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惊险的三峡之旅 珠玑般的语堂之言 ——林语堂《苏东坡传》出三峡部分赏析

精品 惊险的三峡之旅 珠玑般的语堂之言 ——林语堂《苏东坡传》出三峡部分赏析


作者:孔夫子门生 童生,96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725发表时间:2014-07-13 22:28:20

一提到写三峡的文章,人们大都会想起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所写作的《水经注》中的《江水》部分,为便于阅读,被编入课本后还命了一个题目——《三峡》,不到二百字的文章,在作者精妙的组织中,先写山,后写水,通过精炼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三峡多姿多彩的诗意美,后人皆认为描写三峡之文,无能出其右者。笔者也曾认为此种评价中肯,但近日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此种评价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了。在《苏东坡传》中,有一部分详细地记述了苏东坡为母守丧三年期满后回京履职,由水路经三峡回京的情形。在此部分内容中,林语堂先生对三峡山水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记述了此次惊险的三峡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可谓字字珠玑,文学价值极大。现笔者不惮己之学识之浅陋,见识之鄙薄,对此部分文字略作赏析,以求方家指正。
   笔者认为,林语堂先生写三峡的文字也可以像郦道元写作的《三峡》一样独立成篇。因为,林语堂先生在写三峡之前,也对三峡有一简短的介绍,语句中重点突出了三峡的险要给航行造成的困难,同时,也交代了三峡所富有的雄壮惊人之美。请看文字:
   长江三峡,无人不知其风光壮丽,但对旅客而言,则是险象环生。此段江流全长一百二十余里,急流漩涡在悬崖峭壁之间滚转出入,水下暗石隐伏,无由得见,船夫要极其敏捷熟练,才可通行。三峡之中,每年都有行船沉没,旅客丧生之事,在如此大而深的江流之中,一旦沉下,绝无生望。然而三峡确是富有雄壮惊人之美,在中国境内无一处可与比拟,在世界之上,也属罕见。
   “此段江流全长一百二十余里”简单介绍三峡的长度后,用了“急流漩涡在悬崖峭壁之间滚转出入,水下暗石隐伏,无由得见。”句来正面描写三峡的险要地势,后用“船夫要极其敏捷熟练,才可通行”来侧面写出三峡之险,普通的船夫是不能航行的。但此次苏轼是举家东迁汴梁城的,只写三峡之险,不写三峡之美是了无情趣的,又用“然而三峡确是富有雄壮惊人之美,在中国境内无一处可与比拟,在世界之上,也属罕见。”笔锋一转,暗示文中还会交代三峡景物之美。
   随后,林语堂按行程顺序详细地介绍了途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时的情形和所见景物,写景中融入苏轼途中所作的诗歌,分析苏轼在观赏三峡之境时的所思所感。出三峡后又用“一般习俗是,旅客到此,因为逃过灾难,转危为安,都相向庆祝。旅客以美酒猪肉犒劳船夫,人人快乐,人人感恩。回顾过去,都以为刚刚做了一个荒唐梦。”的句子来写人们度过了这次惊险之旅后的喜悦,也和入三峡时的句子“行经三峡的人,往往在进入三峡之前焚香祷告,出了三峡再焚香谢神。不管他们上行下行,在三峡危险的地方,神祗担保有美酒牛肉大快朵颐的。”的句子相照应。可见,林语堂先生在写作此处文字的时候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获得两届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拥有如椽神笔的著名学者,粗浅的介绍是不能体现他的文学水平和学识水平的。为了证明林语堂先生笔下的三峡是不可多得的一笔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字财富,笔者从四方面加以分析。
   一、传神文字描三峡之险
   三峡之险尽人皆知,但如让没有亲身经历的人体会到这种险,使人在阅读文字的时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需要借助文字的力量了。林语堂先生娴熟的驾驭文字的功力让读者在文字的海洋中和苏东坡一起经历了一次惊险之旅。“悬崖峭壁陡立水中,达数百尺之高”,这一句中的“陡立”一词指山峰、建筑物高高地直立,此处指悬崖峭壁在长江中直立,对航行所造成的麻烦是很大的,在急流中绕过一个高达数百尺的地方是多么的凶险啊!想起了都害怕。还有,在写途径巫峡的时候有这样的句子:巫峡全长五十里,高山耸立,悬崖迫人,江面渐窄,光线渐暗,呈现出黎明时的昏黄颜色,仿佛一片苍茫,万古如斯。文中“悬崖迫人”中的“迫”字,给人一种压迫之感,令人窒息。写出了长江巫峡航道的狭窄,航行之凶险。让读者在阅读中也在为苏家人此行担忧。而“昏黄”一词写出了由于江面渐窄使光线变暗,地形的变化通过颜色的变化写作了出来。林语堂先生作为一名语言大师,在文字上的传神之处是随处可见的。再如,写到苏家人途经黄牛山的时候,有这样的句子:此处有一巨大之断崖,表面平坦,竖立如同巨剑,尖端正刺入江岸。把竖立的断崖比作巨剑,再用一个“刺”字写出了尖端的锐利,想一想,航船要怎样的腾挪才能避过凶险的岩石啊!林语堂先生不仅语言幽默,而且,文字也传神。
