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随笔】挑灯夜读识韩非

编辑推荐 【梧桐随笔】挑灯夜读识韩非


作者:江南铁鹰 探花,1342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62发表时间:2014-05-14 00:17:01

【梧桐随笔】挑灯夜读识韩非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晚期,是韩国人,就是现今的河南新郑,新郑就是郑韩的故城。他生于韩国王室,是韩王子之一,战国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根据《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却被古人认为是个阴谋学家。韩非的著作也的确有一大部分关于阴谋的论述。
   韩非是个结巴子,可有一手漂亮的好文章。要说阴谋学家,古今中外最为被帝王推崇了。包括现如今的政坛和职场。你要统治一个国家,不懂玩手段,玩权势,那是瞎扯淡,肯定玩不长。战国时代的韩非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还有如今的职场,你想升职,就要会混,懂得升职之道。否则门也没有。职场中玩的阴谋诡计,绝对不比政坛差。作为韩国公子,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被迫退出政坛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洋洋十万余言。
   后韩非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于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韩非自杀于云阳,现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处。
   据史料可考据韩非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韩堂村建有韩家祠堂,而后迁至出山镇西南,韩堂村留名至今。
   韩祠为韩家宗祠,何代修筑无考,但每年春节韩姓子孙敬奉韩家宗祖一直延续,韩祠历代修复,破损于解放初,1958年在此建出山礼堂,有“思辨”碑石一块,村人说曾盖在西街井口,后无下落。
   过去,人有等级,家分高下,官吏贵族都居住城邑,一般小城在内,大城在外,其间,也有官宅。韩堂村位置古地名有韩宅,实际上在棠溪城之外,是韩非这样的小贵族居住的地方。韩国铸剑,冶炉城,棠溪城有酒剑作坊,主要居住铁官,别领户官吏和贵族,那实际上是政治中心。
   韩非著书之余时常登临的孤愤台尤存,位临棠溪岸边,原是一处高地,松柏银杏苍苍。之后,孤愤台渐渐之低小,乡民们平素叫“孤坟摊儿”,考古和被盗均未发现萌基,专家考证应为“孤愤”台,正好符合韩非“驱车劝谏韩玉不用”而闭门著书的历史事实。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韩非死于秦国,终年47岁。
   有记载说,韩非尸体运回韩国,葬在故土,即孤坟摊处,还说葬九女山古墓群。事实上,诸子百家的各种论辩原本属于是学术界的百家争鸣,不是政治。但是历代统治者,特别表现在社会大动荡的战国时代,不同的统治集团都在利用这些学术观点成为自己的统治手段和工具。其中儒家的中庸、忠君和法家的极权、权术等特别受到青睐。所以从战国到后来各朝代,都会推崇儒法两家。说明白一点,统治者利用法家治理国家形式,利用儒家统治百姓思想。二者没有本质冲突。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子定法》)
   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 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同申不害相比,韩非的“术”主要在“术以知奸”方面有了发展。他认为,国君对臣下,不能太信任,还要“审合刑名”。在法的方面,韩非特别强调了“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 “重罚”。 尤可称道的是,韩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不阿贵”的思想,主张“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中国法制思想的重大贡献,对于清除贵族特权、维护法律尊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韩非认为,光有法和术还不行,必须有“势”做保证。“势”,即权势,政权。他赞赏慎到所说的“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难者》),提出了“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的论点。
   韩非的全部理论导源于荀子“性恶论”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人的心理无不“畏诛而利庆赏”(《二柄》),人君的职责就在于利用“刑” “德”二手,便民众畏威而归利。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就是朴素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五蠹》)
   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韩非的进化历史观在当时是进步的。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韩非反对天命思想,主张天道自然。他认为“道”是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万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恒其光。”“宇内之物,恃之以成。”(《解老》)韩非同时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理”这个哲学概念,并论述了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所成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解老》)“理”在韩非看来,就是事物的特殊规律,人们办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
   韩非的认识论继承了先秦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思想传统。他提出的反对“前识”和“因参验而审言辞”的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韩非反对“前识”的观点。所谓“前识”,就是先验论。韩非主张“虚以静后”,通过观察事物得到认识而非妄加揣测。
   韩非提出了“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奸劫弑君》)的著名论题。“参”就是比较研究,“验”就是用行动来检验。韩非认为,不经过“参验”而硬说是如何如何,是无知的表现;不能确定的东西而照着去做,是自欺欺人。因此他主张“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显学》)。韩非思想中有不少辩证法的因素。看到事物不断地变化着,指出“定理有存亡,有生死,有盛衰。”“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为常。”(《解老》)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矛盾”的概念。他所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对人们分析问题表达思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韩非的政治思想为中国封建统一事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哲学思想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韩非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思想家。《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韩非还继承了荀子关于封建专制的一些思想,并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从而成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倡导者。
   虽然我们可以说儒家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与封建专制主义思想有一定关系,但是都不如韩非讲的明确。《韩非子?忠孝篇》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是秦以及之后的各个封建时代,都在充分利用这韩非子的法学治天下的观点,就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在遵循这人韩非子的观点,以法治国。
  

共 34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运用详实的资料,给人们展现韩非子一生及他的重要的法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法家思想对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欣赏优美的文字,梧桐文苑欢迎您继续赐稿支持。倾情推荐广大读者朋友欣赏。【编辑:丹枫醉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丹枫醉晚        2014-05-14 00:33:19
  闭上一门开一窗,结巴写就好文章,雄才大略遭人妒,法家思想万世扬。
2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4-05-14 06:44:20
  《韩非子》又称《韩子》,是中国先秦时期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韩非的论著,为先秦法家集大成的思想作品,内容充满批判与汲取先秦诸子多派的观点。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对《道德经》加以论注的思想著作。为韩非对先秦时期社会各种领域的思维,有系统的对政治策略立场主张的阐发,全面性政策设计表述和深度的对统治技术探究。《韩非子》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在《史记》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始皇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目的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3 楼        文友:老百        2014-05-14 15:40:19
  江社果然博览群书呀。据老百所知:韩非(约前280~233),战国时期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其中有许多名言,流芳千古.例:“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欲速则不达”。“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