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父母在 不远行(散文)

精品 【心灵】父母在 不远行(散文)


作者:向上 秀才,175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154发表时间:2014-05-15 20:27:32
摘要:父母是不会在乎子女远行,只愿用毕生的经历,将子女托起,更加的幸福!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论语.里仁》篇。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在这里,孔子所看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的时候,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不远游”可能有多重意义:或是在家赡养父母,照顾父母生活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假如子女出远门,又没有一定去处,父母肯定会担心,所以“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和孝顺。
   在三字经里有“香九龄,能温席”。讲的是黄稥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地悲痛。他本就是一个非常孝敬父母的孩子,在母亲生病时,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过得舒服。在那个时候,冬天里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在夜晚确实很难入睡。黄香就想,这么冷的天,父亲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辛苦了一天,晚上还不能好好睡觉,想到这里,黄香心里很不安。为了让父亲不至于挨冻,悄悄地走进了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了被子,然后脱了衣服,钻进了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父亲的被窝。
   像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古代实在太多,教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一定要孝顺。因此“父母在,不远行”,子女应守在父母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安度晚年。
   身为子女都愿意孝顺,守在父母面前尽孝。问题是在如今这个经济腾飞的社会,物欲横流,任何都以利益为重,以金钱来衡量。谁又能守得住清贫,在父母面前尽良知的孝道?尽管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身为子女必须得赡养父母,尽自己的能力孝顺父母。但是生活在逼迫着我们,金钱在诱惑着我们,不得已离开父母,背进离乡在他乡拼命打拼。本以为几张红色的彩纸,可以让父母生活得舒服些,就是孝顺。然而留守在家的老人成了空巢老人,他们享受到儿女的孝顺吗?他们幸福吗?
   当今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不完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为了生活,为了父母,为了儿女,只能离开父母远行,舍弃孝顺,无奈地让父母留守在家,过着孤独的生活。为了让子女幸福,父母情愿过着孤独的生活,舍弃了含饴弄孙,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也许在父母的眼里最大的孝顺就是子女们能幸福,至于远行和是否守在身边,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自己能过得好,生活得幸福!
   当我在电视荧屏上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青年中国说》,青年思想秀所讨论的话题:《父母在,不远行》。我用心地听着他们发自肺腑言语,多少的无奈从他们口里流淌出来。
   一个在外地求学的大学生说:我从小的梦想就是想成为一个外交官,我的理念就是要远行,高三的时候,我在课桌上写下毛主席那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只可惜我的理想不能实现,外交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不能录取我,但我还是要远行,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也许这就是我的不孝,但是没办法,这个社会逼迫着我远行。有时我就在想,孝,是源自心里的,是对真善美的认知,跟距离没有关系,跟远行不远行没有关系。有些子女就在父母身边窝着啃老,有的甚至虐待老人,他们没有远行,他们孝顺了吗?他们不孝顺!
   是呀,孝顺跟远行没有关系,只要心里装着父母,就算你在天涯海角,只要常打电话回家报个平安,有空就回家看看,父母依然会感到你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一个女生说:我老家在浙江,在上海念书,然后就定居在上海。虽然这直线的距离不是很远,但是一年能够回家的时间真的非常少。我觉得这也应该算是一种远行,能够常回家看看,陪伴在父母身边,确实是一种孝顺的表现。但这并不是唯一表达孝顺的方式,而是我们能时时刻刻传递给父母那种安心和舒心。也许就是孝顺。
   其实对年轻人来说,他们都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可以朝夕相伴,时时刻刻为父母做点什么。如果梦想和留在父母身边完全不矛盾的话,谁也不会远行,留在父母身边尽孝。可是这个时代不远行不行,因为梦想在远方,幸福也在远方。只能暂时抛下对亲人的牵念,只能暂时放下对父母的牵挂,漂泊在外,为家人谋求一份幸福。
   很多的时候,也很无奈,也很困惑,也很犹豫,多么需要父母的宽容和鼓励。其实也很惭愧,我们谁又真正地去关心过父母?谁又真正地去理解过父母?父母到底需要些什么?父母不需要我们关心和理解,只需要我们开心和快乐,平安和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也就是我们的孝顺。
   一个70后的青年说:父母在选择孩子有出息,还是陪伴在自己身边,绝大部分的父母都会选择前者,有出息,必须得有出息!给他们光宗耀祖!但他们内心里面真正想选择的是什么?而是能回到他们的身边,陪伴他们。只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巨轮碾碎了传统的观念,不得已取舍,让孩子远行,去寻找他的幸福。
   于是他讲述了一个故事,那是他自己的故事,因此在讲述时激动不已,泪流满面,悲痛万分。他说他之前认为很懂的时候,其实并不懂,等到父亲离开后,才开始懂得。
   父亲是一个老工程师,到父亲40岁他才出生。他觉得父亲的故事一定很精彩,他就想,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定要把父亲的故事问出来,然后写本书。就算不出版,给自己看也行。因为父亲的人生,就是家里的历史。多有意义,他一直想干,但是太忙,没有时间。而父亲的身体很健康,胃口也很好,心态也特别好,出去玩、旅游都没问题。他认为不用着急,一直到2012年,就他认为有时间,可以跟父亲好好聊聊。可父亲病了,晚期癌症,两个月就走了。
   那时他的女孩正好出生,他记得父亲最后的愿望,就是想见见自己的孙女。但是见不着,因为父亲住在重症ICU(重症监护室)里。他求了医院所有的大夫,包括院长。院长说可以给他破例,但是不建议他去,因为ICU(重症监护室)里面,情况太复杂,病毒肯定是有的。孩子刚出生,不要去。然后他去征求父亲的意见,问父亲想不想见见孙女?父亲就在那里摇头。父亲一定想见,他为什么摇头?他也怕对自己的孙女不好,到最后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孙女一眼。
   他好不容易有时间了,可以跟父亲聊父亲小时候的故事,但父亲说没就没了,这个机会说没就没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挺孝顺的孩子,一直认为自己很懂,可轮到最后还是遗憾。为什么不早一点去做这件事?他真后悔,觉得对不起父亲。
   也许我们在外闯荡,为幸福而努力拼搏,美好的明天一定会到来,但想象不到的意外它也会到来!我们有选择权吗?没有。最好就是趁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还有选择的时候,待在父母身边,跟他们讲故事,听他们讲故事,要不就晚了,真的晚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像这个青年一样,留下遗憾。
   一个90后的小女生说:以前还小,不懂事,或许是父母对她放得开,认为远行到美国留学没什么。可在父亲喝醉了酒,打电话跟她说,你姐出国后就嫁人了,生孩子,不回来了。我年纪越来越大了,最近老想着一件事,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想等我老了谁来养我呀?我晚上开车那么久,小腿静脉曲张又疼,就没人来帮我揉了,晚上吃夜宵,就没人陪我去了。如果你去了美国,我跟你妈妈怎么办?你长大了,我也管不住你,但只一件事,你走了,别把你妈妈带走,让她留下来陪我。
   父亲的这段话对小女生的触动太深,她觉得父亲是酒后吐真言,似乎看到父亲的孤单、寂寞、苦闷。虽说当今通讯发达,打个电话,发个微信,传个视频,那是不一样的。在微信里能知道父母的孤独吗?父母什么时候高兴?父母什么时候不高兴?更不会知道父亲腿痛的时候,想让谁帮他揉一揉?对于孝顺而言,她觉得太重要了,因此她放弃了留学。
   从小她就被父母送到寄宿学校,父亲送她去学校,高高兴兴地跟她说,好好学习,只要你有出息,比什么都强。但只要她一转身,父亲就哭起来了。从小到大,送她几百次,每次都是这样。可能这就是中国的父母,嘴上说只要你高兴我就高兴。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最希望的还是承欢膝下。
   也许小女生放弃了去美留学,很多人会感到遗憾。而小女生觉得不遗憾,美国再好不关她的事,那不是她的家。因为出国对于她而言,又有多大的意义,或者是说出国她能得到些什么?机会,平台,这些她太清楚了。她也是年轻人,也向往着一个广阔的地方,施展一下自己的才华,实现一下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但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一个道理,叫做舍得,如果想得到这个东西,必须要舍弃一部分。问题是这个舍弃的东西,小女生觉得承担不起。因为她不知道,像马航事件会不会发生在她父母身上?她家里已连续两年出了两个癌症病人。她不知道第三个癌症病人会不会出现在她父母身上?她父母的身体和精神,越来越不好,她不知道父母精神崩溃的那个点在什么时间段?所以她知道,陪伴在父母身边,她会得到很多珍贵的东西,成为她精神上的财富。因此她选择了放弃去美留学。
   这么小的女生竟然能把“舍得”看得这么清楚,心里明镜似地,真是“云在青天水在瓶”。
   听着他们感人肺腑的话语,不禁想起朱自清的散文,《父母的责任》:“生命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前一代牺牲于后一代,牺牲是进步的一个阶梯!愿他们——其实我也在内——为了后一代的发展而牺牲相当的精力于子女的教养;愿他们以极大的忍耐,为子女们将来的生命构筑坚实的基础;愿他们牢记自己的幸福,同时也不要忘记了子女们的幸福!”
   其实我们在聊“父母在,不远行”的时候,更多的是倡导一种美德,华夏民族几千来传下的做人良知,就是身为子女要孝顺。不要只想到自己的幸福远行在外,拓展自己的视野,看名山大川,赏风景如画,而忘了留守在家的白发亲年,皱纹斑驳的老父亲,应该也把他们带在身边,一起去享受这样美丽的风光。
   父母是不会在乎子女远行,只愿用毕生的经历,将子女托起,更加的幸福!
  
