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楚风湘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湘韵】人多的地方(散文)

编辑推荐 【湘韵】人多的地方(散文)


作者:龙在江湖 秀才,1172.8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08发表时间:2014-03-11 21:43:07

一群朋友聚在一起闲扯,不由谈到“惧内”的话题,话说得差不多了,有人提议:我们站个队,不怕老婆的站左边,怕老婆的站右边。一群人都靠右边去了,惟一人大义凛然地向左走,众人称奇,还有一个不怕老婆的。那朋友缓缓而言:我老婆说了,人多的地方不去。
  
   这位朋友可算是“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执行”的样板模范,把老婆的命令执行得毫不走样,难能可贵。尽管有些机械,但“动机总是好的”。他绝不会灵活应变,也就绝不会有什么心眼,只埋头执行,不抬头看路,小车不倒只管推,身子骨不倒只管照单而行,这样的同志,最是令人放心。
  
   不过话说回来,人多的地方不去,也可以算是一个真理。人多的地方不可去,根本的原因在于那里不免有些危险。农村人都知道,城市里人很多,所以一个年轻人要出门进城,老爹老妈大抵要叮嘱一下“人多的地方不去”,或“热闹的地方不去”,对子女是这样,他们自己,当然首先就是执行这一规则的模范。
  
   人多的地方有什么危险呢,多得很。人多眼杂而且手杂,挤来挤去,说不定就有“三只手”的朋友掏钱包。那钱在“三只手”来讲,固然算不得大数,若非他们有一点细大不捐的精神,原本懒得动手的,但对于农民就是巨款了,一旦被摸走,只有哭爹叫娘。人多的地方往往有事情,比如吵架相骂,发展到动拳动脚,“打红了眼的人像牯牛”,万一挨上身,不得了;比如设局行骗,几个人做笼子,有人挨拢过去,就成了他们的“对象”了。人多的地方还容易成为“突出目标”,城市里有很多专业人员的,比如查暂住证的,介绍工作的,更普遍的如高尚的市民们,都是很有眼力的,看到乡下人,即使不弄出点事情来,至少白眼也要翻好几遍,不划算吧。
  
   人多的地方不可去,我看对城里人也是一种有益的告诫。“三只手”趁人多而下手,恐怕不管你是哪里人,挨挨擦擦的时候,钱包说不定就不见了,故而许多商场里挂着告示:请看管好自己的钱包。你要是没看管好呢,就算别人看到有人把手伸到你包里了,大多也不会喝一声“住手”的,他们要等到“三只手”走远了,才问你“丢了东西没有”。歌厅舞厅电影院,也是人多的地方,以前容易打群架,现在容易出火灾。打群架,固然让人惊魂,出火灾更容易让人掉魂,烧死的数量动不动就在两位数以上,可怕呀。人多了,走路都危险,N年前四川的彩虹桥不就是被人齐步走而走塌了吗。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好像人多的地方容易长进。他是没有碰到倒霉的时候,三人为众,搞到一起是很危险的。孔老先生常带着一帮门徒到处跑,推销不合时宜的“王道”,尽管累累如丧家之犬,只是无人理睬而已。若有任何一个地方把他拘押起来,控以组织“小集团”之罪,那可是师出有名、证据确凿的,那样他就要说“三人行必有我罪”了。有些人一看人多就来劲,口无遮拦,手也无遮拦,兴奋无比,到头来都要作为“公然跳出来进行猖狂攻击”的证据,这是几十万人做过试验的。故而若要在一起呆,最多也就两人才安全,当然这还要不被揭发出什么东西来。所以最安全的,无过于单独呆着,成一盘散沙状。
  
   人多的地方,人也就算不得什么。我们的大中国,一直就人口众多的,所以历史上打的仗就很有规模,一次战乱下来,人口减少几分之一;一次饥荒到来,人口又减少个几分之一,并不怎么在乎。所以某年某地塌楼的时候,到底死了几个人,官员少说了4个,后在报纸紧追不放的情况下才承认“死了12个人”,就算不是什么了.至于零零星星地横死冤死或气死,虽然一律夸张地说是“人命关天”,其实算个什么呢。如果死的是“坏人”,简直还有人高兴说“客观上起到了减少人口的效果”。印度也是人口大国,新世纪一到就发了地震,死了多少人,都算不清楚了,政府说两万多人,报纸说远远不止,估计有一二十万人,总之多个几万少个几万都没有太在意的。这可不像那些人少的地方,但凡出了点事情,损失了几条人命,算得清清楚楚,每一个人都像很重要似的。
  
   可见,人多的地方,很麻烦哪。但是我们又不该不重视人多的地方,因为那里是力量的源泉。

共 16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是万物之灵长,因为只有人才有丰富的情感、源源不断故事、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本文是一篇独到的散文----开篇从“一群人闲谈”开启,自然地引出一个常见的话题“惧内”,从而巧妙地水到渠成地引出关键语句“人多的地方不去”,达到了扣题的目的。人多的地方为什么不去呢?作者的笔锋一转评议这位独特的朋友,实际也是“惧内”,而且是“惧内”的模范,颇有诙谐味道。紧接着作者用重笔墨阐明叙述“人多的地方不去”的原因:列举云云,人多的地方有“三只手”,有琐事矛盾,有各种骗局,有火灾、有踩踏,有“见众闹事”、“三人行必有我罪”;人多未必势众,在战争面,在灾害面前,人损失多了,成了某些人推卸责任的借口,印度有过、中国更有许多!由此看来:借“惧内'引出话题,阐述原因,实质在抨击种种不重视人的现象,抨击人群中种种劣习,呼吁人们,呼吁当政者重视民权!举例丰富,谈古论今,放得开、收得拢,是本文的特点;结尾简洁,似乎悄然而至,又让人记忆清新!可以说散文的味道明显,不、应该是杂文的痕迹更重!感谢作者赐稿与楚风湘韵!【编辑 龙江涛声依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龙江涛声依旧        2014-03-11 21:45:07
  欣赏佳作!散文的味道十足,杂文的特色明显,笔锋辗转而有活力!
回复1 楼        文友:龙在江湖        2014-03-11 22:56:33
  感谢涛声老师认真审阅,精彩按语,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