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笔尖】国学之儒释道(随笔)

编辑推荐 【笔尖】国学之儒释道(随笔) ——《国学要义》讲座笔记


作者:老百 进士,852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06发表时间:2014-07-16 16:32:59
摘要:主要由儒释道构成的国学,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现象学,特有的精神安顿方式,特有的人生智慧;乃是中国人做人的学问。

2011年11月初,老百在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培训期间,听了中国人大的宋志明教授讲的一课《国学要义》,深受启发。现将其高论及个人理解阐述如下:
   所谓国学,就是一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学问,它能够指导我们搭建精神家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有指导人生、安顿价值的意义。
   国学的第一个构成要素是儒学。第二个构成要素是由道家和道教共同组成的道学。第三个构成要素是中国化的佛学。三教之中,儒学为主干,另外两教为两翼。
   一、区别
   儒家、释家、道家三家虽然同为国学的精神构成,但毕竟各有各自的理论特色,各有各自的精神趣旨。
   (一)儒家的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有为”;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张”。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语。就是对儒家精神趣旨的彰显。杜甫之所以被誉为“诗圣”,是因为杜诗中充满着儒家精神。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聚天下寒士尽欢颜”的诗句,激励人们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
   儒家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立德、立功、立言。鼓励人们“到朝廷里去做官”,不过做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行道:解民于倒悬。
   儒学构成激励系统。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激励人前进。
   例如:对于爱情,儒家的态度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又如:儒家喜欢古代中国画家笔下的梅、松、兰、竹。学梅——不畏严寒、冰清玉洁;学松——傲然挺立、四季常青;学兰——幽香四溢、清爽宜人;学竹——不择水土、节节攀高。
   (二)道家和道教的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也概括为三个字“想得开”。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
   记得在福建泉州的清源山上有一尊老君岩,坐像额高有纹,双耳下垂,长发飘动,双目远眺,右手凭几,左手依膝,栩栩如生,神态安详闲逸,为道家纯朴归真,道法自然的写照。这位老君,就是道家的鼻祖老子,据说由他创作的《道德经》,就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道德经》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例如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告诫人们祸福旦夕,都是相对的,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有所得必有所失,任何时候,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被表象所迷惑,他的观点,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诗仙”李白的诗中就洋溢着道家精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原本是一个人喝闷酒的情形,竟被他写得生意盎然、充满情趣。而王羲之的书法师法自然,别具一格,可以说是道家精神的写照。
   道家和道教主张“清静无为,恬淡寡欲”,鼓励人们“到山林里去修行”,在与自然的融合中体味精神上的逍遥。抛开我见,树立道见,不受世俗观念束缚。达观潇洒的人生态度。
   道家和道教构成安慰系统。道家和道教好比是药店。只是这家药店售出的药,只有一味,可以叫做“宽心丸”。
   例如:对于爱情,道家的态度是——“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又如:道家的受众通常把菊花视为道家精神的象征物,陶渊明就是道家一个代表,就写诗句“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三)中国化佛教的理论特色和精神趣旨,也概括为三个字“放得下”。两个字来说,叫做“解脱”,一个字来说,则是“空”。
   “放得下”,去掉对“小我”的执着,开启对“大我”的仰慕;去掉对“有限”的执着,开启对“无限”的仰慕,进入“涅槃寂静”“常乐我净”的精神境界,在人生中找到“永恒”。
   “看破红尘。摆脱轮回。”“因缘和合,幻相方生。”佛教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
   中国化的佛教不像印度佛教那样突显出世,而是主张以佛法转世、以佛法淑世,鼓励信众“到民众中去弘法”。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
   在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后的后山崖,壁“佛”字镌刻在岩壁之上,由百年前振慧所书有“佛”字镌刻在岩壁之上,笔力圆润,粗犷豪放,刚劲有力。是闽南寺院中最大的一个字了。下面也石刻着一对联“念佛一声增福无量,礼佛一拜罪灭何沙”。呵呵,这就是明明白白到告诉我们:既然礼佛一拜、念一声佛能灭罪无量、增福无量,那么,我们就应该要好好的把握,千万勿将时间空空虚度啊!
   “诗佛”王维的诗句中就隐含着佛教精神:“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而怀素的草书,“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诗句,都是佛教精神的写照。
   佛教构成构成精神寄托系统,好比是一个精品店。是独立的精神世界,它能化解决人生中的烦恼,引导人们在对永恒的极乐世界的向往中,使心灵得以净化,达到精神上的解脱。
   例如:对于爱情,佛家的态度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又如:佛教的信徒通常把荷花当作佛教精神的象征物,借用莲花,表征高尚圣洁的精神境界,表征超越的佛国净土。
   二、共识
   1、三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关切。
   儒家注重群体性原则,视心系天下的正人君子为理想人格。
   道家注重个体性原则,赞美寄意山林、闲云野鹤般的得道真人。
