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风明月慧照寺

编辑推荐 清风明月慧照寺


作者:宁文英 童生,786.0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89发表时间:2014-07-18 06:08:32
摘要:渭南市区以北三十公里的贤才辈出的下吉镇佛光普照的慧照寺,千余年来,一直在相互影响,相映成辉。

清风明月慧照寺
   宁文英
  
   名寺与名镇相映成辉
   位于渭南市区以北三十公里的贤才辈出的下吉镇,以及坐落在下吉镇的佛光普照的慧照寺,千余年来,一直在相互影响,相映成辉。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彪炳千秋的下吉镇三贤张仁愿、白居易、寇准,都曾接受过下吉镇慧照寺无量佛光的沐浴,他们的高贤大德,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一道道彩光。同时,古老的下吉镇也曾因此三位贤人的辈出而一举成为名镇。
   下吉镇原名下邽(gui),自古以来为渭北军事重镇,是临渭区古老集镇之一。亦是自隋初至元末650余年的下邽县治所在地,素有“下邽(gui)县’之称,元初并入渭南县。20世纪70年代起称为下吉镇。
   坐落在下吉镇政府东侧的就是千年古刹慧照寺。慧照寺又名普照寺,也称铜佛寺,因有五尊铜佛而得名。其实寺内还有一大景观那就是高耸云天的古塔,古塔为方形九级楼阁式砖塔,高38米,塔身中空,顶有铜刹,圆拱门楣浮雕“二龙戏珠”,凸刻花纹细腻,工艺奇巧;两侧有笔力圆润对联一副,曰“云护诸天垂象教,虬盘万劫奠皇图”。塔基四角各有一力士石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同时,寺内更有一座五开间硬山式铜佛殿(即今之大雄宝殿),建筑面积190m2,殿内供奉着五尊硕大的明代铜佛。高约2米,坐于莲台。佛像神态各异: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或一手换算,一手抚膝;或锐目微俯,恬静自若。他们盘膝而坐,闭目养神,慈眉善目,或微笑、或沉思、或开怀、或颔首,神态中和,气宇非凡。中为释迦摩尼佛,东为消灾延寿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最东侧是弥勒菩萨,最西侧是观世音菩萨。造型庄严,神态慈悲,工艺精湛。佛、菩萨均跏跌坐于莲台之上,莲花三重,中央三座莲台的每个花瓣上都有一尊浮雕小佛像,共约六十余尊,姿态各异,优美雅致,制作精巧。从形制上看,应是明代遗物。它们既是西北五省的文物珍品,也是全国罕见之瑰宝。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慧照寺始建于晋,隋、唐、宋、元历代多有增修,塔建于唐,但未完工。北宋重修时,寇准曾为之施银,因绘寇准真像于塔后。明嘉靖(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时建筑惨遭破坏,长住僧人誓愿宏大,历经四载,于1559年重建殿堂寮房,并新筑铜佛像五尊。历经风雨、战乱等劫难,至清代殿宇再毁。民国初年塔前重建一座五开间硬山式铜佛殿,即今之大雄宝殿。建筑面积约190平方米。据史料记载,香火旺时,寺内僧人多达千余。信众众生熙熙攘攘,香袅祥云,雅乐盈空,终日不绝。曾引得时为大宋朝宰相的下邽人寇准寇莱公一时间乐不思蜀,一再推迟返朝归期。相传,大宋皇帝颇为不悦,质问寇准何故归朝迟日?虽说此时的寇准身为当朝一品大员,也算得上能够呼风唤雨,权倾一时,但他若如实相告,也就难保性命。他刹时灵机一动,顺口答曰:只因慧照寺前官道沟深坡陡,难以逾越,故耽误了行程。此事真实与否,已无从考证,只是说明了一点,昔日盛景,由此可见一斑。
   解放后,慧照寺是渭南临渭区唯一对外开放的一个佛教活动场所,是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于1957年5月31日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于1972年又整修,1986年加固了塔基,规划了保护范围,修了排水沟,2013年5月国务院将慧照寺塔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三贤文化”与佛教及慧照寺的渊源
   渭南文化,其影响最深远的当属渭南临渭区下吉镇的“三贤文化”。所以渭南也称为“三贤故里”。而此三贤皆与慧照寺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甚至是笃信佛教的居士,在此给大家做以简述。
   张仁愿(650-714),唐代华州下邽人氏(今渭南市临渭区下吉人,“渭南三贤”之一),武状元出身,唐名将。曾任殿中侍御史、检校幽州都督朔方军总管等要职,拜同中书门下三品,因武周圣元历元年(698)平突厥有奇功,深受武则天赏识,封韩国公。
   如此的一位武将与佛教又有什么缘分呢?
   佛教是讲“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戒为无上菩提本。出家人视戒如命,宁坏身命,不坏戒法。说起戒,就不得不提到传戒的寺院。目前中国有记最早的,北京“潭柘寺”当属其中的佼佼者,其寺院保存的较完好,至今已成为了佛教徒心目中表戒相的庄严道场之一。尚存“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等等的美丽传说,可见此寺之要。
   《潭柘寺山岫云寺志》卷一《历代法统》载:“潭柘寺,晋、魏、唐、宋,代有尊宿。晋华严和尚为著,奉为开山第一代祖师,唐则天时居幽州(北京)城北,恒持《华严经》以为净业。通天万岁(265-361)年中,幽州都督韩国公张仁愿夜闻经声,召请入城相见,赞助建寺,并施袈裟五百”。
   《旧唐书》卷九三、《新唐书》所记时间地点与之相符。《寺志》载,仁愿夜卧,忽闻窗下有僧诵经,其声铿锵有力,字字清楚。待披衣下床问侍从等皆未得闻,如是者数夜。仁愿甚感蹊跷,派人寻访于城外遇华严祖师。招至府邸,仁愿闻师语音与夜无异,皆乃师夜诵华严之声。相待甚欢,于是助师寻地而建潭柘寺。
   若非大善根器怎得如此因缘,张仁愿
   的文治武功不说,就供僧建寺之事功德
