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给可可的一封信

精品 给可可的一封信


作者:瘦马宇龙 秀才,185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57发表时间:2014-07-06 18:14:30
摘要:朋友逝去,心恸而起,是纪念但不仅仅是纪念,是想告诉活着的朋友们:岁月是属于时间的,生命从来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旅程,人生的每一分钟都会有变数和莫测,也许这恰是生命的美好和迷人之处。既然我们有了“当下”这个礼物,就该好好地去珍惜。十二岁是个美好的年华,不一定要好好读书,不一定要去写诗作文,不一定要每次考试都拿第一,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心灵和创造的精神,“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以自己快乐而轻松的存在,证明世界的美丽。

可可,你出生的那年,你的父亲正风华正茂,意气奋发。就是那一年,我和你父亲第一次见面,也就是那一年,我知道你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你的名字叫刘可。
   说起来那应该算作我和你父亲第二次见面。
   第一次是在平凉日报社副刊部搞的那个平凉作者联谊会上,当时因为与会人多,加上素昧平生,我和你的父亲未能正面接触。会后自由活动的时候,我一直在四处找你的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一位编辑处,却被告知人刚刚离开,我看到一杯温茶还放在桌上,冒着丝缕热气。后来得知你父亲有事先行离会,于是心中怅然不已。可可,你要知道,那时候我在文学创作上刚刚出道,毛头小伙一个,文笔稚嫩不说,发表的作品也屈指可数,所以不能不谦虚谨慎,小心说话,也从不敢随便放言,而当时你的父亲却是成就赫然,早在1985年就已在《飞天》文学月刊享誉盛名的“大学生诗苑”亮相,后来还上过《飞天》的头条,而且当时也刚有诗集问世。在我的学生时代,他的好多散文诗歌都被我从报刊杂志上剪贴下来,随时展读,有些篇什还被我多次朗读而烂熟于心。非常喜欢你父亲作品那自然、恬淡、从容的语言叙述方式,且在我的创作实践中多有模仿。那次会上的擦肩而过,成了我心中一个郁郁的结。第二年,也就是你出生那年,1998年7月7日,我记得很清楚,因为是高考,作为庄浪一中的高三数学老师,你的父亲来到我所在的小城崇信县监考,当时下着毛毛细雨。
   可可,人生有多少场景能异常深刻地铭记在脑海,时常闪回于你的大脑沟回,那个下着毛毛细雨的夜晚成了我和你父亲最为经典的际遇场景。清楚记得,先是他去的我家,来的时候已经是夜幕降临,在我那个位于城郊的寂静的小院子里,我和你父亲相见甚欢,佐酒长谈,我由此理解了成语“一见如故”的真正含义。不知道谈了什么,反正文学肯定是谈了,诗歌肯定是谈了,还有你,刚出生不久的可可肯定是谈了,你的父亲谈到你的时候表情是很纠结的那种。那时候我们的生活都很拮据,而且你的到来也不是怎么光明正大,但是他对你的期待和看重完全写在了他那张满含忧伤的脸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刚结婚成家不久的我还没有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负累,还没有真正理解诗歌与生活的辩证关系。那晚我送你父亲回他所在的新光宾馆时,已经过了午夜,当时街上空无一人,毛毛细雨飘飘洒洒。我走在路的右边,他走在左边,因为左边是一道裸露着的下水沟渠,他始终以一个兄长的身份紧贴着我,那种温暖的感觉多年里一直盘桓在我的心头。我们一路扛着肩膀,一路喋喋不休,到了宾馆,你父亲不让我回去,执意要我留宿。我怕影响你父亲休息,执意要回家去,毕竟高考监考也是一件大事。我出了宾馆,你父亲又送我出来,照例是在空荡荡的小街上淋着毛毛细雨,照例是彼此扛着肩膀,照例是喋喋不休,一路说下去。不同的是这次他走在右,我走在左,因为那条裸露着的下水沟渠又到了路的右边。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我家门口。我拉扯他进去,他不肯,他说怕影响我妻女休息,于是我又返身陪着他一路返回宾馆。雨还在下,仍然是很温润很舒适的那种。天很快就收起了它巨大的夜幕,这个夜晚因为我们俩而显得短暂而丰满。
