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七月半(散文)

精品 【心灵】七月半(散文)


作者:向上 秀才,1750.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63发表时间:2014-08-07 17:15:21

今天上网查了“七月半”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原来是中元节。在唐朝就已成型,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庆祝元宵(吃了元宵肉,各人找门路);七月十五是中元节,祭拜祖宗,缅怀先人;十月十五是下元节,名为食寒食,纪念贤人。
   大部分人,可能只晓得盛传的上元节,最多也只晓得七月半为中元节,再也没有人晓得下元节了。我今天也是在百度上查询一番,才晓得有这三节。
   据网上资料,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弟子目连的母亲死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因此,中元节又叫鬼节,佛教上又称为盂兰盆节,是民间传统节日。但在我们家乡,却不叫中元节,也不叫鬼节,更不叫盂兰盆节,只按照当地的习俗称为“七月半”。
   大概七月半是每年的农历十五,大家约定俗成的称为“七月半”。
   七月半主要是祭拜祖宗,缅怀先人。可在七月半里把祖宗尊称为“老客”。大约是在七月初十是老客回家,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前烧上一沓烧纸,家里最年长的长辈口里念念有词:“历代X氏先人们,爹,娘,今天是您们回来的日子,不孝子孙烧纸请您们回家……”
   这就算把老客请回来了。
   自老客回来,神龛前就要燃上香火蜡烛,有的还摆上一些供品。但家家基本上每餐都得炒上几个好菜,吃饭前由年长的长辈,站在桌前,口里又嗫嗫嚅嚅地念念有词:“X氏门,历代考妣先人们,您们回来了,不孝X媳妇炒了几个菜,不成敬意,请您们老人家不要嫌弃,尽兴地喝酒、吃菜、吃饭呀。”家里的长辈念完了词,大家才可坐到桌前吃饭。
   老客回来,就像过年一样,到处洋溢着喜悦。就像是每家的祖宗先人们都齐聚一堂,生着的晚辈们毕恭毕敬,到处弹冠相庆,为他们准备礼物,庆祝天地会合,阴阳相接,亲人相聚,一年一次。怎又能不开心?怎又能不快乐?怎又能不像过年一样喜悦?
   在老客回来这几天,除了虔诚的供奉,还得为老客准备礼物,在七月十五夜打发老客回去。老客的礼物就是桐子叶糯米粑粑,据说供奉过老客的粑粑,能存放很久也不会发霉坏掉。确实在24个秋剥皮高温天气里,桐子叶粑粑存放20多天还可以吃,一点都没有变味。
   不由地我把思绪拉回到那个场景。在我的阶檐下有一个碓框,专为舂糯米粑粑及生活上一些必需品及舂辣椒粉之内。碓框是石制的,跟打糍粑的石臼一模一样,只是打糍粑的石臼可以抬着到千家万户,而碓框嵌在地下,抬不动的。碓,有点像跷跷板,碓头跟打锤一样,比打锤大多了,它不用大老爷们扬起奋力打下,一两个女人踩在碓的踏板上,利用自身的重量,把碓翘起,然后把脚一松,碓就“嘣”的一声,快速地撞击碓框,碓框里的物品就会捣得粉碎。