   二、神秘传说叙三峡之奇
   林语堂先生在写三峡的文字中,多处引用了有关三峡的传说故事,读来妙趣横生,令人神往,展卷细读,令人欲罢不能,对描写三峡,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例如,在写瞿塘峡的入口处的“圣母泉”的时候,叙述说当有旅客向岩石的缝隙处大呼“我渴了”的时候,泉即出水,正好一杯就停止了,当要再喝第二杯的时候,还要再喊。为三峡增加了一份灵异色彩。幽默如林语堂,不管是写作什么样的文章,总是能够找到乐趣的,使苏东坡的这次凶险的三峡之旅也充满了乐趣。
   还有一处写得也很精彩,书中叙述了一位年老的船夫在休息时给苏家人讲了个故事,说他年轻的时候常攀登那些最高的山峰,在山顶池塘中洗浴,衣裳挂在树枝上晾干。山中有猿猴,但是,当他循声而去的时候,猿啼鸟鸣之声已经杳不可闻,只有一片沉寂与山风之声而已。当到了神女祠的时候,会见到一种特别的竹子,竹枝柔软低垂,直触地面,仿佛向神膜拜一样,在微风中,轻拂神女像,犹如神女的仆人一般。让苏轼也想如神仙一般的逍遥。
   伟大、杰出如苏轼也相信世上有神仙,也在渴求成仙,何况我等凡人。相信世上的大多数人,包括现在的世人,都会相信神秘的三峡之中会有神仙的存在。“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中不也在隐隐承认神女的存在吗?苏轼作为一个气功的执迷者,一个瑜伽术的修炼者,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是相信神仙会遇到神仙的,而这次三峡之旅,是否更加坚定了自己信神的思想呢?且不去思考苏轼的思想,仅仅是关于三峡的这些神秘的传说故事,就无形之中增加了三峡的魅力,三峡文化,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维系在一起的。现在,由于修建长江大坝,三峡中的一些带有神秘传说的名胜古迹将不复存在,但那些有关的传说故事却会在中国人的心中,历史资料中永存。神秘的三峡,不只是在林语堂先生的文章中,在任何有关三峡的文章中,都是神奇的。
   三、精美佳句绘三峡之景
   一位优秀的语言大师会有多种方式来描绘他眼中的景物,因为,他笔下的景物,已经不仅仅是眼中之景,也是心中之景。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的三峡部分中,精彩语句俯拾即是,层出不穷。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也窥见了山水游记的影子。试举几例,大家共享。
   (一)在描写滟滪滩时,有这样的句子:“惊涛骇浪向巨大岩石上冲击,水花飞散起来,犹如美女头上的云鬟雾鬓。”惊涛骇浪冲击岩石时的动态,水花飞散时的雄壮之美,在林语堂的笔下形象性地写了出来,“犹如美女头上的云鬟雾鬓”运用比喻句既交代了滟滪滩得名的由来,也写出了三峡之美。用女性的柔美来比喻巨浪,的确非同凡响。
   (二)在写航船进入巫峡时,有这样的句子:“自船面仰望,只见一条细蓝,望之如带,那正是天空。只有正值中午,才能看见太阳,但亦转瞬即逝;在夜间,也只有月在中天之际,才能看见一线月光。”此处写出了三峡之狭窄,写人在船上仰望天空,如同一条细细的蓝带,形象、生动。而后面的句子让我不禁想起了郦道元的《三峡》中的“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句子。而我认为,林语堂先生的表述文学性更强。
   (三)在写三苏行经“东濡滩”时,有这样的语句:“波涛汹涌,船身被打击抛掷,就像一片枯干的树叶在漩涡之中一般。”比喻,仍然是比喻,把惊涛骇浪中的船只比喻成一片枯干的树叶在漩涡中一样,写出了当时穿在长江中航行的危险,好像随时会被吞没一样。
   (四)在写黄牛山的时候,为了写出黄牛山风景之美,佳句更是不断呈现,如:“形状令人难以置信的巨石,矗立天际,望之如上帝设计的巨型屏风;又有如成群的石头巨人,或俯首而立,或跪拜于地面向上苍祷告。河边上的岩石,层层排列成阵,似乎是设计出来,欲以大自然之壮丽故意向人炫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岩石的各种形态,岩石排列的不同状态,一切都是天然之美,而这种风光之美,是足以和三峡之首的巫峡风光相媲美的。
   林语堂先生能够在描写三峡的时候信手拈来的运用语言,并且各个都有值得欣赏、借鉴的地方,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没有深厚的文学积淀是难以在文章中达到令人称颂的效果的。
