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舞龙灯(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舞龙灯(散文) ——元宵心吟


作者:鄱湖红妆 布衣,374.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571发表时间:2014-01-27 09:44:07

临近元宵,随处可见的小摊上便挂满了五彩缤纷的花灯。看着这栩栩如生的金鱼灯,形象逼真的荷花灯,古朴典雅的宫灯……谁不心动,何况是孩子。一群孩子提着各种造型的花灯,雀跃着、蹦跳着,斑斓的色彩,追逐的欢笑,牵着思绪回到我遥远的童年。
   枫树李家是一个有由十四个生产队,千余户人家的大姓村庄。在那远远近近的地方,每逢向陌生人介绍,一句我是枫树李家,足能让你牛气冲天。年节一过,村长就会号召舞龙灯的老把式去山里砍竹子,聚集在大队部里破竹篾,用粗细有致的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这些侍弄田地的粗手大脚扎龙灯竟然如此细腻灵巧:龙虬冲天翘,眼似铜铃照,龙舌鲜如血,龙身似云飘。
   正月十二开始,龙灯队就会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去表演。百节龙只有枫树李家能拉得出,玩龙灯的队伍足有一里多长,村里人要的就是这远近独一无二龙的强势和霸气。龙灯队绝不允许有女人参加,我只能远远偷窥。
   回到家,我便吵着嚷着要灯笼耍。爸爸挑选了几根韧性强的青竹枝,弯曲成小南瓜的模样,然后糊上红红绿绿的花纸,南瓜的上下各留了一个大口子,分别绑上一块木板,下面的木板上钉了钉子,用来插蜡烛,上面的木板上装了一根长竹棍。为了便于更换蜡烛,爸爸还在南瓜灯旁边开了个小窗子,用红纸做帘子。提着爸爸亲手做的南瓜灯笼,喜得我又是蹦又是跳。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百节龙也好,小灯笼也罢,到了晚上更是壮观,灯火在房前屋后、山间田野游动,张彩声、附和声、嬉笑声把一个个寂寞的山村闹腾得彻夜难眠。外面喧闹声让我也磨拳擦掌,匆匆忙忙吃上几口饭,就提着南瓜灯,穿上新花棉袄,拉着弟弟就出门了。
   那时的我一点也不懂羞涩,每到一户人家门口,就大声喊:灯来,门开!弟弟跟着附和:好啊!门吱呀一声打开。龙灯龙灯到你家,好啊!你家生个小娃娃,好啊!……龙须龙须,笑嘻嘻,好啊!生个儿子在朝里,好啊!……得到祝愿的人家笑逐颜开,乐滋滋地捧出一大把红香给我们,回赠祝福。
   转悠了几户人家,弟弟就嚷嚷:哇塞,姐,太多了,我拿不下了!看着被香染得满脸红彤彤的弟弟,妈妈眯缝着眼,接过大捧的红香,虔诚地放入竹篮,也把一年的希望憧憬装进了小竹篮。
   超出了玩小灯笼年龄的大男孩用稻草扎成草龙。宋代吴自牧《梦粱录》曾记载: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我回家尚未坐定,草龙就舞进了我的家。妈妈激动地喊:老倌,快,快,放爆竹接龙!爸爸赶忙点起了一挂鞭炮。龙头在大厅盘旋,后面的一节跟着一节卷起来,草龙随锣鼓有节奏舞动,几分钟后,龙身依次松开,龙头出门。妈妈早拿出了让我们馋得直流口水的蜜枣,原来龙灯队后面还有两个壮实的大男孩抬着一个大大的竹箩,装满了冰糖、蜜枣,依稀还能看见几包庐山牌香烟。
   我和弟弟一路尾随,草龙队从村头舞到村尾。夜渐渐深了,闪烁的花灯渐渐稀了,草龙队的锣鼓也不敲了,舞龙者这才向村外走去,渐渐消失在田野中,紧接着一阵火光冲天,火烧草龙的浓烟如一条灰色的龙,映着火光,昂首奔腾,直冲云霄……。
   长大了,我客居在小城里,小城的元宵节远没有“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的繁荣,更没有乡野群龙狂舞、灯火如潮的热闹。纸糊灯笼已嫌繁琐,塑料灯、跑马灯、音乐灯粉墨登场。小城偶尔举办一次灯展,花样繁多,灯楼、灯雕,金光璀璨,颇为壮观,但也远远没有乡下窜出几条龙灯更吸引人气。
   今夜又是元宵节,五光十色的“魔术弹”,发着笑,闪着光,飞上天;五颜六色的“鸳鸯蛋”乐颠颠,地上滚,路中翻,大地上栽满了童话般的故事。在儿子的鼓动下,带着几分怀旧,提着莲花灯笼出门。小城的夜色更胜从前,然而绚烂的霓虹灯下却找不到舞灯人的踪迹,偌大的广场寻不着一盏红灯笼。耳边飘过是舞厅旋转的音乐、网吧放肆的游戏机嘶鸣……更不见郊外草龙窜上街来,撕碎这满街的沉静,我怅然若失。
   元宵节游动的是灯,流动的却是人气,是人文情怀。一个人淡出元宵,心尚如此寂寞,一个时代淡出传统文化,更会让心与心之间隔膜、暗淡。但愿根植在我们心中的传统文化能一代代传承,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笼,把我们的心永远照亮。
  
  
  

共 17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临近元宵,作者由街边挂满摊头的彩灯遥想到了童年时过元宵节的场景。儿时的元宵节是充满热闹与欢乐的,队伍庞大的龙灯表演队,父亲亲手编扎的南瓜灯笼,还有与弟弟一起提着灯笼挨家挨户的串门以及尾随着村里大男孩的草龙队玩耍,这无异都是让人觉得十分开心快乐的。如今虽然住在了城里,却是再也见不到童年时在乡村过节的场景,如今的小城夜色似乎更甚从前,但是却再也见不着当年的纸糊灯笼,看不到一个舞灯人的踪迹,也看不到一条壮观的龙灯队,有的只不过是那五彩绚烂的霓虹灯,那舞厅旋转的音乐,还有那网吧里打游戏的声音……这一切的变化,让“我”不由怅然若失。“我”怅然的不仅是看不到了当初过节的场景,更是怅然对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失守。现代化的城市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进步与便利,但是我们却在时代的前进中忘却了我们的传统,这是何等的悲哀?!作者文末点题,深刻地揭示出了文章的主旨,在这时代的进步中,我们更应该坚守我们的传统,坚守我们的根本,只有如此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文,才能更好地得以和谐发展。也借此呼吁,呼吁我们的社会和公民,我们的每一代人都应当承担起这份时代的责任,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一篇内涵深远的文章,值得一读。精彩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流年,问好作者!【编辑:若水伊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若水伊儿        2014-01-27 09:47:58
  春节将至,预祝您春节快乐,期待您更多精彩的佳作!
于心尖开一朵幽芳,与书香同行,在碧海蓝天处,做个若水般上善的清婉女子,简单的生活,单纯的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