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雅韵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韵】扬州杂记(散文)

精品 【雅韵】扬州杂记(散文)


作者:苏中老农 秀才,211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35发表时间:2014-06-11 12:16:25


   一、扬州情缘
   很早以前,我对扬州的印象仅缘于一则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传说源自坊间的明、清小说,说隋炀帝有个美若天仙的妹妹叫杨琼,荒淫的炀帝对她动了歹念,其妹誓死不从,忧愤自尽。为了掩盖真相,炀帝将其尸体运送到扬州安葬。后来在杨琼坟前长出一株奇异的花,洁白如玉,花香袭人,人们就将其称为琼花。后来,炀帝为了去看琼花,丢掉了江山,被处死于扬州。历史的真伪无从考据,不过有一点可以说明隋炀帝是被冤枉的,据考证在炀帝被处死时扬州还不曾有琼花。
   上一代的人,因为常去江南逃荒讨生活,大都去过苏州、杭州,但很少有人去过扬州,虽然扬州离我们那里并不远,在泰州升格为地级市之前这里还隶属于扬州。因此,小时候对扬州的印象既陌生又遥远,总觉得那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长大后读到了不少历代文人咏诵扬州的诗句,对扬州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为扬州贴上了厚重的历史标签,每年春天,扬州的国际经贸旅游节就是用“烟花三月”冠名的。还有: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宋人殷芸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等等,都使没去过扬州的人生出无限的憧憬与向往。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我们那里来了十几个扬州知青与插队的居民。后来其中的几个扬州的知青嫁给了当地的小伙子,村里人与扬州的来往也日渐频繁起来了。那时去扬州的路可不大好走,先要从我们那里坐半天的轮船到兴化,再从兴化转乘夜班船去扬州。记得那一趟班船是从北边的建湖开往镇江的,晚上九点多停靠兴化码头,一百多公里的水路要走一整夜,到扬州时天就亮了。那时,兴化只有一条砂石公路通高邮,每天也有五、六个班次的长途汽车,目的地只有一个——六圩,途经扬州。六圩在扬州南边,与镇江隔江相望,到了那里就能搭到火车了。因为汽车票价是乘轮船的三倍多,所以大多数去扬州的人都选择坐船。记得好像兴化到扬州的船票只有一元多一点,汽车票是三块六。
   我有一个内弟也谈上了一个扬州知青,结婚后接连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可怜的内弟媳原以为从此就要当一辈子农妇了,万万不曾想到十多年后竟然还有回城的机会。在大批知青回城的大潮中,有许多在农村结婚生了孩子的人选择抛弃农村中的配偶和子女只身回城。我的内弟媳却宁愿当一辈子农民也决不丢下她的家庭。后来政策放宽了,她终于也回到了扬州,同时还将两个女儿的户籍也一并迁走了。内弟的户口虽然一时没法一起过去。但一家人却从来没分开过。他们先是在她父母的住宅旁边用油毡搭了间防震棚,记得那条巷子叫观巷,离东关街和琼花观都很近。巷子本来就不是太宽,再在边上搭了间棚子就显得更狭窄了,不过当地的居委会也没说什么,可见得那时对回城知青都是很同情的。后来内弟媳被安排进了一家国营鞋厂,内弟也照顾安排在街道办的厂里做临时工,一家人算是安定下来了。过了几年,内弟的户口也迁去了扬州,他们还省吃俭用地买了一套面积不大的商品房。可惜好景不长,可怜的内弟没过几年安逸日子,就因肝病不治于四十多岁时与世长辞。算起来,他正式入籍扬州才一年多的光阴,却长眠于绿扬城郭边上的一处荒山中。内弟走后,生性倔强的内弟媳一个人将两个女儿拉扯大并为她们成了家,直到退休也没改嫁。后来我的二女儿和二女婿也都从学校毕业被分到扬州工作,他们常说,孩子小的时候常常得到舅母的照顾。
   现在,除了二女儿一家外,我还有四、五个侄儿、侄女都先后落户扬州。我们这个家族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后代成了扬州市民,他们当中去得早的人已经在那个美丽的城市打拚了多年,事业正如日中天。有的竟然住上豪宅驾起豪车。我有一个才七岁的侄孙已经跟着他酷爱旅游的父母去过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每年我也会同老伴一起到扬州小住几日,时间又大都选择在烟花三月,去时处处花团锦簇柳如烟,时时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
   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沧桑岁月,我与扬州的情缘得到如此的升华,是我和我的前辈们做梦也想不到的。
   二、文昌路
