针对美国事,刘瑜巧妙地把自己从敏感地带抽离,不至于得罪权贵被“封口”,但稍用心的读者,都会拿她所述的美国的民主与我们的现状做对比。这是《民主的细节》的核心“游说”能量。
   刘瑜,这个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讲师,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既是蕴籍政治文明的精英学者,又是沾染人间烟火的普通女人,她自有她布道“政治”的招数:如果他跟我讲福柯说什么,我可能会跟他讲我二舅说过什么,他跟我讲德里达说了什么,我可能会跟他讲我表弟身上发生的故事。当有人企图把你往理论的高峰推的时候,你要不断地把他拉回到现实当中来……刘瑜以小狡黠大智慧,引导人们认知和参与政治。
   “民主”于中国,正如奥威尔所说,是“词语和意义分了家”,可这“词不达意”的东西,从政府到民众一直都在坚持,真是件匪夷所思的事。很久以来,政治对民众来说,就是党中央开会了,领导接见谁了,政治局又发文件要贯彻执行什么了……一切像另一个世界的事儿,太理论、太抽象,看不清抓不着,抑或,懒得搭理那些“事不关己”的事。可民主事关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民众不参与,中国社会怎么与现代文明交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物质文明势如破竹,政治文明却裹足不前。这种发展的严重失衡,让刘瑜着急上火。她得让百姓像当年相信共产主义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一样简单,相信政治就是我们呼吸的空气,民主就是我们的餐桌。
   刘瑜“布道”,极富耐心,极有耐性。她以生活经验从低处着眼,把复杂高深的民主与简单可视的现实对应起来,让政治“高峡出平湖”,让百姓明白,政治不是少数极权派权利、权力争夺的工具,民主与每一个公民息息相关,只有大家参与制衡,中国才有可能构筑现代文明人的秩序。
   六七十年代,我被“洗脑”,多年来,我排斥政治,反感它的言之无物、它的强制教化。小时候被洗脑是没办法,长大了我努力避开被裹挟。政治不是百姓玩的事儿。只要我生活安宁富足,就行。我对政治的诉求很简单,所以,在儿子买来的一堆书中,《邓小平时代》、《民主的细节》,我把这些“政治书”压在最下面。儿子抗议:妈,你不能总是活你的小情怀,你要有公共生活意识。我白他一眼:我做好自己,就是最好的公共生活。儿子不干了:都像你这样,民主不可能真正融入公共生活。一会儿政治,一会儿民主,麻烦!我不再答腔,但翻出《民主的细节》。
   刘瑜说:我所理解的民主,是通过将公共生活的重负落在每一个个体的肩膀上,挑战每一个人的心灵和头脑。刘瑜在鼓动每一个公民对政治不只是顺从,而是参与其中。她在落实政府倡导的参政议政。看,一不小心,我嘴里冒出政治词令。但,仅是词令。我没有刘瑜对中国民主的深度忧患。
   她说政体,说集会,说结社,说出版自由……她“再版”美国民主的细节,她想敲他山之石震脚下之土。艰深的政治,被她温和,甚至随意地“言情”。政治经她这么一说那么一议,还真有小火苗发出蓝光。我心里的小火苗就被点燃:在百姓木然时,有刘瑜这样的“探路者”先发声、多发声,没准“民主”之火,还真可以在中国大地燎原。
   这是我的猜想。我明明知道,刘瑜所说不可能入我国之厅堂,因为那是美国的民主。民主的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我们没有那样的土壤,怎么长出美国民主的苗?
   西汉开创的中央集权制,沿用至今,决定了我们的政体缺失多党制衡,我们的民主历来是政府“行政命令”,民众“贯彻执行”。像美国那样,堂堂总统“就这样被你笑话”,成何体统!我们可是礼仪之邦!
