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你做到了,就能脱颖而出

精品 你做到了,就能脱颖而出


作者:李伟 秀才,109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50发表时间:2014-05-15 23:25:32

2000年的夏天,重庆街头巷尾谈论着两件大事,但是都与力帆有关,一是力帆出资5800万元,收购了隆鑫足球俱乐部及其球队;二是投资近3000万元,打造重庆青年报。文体活动本来就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何况是如此具有震撼力的事件,力帆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重庆家喻户晓的民营企业。
   力帆集团掌门人尹明善,也从鲜为人知的幕后人物,一夜之间,让人们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如同众多成功的名人一样,有关尹明善的故事,也流传甚广,有说他是老师出身,有说他来自媒体,也有人认为他从海外归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这么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老板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做后盾,重庆青年报从上到下,对前景充满了希望,更有一些骄傲和自豪。而普遍受到资金困扰的同城其它媒体,自然是羡慕嫉妒恨。
   重庆青年报还具有另一个优势,主管单位为重庆团市委、主办单位为新华社重庆分社。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具有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非一般媒体可以相提并论,而且在媒体管理较为严厉的当下,还意味着将享有部分“特权”,如信息来源、行业地位和媒体待遇等。
   与生俱来的成渝矛盾
   重庆与成都作为近邻,关系一直不好,两地人互相对不上眼,由来己久,矛盾深沉。
   矛盾始于何时,又因为什么?不得而知,我从记事时起,就听大娃儿们说,成都崽儿很锤子,不耿直,喜欢假打。其时我还没接触过成都人,但已受到了传统教育影响,潜移默化中便对成都人产生了憎恨和排斥心理。
   我后来加盟华西都市报,并在成都工作了一段时间,身边都是成都人,便逐渐对两地人的矛盾有了认识。
   重庆人在“火炉”中生长,性格刚烈,粗犷豪放,崇尚粱山文化,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成都人在“天府之国”长大,和风细雨,温文尔雅,追求红楼梦文化,修身养性,享乐成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两种人如同猫和鼠的关系,矛盾天成,合得来才怪了。
   悲摧的是,重庆青年报中,很多部分员工来自成都,剩下一半就是重庆人了。开报之初,两种个性的员工,尚能相安无事,成为不了朋友,也没成为敌人。可是好景不长,就像性格不和又没共同语言的夫妻一样,拌嘴吵架,在所难免,发展到后来,先是分床而居,最终离婚走人。
   在重庆青年报共事的成渝两地人,也大致经历了这个过程,并成为当时重庆新闻圈发生的一件大事,烙印在许多人的记忆里。
   领导,也是老师
   时任重庆青年报总编龚建平和副总编傅小渝,均来自于华西都市报。前者任经济新闻部主任、副总编;后者为编委、重庆记者站站长。
   我加盟华西都市报,是该报创刊时的1995年,先在体育部当记者、编辑,后到重庆记者站,专事文化新闻采访报道,也大量采写过经济和社会新闻,涉足领域广泛,各种新闻题材均能熟练驾驭。
   我在华西报时的直接领导是傅小渝,一位正直、善良又才华横溢的人,对新闻研究颇深,观念新颖,富有创意,写作能力少有人企及,对我有知遇之恩。在他调教下,我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该怎样拟写采访提纲、如何与采访对象交流、又怎样策划新闻和写出有份量的稿子。
   傅小渝还是一个典型的重庆男人,耿直爽快,乐于助人,酒量惊人。对手下员工不但从工作中加以帮助,还对其生活和为人处世,加以引导和指点。同时以身作则,大量阅读书籍和专业知识,把记者站建设成了一个学习型团队,一个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一个战斗力超强的媒体单位。
