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轻舞飞扬 >> 短篇 >> 传奇小说 >> 【轻舞小说】上任“打洞”的县太爷

编辑推荐 【轻舞小说】上任“打洞”的县太爷


作者:宏声 进士,649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85发表时间:2014-04-19 12:41:52
摘要:那天那个新县官郑板桥要在这县衙墙上打洞说是灭霸气、放俗气,通民气,大家听了恍然大悟。一会儿石匠来了,一架长木梯搭起来,那个石匠手持铁锤钻子,上那地方撬打起洞来了。

1742的一天,山东范县(今河南范县)城里十分热闹了,大家欢欢喜喜把这个新县官迎新县衙内。这个新县官入县衙内坐了片刻,他就起身在县衙内外走一走,看一看,大家陪着他步行,认真地解答刚来情况陌生的他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他突然对身旁的各位说道:“我要在这里打洞。”
   师爷等一行人听了这样的话,认为县太爷在说玩笑话,大家没有在意,没有点头同意,只是无声地微笑。新县官放开声音,皱着眉大声说道:“我要在这里打洞,你们为何不言语呢?”
   新县官刚来上任,提出要在此打洞,他为什么要这样办呢?怎么要做出这个打洞的怪事情来?
   这个县城里前几天大街小巷里议论纷纷,说有一位新县官要到范县上任了。城里百姓们不知这个新县官是一个什么模样,大家忙忙碌碌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这个新县官的到来。大家等呀等,可是等了一天又一天,就是不见轿子和鸣锣的热闹声响。这一天人们又望呆了,好多人正准备离开时,只见远远地来了三四个汉子,走在前面的人约五十岁,身材较瘦小,眉清目秀,穿着布衣,穿着草鞋,边走边观望着。人们没在意这几个人,这几个人走近了大家,笑容满面。前面的人向大家示意自我介绍后,众人才明白他就是来新上任的县官,这个土里土气的新县官不坐轿,不鸣锣,跟老百姓毫无一点区别,穿的谷草草鞋,这样一个土里土气的人。大家虽然向着他面带微笑,心里在疑问,难道说他就是要在大堂上拍板的“县太爷”吗?
   一个粗布衣的瘦小汉子,一个没有一点官架子的县太爷,像百姓一样穿谷草制成的草鞋,一个穿着草鞋的“草鞋官”啊。
   草鞋官到了县衙里,众位公人都是面带微笑心里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根本不相信他是新上任的县官。这位草鞋官就这样到来了,惊得衙役不知所措,那衙里派去迎接的人也不知在何地错过了呀,大家拥着把这几人迎进了县衙里坐下上茶。草鞋官进了县衙,大家又忙于礼节,准备了好酒好菜招待他。他对大家说道:“各位不要去浪费,粗茶淡饭对我最适合。”
   迎接之宴,“县太爷”坐上位,他被指定坐的特位,他对大家说道:“我坐此位就高吗?高低要民众认可才高呀!”
   大家用名酒举杯敬“县太爷”,他对大家说道:“你们为何这样对我?这杯里的昂贵酒一点一滴是民众的血汗,饮一杯酒的钱贫民一月食的粮食才能变得,省一杯昂贵酒减少了百姓多少疾苦啊?不要把民众的血汗往我肚中灌,这样不是敬我是害我呀!我告之的粗茶淡饭,饮起来合我味,吃起来我合口。”
   大家还是站着微笑而举杯敬他,这个草鞋官收住微笑,站起身来说道:“本餐就此下席了。”
   同席陪者各位心中慌了向他说道:“大人初来,不周之处请训,定改,定改。”
   草鞋官说:“你们做得很周到,就是我这个被你们称的‘大人’之语却成了耳边风,这样下去,今后千万句话不就是废话了吗?我讲的以茶代酒,便饭饱肚,为何要这样来浪费?”