   不如回位国情。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经济、教育、文化,变革很多,成效不小,但所有存在问题最后都卡在同一个瓶颈。这个瓶颈具有钢性,无可撼动,那么,能不能“发明”一个中国特色的民主,既让政党满意也让百姓释怀。我希望刘瑜这班具有话语权和导向力的人,将“思想”的种子多多播撒,如她所说:“思想这个东西,就像石头缝里的草,只要没有一只‘看得见的手’将它连根拔起,总能悄悄找到自己的出路。”
   在刘瑜民主的小扇煽动中,我在积极猜想。如果我们所有人都站在“无知之幕”后面,“对自己的社会处境暂时失明”,说出心目中理想的民主,然后,用百分比统计、规划,是不是美式“公共生活”就能空降中国呢?
   不可能。又回到政体,回到传统。千百年,我们的皇帝习惯了臣民顺服,我们的百姓习惯了农耕经济,儒家中庸之道劝诫臣与民各守雷池。国家政体、民族遗风,诸多的不同根深蒂固,就算托克维尔来到中国,也只能在中国民主的壁垒前,黯然失语。
   说了半晌民主,民主到底是什么东西。
   希腊语直译:民主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用圣雄甘地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定义本身没有问题,但我们的土壤,长不了这棵泊来之苗。
   老婆孩子热灶头,是中国百姓最大的政治,我的政治观则是吃饱穿暧日子润泽。千万个我这样的人成色中国特色的民主。刘瑜一定对我等国民哀其不幸,恕其不争。能理解她,但叩头下跪几千年,我们的膝盖还没有完全硬化,还站不直身子,理直气壮地向政府争民主。
   又是民主。民主到底是什么?我望文生义——民众的主张,但我们的体制不可能容忍被民众指手画脚。政府、民众,各自被体制化。体制化的东西如何去体制化?这是个自杀性的想法。我又在后退,守住自己那一星半点的好日子。就让那些去体制化的“鸡蛋”,去试试体制化这块石头有多硬。我愿意看到像刘瑜这样的鸡蛋越来越多地撞向石头,不指望石头被撞碎,就猜想一下,石头也许能挪个地儿或翻个面。
   确实只能是猜想,实在看不清理想到现实的行程。1+1=2,哥德巴赫猜想结论明了,等式简单,但“哥德巴赫”们至今还在演算、谁论等式成立的过程。民主,民众的主张,简单直译的背后,抖落历史尘埃、突显公共生活特质,抵达这样的民主,还有多远?
   美国已立起标杆,但,它是制衡而来,制衡又是由多党派协商争执、坚持妥协而来。我们只有一个执政党,怎样制衡?我们可不能“哭错了坟”。古人有“哭错了坟”的笑话,《民主的细节》这本书在引导我们找准要哭的“那座坟”。
   又到一年民主评议时,年年我都交白票,今年也不会例外。投票选举,我白票上交,不愿被他人代表“民意”,也不愿意选举结果不理想,被官员训斥“没有民主意识,不尊重自己的权利”,再开会,再划押……算了,没那时间折腾。
   这真不是刘瑜责怪的中国人“智力上的懒惰”。我只是想说,中国人真不懒惰,但政府强势,传统强大,再多民主,最终也是被集中。何必折腾。儿子肯定又要批判我国民的麻木性、自慰性,但我已看到他的参与意识、秩序意识,我知道在世界文明大环境下,民主的种子已漂洋过海,落入我们的国土。
   已有种子破土而出,我猜想,中国政治文明的森林也应该不远了。刘瑜可能这样回应我的猜想:与其猜想,莫若先走到路上,边走边想。这该是刘瑜写作《民主的细节》的文章之眼。

共 33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笔者无缘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也不热衷于政治,但在作者的随笔中,了解到:刘瑜笔下的“民主”原来并非政治词令,刘瑜把政治从宏大、空泛的政府事变成琐碎、具体的百姓事,将公共生活的重负落在每一个个体的肩膀上,把民主的主语从官员置换成你我他,刘瑜让“民主”长出“抓手”,让民众借力,开始攀援政治这座高不可及的峰林。如此看来,刘瑜的“民主细节”就是在运用自己的智慧引导人们认知和参与政治。作者回顾中国悠久的中央集权制历史,反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物质文明势如破竹,政治文明裹足不前的失衡状态,开始思考中国政体缺失多党制衡的土壤下,刘瑜播撒的种子成长为森林的可能性,期待着一个让政党满意也让百姓释怀中国特色的民主在刘瑜这班具有话语权和导向力的人的引导下早日诞生。作者深刻分析着我们的国情:政府强势,传统强大,民众长期以来习惯于奴性,习惯于麻木。