   华西都市报时代,虽然龚建平为副总编,但不是我的直接领导,接触交流机会不多。1998年,华西都市报挑选了部分干部,赴海南度假,我作为一名记者,本来没有资格享受如此待遇,但报社破格批准我参加,让我受宠若惊,还与龚建平有了零距离交流机会。
   龚建平也好喝酒,海南期间,我便成了他的“陪酒员”。早饭之外,中午、晚饭必喝,每顿至少半斤以上,白酒为主,花雕为辅,由此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因此当他就任重庆青年报总编,有人向他提起我时,他脱口而出,“李伟耿直。”并对傅小渝提出的由我担任文化新闻部主任一职,马上点头答应。
   玩的就是虚晃一枪
   2000年,重庆报业竞争仅限于内部,即同城媒体之间的战斗,没有外援和外来资金。重庆青年报打破了这一格局,借助力帆注资脱胎换骨,又因实力雄厚,从报业水准优于重庆的成都,大量引进人才。因此,不但引起了重庆其他媒体的重视,还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最大“敌人”。
   打击“敌人”的手段之一,就是掌握对方创刊时间,在发行和内容上,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施骚扰和打击,让“敌人”一露面,就遭遇迎头痛击。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重庆青年报自然深知对手的这一战略思路,悄然无声之间,便制订了应对之策。重庆青年报预定的创刊时间是10月8日,我们也以此为工作目标,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我们内部的信息,竞争对手完全有可能一清两楚,如此,我们便处于被动状态。重庆青年报高层,便施放烟雾弹,来了一个声东击西。
   精雕细琢模拟报
   我们按照报社布署,“真枪实弹”地打造模拟报。出了一期之后,又出了一期,采、编、美之间的配合,越来越娴熟,记者找到了感觉,编辑顺了手,美编轻车熟路。每出一期,都像正式出版一样,召开评报会,点评每个版面、重头稿子,与同城媒体进行比较,指出优劣之处,然后张贴在评报栏上,让大家提意见,发表建议荐言,给予打分。
   由此可见,虽然出的是模拟报,实际上都是在按正式流程工作,员工们进进出出,四处奔波,既繁忙又紧张。我负责的副刊和文娱版,每次在评报会上,都会获得好评,不仅版面编辑出类拔萃,新闻报道也与众不同。我对每期的重点稿子,都导入了策划功能,如一场演唱会,惯常操作都是写一篇消息,我却把视点集中到演出背后,关注演出的来龙去脉,以及演员们演出过程中,在后台的情况,以此形成一个组稿,面面俱到,入木三分。
   同时,我把新闻与活动相结合,策划了“迎接新世纪·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活动,面向社会征集歌曲和歌手,计划制作歌曲小样和拍摄MTV,并拟在电台和电视台播放。
   如此一来,我及我的版面,不火都难。
   报摊上的“不速之客”
   临近国庆了,报社同仁从夏天一路走来,尽心尽力,全力以赴,都有一些疲惫了。报社领导决定,在位于嘉州的菜香园大酒楼,搞一次聚餐。
   那天,以部门为单位,择邻而座,把酒言欢,兴高采烈。更大的喜事发生在第二天,重庆青年报犹如天兵神将一样,出现在重庆大大小小的报摊上,并以其新颖、大气和贴近市民的新闻,很快便被一抢而空。
   这是重庆青年报应对竞争对手的一次动作,出其不意,剑走偏锋,根本没在预定的日子出报,而是提前了将近十天。竞争对手被打了一个手忙脚乱,昏头转向,赶紧组织人手,策划选题、编辑稿件、加大发行,以此进行强势反击,以期把突然出招并立足不稳的重庆青年报打压下去。
   高手出招,胜在无形,令人防不胜防。当竞争对手以为重庆青年报己经抢滩登陆,并有长驱直入的打算,便匆忙构筑工事,准备进行大肆反击时,重庆青年报再出奇招,让对手围而歼之的打算,一举落空。第二天,重庆报摊上各大报纸蜂拥而入,每家报纸都比往常厚了一倍,内容也是精心编排,看得出是专为阻击重庆青年报而量身定做的。可是,茫然四顾,却不见重庆青年报影子,有备而来,却一拳落空。重庆青年报出了一期就没出了,好不让竞争对手懊恼和愤怒。
   策划为王的报媒市场
   出了一期就撤了,重庆青年报的“游击”战术,让竞争对手摸不着头脑,疲于应付,还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战争处于观望期,重庆青年报正好静下心来,打造内容,建设团队,为发动正式战略做准备。