   文昌路是贯穿扬州东西的一条主干道。它的中心是扬州的地标建筑——文昌阁。经过了几次东延西伸,现在的长度怕有十好几公里了,据说还要向两端延伸,东边要延至江都,西边要伸到仪征,全长要达到60公里!本文只是想说说这条路中间的一部分,即从解放桥到石塔寺这一段。这一段是市中心,是古扬州与新扬州交相辉映的典范地段,扬州人说这一段路是:“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街道两边有许多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新建的房屋楼层也不高,而且大都仿古。还能看到小河边上的古朴的驳岸和依依杨柳。记得这段路是由三条路串成的,西边从石塔寺至文昌阁原来叫石塔路,这段路上除了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文昌阁还有一座建于唐代的石塔,塔侧有一颗千年银杏树;中间从文昌阁到国庆路原来叫三元路(三元路的前身叫三元巷),文昌阁俗称文昌楼,是一座八角三级的砖木结构,外形酷似北京的祁年殿;再向东就是原来的琼花路了。琼花路的两边旅游景点最多。
   先说琼花观。这所道观建于西汉,旧称“蕃厘观”(厘字上面还应有个赦字),据说是宋徽宗赐的匾额为“蕃厘观”,后来因为举世无双的扬州古琼花生长在这里,人们就习惯将这里俗称为“琼花观”。观里有一座主殿叫三清殿,还有欧阳修在扬州任知州时筑成的“无双亭”。在琼花观的后花园里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琼花台,两棵年代久远的古银杏与古琼花相映成趣,琼花怒放时的绰约芳姿仿佛是在向游人诉说曾经发生过的美丽传奇。花园里还有九曲碑廊,小桥流水,使人好象置身于古朴典雅的江南园林之中。
   在琼花路北边有两条与之平行的古巷,就是闻名遐迩的双东街。双东街是东圈门和东关街的统称,这两条古巷都形成于明代。其中东圈门巷长约700米,巷里保存着许多盐商的古宅,全是原汁原味的高墙深院青砖黛瓦。比较有点名气的有“汪氏小苑”,“壶园”等,还有一处虽然整日关着大门但游人还是络绎不绝的景点,那就是江泽民童年时在扬州的旧居。不知缘于何种原因,至今没有向游人开放。
   东关街在东圈门巷的北边,是一条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古街,以前这条街不仅是城内与城外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的中心,市面上商铺林立,行当俱全。街边有许多老字号商家,据说最早的“四美酱园”和“谢馥春香粉店”已有近三百年历史。我这次去的时候正值清明假期,街上游人摩肩接踵,街边店铺门前大都挂着古时彩色的旗幡,还有一些店员身着古装,使人觉得好像是走进了清明上河图中。这条街还有一处闻名中外的景点——个园。个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游客必到的地方。关于个园,待后慢慢细说,现在先说一下街东头的东关古渡和宋城遗址。
   东关古渡是古运河边上的一处千年渡口,古时候从古运河东面旱道进扬州都要在这里过渡。从黄海边上过来的运盐船也大都在这里的码头上、下货物。河边还停泊着从远道而来的客船。想像得到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现在这个渡口已经早就没人摆渡了,在它南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连接文昌路的解放桥,北面还有一座便益门大桥。整日车水马龙,好一派现代都市的风采。运河边上垂柳依依,风情万种,婀娜多姿。渡口上面有一座古朴典雅的石牌坊,对着牌坊的东关街入口处新建了一座堪称雄伟的古城楼,城楼是在宋城遗址上重建的,游人还能通过脚下的玻璃砖看到保存下来的南宋旧城的墙基。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这里的夜景,驳岸上的景观灯绵延数公里,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不时有仿古游船缓缓驶过……
   三,瘦西湖
   每次到扬州都要去瘦西湖去走一走,起先这个景点的门票都只有几角钱,后来我有一个内侄女婿到了瘦西湖管理处上班,去时大都是揩公家的油。等到门票涨到上百元时,我和老伴又都到了免票的年龄,因此,去得就更频了。
   我第一次去扬州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文革还没开始,知青下乡也是以后几年的事,因此,对这个城市相当陌生。一齐去的还两个邻村的老年人,都是为生产队去买山芋苗的。那次虽然没买到一棵山芋苗,但却让我们借“出公差”机会逛了一趟瘦西湖与平山堂。那时的瘦西湖游人并不多,好像比平山堂还冷清得多,三年大饥荒刚过,人们都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能有多少人还有兴致去游山玩水?记得那天,开始时还有点新奇的感觉,到了下午时便觉得兴味索然了,原因是中午只在平山堂庙里化二肉粮票一角钱吃了一小碗素面,饿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扯得有点远了,还是说说这些年来对瘦西湖的印象吧。
