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散文】鲁西的黄土平房

精品 【梧桐散文】鲁西的黄土平房


作者:汉族一民 布衣,230.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38发表时间:2014-06-16 22:56:02

黄河切开黄土高原,牵泾渭,冲秦岭,绕太行,携八百里秦川之风硬挺再东,轰轰然滚过桃花峪,终于挣脱了高山峻岭的束缚,找到了突围入海的宣泄口。于是,它长出一口闷气,豁然开朗了心胸,扭摆起雄壮伟阔的腰部,在北纬35°47’-37°02’和东经115°16’-116°32’之间,浩浩荡荡打出了一连串独具创意的自由式地躺拳。
   这里是黄河180万年不断翻身打滚儿滚出来的一片黄土地,是黄淮平原的主要部分。这里没有山,没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没有蔽日参天的高树乔木。有的只是与黄土高原一脉相承且广袤深厚的黄色土壤。这是鲁西平原。
   荒蛮的远古,懵懂的原始,鲁西平原也曾满布沟谷涧峡和丰润的沼泽。为了铺平通向大海通道上的崎岖,黄河不遗余力的把黄土从高原搬来,垫补着它前进路上的低洼。每年它都会把以亿吨为单位计的黄土卸载在这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黄土积聚作了鲁西的色彩。地下发掘出的龙山文化的密集程度表明,这里是华夏族活动最集中的域区之一,黄帝是在这里点燃了华夏文明的开场烽烟,华夏民族的家谱从这里开始明文续写,鲁西文化也因黄帝而铺开了它土黄色的长卷。鲁西人与黄土相伴,使这里成为世代相继的棉海粮仓菜园。他们以黄土为家,不仅创造出四平八稳的平顶房屋家居,而且烧制成青砖垒筑了万里长城。黄土孕育了鲁西自黄帝以来灿烂的经济文化,铸就了鲁西大汉般的黄土文明,凝集成厚重朴实的鲁西民风。黄帝并非仅指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在一个时期所创造的黄土文化的集成块,是华夏文明的名片和标志。正如一望无际的黄色土地和黄土堆砌的土墙平顶的民居是鲁西的名片和标志。
   这是一座典型的鲁西土跺墙乡村民居的正房,它与五星红旗同龄。如今,它为伍于周围鳞次栉比的砖混房屋和占地而起的水泥楼群中依然苍傲如故。有人说它卑微落伍了,与大开发的节奏格格不入了。但它胸怀城府,淡同黄土,冷眼周围浮躁浅薄的世界,自信自己内敛而丰富的经历。它已目睹了65年的风云变幻,至少熬跨耗裂了四至五代外表一时鲜亮的钢筋水泥却仍旧骨健身实。人说,只要人们允许,它可以这样的形态存在五百年以至更长。这话我信,黄土的确有这样的性格和能力,它被水冲来,却顽强的不溶于水。只要不是被雨水打洞,屋顶的黄土是从来不漏雨的。但如今它除了饱阅沧桑的经历和土掉渣的老态,似乎再也没有什么,也只剩下了自信。想起那则寓言,陶罐与铁罐同时埋入地下,陶罐不敢亦不屑铁罐的撞击。若干年过去,陶罐还是陶罐。铁罐则成了一抔铁红色的土。但陶罐毕竟是陶罐,它太土了。铁罐们看它不起,不允许它的存在,它将面临又一轮新铁罐的撞击。这一次也许躲不过去了,它将被真的粉身碎骨。但不用太多的时间,甚至不用再过一个65年,当人们还没有忘记这里曾有一座黄土平房的时候,那些虽然趾高气扬,看起来足够高大坚硬的水泥楼房便会被忽略不记了,因为它们太没意思。鲁西的古楼已640高龄,那是因为它很土,土得真实。这样的影像以后还会出现吗?如今,那些外表好像铁罐似的楼们,能熬过30年吗?如今的鲁西,四壁两面尽皆黄土的土房土屋已经不多。有些房屋的土墙竟也还是明清时期的原料。这些,都将成为过去。它们将重新回归黄土,回到生它养它的母亲那里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留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上个世纪乃至以前的更远,鲁西平原所有村庄的所有房屋大致都如这般模样:黄土筑墙,黄土盖顶,墙厚一尺八。底部砖基中填以碎砖,名曰“填陷”。使用“填陷”的目的并不只在于省砖节料,其实它是暗藏于墙基部的环状空气转换通道,兼有加固墙基、通风换气和防潮防碱的三重作用。顶部也有几路梁檩,但上面托载的还是黄土,一般厚一尺左右。如这样的格式,在鲁西建筑术语里有一个内涵极富的名称——“太平厢”。此外还有”“一块玉”“平地蹲”等四五种墙体结构。“太平厢”者,天下太平阖家平安之谓也。“一块玉”者,乃四平八稳家中有玉者也。“平地蹲”言其平稳俭省,最接地气,因为这种方式除了屋顶梁檩之外全部土蹲。
