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秋觅】王家巷传奇(散文)

精品 【秋觅】王家巷传奇(散文)


作者:秋觅 进士,658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96发表时间:2014-05-06 22:55:46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古老的王家巷可能将不复存在,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我怀着对前辈无比崇敬的心情,记下了传说中的老家王家巷,还有王家巷那些传奇的人物。

父亲在世时说过,我们老家在贵州贵定县城的大同路王家巷,又说祖上的老家在江南。
   父亲年少时就到省城求学并安家立业,我也是年少时就到外省上大学和安家立业,老家的王家巷是那么的遥远,对我来说只是个传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古老的王家巷可能将不复存在,但它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小时随父亲去过老家一次,那次是去为爷爷上坟扫墓,只见那郊外的一片小山上都是王姓的祖坟。父亲也顺便处理老家祖屋的事宜,那是一栋带有客厅和厢房的,由亲友帮忙维护和租赁。年少时也常听到父亲说起老家的事,但都是些模糊印象。只有到了如今的信息时代,让我更方便地查阅到了关于老家的历史资料,传说中的老家王家巷逐渐清晰,那里有着许多的传奇人物和故事。那是一段关于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忆,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它既保留了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明。
   父亲老家王家巷所在的贵定县城,地处黔南腹地,是贵州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黔中重镇”和“贵阳门户”之称。贵定县,群山林立,溶洞遍布,河流密集,土地肥沃,是一个别具特色的小县城。清代乾隆年间贵州学政洪亮吉曾对贵定城外有如下描述:“行穿石罆中,湿雾黑如许。萧萧松竹径,马首寒不举。”可见其原始的地理环境。据史册记载,明代初期,这里名曰“新添卫”,是军队的卫所,清代撤卫设县,又易名贵定县。别小看这个四面环山的贵定县,明清之际,科甲鼎盛,人才辈出,山水清音孕育了十一位进士,百余名举人,以及难以计数的秀才。
   贵定县城距离省会贵阳现在的公路距离只有六十公里,过去的老路估计有百余公里。小时候,与父亲一起去过贵定的老家王家巷,看见那些古老的民居庭院,一条巷子住的都是王姓族人。古朴古香的民居院落里,还见到一些身着长袍衣衫的老人,现在想来确实颇有江南民风和明朝遗风。长辈们都说,王家巷巷口种植的两课大槐树,一如江南老家。
   根据先辈王氏家谱历史记载,王家巷王姓族人系三槐王氏,我们祖籍是江南籍太平府当涂县马鞍山采石矶珠子巷黑漆门。家谱记载贵定王氏族人一世祖王祚昌、二世祖王正龙父子在明朝永乐年间诰封武德将军、明威将军,父子奉明王朝令由江南带兵来贵州平番,奉命镇守“新添卫”,后就世代定居贵定县大同路王家巷,没有再回江南,故形成了现在的贵州贵定三槐王氏族人。明朝从洪武年间派出数十多万官兵出征云贵,数十多万父子兵告别家乡,越长江,过洞庭,历尽艰辛,挺近西南……,想来那该是何样的景象。一次次的出征,就让这数十万官兵和他们的后代在此守侯了600多年。
   关于家谱,本支王姓家族部分字辈如下:玉、治、树、炳、培、金、清、相、燿、陆。我是“培”字辈,父辈是“炳”字辈,祖父辈是“树”字辈。很明显,这是按金木水火土做偏旁,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在中华王氏网和王氏家谱网上,看到有许多与本支王姓字辈相同的分支,在江南那边就有按金木水火土做偏旁的王姓,我们这支王姓的根就在那边。过去的年代,王家巷给小孩起名都严格按照辈分,许多读书人长大后才自己取字。
   我常想,自己的祖先从江南到西南,不能理解为仅仅是为明朝的帝王而离乡背井,他们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统一和汉民族的发展及文化传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更是为云贵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说到故乡王家巷,就得说说我的父亲。父亲原名王炳银,父亲离开故乡到省城七十年多了,那里的乡亲们还记得我父亲,尊称为银公。这是一位前两年在网上结识的贵定县中医院中医专家王相贤告诉我的,他也住在王家巷,我是培字辈,他叫我为老辈子。
   贵定县城距离省会贵阳直线距离不到百公里,但崎岖的山路绵延。上世纪40年代时,家境贫寒但不忘求学的父亲,中学毕业后从贵定老家步行两天到省城贵阳报考国民政府办的省农业改进所的培训班。父亲曾告诉我,他当年走到贵阳附近的龙洞堡,就是现在的贵阳机场所在地,那时荒凉得很。天黑了,鞋破了,只好找一家路边小客店住了一宿。第二天穿着那双烂鞋子进城参加考试,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国民政府办的“烟叶种植培训班”,培训班地址在贵阳北郊的长坡岭林场。据说“烟叶种植培训班”很有来头,属于国民政府办的省农业改进所,培养了许多农业方面的专家,是解放后的贵州农科所的前身。
   父亲,一个小县城的贫家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学,到省城谋到一份固定的职业,从此就在省城安家立业了。这在当时的王家巷一定会引以为骄傲,乡亲们都忘不了这个从王家巷走出来的王氏族人,父亲也一直忘不了老家的王家巷。王家巷的王姓亲戚有到省城的,都会到我家里做客,父母都会热情接待安排食宿。在王家巷的家族中,父亲这一支是单传,父亲是个独子,老家原有祖上传下的祖屋一套,父亲离得远没法管,后来就把房子赠送给了远房的亲戚,此举颇受族人的称颂。
   父亲对我的教诲是,不管身在何方,要随遇而安,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这是我大学毕业面临分配时父亲的来信中说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我知道,其实父亲一生也就是这么做的。
  