  

共 39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圣人给我们的家训。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作者还给我们列举了一个“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赞扬了古人孝顺父亲的美德,但是在如今充满物欲需求,崇金拜金、崇尚高质量生活的的社会,真正能做到守在父母身边,尽心尽孝的儿女有多少?儿女为生活奔忙,为生计奔波,有多少空巢老人在家里守着孤独和寂寞?为着儿女们看护着后代,在老人眼里,儿女幸福就是他们的幸福,可老人真正幸福吗?那个老人奋斗一生,辛苦一辈子,不是期盼过上孩孙绕膝,含饴弄孙,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作者还列举了在电视中播出的节目中青年人讲述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其启发儿女们,行孝要在当下,要舍得放弃自己的幸福换得父母的幸福。即使不在父母的身边,也要打电话问候父母,惦记父母。儿女的人生路还很长,而父母的生命是有限的,“子欲孝而亲不在”到那是留下的是终生遗憾和后悔!文章弘扬美好,赞歌美德,聚集正能量,给人启迪、思考、思考、警示,弘扬向上的社会道德风范!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515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5-15 20:28:58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春天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5-15 20:30:13
  文章弘扬美好,赞歌美德,聚集正能量,给人启迪、思考、思考、警示,弘扬向上的社会道德风范!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5-15 20:31:04
  祝作者创作丰收,佳作不断,江山红火!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