   可可,你的父亲和我的第一面,成就了我们多年的友谊,就是那次你的父亲亲手送给我他新近出版的诗集《微雨尘梦》,并在扉页上郑重地写上“宇龙诗友惠正”,就是那一次,我送给你--零岁的可可一本漫画版的《三国志》。后来多次到你家,你父亲总是说到这本书,他说你太爱看了,书不知道翻了多少遍,还说因为我送的这本书,让你从小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你爱读书爱写作文,对文字有着天生的敏感。其实,我知道那与我无关,都是你父亲耳濡目染的结果。你父亲是个嗜书如命的人,因为没有一间书房,那些藏书全压在床底下的纸箱子里,拥有一间书房一面墙壁的书架是你父亲多年的梦想。我很欣赏你父亲的读书习惯,眉批、摘录、笔记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本书看完,笔记要做厚厚的一摞,而且这种习惯保持了几十年,我知道我们都不是那种记忆力超群的人,一本书看完很快就会忘记,我早些年也有这样的读书习惯,但是因为疏懒很早就丢弃了,书看了不少,真正消化掉变成自己的很少,往往一本书说起来知道,要是往细里往深里说却说不上个一二三。可可,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聪明和智慧,而在于长久的坚持。从《微雨尘梦》中的诗歌到《素履》里的散文,你的父亲思想和文笔的老道与成熟离不开日积月累的阅读与精益求精的创作磨练。你的父亲成为我创作征程中一个永远的标尺,给我了许多读书与创作的经验。
   那次相见后,我们各自在彼此的世界里忙碌,见面虽少却是音讯常通,那时还没用手机,打固定电话,每次通电话都能说上一二十分钟,但是不管是我打过去还是他打过来,都是他先挂掉,他总要说,下次再说,太奢侈了。他指的是电话费太高了。我能理解你们一家生活的拮据,你们姊妹俩要读书,你的奶奶久病卧床,一大家人的生活全落在你父亲的肩上,生活的重担从未轻松过。第二次见你父亲是平凉召开第一次文代会,我们一同当选为市文联理事,但是会议时间很短,仓仓促促,匆匆见过一面就彼此别过。
   再见你父亲的时候已经是2004年了,这时候我已经调到了平凉市工作。平凉文坛有好多小圈子,以各自圈子为主经常有些民间活动,而我作为一个所谓后起之秀的少壮派经常穿梭于各类小圈子之间。你父亲恰恰和我相反,他什么圈子都不介入,极少走动,独守一隅专心读书和写作是他多年的生活定式。所以,我在平凉的几年,他很少来过,第一次来也是因公为学校印刷校史,来了也只和我见了一面,没有通知其他人,吃了一顿饭,喝了几瓶啤酒,直来直去,办完事就匆匆回去了。这次见面,我感觉你父亲身上那种踔厉的激情少了些,忧患的意识重了些,也许这也正是你父亲不再写诗而致力于散文创作的原因之一吧。记得他在2009年出版的散文集《素履》后记里这样说:“我有过一段爱诗写诗的历程,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觉得生活里有好多话要说。可自己学识浅陋,诗的形式难以表达,就开始尝试写散文。”其实我觉得选择写诗歌还是写散文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有关,你父亲的大多诗歌都写于在乡村教书的那段日子。山村那些静谧的时光恬淡而纯净,“沙粒在沙粒中沉默/绿叶在绿叶中平凡/我只好在山脚下一所学校/沐浴着日月清辉/呼吸着香甜空气/三根瘦指头夹一支瘦粉笔/让日子丰满结实”,黄土风情,书生情怀,童贞目光,这一切都赐予你父亲浓浓的诗情:“最终,我是你痴情的儿子/你风调雨顺,我才貌双全/你贫困潦倒,我尽忠尽孝/无论如何,也无论如何/我生命的根,深植黄土坡/我的一生,是黄土风吹响的一首深情的歌。”