   瘦西湖位于扬州西北郊,经过多次拓展,景区面积已经大得令人难以想像,据说现在占地1500亩!其中几个传统的景点都在一条L型的大河两边,这样的地貌在水乡农村几乎随处可见,但在这里这条宽不足百米的河却被冠之为“湖”,也许冠名者觉得太过牵强才在前面加了个“瘦”字。不过,这条貌似极平常的河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曾是唐罗城与宋大城的护城河,明、清时期,富可敌国的扬州盐商们不惜重金竞相在河边建宅造园,多家亭园的汇集,使这里很早就形成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
   我们每次都是从景区的南门进园,跟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往北走,脚下的这条路就叫长堤春晓。有时正逢烟花三月,通道旁树树桃花灿若晚霞,几步一株的垂柳像团团绿雾,一派醉人的江南春色。波光粼粼的河面上,不时会有一艘画舫缓缓驶过,使人觉得仿佛身在画中。
   到了长堤春晓的尽头就是徐园。徐园是辛亥革命时期大军阀徐宝山的祠堂,规模不大,但结构得体,庭院错落有致。内有听鹂馆、荷花池、春草池塘呤榭等景点,还有两具南朝梁时的大铁镬(锅),据说是镇水之宝。徐园西北角有一座木桥,叫小红桥,桥身被漆得通红,过了桥便是小金山。小金山在L型河流的拐角处,堂前有一副名联:“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院子里还有一块鈡乳石盆景,听同行的导游说,是北宋时广西送给开封朝廷的贡礼,途中遗落扬州,奇怪的是那块石头的平面酷似瘦西湖景区的沙盘模型。小金山西边有一长堤伸向湖心,那是乾隆皇帝钓过鱼的钓鱼台,站在那里可以看到美仑美奐的五亭桥。
   五亭桥是景区的中心,它不但是瘦西湖的金字招牌,同时也是扬州市的标志。桥上的五座风亭就像五朵出水的莲花,每次到那里去都有许多游客在桥上歇脚、拍照。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雄伟的桥是卢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五亭桥。还听说桥下有15个桥洞,每当皓月当空,每个桥洞的水中都倒映着一个月亮,所以就有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的咏叹,也使扬州多了一个别名叫“月亮城”。
   与美丽的五亭桥遥相呼应的是湖对岸的小白塔。小白塔是一座实心塔,四面八角,周边佛龛中雕有十二生肖像,塔身比例匀称,通体洁白,极像一个亭亭玉立的美女站立在绿树丛中。再从这里往西走便是1990才重建开放的二十四桥景区了。
   历史上关于二十四桥的传说有许多版本,一说是那里过去有二十四座桥,一说是一座桥上曾有二十四位美女在月夜吹箫弄笛。它的得名源于杜牧的一首诗:“青山隐隐水沼沼,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玉簘。”现在,由毛泽东题写的这首诗的石碑成了这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景区的主体——二十四桥是一座长、宽均为24米的汉白玉石拱桥,栏柱24根,台阶24级。到了这里,一上午的时间就用完了,如果还有精力继续玩就再往北走,那里还有一个近几年才建成的景点叫石壁流淙。
   穿过万花园走出公园北门就是平山堂了。
   四、大明寺与平山堂
   沿着不算太陡的坡道往上走,没多远就登上了蜀岗,这里可是扬州的制高点,但它还算谦虚,只称是座“岗”,其实它比脚下的“小金山”要“高大、雄伟”得多。座落在蜀岗上的大明寺,始建于南北朝。这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寺院,寺内布局也是传统的格式,其主建筑是大雄宝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与杭州的灵隐寺相比其规模与气势都要差得多,它的名声主要是寺内曾出过一位大德高僧——鉴真和尙。远在唐代,鉴真大师在五渡日本失败后,终于在双目失明后以66岁的高龄第六次成功抵日,将中华文明传播至异邦,后在日本十年,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日本人仍将他奉为“文化恩人”。寺内建有鉴真纪念堂,是一座仿日本唐招提寺的式样的建筑。堂前的纪念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堂内有一尊鉴真和尙的楠木雕像,神态安祥而坚毅。

