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峥嵘岁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峥嵘】传统特色家肴60款(散文)

编辑推荐 【峥嵘】传统特色家肴60款(散文)


作者:耕石 秀才,2811.6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21发表时间:2014-01-19 14:58:23
摘要:两年前央视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节目,引发了我的连想,特作《传统特色家肴60款》以飨读者。


   开篇:系列前序
  
   所谓“家肴”是指“家居饮食”,也就是家庭中每天吃的饭菜。由于中国之大、民族之多、地域之广,难以尽述。家居饮食比不上专业厨师所做的大餐,但也同样要求“色香味形艺”五美俱全,只不过简单许多,平时菜肴只要求“色香味”就够了。
   俗话说,一个家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民以食为天”更是祖训,但是怎样才能把最普通的饭菜做得最好吃,并且做出家庭特色,是本系列编写的主要目的。
   本系列涉及的内容局限在我两个故乡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集知识性、故事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于一身。分篇中将提到“北方”和“南方”,北方指我的第一故乡华北一带,南方指我的第二故乡扬子江畔一带,不包括其他地域和省份。以肉类和面食为主,方法包括蒸煮煎炸贴烧扣、与蔬菜的搭配、糯米以及我两个家乡的特色小吃,继承了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积累了个人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基本上可以满足家庭平时吃饭和招待亲友等家宴,供对厨艺感兴趣的文友参考。
  
   上卷:饺子系列
  
   第一篇:剁肉馅儿
  
   提起中国人的饺子世界闻名,家家会做,人人喜欢,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佼佼者。无论是饺子还是包子,也无论是荤是素,都离不开“馅儿”(南方叫“心子”),所以本系列开篇首先讲肉馅儿。
   肉馅儿相当于基因工程的“载体”(能载带微量物质共同参与某种化学或物理过程的常量物质),其他材料(视作“微量物质”)往里面配。要想让肉馅儿做的好吃,传统的方法都是剁,而且肥肉和瘦肉有一定的比例,不能用机器绞,绞出来的肉将成为“肉泥”,“稀”而黏度小,口感相对差了许多。
   饺子馅的肉最好选用去皮前胛,肥瘦肉之比论“堆头”(数量)一般是4/6,论重量是3/7,根据喜欢吃肥吃瘦而定。有些人认为饺子馅都是瘦肉,其实是错误的,没有肥肉等于无油,吃在嘴里干洒洒的,情同嚼柴禾渣,肥肉太多了,吃在嘴里太腻,对身体也没有好处。如果能够掌握肥瘦肉的比例,用去皮五花肉比较经济。
   开始剁肉时不能一起剁,因为肥肉喜欢“抢刀”(粘的满刀都是),剁肉前最好先把肉切成条状(肥肉切成小块),先剁瘦肉后剁肥肉,不要剁得太烂,然后掺在一起剁,也不要剁得太烂,一般成碎末状即可,留有余地供“搅”。
   剁肉时最重要的环节是掺花椒水,因为肉喜欢“蹦”且粘刀,掺水剁比较顺利,花椒水恰恰起到压“肉腥气”和提出肉香味的作用。要用绞肉一定要加花椒面。
   花椒水的做法是熬,用一口小锅(最好是奶锅)把一小把花椒熬三遍,越酽越好,把三遍水掺在一起冷却后使用。
   剁肉时只在瘦肉中掺花椒水(肥肉不掺),少掺多次,至少两次,掺少了不起作用,掺多了水喜欢流,肥瘦合剁时再掺一次。
   肉剁好了下一步关键程序是“搅”,搅的方法是把肉放在小盆或大碗里,使其成堆并靠一侧,然后用筷子从上到下一层一层地“打”(否则搅拌不动),然后转换方向再“打”,直至把碎肉末都搅拌成丝儿,这时肉浆被搅出来黏性增大,用手拍上去有颤动的感觉。搅肉的同时加盐和姜末,然后再淋一点麻油,其香味多远就可以闻到,而且有了经验,连咸淡都可以闻得出来。
  