   大家只好照办,收了酒杯换茶杯。
   这位草鞋官长期微服私访,像个平民的他常常去民间接近民间百姓,他就是厌恶打“回避”和“肃静”牌子,更厌恶锣鼓开道惊民众。他就是布衣草鞋形象出现,就像个一个被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中耕耘的平民百姓。
   有一天那西边的太阳悄悄下了山,他粗布草鞋出行和两随从赶回衙去。此时天已经黑了下来,到处寂静无声,三人路过一间低矮的破茅草屋子,听见屋里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来。这个草鞋官从小也爱读书,三岁就识字,在父亲的指导到八、九岁能作文联对,少年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去读书,先辈陆种园先生处学填词也只有十六岁,年仅二十岁左右他就考取了秀才,二十六岁至真州的江村教书。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他44岁,即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也。
   清贫之家传出了书声来,他止步站着听了起来,对两随从说:“进屋访之,书声惊我心。”
   两随从说道:“大人,天已经黑了,回衙休息,改日再来访之,今已步行疲劳了一整天了。”
   草鞋官说道:“朗朗书声惊我心,草屋定住不凡人。访之,访之。”
   三人倾刻走进了贫门之家,他们一看是一个穿着多处补疤衣的青年在秉灯夜读,他心中很感动地说道:“拜见有志的读书人,突来有扰请谅,请谅。”
   青年人见有人进屋来,合书起身迎接。坐下谈论中领悟是面前这个瘦小粗布衣的汉子是本县县太爷,连忙跪在他面前说道:“大人走进我寒舍,贱民怎么敢领受?”
   他扶起读书青年说道:“你就不必这样跪拜,叫什么大人了,就叫我友人吧,这样合适。你这茅屋虽破志不破,茅屋虽矮志气高。饱读书益志哟,你这个年轻人人穷志不穷啊!”
   青年人万分感激,站起身来一时说不出话来,双眼里热泪滚滚。草鞋官打破沉寂说:“今夜有缘,我们结拜为哥弟,你这个年轻弟弟就叫我老大哥吧!”
   年轻人听了感动得泣声而应:“你这样的官没有一点官架子,愿结耘田者的我为弟,我就再跪地拜大哥吧!”
   草鞋官连忙牵起跪拜小弟说:“免了此礼!免了此礼!”
   油灯发出的光太微弱,但几人的谈笑风声使茅屋增加了光亮。草鞋官及随从三人就要离开茅舍了,他又鼓励了夜读青年贵在坚持,从身上衣里摸出碎银赠送而去。
   从此这个草鞋官就和这个青年成了一个忘年交了,他常常鼓励他读书习画,他又省吃俭用把省得银子资助这个贫困的耕读青年。这个贫困青年姓韩名梦周,他没有辜负这个结拜老大哥对他的希望,一边耕种田地,一边发奋读书,功夫不付有志者,后来他也中了进士。草鞋官晚年画竹消遣,游遍四方,那位年轻的进士弟也没忘记这个画竹老大哥啊。
   1746年,即乾隆十一年,这个像百姓一样的草鞋官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这个草鞋官惜民之举传遍了四方。这里听说草鞋官来潍县上任,几个不怀好意的上流知道他在途中,决定给他这个新官来一个下马威,使他屈服于当地“名流”。他们几人暗地商议起来,思考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大家议论了很久,没有上策之计,许久“妙”办法出来了,几人说出了“妙”办法,大家哈哈大笑,于是决定照这样办。他们叫人去把轿夫找来,对轿夫酒足后如此吩咐。轿夫们和这几个上流人是老相识,连忙说道:“一定照办!一定照办!”
   几个轿夫离去,几个上流人物没散去,他们点着头,等着大快人心的消息早点传来。
   被窜通了去接新官上任的几个轿夫,想先捉弄捉弄他一番,探探这个新县官的脾气怎么样。步行的草鞋官被他们接住了,一阵笑脸问候,礼样照常。领班衙役叫草鞋官上轿,草鞋官见了也没有多推辞,他也只好坐上了这乘轿子。上了轿的草鞋官坐在轿里,仍撩开旁边轿帘,观看沿途景色,看着来往行人叫衙役不得呼回避,都是分道而行。没有一会儿草鞋官他便觉得轿子像簸箕一样,颠颠簸簸,摇摇恍恍,远山在崩倒,近树在被狂风劲吹一样摆动,这样坐在轿里似乎要把他的五脏六腑都抖出来似的。他问领班衙役说:“这轿子如此摇抖这是怎么回事呢?”
   领班衙役说:“大人呀,这就是潍县的规矩呀,摇动,摇动,摇摇动动才会官运亨通,这样就会使大人不久官至京城啊。”
   草鞋官听了皱了皱眉,摸摸下巴胡须,他也没有再多言语了,他把头缩回了轿里去任随颠簸。又一会儿,领班的衙役高喊“歇肩!歇肩!歇肩啊!”
