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散文】门前那棵苹果树(外一章)

编辑推荐 【梧桐散文】门前那棵苹果树(外一章)


作者:吴兴华 秀才,1572.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68发表时间:2014-05-03 14:58:05

【梧桐散文】门前那棵苹果树(外一章) 一、门前那棵苹果树
   昨天过五一节,女儿女婿和四个多月的外孙回来,带来了七八斤红红的苹果。因为女儿吴娟知道我这个父亲的喜好,晚上为了写点文字少抽烟,就用苹果来冲淡抽烟的嗜好,也知道我这个父亲对苹果有着很深的情感。昨晚,妻子、女儿、女婿看着电视节目,我呢,伏在笔记本电脑上回忆着童年的往事。
   我老家居住的地方名叫桂花坪,虽然名字好听却没有桂花树,得名而来是有两户桂姓人家,一户户主叫桂书义,另一户户主叫桂成林。是这个院子的老住户。这个院子很大,四合院,桂姓住在院两边,我们吴姓、谭姓和张姓住在中间,院子背后有十来亩兰竹林,左边背后有60亩苹果园,右边背后是一片慈竹林,院坝前栽植了李子树和苹果树。
   屋门前这棵苹果树,是我爸爸和妈妈结婚时栽在门前地坝边的。它长我也长,就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了一道永恒的风景、一片灿烂的笑脸、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儿时的记忆总是令我难忘,它是我心灵的鸡汤,常常伴随我进入美丽的梦乡,让我心境舒畅。时常让我情感火花涌动的,就是老家屋前的那棵苹果树,它在我的记忆深处是一道永恒的风景、一片灿烂的笑脸、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年幼时,我家门前那棵苹果树高八米多高,树枝造型也别有风格:或直直延伸,或向前长出,或朝后挺拔,或往东矗立,或往西弯曲。特别是每到秋末冬初时,结出的果实足有近千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生活还很贫困,苹果更是我家赖以维持生计的一个重要来源。到了收获的时候,从一公里外的山脚下,就能望见它红彤彤的笑脸。
   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会让我吃的。记得我六岁多时,一年深秋,我望着门前那成熟得欲往下坠的红红苹果,拉着母亲的手,一个劲儿地吵着央求母亲摘上两个,从上午缠到黄昏。不知是儿子声声的叫唤打动了母亲,还是母爱的本性使然,母亲给我从树上摘了两个好大好红的苹果。母亲到树上摘苹果,原本只需要走几十秒时间,竟然一步一停顿,一步一艰难,足走了五六分钟。看着母亲用颤抖的手一边摘果,一边长叹着气的神态,我异常珍惜手中两个又大又鲜的红苹果,对母亲说:“妈妈,这两个苹果你吃一个吧,另一个我今天吃一半,明天吃一半。”母亲没有回答我的话,只见她转过身似有哭泣声音。我一把抱住母亲,直说:“妈妈,我今后再也不吃家门口树上的苹果了。”母亲转过身来,一把抱住我,眼角的泪水直往下流。“儿啊,谁让你生长在这贫穷的家里,吃个苹果都很难满足你,苦命的孩子,妈妈对不起你呀!”
   可能应验了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话,我用小手抹干母亲的眼泪,说,妈妈,儿子知道,那苹果是要一个一个地摘下来,装在萝筐里,父亲挑到集市卖钱的,再用卖的钱买回我们三个月的粮食,让我们全家度过一年中最饥荒的日子。听了小小年纪的我说出的话,母亲止住了眼泪,一个劲儿地说:“华儿啊,你和院子里的哥哥姐姐一样,小小年龄便知家庭的贫穷和生活的艰辛,用心读书,将来若是有个好造化,你会吃到比家门前更大更甜更多的苹果。”我向母亲保证,每期的语文、算术以双百分来报答父母的鼓励和期盼。
   自那以后,我带着母亲殷切的教诲,从小学一年级起发奋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居上,分数永远是九十多分甚至一百分。每当放学后,按照父母吩咐,我把割牛草、猪草之类的小农活做完后,就抱着语文、算术课本翻来覆去看个够,课后布置的作业做了一遍又遍。很多时候还尝试阅读老师没有讲的语文、算术内容,学做算术题目,并用家里少得可怜的废报纸抄在上面。
