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浅吟】须弥山,丝绸古道上的明珠(散文)

精品 【浅吟】须弥山,丝绸古道上的明珠(散文)


作者:雨中的花纸伞 举人,3531.9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90发表时间:2014-02-24 14:26:42

一夜秋风,叶落无数,一曦晨光,云叠万里。
   似乎今秋比往年来得早些,坡地上,被誉为秋菊的山花,终于候到烂漫时光,在杂草萧瑟中,肆意着花色。远望山野,已是人影攒动,汗水换来的笑容,像头顶如洗的碧空般清澈、简单。秋总是比春夏多那么点点笑容和希望,然而,就是这点点希望,让秋的魅力在天上人间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乘着中秋的风走进西部,踏上固原境内以千年石窟著称并有着丹霞地貌的须弥山,也因了熟在心中的点点希望,希望走一走丝绸古道上的沧桑,拜一拜早于北周时期凿建的石窟,看一看千年的历史,走来今朝会是怎样的模样。
   丝绸之路,是遗落历史画卷的一颗明珠,落满岁月的尘埃,却难掩它独放异彩,它又像是一个蒙着面纱的楼兰女子,吸引人们去踏足,去揭开那层神密面纱。
   然而,千年前的古道,显现眼前,并没想像中的神秘,是那样的平常无奇。只见一条窄窄的山谷小路,从重峦深处蜿蜒而来,荒芜在秋深露重里,块块散落的碎石,静默在草丛,依路流淌的溪水,不知走了几世纪的疲惫,缓缓地,却依然没有停歇。带着淡淡的失望,将古道踩在脚下,也许,千年的历史,那沧桑厚重,已不是文字所能描绘,不是目光所能触及。曾经的传奇,绵长在岁月里而沉淀的古老文化,也不是一棵老树,一缕大漠孤烟能诠释得清楚。
   站在古道上,似看见千年前的盛况,一只长长的驼队,在峡谷里深入浅出,延着依山的蜿蜒小路,伴着不知名的溪水前行。有隔世而来的铃声,空灵在峡谷,回响着长长余音。不禁四顾旁望,这窄窄的古道上,有多少故事不为世人所知,多少历史文明丢在古道上,被风雨所蚀。
   追寻历史的脚步,仿佛永远赶不上岁月的风雨变迁,当你开始去关注,去寻觅,那一段历史,就像这山中的岩石,早已被风化的面目全非,剥离的不知散落在何处。
   来到须弥山,不得不说一说石门关,这道为丝绸之路而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不过,此刻,却只能凭说不能触摸。因为,它终没有抗过人间风雨,过早消失在世间,连面目全非的遗址都没有留下。只有几孔浅浅的石洞,留在峡上的岩石,告诉世人,这里曾有过一道巍峨的石门,见证了千年前古道上的繁华,也为这须弥山上先人留下的石窟珍宝,静守过一世的安宁。
   石门关的消失,让关于它的历史走向终结,留给世人无限猜想,也许,它只是古道上千百个关口的其中一个,作为历史上匆匆过客,不留痕迹是最好的结果。失去的终归是失去了,历史不能复制,凭由大家去万般揣测。而留下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厚爱,那条古道柔肠,伴着石门水潺潺流过。
   站在几孔浅洞旁,回头便能一睹与石门相对的须弥山石窟,须弥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寺,被誉为“宁夏敦煌”。尤其第五窟那尊始于唐朝的大佛石像,更被誉为“须弥之光”。
   站在高耸的石窟下,竟不知该用什么样的心境,去膜拜这尊走过千年风雨的大佛,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古迹,仿佛不卸去内心的凡俗欲念,而去注目他的慈眉容颜,便是对佛祖的亵渎,当然,更不能用这双世俗的手去触摸,哪怕只是拂去佛祖衣袂上的尘埃。
   大佛前本有一座木制楼阁,非常遗憾毁于海原大地震,只留大佛独自向东而居。偶尔会有山鸟飞入石窟,站在佛祖肩上,向东观望,可能,长年闻着一炷馨香,也有了些佛的清宁,不吵不闹。而大佛虽身覆千年的浮尘,却依旧清明着洞穿世事的目光,平和而坚定地俯视着山下众生。竟有些羡慕这些飞鸟,也许,是它们小小的内心是单纯的,是洁净的,也是快乐的,才能够这般惬意在佛祖肩上,这是人类永远做不到的。
   走下大佛楼石阶,便会见一块棱角圆滑的岩石隐在山坡一角,这块石头只因与此山此地的石质构造截然不同,被后人称为飞来石。虽然人们不知它何时从何地飞来此山,但他在此渡过的漫长岁月,让世人赋予了它出身典故,也许是世人喜欢事物都有个出处,就像每人都有个身份一样,便有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它一扇被孙悟空从火焰山扇至此处,与佛祖毗邻而居,从一块普通岩石,变成万众瞩目,听着暮鼓晨钟,沐浴着佛光普照,也算是修成了正果。
   山里黄昏总比平原来得早,一路行到圆光寺门前时,斜阳已是伏在须弥山高峰肩上的落日,夕阳的余晖撒在山门前的翠柏,让这坐隐在山里的寺院越显静谧。还未踏进院门,便瞧见一缕炊烟在寺院角落袅袅升起。走进院门,穿过院落,大殿里,师太在清心理佛,静静的大殿里,只有缕缕馨香清扰着一室的宁静。守得住寂寞,才能为佛祖守住座下馨香的恒久不息,放得下过往,才能在炊烟渐起时清心一卷金经。
   圆光寺的石窟位于大殿上层,登上已是吱吱作响的木楼梯,便看见有一石洞,也许是为了躲避风雨的浸蚀,圆光寺石窟和相国寺石窟为洞中窟。踏过被人踩过千年的门槛,在微弱的光线下,依稀可辩的石像,不仅肢体跌落,面目残损,还被覆上一层黑黑的颜色。除了岁月自然风蚀,地震灾害,还会有什么能让石佛亮丽的颜色,在这黑暗的石洞里消失。后来得知,是大练钢铁时代,这一方净土被世人侵占,人间的烟火燃去了佛祖的颜色。
   都说有佛祖的地方,便有菩提,走过一处处石窟,便开始寻找传说中的菩提。终于,在相国寺寺院背后,看到这株生长在岩石缝隙的菩提,曲折的根须,繁密的枝叶,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没有人能说得清它的来处,随谁而来,也许,遍山石窟初建时,它已落籽此处,经过世代的风雨变迁,最终它生根于相国寺的背后,至此守护隐于寺内洞窟里的佛祖数百年光阴。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总认为被世俗熏染的凡人是不会解其中的玄机。不过,听过悠扬的佛音,空灵的木鱼,或许很简单,只要我们有莲花般洁净的内心,看穿世事曲折,不为世俗所累,不为欲望所绊,即使走在繁华中,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便如佛祖在菩提下的顿悟吧。
   夕阳让须弥山特有的丹霞地貌,变得欲加绯红,坐在一处高石上,如坠在红云中的一片浅秋的落叶,一阵山风过后,在山顶峡谷内飘荡。眼前,曾是须弥听松圣景之地,只因那年如潮的大炼钢时代,成了又一处被世人惜叹的风景,从此,再没有松涛起伏、壮丽宏伟一观。崖上,只有数十株青松,稀疏却笔挺在岩石上,无风自荡,淡漠着年代的伤痕。
   站在石壁边缘,远望散落在八座石山上的石窟,子孙宫,桃花洞……。这里,每一处都是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但是,终没有敌过岁月的风雨变迁,碎落的石窟,除不去的世俗烟火印迹,消失的涯上青松,天灾人祸,让人不忍去睹。历史总会有遗憾留给世人,相信这不是必然,希望在以后的岁月里,这些瑰宝能平安、平静走在历史长河。
   夕阳坠落西山,山风瞬间变得凛冽,须弥山也处在一片阴暗里,暮合四起,夜色将临,只有此时,这里才最终回归宁静。闭目凝神,仿佛回到千百年前的将夜:一弯明月,不知何时挂在墨色的天空,随之,山上一盏古灯点燃了夜色,山风过处,松涛阵阵,菩提声声,一缕缕馨香,在莲花座下忽明忽暗;山下,古道上少有人来往,山弯处,驿站内烟火正浓,而那道巍峨的石门,静静的伫立在月光下,一溪浅水,在石门下,潺潺流淌,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息……