   这“歇肩”轿夫们本该把轿子落下地,再将轿杆从这个肩膀换到另一个肩膀上去,然后再继续抬着走动。但这几个被窜通的轿夫们,见这个瘦小的县官大气未出,认为他这个人好欺负,于是几个大喊:“一、二、三,举手来歇肩!”便把轿杆一齐举过头顶就这样换到了另一肩膀上去了。有位大胆的轿夫竟放肆地大声哈哈笑着说:“今日抬轿太轻了,太轻了,轻得不如一只飘飞的燕子,就像放的屁一样重,这样还用得着换什么肩呢?”
   草鞋官在轿子里听得清清楚楚,深知如此戏言,但他忍着仍未作声。又走了一会儿,他命轿夫们落轿。他下得轿子,遥望前方指着不远处指问道:“那里堆码的那些是一些什么‘宝贝’呢?”
   管事回答道:“大人,那不是什么‘宝贝,’就是人制成的坯,准备建房和盘炕用的泥坯子啊。”
   他又说道:“那‘宝贝’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我远道而来,不知这里这样的泥土坯这么样式标准,还能用于建房子啊。你们去搬十几块放在这轿里吧,带回县衙里去,学学是怎么做的。”
   几人互相瞪了几眼,内心不高兴,谁也不敢说一个“不”字,几人只好走向土坯处,用双手把土坯抱起,走向大路,走进轿旁。
   这种土坯装进了轿内,一块约十几斤重,加上草鞋官他的身体重量,重新上路后累得轿夫们气喘嘘嘘,大汗如雨淋一样,几个人自认倒霉暗自摆头叫起苦来。行了十来里路的草鞋官说:“落轿,落轿!”
   几个轿夫听了巴不得歇会儿,于是赶忙落下轿子。草鞋县官又说道:“我这个人步行比坐轿子还舒适,看你们累成这样,我心痛啊,就让我自己步行吧。”
   管事和轿夫们岂愿新县令步行,大家跪在他面前谢罪。他把他们叫起来说道:“这宝贵的土坯就放于此,待闲了把土坯再运进衙内吧!”
   大家非常感动,土坯被取出了轿。大家心知肚明,这个瘦小县官头脑之聪明,他就是这样巧妙地先给这些乡绅和轿夫们来一个下马威,令大家对他这个瘦小身材变得高高大大,肃然起敬。
  
   那一年的山东省闹大饥荒,瘦得皮包骨的灾民们吃了草根吃树皮,草根树皮吃完了就出现人相食的野蛮现象。路边横尸骨,乞丐成群行,处处见扶老携幼逃荒度日之家人。这潍县原本是个繁华之处,可是灾荒连年不断,致使一派凄惨残景。草鞋官调到这个县来任知县,在潍县主持救灾成了草鞋官的第一件大事情。他不向上级报告,自己就毅然决定打开了官仓,借粮食给老百姓们应急救命。这天他对下属说:“今日开仓,把粮食借给饥民们救命。”
   下属们听了,个个瞪眼不语。
   草鞋官说:“看来我的话是耳边风吹过,你们是怕开仓借粮担责吧?”
   下属们都苦苦劝他说道:“大人要慎重从事啊,这开仓借粮给百姓们,没有上报上级公文批准,这就是擅自作主,这样打开了官仓,上级知晓我们是要受到惩处的呀。”
   草鞋官说:“我眼见这样的悲惨状况,如果把粮食装在仓里按程序等上级批准后再济饥饿民众,这些饥饿的百姓早就见阎王去了,那样的程序就是雨后送伞。你们放下心来吧,我是这里的顶梁柱,这责任就由我一人来承担吧!决不连累你们半点的。”
   草鞋官说完,叫师爷立即写借粮济民告示,他又亲自到粮仓处,亲临借粮的场面他才放了心。
   草鞋官果断决定开仓借粮救了灾民们,这样做果然救活了很多人。这借了粮食的灾们无法归还粮食,草鞋官干脆让人把债券入火准烧了。灾民们个个都很感动,都说草鞋官是救命的菩萨现世,大家念着草鞋官长跪不起。饥民永远忘不了这个草鞋官体恤灾民、爱民如子的所作,个个说他是一位真正的为民清官啊。
   那天那个新县官他对各位又说道:“今天各位要辛苦辛苦,去找石匠带来铁锤、钻子把这墙打几个洞。”
   大家听了,互相对视,不知新县官讲的是什么话,把墙打洞之事有何意义呢?新官见大家不知其意,又说了一遍:“请各位去找石匠把铁锤、钻子拿来把这墙打几个洞。”
   他说的这个墙是县衙的墙。这次大家虽然听明白了他讲的什么,但不知新县令这样做是何意义。大家微笑着问他:“大人,这样把墙壁打洞之作意义何在呢?”