   四、引诗用语抒三峡之情
   苏东坡,一位千年难遇的文学奇才;林语堂,一位百年一见的文学大家。冥冥之中,他们在时光运行了八百多年后,相遇了,借助文字,他们相遇了。而三峡,使他们的情感、思想进行了一次碰撞。在写《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先生无时无刻不在探究着苏轼,这一文学奇才的内心世界,借助自己的学识和思想来揣想一个他深深敬畏的文学大家的思想和灵魂,他在寻找二人思想的切合点,然后走进苏轼。而在三峡这一部分中,林语堂先生在文字叙述中也在时时地揣想着此时正意气风发、前途一片光明的苏东坡的情感。
   当观赏神女峰的时候,由“巫山云雨”一词,林语堂先生引用了苏轼这样的一番话:“成年之人也仍不失其童稚之心,喜爱说神道鬼。楚辞中的故事神话,全是无稽之谈。为神仙而耽溺于男女之欲者,未之有也”苏东坡认为,《楚辞》中的言语,乃凭空想象的臆断之词,不足信。用这样的语句来写三峡之景,是对三峡风光的侮辱,是不符合伦理的,宋代,作为一个理学盛行的朝代,伦理道德观念是人人应该具有的,苏东坡虽然是一个洒脱之人,但做为一个接受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人,这样的无稽之谈他是不屑苟同的。从中,我们也可见年轻的苏东坡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进而,是对北宋王朝的热爱,此种言论是符合当时的苏东坡的思想和情感的。
   在三峡之旅中,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子由共写了百余首诗词,记录沿途所见所感,林语堂通过引用苏轼诗词,更进一步的揭露了年轻时的苏轼此时的情感。当刚在三峡航行时,苏轼写到:入峡初无路,连山忽似龛。荣迂收浩渺,座缩作涧潭。风过如呼吸,云生似吐含。堕崖鸣卒卒,垂蔓绿毵毵。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骇。写出初见三峡风光的苏轼对三峡景物的喜爱之情。当途经“新滩”时,苏家人由于此处风雪甚大,在此处滞留了三日,苏东坡在《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诗中记录了此事,“缩头多寒如冻龟,雪来惟有客先知。江边晓起浩无际,树梢风多寒更吹。青山有似少年子,一夕变尽沧浪模。”写出了当时寒冷的天气里,一家人滞留在船中时的情形,天气寒冷,大雪又降,羁旅之苦可见一斑。但羁旅之苦难挡苏轼豪放之情。“舟中行客何所爱,愿得猎骑当风披。草中吩咐有寒兔,孤隼下击千夫驰。敲冰煮鹿最可乐,我虽不饮强倒厄。楚人自古好弋猎,谁能往者我欲随。纷坛旋转从满面,马上操笔为赋之。”此种气魄何人能抵?年轻的苏轼知道在经历此次羁旅之苦后,将迎来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他将以自己的才学来报效国家,实现自己济天下的思想,“愿得猎骑当风披”,豪放之风在此诗中已经显露,后期的首创词的豪放之风也是理所应当的了。三峡,不管是美景还是险滩,甚至是风雪,都只是苏轼思想和情感的寄托而已。
   人人皆可言物,人人皆可以写三峡,但能达到林语堂的境界的又有几人,喜爱文学的人,热爱三峡的人,现在,我隆重地向您们推荐:阅读《苏东坡传》,去阅读林语堂眼中的、笔下的三峡。
  
  

共 46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特别感慨作者从一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的一个部分,用精彩、生动、博学的语言解读了其中的一段三侠水路的情形,并对这段文字进行了赏读品析,让我们不仅欣赏到大三峡的险、奇、美,更是欣赏到先生传神的文字,那些精美佳句字字珠玑、并且层出不穷,带给读者非同凡响的视觉效果,让我们惊叹先生的雅俗兼备的文风、自然流畅的语言、透过这些灵性的语言,探索林语堂先生的审美观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这篇赏析作品精炼、精美、细致展现了一幅惊险壮丽的大三峡,给读者呈现了一篇文风空灵的壮美诗章。佳作,推荐朋友们欣赏阅读。【编辑:琴声悠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714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琴声悠扬        2014-07-13 22:35:44
  先生的文字精彩,作品赏析同样精彩。我希望尽快阅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精神领域的宽广远比物质力量的强大更令人叹服
回复1 楼        文友:孔夫子门生        2014-07-14 09:13:57
  谢谢琴声悠扬老师点评和推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