对于你的父亲来说,山村封闭的光阴是一种恩赐也是一种罪过,如果不是长达十余年的山村生活,你父亲怎么会在进城之后多年里一直挣扎于复杂的人事漩涡而不能自解呢?当然最初的几年,你父亲用数学式的逻辑思维和诗化的语言,感染了一届届青春年华的学子,他们深爱你的父亲,敬仰你的父亲,你的父亲无限荣光地一个个送他们走进大学校门,他们因此奠定了你的父亲在庄浪一中的特殊地位,也让你的父亲收获到了像写出一首诗一样的生命快乐。这种特殊的地位和鲜花一样簇拥着的笑脸给了你父亲至高无上的尊严,你的父亲太看重了这份尊严。可可,人活着不能没有尊严,但是人却不能为尊严所累,就像一个乞丐,没有尊严的生活却处处表现出自由而简单的快乐。
   2006年的“五一”长假,我携家人去天水麦积山,路过庄浪。我特意带了我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和好多写作者一样,每有新作品问世,总渴望最知己的人先睹为快。于是在庄浪美丽的水上公园,我打了你父亲的电话。接到我的电话,他没有我想象中的惊喜。你的父亲在电话里的声音低沉而浑浊,乃至于我听得不大真切,好像是说家中有急事。可能是我语气中的失望情绪吧,他最后还是从家里骑了一辆自行车,赶来了。五月的天气阳光明媚,美丽的水上公园波光粼粼,然而我看到你父亲的时候却忍不住心酸。可可,那时候你的父亲形容憔悴,目光凝滞,我们坐在湖边的长椅上,没有了初次见面的兴奋和激动,也没有那种久别重逢的滔滔不绝。他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地面上的某一处,脸色青黑,头发凌乱,我把书交到他手里,他随便翻了翻,就放在凳子上,什么话都没有说,当时我的心里想了好多,可可,我想说,廷璧,我的新书的出版伤害到你了吗?但是,我没有,因为我相信这不可能。没坐几分钟,他就走了,背影清矍,缓而无力。看着他走远,妻子突然说,一下子老了,那年他来咱家的时候多年轻多帅气啊!
   我半晌无语,可可,不该啊,你父亲才四十三岁,正是一个男人最朝气蓬勃最富于成熟魅力的年龄,这种迷惑与不解最后终于有了答案,你的父亲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在一中遭受挤兑被迫调离,进了一所基层中学。如果从仕途的角度来讲,就意味着被贬江湖。可可,一个人的经历往往决定他的处事心态,站在你父亲的角度上,我能理解他的失意情怀,我也能读懂你的父亲在散文《骑车上班》里所抒发的离骚式的嘲弄与愤懑。尊严让你的父亲走进了一条仄逼的胡同,两面高高的墙壁直向他的脑袋撞来,越是往前走,墙越是离他近,就像坐在飞驰的火车上,看着窗外的墙扑面而来一样,其实,可可,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朝前看,看两堵墙在目光尽头相交的点,那是你的目的地,超着自己的目标去走,别管左右的两堵墙,只要是个胡同,墙就永远不会压下来。我想起那年,我和你父亲走在小城崇信窄瘦的街道里,明明那裸露的下水沟渠离我们还很远,他却怕我失足而下意识地走在危险的那一边。终于,你的父亲未能抵挡住突入而来的两堵墙,2009年4月的一个夜晚,我坐在你们家的客厅里,听你父亲讲给我他内心的阴郁和黑暗,他这样引出了话题:你还记得那年你来庄浪我们在水上公园的事吧?……
   后来,在你父亲的散文《素履》一文中,我也读到了这样的文字:“说来奇怪,我发现自己忽然一夜间,有了间歇性的惘然气质,表现为不屑、忧郁和莫名的阴沉,为此,我常常对自己深恶痛绝。”你父亲的状态让我忧心不已,他告诉我,他有好长一段时间不想见人,不想说话,尤其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莫名烦躁,整夜整夜失眠,不得已去省城看过医生,医生说,他不能再沉湎于那些表现人性丑恶的文字了。是的,看过你父亲的《人性的拷问》、《罪恶的夹边沟》等文章,我也一度心灵阴悒。我告诉你父亲,日本鬼子也罢,文革狂潮也罢,德国纳粹集中营也罢,毕竟已被世人钉在了历史的罪恶柱上深揭狠批,你不能中计啊,他们的幽灵不死,你在揭露和批判他,他却反过来在戕害你。这一次的长谈,让我欣喜地看到,你的父亲在一点点地恢复,他已经能和我自如地交谈,那天,他还拿出了从报纸上剪贴收集的我发表的文化诗体系列散文《泾水大梦万年长》,从我的这些文章谈开来,他谈古论今,广涉百家,谈兴甚健,我恍然又找到了从前那种“高山流水,琴瑟合奏”的美好感觉。