   中国化的佛教不欣赏独善其身的罗汉,特别崇拜慈悲为怀的菩萨,尤其服膺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的观世音。
   2、都向往真善美的精神境界。
   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
   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延年益寿,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佛教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事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以进入“西方净土”为终极价值目标。
   相对而言,在真善美当中,儒家比较重视善,道家比较重视美,佛教比较重视真。
   3、都主张建设安定和谐的社会。
   儒家设想的和谐社会是“小康之世”和“大同之世”,是积极的和谐。
   道家设想的和谐社会是“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是消极的和谐。
   法藏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描述乃是佛教式的和谐社会模式。
   三、整合
   1、儒释道三家大整合,已经拓展到整个精神生活领域。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
   2、在国学系统中,儒释道三家对于中国人搭建有民族特色的精神世界,皆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①一般就个性而论,强者往往尊崇儒,智者往往笃信道,慧者往往推崇佛。
   ②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儒释道三者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当一个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之时,一般都会推崇儒家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入世精神;一旦仕途或事业不顺利的时候,或者遭遇一系列的挫败、情绪低落的时候,往往会转向道家,从道家那里寻找出路,排遣失意带来的痛苦和烦恼;在前途黯淡,万念俱灰的时候,也可能皈依佛教,体味万事皆空的境界,寻找到精神安慰。
   ③就一个社会而言,当其蒸蒸日上之时,往往视儒家学说为典范;当其陷入困境之时,往往也会从道家或佛教那里寻求解救问题的智慧。
   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就是,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国学中得到解决。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过程中,我们可以认真领会到三家学说的运行轨迹:
   儒家的仁、礼、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造就了许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
   道家的自然无为、雌柔不争、功成名遂而身退等思想,赋予了中华民族潇洒飘逸、高风亮节、绝尘而超俗的风骨,造就了许多清新典雅、仙风道骨的“采菊之士”、“竹林饮者”。
   佛教“慈悲平等”、“自觉觉他”、“去恶从善”等思想,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无畏的性格内涵。
   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儒道佛三家殊途而同归。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三家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共 35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儒、道、佛三足鼎力。 “儒”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与代表。它们各自的功效为: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儒”强调有为,即要做事情,这个世界中做事。道家老子提出“全真保牲”,保持人的原始状态,生下来怎样就怎样。道家的终极追求为长生不老。“佛”的治心即是心里要想的升,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台”的,世事无常,每一个事物包括都为实体存在,像是芭蕉树,掰掉叶子什么也不是,人就是一副臭皮囊里面装了心、肝、肺。任何事物都只是一个幻象,任何事得与不得都一样。作者通过对三种学派区别、共识、整合来进行系统论证,给大家对国学有个系统而精炼的了解,易学易懂,对宣扬国学,传播传统文化很有好处,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期待精彩继续!【编辑:航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4-07-16 19:52:05
  欣赏副社精彩,祝你创作愉快。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老百        2014-07-16 20:13:58
  笔尖社长亲自编辑,而总编第一个前来捧场点评,老百在此深为感动,表示诚挚的感谢。为了笔尖,老百会努力的快乐创作!
2 楼        文友:慕容凌云        2014-07-16 23:03:59
  欣赏老百大哥的佳作,这篇随笔写的很有特点,也写出了国学的一些精华要义。这厢给你奉茶,遥祝夏安!
慕容凌云
回复2 楼        文友:老百        2014-07-17 09:30:05
  谢谢才子凌云的共鸣!老百曾在青春年少时,和大多数的国人一样,接受孔子的儒家思想教育,学而优则仕,想积极进取,要自强不息。可现在步入中年,惭惭的接受了道家学说,想随遇而安,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若论长相,老百本姓李,同道家创始人李耳同源同宗,看看老百在老君岩前的照片,许多友友认为有点神似。
3 楼        文友:潮仙        2014-07-17 06:47:06
  在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儒道佛三家殊途而同归。经过约二千年的互动,三家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成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 欣赏问好!
回复3 楼        文友:老百        2014-07-17 09:35:48
  感谢潮仙友友的共鸣,看来友友对国学知识也有一定的研究。
   本文中的国学知识,是中国人大宋教授研究的课题,而老百前年深秋在北京进修时,认真听了一课,然后根据感悟及学习资料,写的这篇心得笔记。实际上,老百掌握的只是个大的轮廓,是真正国学精髓的一些外在皮毛而已。
4 楼        文友:诗词        2014-07-18 20:13:36
  欣赏老百佳作,遥祝开心。
  