   碓框是爷爷请石匠师傅做的,初衷就是方便村里人舂一些食物,从不收取任何好处。每至有人来舂东西,欢喜地从家里搬出凳子,在他们舂累了,坐上歇息一会,有时也跟他们拉上一段家常。现在回想那时大家十分的亲切,心地也十分的善良和淳朴,没有生疏之分,随便得很,洋溢一团和气。
   在我们那个村,大约只有我家一个碓框。因此,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我家的阶檐下、屋里聚满了女人和孩子们。她们都排着队等舂糯米粑粑,给祖宗先人们准备礼物(供品)。
   舂糯米粑粑,头天晚上把糯米淘干净,然后用清水浸泡。浸好的糯米用米筛滤干,倒到提桶里,拿到我家来舂。
   桐子叶粑粑挺好吃。把蒸熟冷却反生的桐子叶粑粑,放到煤火撑架上烧,就会闻到浓郁的桐子叶烧焦的味,里面夹着糯米的香味。慢慢的烤,生硬的桐子叶粑粑就会变得软起来,泡起来。等桐子叶烤到全变成了焦黄色,屋里到处弥漫了喷香的粑粑香,从撑架上快速拿下来放到板凳上,把烧得焦黄的桐子叶剥掉,就见那腰身的粑粑,烤得金黄金黄,肥胖得像烤乳猪一样的喜爱。急忙地拿到手里,滚烫的粑粑烫得手灼灼的痛,还是亟不可待地咬上一口,顿时感到脆脆的、香香的、甜甜的粑粑,像蜜汁一样在口里大嚼,似玉液一样流进五脏六腑。
   难怪那时,家家户户都要舂上一两斗糯米,给孩子们当零食吃。
   在我的脑海显现出这样一副画面,愈觉清晰:就是在七月十五这一天,2个女人合力踩着碓踏板,很轻松的将碓翘起,再一齐把脚松开,碓就突然撞击碓框里的糯米。在碓框边也坐着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根很干净的棍子,碓翘起时,她快速地用棍子在碓框里搅拌糯米,又熟练地将棍子抽出来,以免被碓捣到。她的动作就像在锅里翻菜,把菜翻均匀,以免熟的熟生的生。她是把糯米搅拌均匀,在碓撞击下,捣到一样的细碎。她们的配合很默契,不用言语和手势,只要看到碓翘起,就会快速地拿棍子把碓底下细碎的糯米搅拌出来,又把未碎的糯米赶到碓底下。一会,就见一框糯米舂好了,拿一个短木棒把碓撑起,把碓框里捣碎的糯米挖出来,就像是和好的面粉粑粑,白得似雪一样的喜人,黏得藕断丝连一样的拉不断。一挖,就是整个一框地出来,放到提桶里,闻闻,有一股生香的糯米香。
   而我在这一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跟姐姐一起去摘桐子叶。我的屋后有一条长长的水渠,为了防止水渠崩塌,在水渠两边栽上了桐子树。自然,我跟姐姐取近舍远,走上几步路就来到了水渠上。一般都是我爬到树上,把一片片碧绿肥大的桐子叶摘到扔到树下。姐姐就一片一片将桐子叶捡起来,装到竹篮里。不一会,我跟姐姐就摘上满蓝子的桐子叶,高兴地拿回家。
   这还不能算完,把篮子里的桐子叶倒到地上,拿剪刀一片一片把桐子叶柄剪掉。又把剪好的桐子叶装到篮子里,跟姐姐一起到门前的小河边,把桐子叶一片一片仔细的清洗干净,拿回家放到米筛里晾干,等着包糯米粑粑。
   我家舂糯米粑粑,是村里的人全都舂好了。大约要到夜幕时分,我跟姐姐踩碓的踏板,母亲坐在碓框边用棍子搅拌糯米。那时,我觉得挺好玩的,就在玩跷跷板,用力蹬着碓踏,然后快速的松开,就听到“嘣”的巨响。就像现在的打桩机,“嘣,嘣……”的巨响不绝于耳,母亲却也像机械一样,一下下搅拌碓框里的糯米。
   等糯米捣碎了,挖到盆里。这时就不用我们插手了,母亲一个人包桐子叶粑粑。见母亲熟练的从盆里掐上2个鸡蛋多一点黏黏的生粑粑,放到桐子叶中间,往两头一拉,成腰形,把桐子叶合上,一个桐子叶粑粑就算包好了。包好的桐子叶粑粑,一个个的摊在米筛里。母亲那熟练的动作,就像在鸡窝里煎鸡蛋,满心欢喜着流露一脸的微笑,高兴和享受包桐子叶粑粑。我想母亲的心肯定也是很虔诚的,对祖宗先人们也是一片赤诚的孝心,甚至也祈祷着他们保佑,保佑着全家幸福安康。因此,母亲才不许我和姐姐包粑粑,生怕我们胡来,触犯了神灵,冒犯了祖宗。
