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山水】乘“虚”而入巧析文(赏析)

编辑推荐 【山水】乘“虚”而入巧析文(赏析) ——从虚词的角度分析《湖心亭看雪》


作者:孔夫子门生 童生,962.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17发表时间:2014-07-22 13:34:10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写作的一篇山水小品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文浅意丰,情挚深长,读来令人叫绝。在2013年的长春市中考复习中,被列入了中考复习范围内,针对这样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怎样教学才能不落窠臼,上出新意,吸引学生呢?我认为,在分析文本中,从虚词入手,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实词轻虚词的现象。这样,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到了初三,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仍是一知半解。但文言虚词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笔者现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来谈一谈如何从文言虚词入手分析文言文经典名篇。
   一、虚词写人物,特点更鲜明。
   张岱,作为一个明朝遗臣,对明朝的感情是举世皆知的。在写作《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明朝灭亡已有时日,但其开篇第一句就写到“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来交代时间,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思念故土的思想感情。言由心生,在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在明亡后,带发入山,苦读著书,孤贫交迫的困苦生活通过叙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出来。“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古时读书之人皆有治国安邦之情怀,但看雪之时的明朝已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候,崇祯帝虽有心治国,但已无回天之力,也无心招揽贤才,此时的张岱空有满腹才华,却无用武之地,缺少知音的孤独和文人特有的孤傲融会在一起,只能夜晚踏雪出游,聊遣寂寞之情。“往”前用“独”来修饰,一个在雪夜中乘舟踽踽独行的张岱就跃然纸上了。
   清高、孤傲的张岱在他的生活中缺少知音,那么,在湖心亭偶遇的二客是否是他的知音呢?从文章来看,二客也不是他的知音。“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中的“强”字读上声,即有副词“勉强”的意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张岱是不胜酒力,但古语云:酒逢知己千杯少。即使张岱酒量尚浅,也会痛饮一番的。所以,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二客并不是张岱的知音。深究一下,二客为什么不是张岱的知音呢?性格不同。二客夜晚赏雪,是因为旅居在外,到湖心亭看雪是排遣思想之情,羁旅之苦。并且二客是相约而来,带着酒,烧着火,一边赏雪,一边把酒言欢,是纯粹的消遣娱乐,感情是外放的。而张岱夜晚赏雪,是因为心有所思,心有所虑,到湖心亭看雪是因为郁积于胸,要发之于外,求得一种心灵的解脱,情感是内敛的。和二客“同饮”也是被“拉”过来的,并不是张岱之所愿。抑郁孤独的张岱和热情豪爽的二客很难融在一起,所以,寻欢的二客和排遣抑郁的张岱虽都是高雅脱俗之士,但道不同自然而然的只能在礼节性的三大杯后道别了。赏雪的张岱为什么仍不快乐呢?他为何事抑郁呢?大概是为国事吧!
   二、虚词描雪景,风味更独具
   本文对夜晚雪景的描写,没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新奇的比喻,也没有毛泽东“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富有想象的夸张,而是用精炼、准确的语言还原了当时的景象,笔墨精炼也是《湖心亭看雪》一文被人所欣赏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本文虚词在写景中的作用可谓是功高甚伟。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从听觉起笔,让人感受到了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一个“绝”字写出了当时西湖寂静的环境,寂静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用了一个“大”字来描写雪下的程度,并用了“俱”字来写各种声响的消失,这不禁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大雪封湖,白雪铺天盖地的图画。是想如果用“雪下了多日,湖中的人声、鸟声也听不见了”的句子来描写,是多么的索然无味啊!
   在赏析《湖心亭看雪》一文时,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作者采用了定点特写,转换镜头的写法,由上到下,写天、写云、写山、写水,营造了天空、云层、远山、湖水连成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阔大廖远的景象。不加修饰,无需雕琢,寥寥几笔,就传神地写出了西湖夜晚雪景的特点。但白描手法虽好,“与”“一”两个文言虚词的作用也功不可没,很难想象,当把“与”“一”二字去掉,此句改换成“雾凇沆砀,天是白的,云是白的,山是白的,水是白的”可让人怎么看啊!