   土墙建筑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板打墙,二是手跺墙,三是土坯垒墙。
   板打墙,两边以木板或木檩按设计做出空槽,槽内分层填土,以石夯或榔头夯砸实密。优点是省水且起墙速度快。缺点是辅助设备多,用人多。
   手跺墙,即和好泥,一人用铁锨或铁叉抛送,一人手接而跺。待到一定高度,那送泥者腰部一弯,腿部一弓,两膀就劲一耸一晃,那城砖似的一块泥坨便燕也般飞将起来,直达接泥者恰到好处的位置。那接泥人只一捧一带便又跺在墙上的一个恰到好处的位置。那样的配合,顶级的乒乓球双打亦不过如了。
   土坯垒墙,即事先按照墙的宽厚做出泥坯,然后象磊砌砖块一样把墙磊砌起来。优点是墙体可以一次到顶,用工少。缺点是要提前脱坯,占用场地大而持续时间长。谁家盖房脱坯,要准备一两年。每天都要抽空早起脱坯。有句俗语“早晚二十四个坯”就是来源于此。
   不论哪种方式,地基都必须夯实。所谓“下脚不实则上身不坚,务要十倍功夫”。夯砸工具主要是石夯、石硪。行夯时一人持夯把掌握方向落点谓之领夯。视夯之轻重,由两人、四人或更多的偶数人以麻绳牵夯。质量要求是“壤五坚三(虚土五,夯实三)”。行夯时几个人边打边齐声呼唱,谓之夯歌:
   咱打起来呀
   哼嗨,打起来呀
   石夯一举咱齐了心
   哼嗨,没二心
   五条汉子一根筋
   哼嗨,没两根
   天下的黄河有弯拐
   哼嗨,地不均
   九弯八拐不分心
   哼嗨,心连心
   一心一意归大海
   哼嗨,归大海
   不归大海不甘心
   哼嗨,不死心
   打一个哪吒闹了东海
   哼嗨,抽龙筋
   打一个武松赶会要劈人
   哼嗨,气该生
   ……
   夯怎么走,号子怎么喊,全听领夯人怎么领。就好比一个乐器班子,头儿怎么领就怎么应。许多夯歌世代传唱,是现成的。夯歌有清口荤口之分。上面这段就是清口。有那经常在一起打夯的小团体,各自心领神会,有时来了兴致,兴许就来点儿别有韵味的岔词儿。所谓岔词儿就是荤口:
   黄河入海不回返
   哼嗨,跑得远
   好女不开二回脸
   哼嗨,咱不管
   新娶的媳妇入了洞房
   哼嗨,松了纂(妇女头后的发髻)
   谁家闺女心眼儿浅
   哼嗨,见识短
   夯窝一打出水多
   哼嗨,劲要满
   ……
   因为以黄土为料,屋顶不能起脊,所以大都是平顶。又因为平顶,屋顶皆可作为凉晒粮食物品的常备场院。一面正房的房顶有半个篮球场大,展展阔阔,收获的万千斤谷物尽可以将其圈堆占起,风干于屋顶,随用随取。有男人夜遗,尿湿了被褥,媳妇羞于声张,则悄悄晾晒于屋顶。屋前载棵树,树的阴凉遮过半个屋顶,消减了雨水直接冲击的力度。炎炎夏日,屋内绝无钢筋水泥蒸腾的闷热,凉爽的感觉比空调舒坦。数九严寒,屋内仅搭一火炕即可比如今诸类气电暖宜人。晚饭用罢,扛一盘草苫,顺着常年立在檐边的木梯,登上屋顶,在树荫下一躺,既遮挡露水,又可借八面习习凉风尽退一日疲乏。大人在房顶拉家常论生活且邻里呼应,小孩子们则躺在草苫上仰视高远天穹的繁星眨眼。牛郎织女的故事、三星在户的天文便带着清凉的风气浸入心田。房上有人,哪个贼人敢进家门。外地人见到这样的景象大为吃惊并且羡慕:这法子真好,防水、防火、防贼、借光、借风、借地。
   或曰,这种爷爷辈的黄土屋子代表的是过去时,它陈旧落后,行将就木,不死何用?所以还是提前革掉它。至于它的内蕴以及过去的辉煌是不必理会的。以后如果突然觉得有用了,可以再造。爹都可以造假了,还要传统何用?古城皆可推倒再以钢筋水泥造之,况一土屋乎。
   毁掉过去就是开辟未来么?
   文化与传统从来都不能是无形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地球是物质的,因而它的文明与文化也是物质的。社会的文明文化体系是与物质的物资运动体系在无声无息中悄悄融合在一起并代代传承,一个个物象的实在表达和它们之间的连续传递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彰显本应的价值道德观的物质性的空间环境。没有空间就没有文明与文化,毁掉过去就毁掉了衔接未来的链条。把喜新厌旧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的行为实在是削刮历史。或曰:权力令其消长,利益使其明灭,说它们是文化就是文化,可以保护,说它们不是文化,它们也就只是一抔黄土。但权力不是民心。君不见,在我们毫不可惜的消灭自己足迹的时候,韩国人却跟在后面拼命复制。人家把端午抢为己有,又要把土炕申遗。知道抢,说明识货懂行。土炕尚且能够申遗,这些尚有真正实物还在的土屋岂不是更够资格?若说记得住乡愁,也该留得住乡愁。真希望它们能给后人留下来,因为这是我们曾经的文明。一派钢筋水泥不是华夏历史的本色,也不能是将来。
  