   他拂了长袖,用手摸着下巴那撮短胡子说道:“我郑燮就是要这样做,这里面是多年来官老爷住过的地方,这样做就是灭那屋子里的霸气、放那屋子里的俗气,让我住在里面通民气,使我以老百姓心相连。”
   这个自称郑燮的人是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字克柔,号板桥。他就是写如今孩童随口背诵的“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作者。这个穿草鞋的清官不修边幅,不讲究做官排场,不摆官架子,他又常常到民间体察民情,与民同甘共苦。上级来视察的官员时常找不到他这个人,他就是这样对待他的上司,这样怠慢了就得罪了上司的草鞋官被罢了官,官帽被摘下。摘了官帽的草鞋官望了望县衙,和大家道别走出了这个县衙。这里的百姓们舍不得他呀,都赶来为他送行。郑板桥他对随从说:“去给我雇三头毛驴来。”
   随从问:“雇毛驴何用呢?”
   郑板桥说:“雇一头我自己骑着在后行,一头让你骑着在前边领路,一头驮这些简单的行李。”
   草鞋官郑板桥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两袖清风,离任是如此贫穷,送行的人们见了感动得流眼泪。人们送了这个草鞋官一程又一程,大家依依不舍他去。他也舍不得各位,和各位手拉手说:“送行千里,终有一别呀!你们回去吧!我没有什么赠送给你们,用我拙画赠之留念。”
   郑板桥他又思索起来,左手摸摸下巴那胡须,右手执笔在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大家接画流泪,走了!走了!大家望着草鞋官郑板桥上了毛驴背。走了!走了!草鞋官走了!送行的人们站在那里再看不到这个草鞋官的身影了,人们久久地站着,很久很久还没有回转移步。
   这位被罢官的草鞋官回乡这样度晚年,他以画竹为生,他就是这样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兰、竹、石他作为画的题材,因为他认为兰花开放四时不谢,竹子在雪雨腥风里黄了又青,青了又黄,竹子不向风雨低头,不向霜雪弯腰的不屈服精神,石头屹立代表千古万年不败啊。这就是他那倔强不驯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他的竹画就是那么几竿竹子、一块耸立的石头、几株盛开的兰花,构图虽然十分简单,但构思和布局显得十分地巧妙、逼真,用墨的浓淡映衬出立体感来,那些叶子都是一笔勾画而成,虽然其颜色只有黑色一种,但能够让人感受到无限的勃勃生气和不落俗套的感觉。
   那一天那个新县官郑板桥要在这县衙墙上打洞说是灭霸气、放俗气,通民气,大家听了才恍然大悟,他这个县太爷才是要打一个墙洞,用这个天天见的墙洞警示和严格要求自己呀。

共 557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头:“我要在这里打洞。”为读者满下伏笔,这个身材较瘦小,眉清目秀,穿着布衣,穿着草鞋的新上任的县官为什么要在这里打洞呢?读者不得不看完全文。草鞋官郑板桥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两袖清风,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吃粗茶淡饭,穿布衣草鞋。这位草鞋官长期微服私访,像个平民的他常常去民间接近民间百姓,他就是厌恶打“回避”和“肃静”牌子,更厌恶锣鼓开道惊民众。他就是布衣草鞋形象出现,就像个一个被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中耕耘的平民百姓。文章结尾:“那一天那警示和严格要求自个新县官郑板桥要在这县衙墙上打洞说是灭霸气、放俗气,通民气,大家听了才恍然大悟,他这个县太爷才是要打一个墙洞,用这个天天见的墙洞警示自己呀。”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全文歌颂了郑板桥的一身清正廉洁的故事!精品佳作极力推荐!【轻舞编辑:晶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4232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晶莹        2014-04-19 12:42:40
  感谢老师赐稿!
( (
2 楼        文友:宏声        2014-04-19 13:15:07
  冰晶老师辛苦了!谢谢你编辑拙稿。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