   第二篇:韭菜饺子
  
   包饺子是我的“拿手好戏”,亲朋好友的同辈人几乎无一人没吃过我包的饺子的,所以本系列拿饺子“开刀”。上文讲了“剁肉馅儿”,没能把饺子包出来,从本篇起就来边包边吃。松软可口是对饺子的基本要求,因此各种饺子在制作肉馅儿时都有一定的规范。
   常吃的饺子是肉馅饺子,猪肉因为有肥有瘦,粘度大,包出来“显油”且松软,和其他牛羊肉相比“腥(膻)气”小,做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人们爱吃。我把肉馅儿的肉比喻为“载体”,所有的味道全靠这个“载体”的配料来实现。根据个人的味口,为了调整颜色可以加少许味精和酱油,但不宜多。爱吃辣味的可以加黑胡椒粉或辣椒油,不宜加辣椒面和大蒜末(牛羊肉除外)。
   葱是肉馅饺子必不可少的材料,但要注意搅馅儿时不加,因为加进去会被盐“腌死”,失去了应有的香味,而要把所有的材料都加好后再拌进去。葱分两种,相比之下小葱比大葱好。小葱选用细而短的“分葱”,因先栽成片然后再分窝得名。大葱在河北原有一种“鸡爪子葱”,也称“干葱”,呈鸡腿状,不吃叶子,和大蒜一样编成辫子卖,现在都“转了基因”,再看不到了,就连狗不理包子都吃不出原滋原味。北方天气冷,多大葱,尽量选用葱芯,接近黄色最好。
   肉馅儿韭菜饺子不加葱,因为韭菜和葱同属辛辣型材料,而且以吃韭菜为主,加葱也是浪费。为了使饺子更好吃,韭菜选用小韭菜(也叫旱韭菜或本地韭菜),棵细小,根部外皮呈紫色,在馅儿里加进鸡蛋泡,也就是把不加盐的鸡蛋炒成“泡(小块)”,尽量炒老一点,炒嫩了在馅儿里显不出来,不能使馅儿松软,也吃不出鸡蛋的味道。有的人以为在肉馅儿里再调进生鸡蛋可以增加粘度,其实不然,韭菜见盐就出水,加生鸡蛋反而更稀,包到最后就成“韭菜汤”了。万一遇上这种情况也有办法,就是把饺子包成“合子”,两张皮子,舀一小勺馅儿放在一张皮子上摊平,然后上面再盖上一张皮子,把边沿捏紧,还可以捏成“花牙”,像花边王莲一样,很好看。另外这种“合子”还可以专门做(不捏花牙),馅儿多一点,做大一点,合拢后用菜碗扣着切去多余的边,在炙炉上烙着吃,好吃好看。
   韭菜饺子除了吃荤的以外还可以吃素的(不用肉馅儿),这时韭菜是散的,可以打进生鸡蛋,且用猪油调粘,不吃猪油的用生鸡蛋和麻油调粘,如果也不吃鸡蛋可以撒上一点干面粉,都不宜过多。切韭菜时宜粗不宜细,味口宜淡不宜咸,调好后也不宜放得太久,最好拌完了就包。为了使素馅儿韭菜饺也很好吃,可以另加鸡蛋泡、虾皮、凉粉(或发开的碎粉条,北方有凉皮卖的更好)和碎油条(切碎了拌在韭菜里变软了再包,也起吸韭菜水的作用),吃起来格外鲜美。
  