  
  

共 39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一种极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却又是非常朴实无华的文字,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个土的不能在土的物件——鲁西平原上的土房子,干打垒用纯粹的黄土夯出来的土房子。没有丝毫的华丽与风采,却是那般厚重,厚重得承载中华民族的历史。因为这些黄土构成的土房子的来源,那些黄土就是来自我们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养育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是永远都不会褪色的文化。感谢作者对梧桐文苑的支持,梧桐有你而精彩。【编辑:江南铁鹰】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6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孟宪莉        2014-06-17 08:10:02
  厚重、激荡、精彩!问候一民!
回复1 楼        文友:汉族一民        2014-06-17 21:10:57
  谢谢文友,祝好!
2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22 09:40:07
  祝贺汉族一民老师现在精品,恭喜。问好,祝创作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汉族一民        2014-06-24 11:53:39
  感谢文友,问候夏安!
3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6-22 09:40:49
  作者通过几个不同景色的细腻的描绘,让人们在欣赏黄土高原优美的景象的同时,也体现了自然美与人们的生的洗和谐关系,在体感自然美中完善自我行为,主题突出,语言凝练,具有浓浓的诗情与优美的情感。
回复3 楼        文友:汉族一民        2014-06-24 11:57:53
  谢谢文友晚霞晓文,问候编安!
4 楼        文友:孟宪莉        2014-06-22 23:05:00
  呵呵,祝贺一民摘精!
回复4 楼        文友:汉族一民        2014-06-24 11:59:02
  谢谢孟先生,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