   实无量矣。个中因缘与其早年生长于家乡慧照寺宝塔下,所受的耳濡目染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即渭南市临渭区下吉)人,“渭南三贤”之一。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体裁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曾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白居易和佛教的关系不是深浅的问题,而是其本人就是一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又名香山居士,其居士就是佛教四众之一。在佛教的典籍中,如《景德传灯录》卷十、《先觉宗乘》卷二、《佛法金汤编》卷八、《居士分灯录》卷一、《居士传》卷九等都载有白居易生平与佛教的事迹。其十八岁时(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就认识了一位正一上人,并送上了一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佛教的向往:“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始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二十八岁进士第后,在洛阳请法于圣善寺长老法凝,凝公以“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开示,白居易自称受教后‘入于耳,贯于心,达于性\\\',并奉持不忘。后祈请清凉国师制成“七处九会华藏界图说文”,凡此种种多不胜数。
   公元846年八月,白公寂于洛阳,世寿75岁。唐宣宗李忱写诗怀念他:“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做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自乐天。童子吟解《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苍然”。
   香山居士于佛教可谓行解并重的,所遗甚多,有白公的几首诗为证:
   《自觉》(此诗写于811年,时作者39岁,为母丁忧,居于下邽(即慧照寺所在地下吉)闻爱女金銮子病死,作此诗):“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
   《渭村闲居》:“渐闲亲道友,因病事医王。息乱归禅定,存神入座忘。断痴求慧剑,济苦得慈航”。
   《赠杓直》:“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渭南市临渭区下吉,“渭南三贤”之一)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为人刚正,数次直谏,遂被皇帝重用。太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真宗后曾于工部、刑部、兵部任职。景德元年(1004)出任宰相。在此期间力主抗辽,组织参与了“澶渊之战”。景德二年受人排挤罢相,天禧元年(1017)复相位。于1023年病逝,封莱国公,有《寇莱公集》传世。
   《寇准传》载:“准母守节抚孤,寄居镇慧照寺西廊坊,家愈贫,以纺织为生。闲时以地为纸,折枝为笔教准习字”。也许正是这段难忘的生涯铸就了寇准刚正不屈的性格,也许正是这段寄居慧照寺的日子造就了寇准日后仁能为相,智可定国的胸怀。
   《下吉慧照寺重修塔记》(明万历九年立):“景德中寇准罢相,归谒于此,因绘像于塔后”。可见寇莱公为修塔助工施银是真实不虚的。也许是这位饱经宦海沉浮的游子对慧照寺或家乡人民的回报吧,其实这里的慧照寺也好这里的人民也罢,都是一体的,都是给予了我们身命的热土。
   寇准同白居易、张仁愿一样都是望着慧照寺宝塔,沐浴着慧照寺的佛光成长起来的一代才俊。只是寇准在早年无助之时是慧照寺庇护了他和他伟大的母亲,使其更加深刻的感知到了佛门的慈悲和温暖。如今,当您漫步慧照寺塔下殿前,可能那一小片不经意的细土便是当年寇莱公习字的地方……
   热闹繁华的四月八日古庙会
   提起下邽,又不得不说在渭北享有盛名的四月初八古庙会,以及于其相关联的省级重点文物———慧照寺、塔。人们只知道下邽的慧照寺起创于晋代,历史上各个朝代慧照寺的香火都很旺盛。农历四月八日是释迦牟尼佛祖的诞生日,而且下邽镇佛教活动起源较早,据光绪《新编渭南县志》记载,当时下邽镇周遍还有许多佛教寺院,只有下邽镇的佛教中心———慧照寺,在晋代之后的唐、宋、元、明、清,佛教活动一直未断。尤其在大唐时期,出生下邽的大诗人白居易和女皇武则天手下的爱臣张仁愿都有崇佛思想。相传,武则天从把持朝政开始,毎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都要来此祭拜菩萨,四邻八乡来此上香的善男信女会络绎不绝,烧香拜佛,购物杂耍。旧时的庙会,占地方圆十多里,规模宏大;数万人汇聚,人数众多;前后一个月或会期更长。十里八乡的人们,东来的三晋煤、盐,西来的巴蜀烟、茶,南来的江南鱼虾、海带,渭北的棉、粮、土特产以及外省的中西药材等,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向下邽镇,有的烧香拜佛,有的在市场物资交易,有的观看抬神祭祀仪式和戏剧、马戏等文艺演出活动。逛庙会的老老少少,在庙会买东西、看杂耍、去慧照寺烧香拜佛,使下邽镇的佛教文化和古庙会这一民俗讲究融合一体。
   建国后,这一风俗继续保留。文革期间,好多庙宇在破四旧中被毁。惟有慧照寺庙在僧人和群众的保护下免受其毁,幸存保留,依然矗立在下邽大地的古塔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共 40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著作女作家宁文英《清风明月慧照寺》,描述了她的家乡渭南下吉镇佛光普照的慧照寺,文章优美,细腻生动,不仅讲述了佛寺的沿革,而且介绍了白居易、寇准乡贤名人和热闹繁华的四月八日古庙会!欣赏!推荐!【吉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