   这两年,我频繁去庄浪出差,我们相见的机会越来越多,交往开始频繁,2009年初,他的新著《素履》出版,他郑重地送给我,并亲笔题写:人清马瘦,气象万千。清人计六奇曾撰文《明季南略》云:“不知我者不可读我书,即知我未深者,亦不可读我书。”你的父亲并不像所有出书的人,书印出来了,满世界地向人送,《素履》一如其名,淡而雅,素而爽,印数不多,暗香独放,我爱而荐之于同好者,每向你父亲讨要,他必穷根问底,非要打听出对方的一切来,然后才吝啬十分地从里间摸索出一本来,在我的一再要求下,方在扉页题了名。其时我几乎完全忘记了他所谓的忧郁病相,深信不疑得认为在药物和精神的双重作用下,一切阴霾都将过去,生命依旧会熠熠生辉。
   然而,可可,生命真的很轻,轻得仿若一片树叶。谁也没有想到,不到一年我们就再也不能相见了。2010年6月12日清晨,我正在上班的路上,那个清晨和无数个我们送走的清晨一样,毫无异样和特别。如果不是一个电话,这一天也和所有的日子一样很快会掩没于纷覆的日历,没有人记住。电话是平凉日报社李建军打来的,他说,刘廷璧死了。当然我首先以为听错,反问,待到证实我的耳朵没毛病时,我还是不能相信。接着,我接到了兄弟马路明发来的手机短信:宇龙大哥昨日走了是真的。短信原样如此,每句话后面的空白有些惊心动魄。
   当日中午,我心情沉重地约了诗人独化赶往庄浪。
   一眼看到他的黑白遗像。我马上意识到你的父亲并没有走,他是那样真切地站在我们面前。可可,当我走进里屋,我就看到了你们一家。你的母亲和姐姐早已哭成一团,而你,悄无声息地躲在墙角,黑乎乎的眼睛间或一轮,你像一尊塑像,坐在阴影里,一动不动。你的父亲躺在地上,头颅朝着你的母亲和姐姐,脚向着你,一张红色的绒缎,覆在他的身上。一向很高大的他突然变得那么瘦小,生命真的仿若一片树叶,说枯就枯,说落就落?我蹲下身,想去安慰你母亲,你的母亲却一头扑在我的怀里,大放悲声:你怎么才来啊?她把我拖入了无尽的悲伤,我的眼泪不禁弥漫了视线,我想说点什么,喉结动了动,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共 74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封写给可可的信,实则是怀念可可的父亲,一位相识多年,相知多年的文友和好友的文字。或是一篇发自肺腑悼念好友的祭文。可可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而且在多年的诗歌创作中,堪称成就赫然,好多诗作都被作者收藏并成为学习模仿的佳作。在随后许多年的交往中,两人从诗友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高兴的事大家一同分享;郁闷的心事,也一起来承担。作者在写给可可的信中,表达了对可可父亲的敬重、敬佩、理解,甚至是对可可父亲后来的不公的同情。文字充满了浓浓的友情和对亡友的追忆。拜读。【编辑:紫气东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707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气东方        2014-07-06 18:17:26
  一篇充满怀念,饱含友情的追忆文字。表现了作者是一位重友情,重感情的人。问好瘦马宇龙。
紫</span>
      </div>
      
       <!--回复评论-->
      	      
         <div class=
2 楼        文友:瘦马宇龙        2014-07-07 08:36:31
  谢谢编辑推荐,辛苦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