   就如同一根藤连缀起一个个瓜,让人感受到结出累累硕果的喜悦一样,“与”字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造就了天地苍茫,浩渺辽阔,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场景。连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美。
   而“上下一白”中的“一”字,作为副词,是“全,都”的意思,运用“一”字来修饰白,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一体,难以分辨的景象。
   这样,构制出来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雪夜下苍茫辽阔,幽静深远的大场景和后句的“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相比较,大者更觉其大,小者愈见其小,可谓“一”字妙用使雪景风味独具啊!
   三、虚词抒情怀,情感更真挚
   本文通过张岱回忆雪夜湖心亭看雪一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山水之乐的喜爱,表达作者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国的千般眷恋、世上难遇知音的孤独情怀。言由心生,文中字字含情,尤其是文言虚词的运用,在情感的表达上可谓锦上添花。
   在写亭中遇客这一情节时,金陵客遇到张岱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自于二客之口,也是作者的心声,通过二客之口,作者表露了自己所具有的雪夜赏景的闲情雅致,超凡脱俗的文人气质。“焉”字意为“哪”有出乎意料之意,“更”是“再,又”的意思,表达了金陵客见到张岱时产生的遇知音的喜悦。无“焉”,无“更”,我想,这种喜悦之情就会大打折扣了。
   在文章的结尾,舟子的一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道出了作者的“痴”字情怀,一个“更”字,写出了亭中有客超出了舟子的想象,而一个“似”字用作介词把金陵客和张岱相比较,表示金陵客比张岱还要“痴”,通过这样的比较,反衬了张岱超凡脱俗,孤傲清高的生活态度。“更”“似”二字把一个痴迷于山水以排遣故国沦丧的抑郁之情的张岱,把一个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的张高士在赏雪时所有的情感揭露得酣畅淋漓。
   由此可见,在文言词语中,实词虽然是主角,但作为配角的虚词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从虚词入手来分析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在剖析文本中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共 25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乘“虚”而入巧析文】虚词,在古汉语中属于“虚字”的一部分,即没有很实在意义的字,亦称“虚字眼儿”,古人云:“若能善用虚字,句语自活,必不质实,观者无掩卷之诮”。作者从语文教学专业的角度,以《湖心亭看雪》赏析为范例,诠释了虚词在刻画人物、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深化主题等方面的作用,以独到地探究,为古典文学欣赏指引了一条蹊径,同时也能启发了人们充分认识虚词在表情达意中的意义,重视虚词,用好虚词。文章用语工细,逻辑缜密,作品把握恰切,足见作者治学之严谨,专业功底之深厚。拜读学习,推荐共赏,祝编创愉快!【山水编辑:朔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朔风        2014-07-22 13:44:54
  钦佩作者严谨治学精神和深厚的专业功底!——播撒阳光雨露,育得桃李芬芳,相信老师的每一个学生,都会很幸福!
回复1 楼        文友:孔夫子门生        2014-07-22 13:45:59
  没想到是您编辑我的文章,辛苦了!
2 楼        文友:萧关雪影        2014-07-22 14:08:47
  问好夫子老师,老师之于文言虚词之解读,有理有据,把握恰切,足见老师文言之功底。拜读!
回复2 楼        文友:孔夫子门生        2014-07-22 14:17:42
  欢迎雪影来访,请多指教。
3 楼        文友:竹儿        2014-07-22 16:19:01
  问好夫子老师,刚才用手机读了一遍,现在继续电脑又读,感叹老师文言文的功底。对于我,文言文可以当天书了。编创快乐,老师!
以文艺的情怀,书写安静的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孔夫子门生        2014-07-22 20:23:57
  谢谢竹儿来访,问好!
4 楼        文友:潮仙        2014-07-23 06:41:54
  在文言词语中,实词虽然是主角,但作为配角的虚词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从虚词入手来分析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在剖析文本中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欣赏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