共 28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须弥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县境内,从前是丝绸古道上的一处重要关口,也是当时弘扬佛法香火很旺的所在。再见到的须弥山,昔日的繁华和顶礼膜拜者已经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岁月的刀斧不但剥去了他的旷世风华,似乎已经伤筋动骨,只剩下了一片狼藉,残留着的石块断崖,是否还留存着过往的记忆,还能不能唤醒历史的回声?作者在须弥山徘徊着、踯躅着、留恋着,用心在细细触摸着这里的山、这里的石、这里的河以及洒落在这里的岁月印记和冰冷的历史体温。她像一个智者,似乎听懂了历史传递来的远古信息,她又像个医者,似乎触摸到了留存久远的脉搏。于是于此地,今人和古人,现实和历史,古迹和原貌在在这片天地一起缠绕着,一起共振着,一起激荡着。在静穆的思绪中,神思飞扬,在厚重的文字中,倾吐着梵音!佳文共赏,倾情推荐,非常感谢赐稿江南,顺祝愉快安好!【编辑 枫林晚】【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0225003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林晚        2014-02-24 14:28:51
  再次感谢赐稿江南,祝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
枫林晚
回复1 楼        文友:雨中的花纸伞        2014-02-25 13:03:38
  谢谢枫林晚的解读。祝好。
2 楼        文友:枫林晚        2014-02-25 17:42:10
  雨兄变成花纸伞下的人!
枫林晚
回复2 楼        文友:雨中的花纸伞        2014-02-26 19:40:12
  哈哈,一直是打着花伞的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