   王家巷有许多传奇的人物,最出名的当属抗日名将王慧生将军。
   我从有关史料中查到,原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黄埔一期王慧生将军,名树烈,字慧生,与我的祖父是同辈的人,解放初被错误镇反。解放后特别是文革中,在当时的形势下,父亲为了不让我们受到影响,故意不给我们提及老家的事情,父亲真是用心良苦呀。
   王慧生,1899年生于贵州省贵定县大同路王家巷,毕业于贵定县立高等小学、贵州省立中学、四川成都强国中学,1916年选充贵州援川护国护法靖国各军任初级军官,参加护国讨袁战争,1924年春到广州,由何应钦介绍投考黄埔军校及参加中国国民党,同年五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三队,在校任本队第三分队长,孙文主义学会成员、黄埔同学会广东支会执行委员兼秘书处主任、军校血花剧社执行委员、黄埔同学会总会纪律股股员,军校毕业后到何应钦教导第一团任连长,参加东征北伐。
   恵州战役,慧生与陈明仁、陈赓、蒋先云等黄埔一期同学参加攻城敢死队,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历经四十余小时战斗,一举攻克东江门户惠州城。二次北伐,慧生率部北进,大破鲁南的张宗昌,不畏顽敌,第一人把国民革命军旗帜插上济南城,为巩固广东革命政权立下卓著功勋。
   抗日战争爆发后,慧生时任国民革命军五十二师少将师长,先后率部参加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战役,重创日军主力,击毙日军六师团联队长山村治雄,因战功卓著于1939年升任杜聿明新编第五军中将付军长,获委员长亲授的中正剑,率部参加广西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主力,并击毙日军第五师团长中村正雄。
   1941年12月,慧生与黄埔一期同学杜聿明将军率中国远征军第五军开赴云南保山集结,出师缅甸,转战千里,屡挫强敌,后因盟国内部矛盾影响及指挥失误而失败,被迫分头撤到滇西及印度,1943年10月慧生率部参加反攻滇西之战,锐不可挡,势如破竹,赢得了赫赫战果,为民族抗日立下了不朽功勋。
   抗战结束后,慧生调任贵州省军管区司令部中将参谋长,贵州省议会参议。1949年8月13日,慧生与原国民党云南省主席龙云,桂系三首领之一黄绍竑等44名原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联名发表《我们对于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一文,“表示要遵照中山先生遗教,与中国共产党彻底合作,为革命的三民主义而继续奋斗,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共同努力。”香港正式通电起义,其传略载入黄埔军校史丛书《黄埔军校将帅录》、《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贵州省贵定县军事志》等书籍。
   1949年贵定解放后,王慧生因曾任国民党军长的“政治历史问题”,于1950年9月被人民政府拘捕,公审宣判死刑,枪决于贵定城东。后来已经平反昭雪,现在人们都知道了抗日名将王慧生将军。
  
