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荠菜情思

编辑推荐 荠菜情思


作者:蔺忙珠 秀才,1806.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45发表时间:2014-03-28 21:28:25
摘要:光阴荏苒,转眼间,我们已是人到中年,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鸡鸭鱼肉已算是家常菜。一年四季,新鲜果蔬应有尽有,荠菜也只是作为调节口味的附属品。但童年时候的荠菜味道却是那么甜美,醇香,几十年的岁月变迁,它们却仿佛还留在唇齿间,挥之不去!

阳春三月,几场春雨过后,柳枝抽出了鹅黄的小芽,在和煦的春风中轻柔地摇摆;满地金灿灿的油菜花引来勤劳的蜜蜂和美丽的蝴蝶;道路边的风景桃花在春风中灿烂地微笑;麦苗和小草已经返青,绿油油的,苍翠欲滴。放眼四望,到处一派愉悦祥和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在这样令人陶醉的时节,心里不由得有些痒痒,想着到田野里边踏青边采摘荠菜,该是多么享受的事情啊!
   换一双轻便的运动鞋,穿一身朝气蓬勃的红色运动装,手拿一个塑料袋和小刀,我独自信步向田野走去。沐浴在温暖的阳光和和煦的春风中,惬意又舒服,不由得便加快了步伐,几乎是奔向宽阔平整的麦田。于是又放慢脚步,边走边在麦行间仔细寻找。可能是肥料太多的缘故吧,现在的荠菜越来越少了,而每当捡到一颗绿莹莹的荠菜,心里便有种莫名的激动,就像小时候跟着姐姐和村里其他的孩子采摘到一颗荠菜时一样的心情。
   那是物质极度匮乏的七十年代初,大人们一年四季在生产队劳作,挣工分,却仍是填不饱肚子,尤其在阳春三月,更是一年中青黄不接的时节。为了弥补蔬菜的空缺,更是为了哄骗饥饿的肚子,村里的孩子便三五成群地手挎竹篮走向田野,在麦田中采摘荠菜。我那时虽然年幼,但由于无所事事,也总是跟着他们一块出去。记得我们总是在麦田里边走边唱一句不知谁教的歌谣:“荠菜揭锅盖,你不出来我不爱。”那时节的野菜品种好像比较多,有开花后像喇叭的菜,由于吃起来有点面软,我们称之为“面条条”;一种刚长出来满身的叶子顶部像一个个小勺子的“油勺勺”;有叶子像锯齿的花花菜,又叫“花啦啦”;还有一种叶子呈现墨绿的,叫做“黑眼窝”。这样的叫法,是从老辈传下来的,形象而贴切。记忆中,“油勺勺”和“面条条”比较多。在我们幼小的心里,好像我们一唱起那句歌谣,荠菜便会很听话地出来似的,所以,每当有谁找到一颗,便会很激动地喊一句:“我找到一颗面条条!”而另一个就马上不甘示弱地接一句:“我找到一个油勺勺!”当有人找到“黑眼窝”而骄傲地喊“我找到了‘黑眼窝’”时,往往会引来大家的既羡慕又嫉妒的眼光和不服气的话语:“难道就你能找到黑眼窝,谁不会?”于是都睁大眼睛更仔细地在麦行间寻找,找到的人也更会卖弄一番,这不免又激起更大的嫉妒乃至于不平,继而把一腔怒气化作行动,不再结伴而行,而是四散而去独自行动。这样一来,大家反而都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荠菜,于是又聚拢在一起互相炫耀,叽叽喳喳,却再也没人嫉妒了。快乐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辽阔的田野间,连天空也被感染了,天似乎更蓝了,云似乎更白了。
   太阳即将落入地平线的时候,我们看着满满一篮子品种齐全的荠菜,满足地笑了。于是在姐姐她们的带领下,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眼巴巴地看着下工回家的母亲一颗颗摘完荠菜,淘洗干净,然后做成香喷喷的荠菜疙瘩或者荠菜粥,我们便迫不及待地端上碗,狼吞虎咽的吃起来。那味道,亲切又香甜。
   光阴荏苒,转眼间,我们已是人到中年,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鸡鸭鱼肉已算是家常菜。一年四季,新鲜果蔬应有尽有,荠菜也只是作为调节口味的附属品。但童年时候的荠菜味道却是那么甜美,醇香,几十年的岁月变迁,它们却仿佛还留在唇齿间,挥之不去!

共 12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今天的人也喜欢吃野菜,是因为野菜是很好的胃口调节品。在中国物质贫乏的年代,野菜可是能抵粮食的东西。文章的巧妙之处在于,没有渲染那个年代的苦,而是写了挖野菜的情味和快乐场景,从小孩的角度写出了苦中寻乐的顽强的生存精神。文章对小孩子挖野菜的场面描写非常成功。文章描写重点突出,主题鲜明,描写角度非常有表现力。【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3-29 07:53:14
  童年的那种挖财快乐,多美多快乐啊,把缺吃少穿的痛苦感到了九霄云外。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