共 762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扬州杂记,将古城扬州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璀璨的历史文化一一详实地娓娓道来,细腻的描述让读者足不出户便可随着作者缱绻的笔墨游历在千年古城的亭台楼宇、幽深古巷、假山翠竹、小桥流水之间。作者首先从扬州情缘落笔,然后且行且歌,将古城扬州的诸多景点一一加以精辟的描摹。文昌路沙上的文昌阁,是扬州的标志性建筑,独一无二的琼花是扬州的市花,瘦西湖,是极具杨州地方特色而又名闻遐迩的著名景区,大明寺与平山堂则是扬州佛文化的代表,个园与何园两个风格迥异的私家园林,则代表着扬州悠久文化历史与风土人情……扬州城,一座不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艺术文化的瑰宝,是游人趋之若鹜的旅游圣地。作者以丰厚的笔墨再加之详实经典的历史文化加以穿插,使这篇游记更富于艺术魅力,让人在阅文时对千年古城扬州心驰神往,憧憬有加。感谢赐稿雅韵文学!佳作推荐共赏!问好作者!期望拜读更多精彩!【编辑:幽兰萦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6132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幽兰萦梦        2014-06-11 12:28:52
  拜读老乡优美的游记,深有感触。扬州既是我的老家,也是我父亲当年从戎的地方,四十多年前尚年幼的我曾随父母回过老家,但毕竟太小,留存在脑中的记忆已非常模糊了。二十多年前,源于在公司工作中业绩突出,在公司的安排下,与那些姣姣者们一同游览过扬州诸多的名胜古迹,优美景点。故此,看到老乡的文字,对文中的瘦西湖、五顶莲花桥,大明寺平山堂、何园个园、扬州白塔印象都很深刻,平日休闲时,还会时常翻出当年的影集细细回味。以前到扬州必要经过三道闸,毕竟自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变化巨大,交通建设突飞猛进,不知现在进入扬州市区时,那三道闸是否还在?看着这些耳熟能详的景点与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犹感亲切。问好老乡!遥祝老乡幸福快乐!健康吉祥!
人品若山崇俊杰 情怀如水共清幽
回复1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4-06-11 21:57:28
  谢谢老乡的雅评,想不到你对古城扬州还有那么深的情缘,找机会再去玩几天吧,沾了江主席的光,现在的扬州可与二十多年前大不相同了。去了就一定会让你对老家刮目相看。晚安。
2 楼        文友:乐痴        2014-06-11 21:52:44
  透过老师质朴的文字,千年古城扬州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尽收眼底。欣赏佳作,问好老师!
记住美好,忘掉烦忧,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2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4-06-12 11:33:11
  谢谢老师赐帖留墨,奉茶。
3 楼        文友:树阴凉儿        2014-06-11 23:00:30
  随着老师文笔一起扬州一游,不到扬州,却也领略到了扬州独有的风景和风土民情。欣赏佳作,祝老师雅韵写作快乐!
崇尚自然,任其自然,顺其自然,乐得自然。
回复3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4-06-12 11:36:23
  谢谢编辑再次来访,请茶。
4 楼        文友:山清水秀        2014-06-30 22:05:08
  美文共赏之,景美文也美。
读书、教书、写书。
回复4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4-07-01 09:43:24
  谢谢朋友来访,遥握。
回复4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4-07-01 09:44:48
  谢谢朋友来访,奉茶。
5 楼        文友:山清水秀        2014-07-01 11:38:27
  希望多多互访,彼此捧场。互提意见,共同提高。
读书、教书、写书。
回复5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4-07-01 16:14:21
  好的,谢谢。
6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18-07-26 16:27:05
  好一个“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扬州,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向前辈问好!为佳作点赞!
回复6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8-07-27 07:47:39
  谢谢你关注我这篇陈年旧文,祝夏安。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