   这是一个策划为王、内容制胜的时代。我在策划了“迎接新世纪·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活动的同时,掀起“头脑风暴”,又策划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活动。
   当时,英藉重庆作家虹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出版发行后,市场反响热烈。使得名噪一时的电视剧《来来往往》制片人黄诚坚,看中了这部作品,拟与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作者张永琛合作,把《饥饿的女儿》改编成电视剧。
   我获得这个信息后,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把三人邀请到重庆,以挑选演员的名义,进行宣传造势,既有新闻可写,还能起到宣传报纸的作用。通过圈内关系,我掌握了黄诚坚电话,与他取得联系后,说明了我的打算,并以重庆青年报的名义,请他来重庆做客。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欣然应允。
   他来那天,我与部门同事钟光林、黄胜男去机场迎接,然后安排到位于两路口的重百大酒店住宿,并把详细计划告诉了他。黄诚坚觉得我策划的方案好,答应张永琛的工作由他来做,我去搞定正好回渝度假的虹影。那时,重庆青年报已经创刊,影响较大,我与虹影联系后,她答应配合我的工作。
   报纸上开始连篇累牍发布新闻,主题是将为拟拍电视剧《饥饿的女儿》挑选演员,以及小说作者虹影、编剧张永琛、制片人黄诚坚,将作客重庆青年报,共谋下一步合作计划并亲自挑选演员的报道。
   一时万众瞩目,火爆异常。
   张永琛如约从天津赶到重庆青年报,虹影也来了,加上先期到达的黄诚坚,三位腕级人物,让这次活动和新闻报道,全面升华,取得极大成功。
   犯人应征力帆队歌
   尚在出版模拟报时,我就策划了“迎接新世纪·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活动,并进行了报道。但10月8日报纸正式创刊时,因为《饥饿的女儿》缘故,便决定放在以后再搞。围绕《饥饿的女儿》开展的活动结束后,似乎到了该启动的时候了。
   可是,突如其来的两件大事,再次打乱了我的部署,还把全部精力放到了这两件大事的运作之中。
   电视剧《像雾像雨又像风》,即将在重庆播放,剧中主演陈坤,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重庆人。部门记者刘春燕,建议把他请到报社,举办一个小型观众见面会。我同意了,陈坤也答应了,并且也成功地举办了。随后,报社给我下达了另一个任务,力帆足球俱乐部面向社会,征集球队队歌活动,波澜不惊,反响平平,叫我做一个策划,让队歌征集活动,能够火爆起来。
   我以前看见一篇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一次征文活动,有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应征,结果获得了特等奖。我决定复制过来,运用到力帆队歌征集活动中。但是,这种身份特殊的应征者,又在哪里去找呢?
   必须主动冲击,不然策划方案就将流产。幸好刘春燕父亲,是公安系统一名狱政科长,管理着两所监狱,如果得到他的支持,这个策划方案必定能够成功。
   一个上午,我和刘春燕乘报社专车,先去拜访了他父亲,然后到监狱,向负责人介绍了情况。这是一个一举三得的策划方案,报社掌握了独家新闻;力帆足球队队歌征集产生了社会反响;监狱通过在押犯应征队歌,说明教肓和管理有方。
   在监狱方支持下,两名素质较高的经济犯,联合创作了一首力帆队歌,并投稿到了力帆足球俱乐部“队歌征集办公室。”刘春燕随即进行了采访报道,立即引起广泛反响,不但让鲜为人知的队歌征集活动,成为关注焦点,还吸引了重庆各大媒体的重视,纷纷与俱乐部联系,要求进行采访。在俱乐部安排下,一天下午,包括重庆电视台在内的各家媒体,赴监狱进行了实地采访报道,使我的策划方案,得以成功实施。
   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