   王家巷比较出名的还有祖传六世的中医世家,这也是王氏族人的骄傲。
   前面提到我的晚辈王相贤中医师,就是生于五代著名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庭中医氛围的熏陶,立志研习传统中医药,拜师于其佰父,也是全国著名老中医的王清国先生。其拜师贴曰:在岐黄之路上苦苦探索了将近二十载,深深折服于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但同时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和百家争鸣的学说,后学始入医门,颇感学识不足,虽从医近二十载,略有心得,但深知岐黄之精妙,唯多闻博识,从名师点悟,方可知其中一二,久思得名师指点,苦无缘得近大贤,昔扁鹊之遇长桑,得非其人不传之秘,今羡伯父全国著名老中医王清国先生之学验俱丰,幕先生之医术,诚心拜师而来,敢请雅允亲灸左右,传心授徒,为吾启示津梁坦途,继承先生的学术思想,或蒙不弃,得承薪传,定珍惜来之不易的机缘,悉心研习岐黄医术,恭敬勤学,尊师重道,德艺双修,谨尊师训,弘扬中医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好祖国医学思想,不断探索实践,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用我的真心,诚心,爱心,责任心,事业心,为让人类健康事业达到永恒,为振兴中医事业尽我的绵薄之力,不负先生的教诲之恩。
   王家巷的六世中医中,最出名的当属王相贤的太祖父王锡章,这是享誉黔中的著名老中医。在科学落后的封建社会,医生是一个令人钦慕的职业。贵州省贵定县秀才王锡章,身处清末民国之乱世,为家庭与前途计,于是投身岐黄之术,潜心医理,药性,研习古人经验方,兼之临床实践,积六十年之功力,成为民国时期贵州著名的中医。王锡章以仁德慈爱之心创立‘培生堂’,旨在救治贫苦病人。其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深受民众的爱戴。
   王锡章诞生于贵定王家巷一个贫民家庭,是王家巷的培字辈。父亲王炳堃,是皮制工匠,由于父亲收入微薄,母亲刘氏便种蔬菜以帮助维持生计。父母从小对王锡章期望甚高,六岁时将其送到拔贡丁慰澄处读书,诵习《三字经》及《幼学琼林》等启蒙书籍。随着年岁的增长,王锡章涉猎经史诗文,兼读医术,就这样与医学结上了缘,成为了他毕生致力的事业。据史册记载,清末民初贵定城关地区有居民一二万人,却有四五家药店,最有名的当数名医潘台臣与王炳章合办的仁济堂。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时年十六岁的王锡章随潘台臣及胞叔王炳章学医。他深研历代医学名家之经典著作,熟读《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约》,《医宗金鉴》等,杂看百家医书,医案并探及精微,从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年后,他学有所成,便告别恩师,自行在外行医。封建社会,读书人把金榜提名作为人生的理想,王锡章即不例外,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他赴省城贵阳府应试,由于家境贫寒,他外出的服装及赴考的路费全无着落,亲友见其宭迫,便借给他一件马褂应付科考。祖母为支持孙子赶考,特将一件精心绣制的背带所卖的银两给他做路费,王锡章穿着这件过时的马褂,来到省城赴考,他不顾人们鄙视的目光,即不以清寒而自悲,堂堂正正的进入考场,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考上了生员(秀才),成了儒林中人。
   适逢庚子赔款之后,外侮日深,内忧外患,科举改革迫在眉睫,王锡章审时度势,看来金榜题名与自己无缘。二十五岁时,他迫于生计,一度在贵定,龙里两地设帐教书,随后弃儒从医,在城关热闹地段小十字沙井处挂牌行医,创办培生堂药铺,培生堂三字,出自王锡章手笔,笔力圆润有力,深得颜体韵味。
   王锡章最后成了享誉黔中的著名老中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注重人品的修养。他常说:“医家须行方而智圆,心细而胆大。”贫困无依或流落异乡的求诊者,他都热心诊治,允许经济困难者在自己开设的药铺“培生堂”记账取药,至年底无钱付清者,一概减免,对孤寡老人或乞丐因病而死无人照顾者,他知道后即送钱送物或备棺木安埋。每当遇到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都会解囊相助。他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倡议并参与修复贵定多处古建筑和桥梁,体现了一代名医的高尚医德,他的善行至今广为流传。
   贵定王家巷还有一段中法交流的佳话,那就是一篇中医针灸文章架起中法医学专家的国际交流桥梁。王锡章先生1998年发表于中国《中医杂志》的论文《针剂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被译成法文,刊在法国国家出版社的一家权威医学杂志。后被法国医学专家首特巴、毕拉教授应用于治疗瘫痪的疑难病症,效果很好。2005年4月,法国医学专家首特巴、毕拉教授专程到贵定王家巷拜访了王锡章先生和贵定王氏中医世家,在当时引起了全县城的轰动。

共 626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非常好的历史传奇文章。既写出了王氏的由来,又写出了王氏的变迁,更是写出了王家巷的优秀人物。作者随着岁月的渐深,对祖籍也更加注重与向往。可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都宠爱自己的光辉历史。这篇文章,说的近代的先人,读起来亲切逼真,让我们对王家巷王氏更加尊重。读了这篇文章,也让我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常崇高的爱国爱家传统的。这么许多的王氏英杰,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中流支柱之一。我们爱我们中华的同时,也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各个姓氏,因为正是这许多姓氏组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品尝历史,学习先人的积极向上的优美品德,会让我们更具上进情绪。谢谢作者。【编辑:河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507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河杨        2014-05-06 23:00:31
  品尝您的文章,学习你们王氏先人的品格,赞美你们王氏的兴旺发达,人才辈出。你们王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支,我们中华民族正是有着王氏这样的许多人物,才能够悠久而辉煌!祝你创造快乐!
2 楼        文友:潮仙        2014-05-07 08:40:07
  我怀着对前辈无必崇敬的心情,记下了传说中的老家王家巷,还有王家巷那些传奇的人物。我先后写了《故乡寻根》、《我的父亲》两文,又写下这篇《王家巷传奇》的文章,作为对先辈的纪念,也希望给后人以传承。欣赏问好!
3 楼        文友:程贤富        2014-11-16 08:33:03
  你也算王家巷的一个名人嘛!这些历史是应该记住的。我们是明朝末年从湖广麻城迁到重庆的。明末清初是一个移民大潮。有的说是战乱,有的说是瘟疫。反正朝代要更替了,民不聊生,是有些变化。
程贤富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