   随着岁月流逝,我进入到初中阶段了。到了夏季,只要有十天半个月不下雨,我早早起来就要挑着小水桶去水井里挑水,在傍晚气温稍低时候,一碗一碗地给那棵苹果树慢慢地、轻轻地浇水,使其不因干旱影响产量。春天里,我按照书上讲的,灵巧地攀上苹果树,修剪多余的枝条,理直变形枝条,还仔细检查树身,看看有没有蛀虫或其它虫子,若是发现了,就找父母拿点钱到街上买回生石灰,兑水稀释后往树洞里灌水杀虫。到了每年的春天,我还用小锄头把苹果树底部的泥土轻轻地挖松,放置适量的猪粪农家肥,再用细松的泥土覆盖上。正是这些细心照料,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在农村都没有进行品种改良的情况下,我家的苹果树每到秋末初冬时季,结出的苹果又大又甜,父亲挑到集市总要卖个好价钱。
   几十年过去了,岁月变迁,老家院子左边背后的六十亩苹果树已经早已淘汰,种上了青脆李。然而,我老家屋前那棵苹果树几十年没进行过品种改良,但结出的果实仍然是那么香甜,色泽依然那么红润。
   每到秋天收获时节,苹果在树枝上红鲜鲜的,硕果挂满枝头笑弯了腰,父亲母亲也捧着沉甸甸的果实犒劳乡亲,心里也是多么的惬意。
   老家的那棵苹果树,是我心中永远的惦记,早已浸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中至洁至纯的一份浓浓的相思和挥之不去的甜美记忆。
   二、土黄老街印象
   离开老家土黄镇二十年了,前几天回家采访到老街走一走也是在晚上,满街的灯光掩映下,给我的感觉没有了二十年前古朴的影子,展现在眼前的是林立的高楼,还有商铺的繁华,还有硬化的街面,两头低的青石板街面无影无踪。
   土黄是宣汉县的管辖镇。明代建场,1932年改长乐镇,1949年置土黄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建土黄镇。位于县境东北部,前河上游,距县城50.5公里。面积65.4平方公里,人口2.1万。南(坝)樊(哙)公路过境,前河常年通航。
   记忆里,老街就像大巴山农民常用的挑山扁担,中间高,两头低。一条光亮的青石板路贯穿全街,就像被老农粗硕的手掌长年摩挲出的担脊。街两边是密密匝匝、挨肩擦背的木板楼,两头是两座码头,上游的码头在东岳庙碗厂下面的两河交汇处,有两条木船摆渡本镇两岸的百姓。下游码头是个大码头,从明代建镇开始有了渡船,就有四五条船载人过渡,每天载渡漆碑、月溪、三胜三个乡和土黄六个村的往返行人。
   上游码头摆渡是不收钱的,由两岸村里的村民按每户人口数称些谷物给摆渡人以作船资。两位艄公常年住在船上,不管天晴下雨,或是白天黑夜,只要一声吆喝,河面上就飘荡起了吱吱呀呀的划桨声。
   船头一只黄泥糊的小炉,舱板下两张渔网,以及船篷里简单的被褥和锅碗瓢盆,大概就是艄公们全部的家当。不见他们有家人,但坐上船的都像是老朋友,递上一锅叶子烟,开上一两句粗俗的玩笑话,不经意间,艄公已用篙杆蜻蜒点水般将他们送到了岸边。
   夕阳下,艄公拿上小凳,靠船边坐着,慢悠悠地收起一早就下在回水河里的渔网,几尾银闪闪的鱼儿就在船舱里活蹦乱跳了。任船儿在河心晃悠,拿起一把对岸老朋友下山时顺手拾来的枯枝,在小炉生着了旺旺的火苗,挑块腊猪油丢进锅里,放点姜葱,放进就着河水洗净的鱼儿,只听得滋溜一声,再顺手舀一瓢河水倒进锅里,一股诱人的香气就慢慢地在河面上飘散开来……
   下游老码头最招人眼的就是那一棵如华盖般的麻柳树了。谁也不知它有多大的年岁,但从那两人合抱的身躯和伸得老远的树枝,把石板路鼓凸得坎坷不平的树根就知它已历尽了人间沧桑。
   树荫下有几张小桌,扯几条长凳,卖些凉茶、香烟和南瓜籽、麻花等食品,供那些等待过渡的远方行人乘凉消暑。
   我在土黄完小读初中时,寄住在中街的幺姑家,印象最深的还是旁边的那口老井。老井位于街的高处,水从半山腰一块巨大的岩石下汩汩流出,经一条长长的石槽引入井中。
   烈日当头的时候,过路上下的人们,随手摘一片井边的桐子树叶或南瓜叶,卷成斗状,舀起井水,一口气喝干,凉丝丝的感觉就从头到脚后跟了。