   接二连三的策划了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后,搁置己久的“迎接新世纪·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活动,到了不得不动的时候了。这时己是2000年12月初,马上就将迈入新世纪,在不启动就晚了。为了保证活动的成功举行,我找到了重庆音乐人邹怀阳、谢涛,叫他们围绕主题,写几首歌曲。
   活动正式启动,报名参加活动的重庆业余歌手,很快便超过了100人,由邹怀阳作词、谢涛谱曲的《世界的重庆》也创作完毕,交到了我手中。报纸在文娱版上开辟专栏,每天都予以报道。接着歌曲进入录制音乐小样阶段,同时我叫重庆电视二台“万家灯火”栏目导演程韬,拍摄MTV。这一切,我们都作了跟踪报道,并持续到12月31日。
   那天即2000年12月31日,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率先播出了《世界的重庆》,晚上黄金时段,重庆电视二台播出了《世界的重庆》MTV,并对策划这次活动的重庆青年报及我本人,做了专题介绍。我由此脱颖而出,成为重庆媒体界新生力量的一个代表,但是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引起了力帆老板尹明善的注意,并给了我一个成为风云人物的机会。
   老板主动约见我
   我的工作虽然繁忙,但是,因为接二连三的出彩,让我充满成就感,身心轻松,累并快乐着。报社工作的特殊性,一般是下午上班,开选题会,审稿编稿。这些事做完,便到晚饭时间了。然后开始做版,反来复去之后,基本上就是晚上十一、二点了,如果遇上突发新闻事件,组织稿件,撤稿换稿,重新编排,折腾下来,至少凌晨一点多钟了。

共 744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此篇文章,让人看到《重庆青年报》的创建与发展史,真切展示《重庆青年报》在作者精心的策划与运营过程中,所取的辉煌成就。都说商场如战场,从力帆集团收购隆鑫足球俱乐部及其球队到打造重庆青年报的想法;从青年报内部员工的矛盾到打败重庆报业的竞争对手;从“迎接新世纪·百名歌手同唱一首歌”活动的策划到宣传《饥饿的女儿》这部电视剧的拍摄;从《世界重庆》的成功播出到老板“三顾茅庐”般的接见;从只有在《孙子兵法》中见到的“声东击西”之法到“游击”战术用于商场之间,使读者感受到了重庆青年报创业初期的艰难、维系重庆青年报的不易,更有商场里同行之间激烈竞争的残酷。并从力帆集团与老板尹明善一夜成名中看到作者所付出的心血与才智。说到底,还是文中所蕴含的精神主旨在理:凡事只要你用心去做了,就一定会有所收效;只要功夫下到一定会脱颖而出。以努力加心血加才智便是成功。这是作者在重庆著名企业家尹明善老板身边的最大感受,也是读者读到的一个成功励志故事,作者以身经历受传授成功之道,以文字记录那些付出的心血与在商海中成长并成功的历程,教益并启迪于人,值得注重,推荐!【编辑:冰煌雪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517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4-05-15 23:31:00
  你做到了,就能脱颖而出——不光是企业,凡事也应如此。认定目标,只要功夫下到,一定会有所收获。从《重庆青年报》的辉煌发展史看作者一次次成功的策划方案,令人叹服!读后不禁感叹,这家伙够聪明而且是太有才了……
   哈哈,呵呵,嘿嘿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回复1 楼        文友:李伟        2014-05-16 00:25:25
  这是长篇纪实文学《大商谋道—我在尹明善身边的日子》中的一章,以个人经历为主线,辐射甲A赛场,球队收购,资本进入文化体育领域,同时以平视角度,描写了一位上市公司老板,礼贤下士,看重人才的平民风格。虽为生活原貌,却类同小说情节。自以为可读性极强,更有参考价值。
   感谢冰煌耐心阅读,并有按及评。夜深人静,愿好梦如影随形,桃花盛开,缤纷灿烂,更有作者温情脉脉,道一声“辛苦了!”嘿嘿哈哈呵呵......天亮了,好心情如同钟声,淌满大街,并让冰煌感慨,心有灵犀,真好!
回复1 楼        文友:李伟        2014-05-17 12:01:49
  获精了哟。军功章里有你一半。感谢阅读并编评,望执子之手,相携江山。呵呵
2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4-05-17 13:48:03
  祝贺精品!期待精彩不断!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