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说戏

精品 说戏


作者:青悠 童生,889.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05发表时间:2014-03-02 16:07:21

(一)
   小时候有一首儿歌唱道:“老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演大戏,看大戏,听了大戏唱大戏……”
   后面的内容记不清了,只记得那时候每逢农闲时节,县里文化团就会来村里唱大戏。
   戏台搭建在废旧的生产队大院里的老槐树下,用简易的木板搭成的戏台子,上面铺了大红地毯,下面坐了拉二胡以及弹琴的乐手们。
   看戏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可是乐不可支的,那时候我已经很爱美了,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脸上还要涂上平时妈妈用的胭脂,手里摇着把小扇子,和邻家小姐姐说笑着赶到戏场,迎面刚好碰上隔壁家的大哥哥也去看戏,小姐姐俏丽的脸颊上漾起一圈绯红。戏台后面卖玉米糖的跛脚叔叔扶着推车,眼睛却一眨不眨地盯着戏台上。
   主角儿还没有上台,台下已经围了黑压压的人影,个个翘首以待,矮个子的也只好爬到青灰色的砖墙上面,屏神,向台上张望。
   这时,只听响板一敲,台下鸦雀无声。台上穿着戏服的男主角儿绕着台子走了一圈,先来个开场白。这开场白可不能太长,因为东北二人转讲究的就是说与唱结合。开场白念完,男主角儿就会隆重地将女主角儿介绍出场,只见那戏台后面欢声雷动,女主角粉面细腰,碎步轻迈一亮相,台下立刻投来了惊艳的目光。
   其实也不是女主角儿有多美,只是她的妆容让我着迷。我喜欢那一身亮丽的戏服,长裙曳地,水袖翩跹,如霓裳曼舞,以及那珠翠满头,浓墨重彩的扮相。
   东北二人转有着浓重的地方特色,它不像京戏那么讲究唱腔,而且不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戏中全部角色由男女主演分饰,每人一把扇子一块手绢做为道具,配合台下的乐队伴音,二胡和唢呐一响,男女主角边舞边唱,娓娓道来,演到动情时,也是极煽情的。
   为了吊起戏迷的瘾,台上的角儿们乐得与台下听众互动,时而插科打诨,讲一段笑话,或唱一段评戏、京剧或一些流行歌曲做点缀,然后再唱正戏。评戏最常唱的是翻唱的《花为媒》《小女婿》之类的,也会唱一些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阿庆嫂》等经典曲目,偶尔也会唱黄梅戏《天仙配》《女附马》等。二人转演员都是多才多艺,唱念坐打,样样精通。
   传统曲目《楼台会》中有段祝英台哭梁山伯的戏,梁山伯向祝府求婚不成郁郁而去,祝英台上了马家的大红花轿,中途去了梁山伯坟上自顾哭得肝肠寸断,最后梁祝双双化蝶而飞。《白蛇传》中有段《盗仙草》的唱段,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后现出蛇身,吓死了许仙,为救许仙,白娘子上昆仑山盗取灵芝仙草,凄婉悲恻的唱词令台下的听众垂泪叹息。
   那时候,我是不喜欢看《楼台会》《马前泼水》《铡美案》《白蛇传》等这些传统唱段的,总觉得凄凄惨惨的,尽是幽怨。我最喜欢看《猪八戒拱地》这场戏,总觉得那憨头憨脑的猪八戒甚是滑稽可笑,尤其是猪八戒背媳妇那段演得是活灵活现,只见那台上一身黑衣露出大肚皮的猪八戒背着娇美可人的俏媳妇,一边累得汗如雨下,心上却喜滋滋地极是得意。方才还是柔情蜜意,谁知转瞬,那背上的俏媳妇就现出原形,变成了神通广大的孙猴子,那猪八戒伏地求饶的憨态,每每令人捧腹大笑。
   小时候听戏,也曾入迷,迷上那灯光四射,流光溢彩的舞台,迷上那旦角儿的扮相,锣鼓一响,大段大段的戏词脱口而出,总觉得这样的人生惬意洒脱,尽管唱的只是一个故事,却被戏里的人生所迷惑。长大以后,渐渐遗忘了那些戏曲,只记得邻家小姐姐梨涡浅笑的娇媚,还有戏台后面那甜甜的玉米糖的香味。
  