   第三篇:白菜饺子
  
   白菜肉饺极为普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其味道除肉馅儿外还决定白菜的质量和加工方法。过去在河北有一种“冬底下大白菜”,为什么这样叫至今我也没弄明白,大概是由于冬底下才有,过年前家家户户都储存的吧?长棵棵,包得特别紧,菜心可以生吃,是甜的,据说可以败火,现在也看不到了。代替它的叫“黄麻叶”,也是长棵棵,但包得较松,叶子大半是黄色,水分也比较少。南方有一种叫“大青口”,形状想似,味道也差不多,现在大家都选用这种白菜。至于那种看上去肥嘟嘟又鲜又嫩、通身像个大胖娃娃的不宜选用,更不能选用小白菜。白菜要剁成菜泥(透亮流水为止),然后将菜水挤干,放进肉馅里,再进行第二次调味(决定菜掺的多少),调好后淋上一层麻油(浮油),摆放一会再拌一次,最后加葱。这是最普通的白菜肉饺。此外还可以根据配料做出多种口味:
   虾仁三鲜饺:鲜虾仁、鸡蛋、香菇。虾仁不用太大,大的切成块,鸡蛋选用土鸡蛋,香菇选用干蘑菇(野生),发开后切成末。做法将鸡蛋打散,先在锅里炒成“鸡蛋泡”(如已加好不再重复),利用锅里的剩油把虾仁炒一下,炒出水来铲出虾仁将香菇末到进去,盖上锅盖焖干,铲出放在一起,冷却后倒进搅好的肉馅儿里,不再加麻油只加葱。
   蟹黄三鲜饺:蟹黄、蟹肉、虾仁,鸡蛋、香菇随意。选用圆脐“顶盖肥”螃蟹(蟹黄厚),蒸熟,剔出蟹黄和蟹肉备用。这时首先将虾仁等配料的三鲜馅搅拌好,选用蟹黄时加韭黄不加葱,韭黄也选小棵的,不选又粗又长又肥又厚的,拌好后放在一个较浅的平盘内,将蟹黄和蟹肉均匀地撒在上面,包时将其混在馅儿内(防止搅碎)。
   磨馅(音)肉饺:白菜不剁不挤水,选用菜心,切得很碎,吃时馅儿内尝得到白菜的脆劲,不宜煮的时间过长,刚熟最好。
   嫩南瓜或西葫芦肉饺:就是用嫩南瓜代替白菜,用擦床擦成丝,同样把水挤干,比白菜味道更佳。西葫芦适合羊肉,此外羊肉饺还适合配芹菜和香菜。也有的人喜欢在肉馅儿里加碎荸荠末,以增加松软和脆劲,但不宜过多。
   白菜素饺:不用肉馅儿加猪油,加剁肉馅儿的材料,多加葱,根据口味也可以加鸡蛋泡、虾皮和蘑菇丁,最后淋上一点麻油出味。
  
   第四篇:多彩水饺
  
   牛、羊肉饺子:如果不是回民,包牛、羊肉饺子做陷时都要加肥猪肉,否则以麻油代替。剁肉时都不要太烂,略粗于猪肉,搅拌时也不必搅得太细,配料同猪肉。羊肉在北方多用绞,适合配茴香、西葫芦和芹菜,牛肉适合吃辣,因此要放辣椒面,其他适合配少量白萝卜和大葱。白萝卜的做法擦丝或剁碎,在锅里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捞出来挤干水掺入肉馅中(牛羊肉同)。
   包饺子除了做陷外面皮也很重要,好面不仅煮不破而且吃在嘴里“筋道”(有韧性,耐嚼),因此可以做成薄皮大馅,质量差的面不滑爽,容易“糊汤”,甚至一煮就破,再好的馅儿也吃不出味道来,因此包饺子的面要选用好面,国家标准精制二等粉最佳,精制饺子粉也好(以面的洁白和粗细程度衡量)。现在市场上卖的面粉十有八九都掺假,美其名曰“增白剂”,因此要多揉几道,即和面时先和干一点,使其先“醒醒”(放一会儿),然后再揉,再醒再揉,至少四道,直到把面揉“熟”了,手感柔软且有油状为佳。
   如果不喜欢吃大馅,可以包成“合子”(见韭菜饺子)。
   此外,如果待客或举行家宴,还可以做成彩色饺子,以白(原)色为主,另外配成七彩或五彩,即在和面时加进蔬菜汁、水果汁或饮料,颜色不要太浓,改变一下颜色即可,参考如下:
   红色:西瓜水或番茄汁,红葡萄酒也可;
   紫色:苋菜水(熟);
   绿色:菠菜或其他青菜汁,泡绿豆水和绿豆汤(清)也可;
   黄色:橘汁或橙汁,嫩南瓜汁也可;
   黑色:泡或煮的黑豆水,泡干蘑菇水也可,黄色和黑色还可以“废物利用”。
   另据萍铭提供材料:在她的家乡(甘肃)盛产核桃,特别是在农村家里来客人了就包上一顿核桃饺子款待客人。核桃饺子用的配料是白萝卜和葱,首先是把核桃去壳留仁,在锅里稍加烘干,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将核桃仁擀细,直至擀出油备用,再将洗净的白萝卜用擦床擦成丝(粗丝),放在开水锅里煮熟,煮的不要太烂,然后剁细和擀细的核桃以及葱末拌匀,再放入少许调和面和盐,核桃和萝卜的比例是二比三,因为核桃太多吃着油腻,此时的核桃馅就可以了,香香的,油腻腻的。馋得我都流口水了。
  