   五绝---陋室
   草色入帘青
   花香沁屋馨
   邀朋尝馔玉
   对酒话诗铭
回复4 楼        文友:老百        2014-07-18 22:20:08
  感谢诗词前来捧场,老百虽不信佛,但在佛像前还介有其事的拍了一些照片,并诗道:
   高山流水红尘事,香火缭绕情满胸。
   回望旧景不曾谙,佛前默默听颂经。
   青春年少时,受儒家文化教育颇深,崇尚学而优则仕。现步入中年,开始渐渐信奉道家学说,有诗为证(且打着,不写也罢)
5 楼        文友:闲云馆主        2020-05-26 12:04:28
  在中国传统思想道,儒、佛、三家中,其实道家是主流。最早的黄帝治世思想都是
   属于道家的。待到老庄时代,道家的修身和治国思想得到极大发展。
  
   孔子的思想不过就是黄老思想的一分支,历代帝王表面上尊儒,其实暗地里治国
   用的都是道家思想和方法。
  
   只因表面上儒家更喜欢和统治者合作,于是,统治者封了儒家一个正统的虚名而已!
  
   道家主张人需修炼到——“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的境界!
   这样的人再去做官做事,才不会因为迷恋权力富贵,而走向祸国殃民之路。
   比如,诸葛亮,刘伯温、李密,等等。就是这种道家理想人格的代表——
  
   这比许多还没修炼好自身,就整天忙着去争官做,时常演变成,
   贪污受贿,卖国求荣的儒家人物,也不知高出多少倍!
  
   这种货色,在古时有魏忠贤和和珅之流;现代有江青,林彪之流。
  
   所以,道家思想并非是叫人去消机的隐居山林,只是要求人们既使入世做官,
   在精神层次上仍然保持着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样,才会不忘初心,一心为民;而不会沦为误国害民的贪官污吏!
  
   普通百姓如果不明白道儒两家,到底谁高谁低,谁是源头谁是旁支,也许还可以原谅;
   如果知识分子,也这样胡涂——那中国还有什么发展前景??
  
   像现在搞得市场自由经济,提倡人人平等竟争,自由发展——
   其实都是源于道家的“自由平等”的思想,而不是儒家的把人,
   硬分成等级,硬分成高低贵贱!
  
   ——不是吗……?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