刘瑜倡导的公民对政治不只是顺从,而是参与其中的“民主”之火或许真的会燎原中国大地。一份忧虑,一种渴望,在文字中浸润。最后作者发出呼吁:与其猜想,莫若先走到路上,边走边想。这是作者的期待,也是刘瑜《民族的细节》写作的主旨吧。作者以《猜想》为题,意味深长,有对中国政治文明森林的渴盼,有对刘瑜写作意图的剖析,既有逻辑上的严谨,又有思想上的期待,发人深思。文章巧妙运用比喻,而且联系自身,化抽象为具体,将政治术语形象化,亲切化,说理透彻,剖析深刻,很有现实意义。力作,荐阅。【编辑:风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4-01-07 09:14:21
  说实在的,笔者对政治实在不感冒,因为老百姓不会玩,也玩不起。但是,读了此文,在司药老师那些精彩比方的引领下,对刘瑜的《民主细节》也有了一定了解,也深深期待政治文明的森林繁茂茁壮于中华的土壤。
   司药老师,对您文中妙用比喻的高超技艺深深叹服。问好您,按语不当,敬请见谅。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司药        2014-01-07 12:37:36
  原来我和你一样,对政治不感冒,儿子买回的这类书都被我压“箱底”。这次看刘瑜的《民主的细节》,有些观念在改变。
   风逝按语精到,感谢如此悉心的评点。
   问冬安。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3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4-01-07 19:18:44
  猜想,标题的隐喻意味浓郁。这是一篇鞭辟入里的书评,更是一篇抒写普世大众关乎“民主”诉求的心声。刘瑜以小狡黠大智慧,引导人们认知和参与政治。司药以平民化视角,透视刘瑜文本中的美国民主,巧妙地对照中国一党体制下的集中式“民主”,评论含蓄,用语机警,思想明朗,文思郁勃,逻辑严密,旁敲侧击地表达个见。随感中多次写到新生代的儿子,他对民主的识见、渴念与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都暗含着作者对中国未来民主的美好愿景——期待中国政治文明的森林一片深茂。字里行间,既有现实的隐忧,亦有希望的曙光,一颗向往民主的拳拳之心隐约可见。
   读完猜想,有了一种迫不及待地悦读刘瑜原玉的冲动。谢谢,让雁子也关注民主,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一起上路。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4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4-01-07 19:29:34
  送花花给两位才女,司药才女和探花风姐姐!美文与精按,相得益彰。
   话说,昨晚认真品读了两次司药《猜想》,只是爱死了文,却不能下笔写按。
   今儿一看,风姐姐的精按,再读一次猜想,唯有对两位才女的敬仰!
   敬礼,祝好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5 楼        文友:司药        2014-01-07 23:11:15
  参与公共生活,一起上路。
   感谢雁子释读和评点。问好。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6 楼        文友:晋忻李        2014-01-08 17:08:54
  司药以平民化视角,透视刘瑜文本中的美国民主,巧妙地对照中国一党体制下的集中式“民主”,评论含蓄,用语机警,思想明朗,文思郁勃,逻辑严密,旁敲侧击地表达个见。随感中多次写到新生代的儿子,他对民主的识见、渴念与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都暗含着作者对中国未来民主的美好愿景——期待中国政治文明的森林一片深茂。字里行间,既有现实的隐忧,亦有希望的曙光,一颗向往民主的拳拳之心隐约可见。------同感。民主毕竟是世界潮流,恐怕没有谁能阻挡得住。
晋忻李
回复6 楼        文友:司药        2014-01-08 23:31:28
  民主,民众的主张;民主是一种公共生活;----与李老师共勉。
   问冬安。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