   第五篇:花样蒸饺
  
   一般来说人们把饺子称作水饺,此外饺子还可以蒸,叫蒸饺,不同之处在和面上。水饺用冷水或温热水和面,蒸饺用开水和面,叫烫面,因此也叫烫面饺。
   烫面蒸饺除一般包法外,还可以包出多种花样,最常见的是四馅儿饺,也称四喜饺子。面皮子擀得要大一些,不封口,提起四个方向捏成一小撮,要捏紧,蒸时不至于炸开:
   以馅儿的种类分:一猪肉,一羊肉或牛肉,一素馅儿,一糯米馅儿或甜馅儿。用小勺舀成一样多,摆在面皮子的四个方向,然后在空档的地方用手指捏起来。
   以馅儿的味道分:酸、甜、咸、辣。酸的用酸盐菜(素或腊肉),甜的有豆馅儿,咸的猪肉馅儿,辣的牛肉馅儿,喜欢吃苦味的用苦瓜代替任何一种。
   以馅儿的颜色分:同一种肉馅儿,红色配胡萝卜或番茄酱,黄色配老南瓜或黄色胡萝卜,绿色配芹菜或韭菜,粉色配白菜或一个肉丸。
   如果不做四喜饺子还可以做些小动物、小水果之类哄小孩玩,家宴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一条鱼,顺手捏来,因为是烫面,也有筋力;其他小动物的耳朵或尾巴另做,蘸水往“身上”粘。如水果,石榴不封口,上面的小撮就是石榴嘴儿;苹果、梨子倒过来让底朝上,把多余的面揪下来,上面捏个弯一点的尖儿是梨子,按个窝是苹果或桔子,为了形状逼真,可以在和面时加梨汁、柑桔汁。又如苹果加西瓜水是红苹果、加青菜汁是青苹果;水果把子可以用真的插上去。其他创意就看家庭主妇(男)的想象力和手艺了。不过,无论生的做得多好,蒸熟了底子都是平的,还要看上桌时的摆放了。
  
   第六篇:锅贴煎饺
  
   饺子的吃法除蒸和煮以外还有煎。煎饺分两种,正宗的是锅贴饺子,即生煎,可是南方多用蒸饺煎,也不是烫面蒸饺,虽也称“锅贴饺子”,但那不是贴,而是煎。在北方锅贴饺子很受欢迎,铺子里用一口很大的平底锅,把锅底用油擦得锃亮,把饺子整齐地摆好,倒进齐饺子三分之二高的水,在缝隙之间用长嘴儿铁壶浇上油,然后盖上锅盖,等水汽干了(发出噼啪声逐渐消失),饺子就贴好了。再用一把长而平的铁铲子铲起来,饺子底下有一层金黄色的嘎(音,即壳),又香又脆,用天津话说:“倍儿棒!”,而南方的煎饺就没有这样的美味了。

共 17819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一篇文化大餐,作者将美食文化呈现地丰富多彩,文章从美食的细细做法以及配料、色、香、味等细节描写,读后不禁让人垂涎欲滴,文章以肉类和面食为主,方法包括蒸煮煎炸贴烧扣、与蔬菜的搭配、糯米以及我两个家乡的特色小吃,继承了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积累了个人数十年的实践经验,基本上可以满足家庭平时吃饭和招待亲友等家宴,供对厨艺感兴趣的文友参考。文章知识性强,内容丰富,细节描写生动形象,艺术特点鲜明,文思清晰,是一篇文化盛宴。问好耕老,倾情推荐!【峥嵘社团编辑:介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介非        2014-01-19 15:10:23
  钦佩耕老如此超群多艺,感谢您春节前夕为广大读者、文友再献佳作!本篇文章既是美食文化,也是文学佳作!提前预祝春节快乐!
江山美丽,江山多娇,江山如画,我爱江山!
回复1 楼        文友:耕石        2014-01-19 16:49:19
  介非的夸赞使我无地自容,我既不是文学家,也不是美食家,只是磨砺出真知而已。这是我在最困难的时刻不得已的摸索,后来生活好了逐渐完善,春假临近了,献给文友取而用之,感谢你的精辟编评!祝新春愉快!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