   上场下场街上的人都爱到老井来挑水,但从不在井里洗衣淘菜。夏天的清晨,每家的男人都要来挑上一担清清亮亮的井水,悠悠地走过石板路,回家拿大茶缸先泡上一满缸子糖精水,一屋人轮流喝个饱后,就各干各的事了。
   老街下场有一家理发店,店里的汪师傅的年龄或许要比木板门的年龄还要大。他从学艺到从业就一直在这间稍显幽暗的店铺里展示着他的顶上功夫。陪同他的是一把只有在这里还能见到的手动推剪、一把牙齿不全的桃木梳、一把剃刀和一块油光锃亮的磨刀布。这里没有旋转的三色灯箱,墙上没有帅哥靓女的艳照,只有和老街殷殷相伴的娴熟手艺。这里没有一次性剃刀,大约是因为没有三色灯箱和艳照的缘故吧。此时,店堂里,身躯佝偻的汪师傅为老顾客围上洁白的围裙,面庞上焐上热热的毛巾,缓缓的转过身来,慢条斯理的拿起剃刀在磨刀布上有节奏地来回磨着剃刀。磨完剃刀,转回身来,为顾客揭去热毛巾,再在面庞上涂上香皂,操起剃刀,一丝不苟地彰显手艺,顾客亦便可闭目养神,半睡半醒地享受剃刀刮过的那份快意。一刻工夫,顾客的面庞便容光焕发,对镜而视,自觉春风满面、精神抖擞。汪师傅摘下围裙,乘着顾客的惬意,为顾客慢悠悠地做颈部、背部、手部按摩,慢悠悠中送给顾客一份舒坦。那些年,父亲和我常去光顾。
   (如今,汪凤元师傅已经九十高龄,早已移居县城女儿家,当年老街的这份惬意和舒坦已被年轻的姑娘、小伙子替代。)
   街上最热闹的事莫过于有人家办喜事了,远远地听到锣鼓声从河那边传过来,过了河,上了街,先看到的是青年们用木滑竿抬的背的嫁妆,有装粮食的大柜子,有自制装衣服的大衣柜、木箱和脚盆等一应家具和铺笼灶壁等物什,视各自家境,有十几抬、五六抬的不等。
   跟着便是送亲的队伍,十几个打扮得干净光鲜的年轻姑娘一路走来,街两边看热闹的人们便指指点点,猜测着谁是新娘子,很快就看出穿得最新、脸蛋最红、表情最羞涩的那个就是了。
   一路热热闹闹地走去,慢慢地上了街背后的山梁,锣鼓声渐行渐远,隐隐约约看见队伍在山梁那棵参天大树下停下来歇脚。那时,我还独自站在老街上,痴痴地看着,心里默默在想,我的新娘在那里呢?……

共 39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自家种的红苹果是那么诱人,却不能随便摘下来吃,因为那是家中拿到集市上卖钱的。妈妈说声“对不起!”我们的心也跟着一阵绞痛。可怜的孩子,连吃苹果都要和家庭的贫困联系起来。于是,孩子发奋读书,成为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可敬的爸爸。还有那码头的记忆,是那么清晰诱人。平淡中彰显着作者的爱心与情怀。不过,那种老式的理发方式现在还能见到吗?那种惬意和舒坦你还能享受得到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字字句句跃然网上。我们都会为之感叹、动情。感谢作者把我们带入水乡泽国的深厚人文关怀中。感谢投稿梧桐。美文推荐品读。【编辑:宁夏何老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4-05-03 15:01:52
  吴社,散文写得很动人,很漂亮,不过,送亲这段写得有点简单了,还可以描述得更详细一些。
2 楼        文友:吴兴华        2014-05-03 15:58:32
  感谢何社的点评,老师辛苦了,远握!
喜欢文学,已在省、市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
3 楼        文友:梧桐文苑        2014-05-03 21:30:08
  梧桐情谊浓,
   百鸟朝凤凤。
   江山天地宽,
   卧虎又藏龙。
   欢迎赐稿,欣赏佳作,问好,祝创作愉快,梧桐因你而精彩。
回复3 楼        文友:吴兴华        2014-05-03 21:33:09
  感谢梧桐文苑的关注和鼓励!
4 楼        文友:高原的天空        2014-05-04 13:49:42
  欣赏吴君美文,感悟真情挚意
云烟深处懒读书
回复4 楼        文友:吴兴华        2014-05-04 14:07:39
  高原老师的到访点评让文添彩,远握!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