   (二)
   小时候,家里有一台老式收音机,收音机里常常播放传统戏曲。我的父亲是一个戏迷,他至今还收藏着他在年轻时抄写戏词的本子,上面抄录了《楼台会》《杨八姐游春》《梁赛金擀面》《冯奎卖妻》等戏词,家里还收藏了竹片做成的快板。偶尔闲时父亲也会秀上一两段,也会和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在文艺宣传队演出的情景。
   父辈们的年轻时代正赶上红红火火闹革命的激情岁月,那时候东北二人转不再是当地文化娱乐的主旋律,一些朗朗上口的民间小调传承了二人转的俏皮幽默,在民间广泛流行。歌唱家郭颂演唱的《新货郎》《丢戒指》《看秧歌》等一些东北民歌,就是沿袭了二人转的曲风,又加入了一些歌曲的流行元素,展示了东北人民热情豪放的风格。
   到了八十年代,港台歌曲的流行冲击着文化娱乐的主流市场,那些传统的戏曲渐渐淡出了文艺舞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唱念坐打远不及一首流行歌曲被大众广泛喜爱,脍炙人口。
   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已经走进了新世纪,看戏听戏成了一种深藏在心底的情结,剧场里异彩纷呈的舞台灯光却再也找不见那时看戏的心情,老场院里的青砖碧瓦已经被岁月风蚀成一段记忆。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小时候看戏,完全不懂艺术,也就图个乐趣。最爱听的桥段是《冯奎卖妻》的戏词,那个叫冯奎的落魄书生娶了个贤惠的妻子,生下一儿一女,不幸的是生逢乱世,连遭饥荒,度日艰难,终至无法生存。无奈之下,冯奎欲卖掉一双儿女,妻子不忍心骨肉分离,只好求丈夫写下一纸休书,将她卖掉。后来,冯奎的妻子遇到好心的买主夏老三将她搭救,一家人喜得团圆。
   这场戏演到一家人被迫分开的唱段,台上的演员唱得入了戏,泪湿衣袖,捶胸顿足,惹得台下的观众也是频频拭泪。还好,编剧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温情的结局,在命运的岔路口绝处逢生,才使这经历苦难的一家人不至于生生分离。
   都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峰回路转,宿命轮回是中国戏词惯用的写作手法,既满足了观众悲悯弱者的心理,也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善恶因果。我是特别喜欢听故事的人,我听戏亦完全是在听一个故事。不懂那念白是否有板有眼,也不懂那唱腔是否细腻圆润,只记得那演员的扮相美得如同传说中的仙子一般,一颦一笑都颇具吸引力,让我好生崇拜,竟至于梦里亦恍惚入了戏中。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段鲜儿唱传统二人转《大西厢》的桥段,那个叫鲜儿的女子经历颇为传奇,他随夫家闯关东,途中遇到戏班子成了名角儿,后又落入土匪窝,最后投身抗日队伍。鲜儿个性里既有豪放不羁,也有阴柔婉约,扮起戏子来,亦是入木三分。瞧那台上身段窈窕粉面含春的扮相,眉梢眼角的几分风韵,恰是一枝带刺儿的玫瑰,既辣又媚。
   “一轮明月照西厢,二八佳人巧梳妆,三请张生来赴宴,四顾无人跳过粉墙,五更夫人知道了,六花板拷打莺莺审问红娘,七夕胆大佳期会,八宝亭前降夜香,久久恩爱难割舍,实实想念小张郎……”只这几句戏词一出口,便是满堂惊艳。
   最喜东北二人转的欢快热辣,花旦的俏皮活泼,丑角儿的诙谐幽默。一块手绢一把小扇,绝活一亮相,伴着三弦、唢呐伴音的默契搭档,载着东北风情的表演,那可真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共 26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让我更为真切地了解了东北二人转这个戏种。从文章中,看到了二人转的代表戏目,看到了二人转的表演方式,看到了民间对二人转戏的痴迷程度,更看到了作者对戏的喜爱。在描写戏,介绍戏种,作者也巧妙地阐述了对人生的看法。文章或引述,或叙述,或介绍,语言生动活泼。【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303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3-02 17:33:30
  看了这篇文章,对作者的戏迷特点了解了,对东北二人转这个戏种的流行土壤了解了,谢谢朋友!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青悠        2014-03-02 18:43:27
  感谢春雨阳光老师精彩的点评!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民间的艺术,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二人转的演绎集说唱,杂技,秧歌,舞蹈于一身,一丑一旦边舞边唱,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戏种。二人转的唱腔圆润流畅,表演灵活俏皮,深受东北人的喜爱,民间流传一句“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俗语。可见,东北人对二人转的喜爱程度,但是现在很难看到传统的唱法了。
2 楼        文友:太行山樵夫        2014-06-03 09:52:29
  我也想起了儿时的一段儿歌:“扯大锯,拉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就是不让青悠去,”哈........
回复2 楼        文友:青悠        2014-06-03 12:37:22
  哈哈,现在想去都去不了,姥姥不在了,姥姥家大门口已经不知道在哪了。但是想起那时候看戏的情景真是那个年代里最难忘的记忆,不像现在的孩子能有这么丰富的童年,在电子时代,有网络游戏,其实感觉还是不如在台下听戏热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