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大筐小篼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筐篼】为七夕正名(杂文)

编辑推荐 【筐篼】为七夕正名(杂文)


作者:一盏茶心 探花,13806.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06发表时间:2014-08-05 17:07:41

【筐篼】为七夕正名(杂文) 很多人把农历的七月初七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其实,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绝对不允许妇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暧昧之情,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台面上来讲。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七夕节只应该是未婚女子的节日,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思。在近代,珠三角地区确实存在着一批“单身女性”,而她们也确实是乞巧节的主体。但是,这批单身女性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结婚之后不满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娘家居住,并终生“不落夫家”;另一种则是所谓的“自梳女”,这类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岁适婚时却不满封建包办婚姻,而对外宣告终生不嫁,并从此搬入“姑婆屋”居住。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独有的一个群体,她们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动来追求独立自主的婚姻。
   而俗学家们也很早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因为在西汉时期,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才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即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家中一般使唤男子走亲访友。
   但这种形式开始在宫廷里执行的。在西汉宫廷那个时候,宫女们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恋爱,所以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由于以前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月七,她们都会向织女星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
   后来,七夕节流传到民间,被加入了诸如爱情、家庭美满等愿望,甚至还加上了提倡读书、写文章的内涵,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晒书的片段。尽管七夕节各地风俗不同,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
  
   流传了几千年的牛郎织女,每年就只有七月七一天,这样的爱情是不是有点凄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昔满怀的悲凉况味。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拥有过美好的爱情?
  
   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在农历七月七日呢?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经·小雅·大东》中这段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被专家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
   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成形时间,有人认为是西周,有人认为是西汉,还有人认为是东汉晚期。
   据天文学者的推算,农历七月也就是夏秋之交,织女星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在夜空中璀璨夺目,而此时天气开始转凉,妇女们忙着纺线织布,准备寒衣。在寂静的夜晚,妇女在织布机旁劳作,举头望见的那颗亮星因此被命名为织女星。牵牛星的命名缘于牺牲。八月正是动物膘肥体壮的时候,古人开始选择祭祀用的牲畜,而此时,一度高悬天顶的织女星向西倾斜,牵牛星后来居上,升上了最高点,因此得“牵牛”之名。夏秋之交,织女星与牵牛星先后双双升上中天,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牵牛织女的星神爱情故事由此产生。在汉代,经过人们不断创造,这一星象神话故事逐渐演化成“人仙恋”的传说。
   照此推算,古人先有了对星宿的命名,然后才有神话,继而演变成传说。即;织女下凡洗澡、人间的牛郎取走织女的衣服、牛郎织女成婚、织女被抓回天庭、牛郎担着一双儿女追上去、王母划天河、七夕搭桥、葡萄树下听私语。
   因此七夕时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背后应该有着配合时令与天文景象的源由。
  
   一般认为,每年七月初七,喜鹊飞上天,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实际上,在早期的传说中,是乌鸦为他们搭的桥。因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北方,逐渐向南方传播。后来,在南传过程中,搭桥的乌鸦变成了喜鹊。
   为什么会是乌鸦,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在宋代以前的北方,乌鸦有三重神圣身份:自然神话中太阳神的象征;政治神话中天下一统的象征;是伦理神话中孝道的象征。因此,宋代的北方人一直认为乌鸦是孝鸟,是义鸟,所以在北方人看来,搭桥的不是喜鹊,而是乌鸦;而南方人喜欢喜鹊,当南北文化融合的时候,乌鸦就和喜鹊混在一起搭桥了,统称为“乌鹊桥”。
   其实,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只不过是人们善良而美好的愿望而已。
  
   理论上,“牛郎”与“织女”的相会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根据现代天文观测及测算结果,牛郎和织女这对有情人相距十六光年,而一光年约等于十万万亿公里,即使牛郎给织女打个电话,织女也要等到十六年后才能听到。纵使牛郎有孙悟空那样的本领,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每天翻一千个跟头,也得花几千年的时间。
   看来,为了爱情,距离和时间都不是问题,只要心中有爱,如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如秦观在《鹊桥仙》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尤其是最后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因此,到了现代,七夕节又被人们正式地称为了“爱情节”。
   如今,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但由于“情人”一词可能产生的歧义,以及七夕传统习俗中并没有情侣约会的内容。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还有了孩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而且,他认为,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是不自觉地将它和西方的情人节对立起来,这是没有道理的。“如果外来的节日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生活,就应该接受它。实际上,我们现在过的很多节日都是‘舶来品’,如国际劳动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等。中华文化就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丰富的一种文化。”
   冯骥才的这段话,道出了七夕节的真正涵义。所以,七夕不是“情人节”,而应该是“爱情节”。
  

共 28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七夕在我的记忆里很早就有,至于它的传说开始也是通过影视作品接触到的,可对于它的真假儿时会问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慢慢听到了情人节,并且知道它是源于西方,自己那会儿感觉很遗憾,诺大的中国总在被影响着。后来听说国人把七夕定为自己的情人节了,很开心,甚至有些兴奋。虽说自己年龄和生活已经和情人无关,可看到全国的年轻人如此热衷。此时它的商业价值和经济价值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感觉到其实属于我国自己的节日和民俗也是需要此等炒作的。至于它的根源,此时已没人注重了,这时人们被它的温暖包围着。真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文字也会有如此的效应。作者此文让读者再一次领略到了此习俗的渊源,也加深了读者对此节的认识,为作者的精彩解读和支持感动,感谢赐稿。【编辑:燕语千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