   等母亲把桐子叶粑粑包完了,就在灶上支一口大炒菜锅,往锅里倒上适量的水,拿上几根筷子横在锅里,在把粑粑一个个摆在筷子上面,盖上锅盖叫我烧火。
   蒸粑粑大约要一个多小时。而我总觉得这一个多小时老长老长,恨不得把柴全都塞到灶膛里,猛烈的火焰“扑扑”的顺着锅沿蹿得老高。不免被母亲数落了一番,叫我少放些柴,不要以为把灶膛里塞得满满的,火就烧得旺旺的,其实恰恰相反,火全部都烧到外面去了,锅底下没有火,也就是浪费了柴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任何事情都得有耐心。
   我似乎听明白了母亲的话,慢慢的一根根把柴放到灶膛里,火焰贴着锅底欢喜的呼啸着微微地笑。不一会,就见锅盖上冒着浓浓的蒸汽,锅里“噗嗤,噗嗤……”沸水奔腾,透过蒸汽就似闻到了粑粑的香。不由地我又往灶膛里塞满柴禾,看着火焰蹿出来,耳边响起了母亲那句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任何事得有耐心。”并且母亲还告诉我,只要锅里的水开了,就要用小火煨。于是,我把塞进灶膛里的柴禾又抽了出来,用灰把燃烧的火焰掩熄。耐着性子用小火煨着锅里的粑粑,不急不躁地坐在灶前,不想一会,屋里就充满了香喷喷的糯米粑粑香。
   母亲闻到了香味,感觉到桐子叶粑粑熟了,把锅盖揭开,捡出一个桐子叶粑粑,用手把桐子叶撕开。因为这桐子叶粑粑在未供奉之前,是不能用口尝的,那样就显得对祖宗不虔诚、不真心,祖宗就不会保佑了。母亲在看到桐子叶粑粑黏糊得像年糕一样的晶莹剔透,知道桐子叶粑粑熟了,叫我不要烧火了,去喊爷爷来供菩萨,打发老客回去。我欣喜的小跑步往爷爷的老屋跑去……
   母亲把家里的四方小桌子搬到院子里,把蒸好的桐子叶粑粑捡到米筛里,放到那小四方桌上,堆得像小山丘一样。桌上除了桐子叶粑粑,也有一些其他果品供奉。
   爷爷在桌前烧上3堆烧纸,边烧烧纸边口里念念有词,声音很轻,显得很神秘,像是在跟祖宗先人、神灵们对话。但我可以猜测到,无非就是:“X氏门历代祖先们,今天是您们的节日,没有什么给您们庆祝,您们的后人媳妇只包了桐子叶粑粑,不要嫌不好,多拿点回去吃,保佑您们的子孙长盛不衰,繁荣昌盛,来年给您们多准备些吃的。”大概就是这样的话。
   爷爷把3堆烧纸点燃了,又回到桌前,一边虔诚的作揖,一边仍是口里念念不停。我和父亲、母亲、姐姐跟着爷爷一次次的在桌前作揖,鞠躬,像也似在祈求祖先们保佑。
   等3堆烧纸燃烬了,供奉祖先庄严的仪式就算完了,爷爷在米筛里拿了一个桐子叶粑粑,把桐子叶撕开,咬上一口,就叫我们吃。
   现在回想起来,还回味那香喷喷的桐子叶粑粑。只可惜吃不到了,我家阶檐下舂粑粑的碓也不知哪去了。
   明天就是七月半了,大家从超市里买上些馍馍、包子、糕点、苹果、葡萄等回去,晚上在院门口摆上,烧上几堆烧纸,放上一挂鞭炮,算是打发老客回去了。
  
  

共 38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介绍了自己家乡七月半的来历。从文章中我们得知,七月半是中元节又叫鬼节,主要是祭拜祖宗,缅怀先人,祖宗尊称为“老客”。自老客回来,神龛前就要燃上香火蜡烛,有的还摆上一些供品。长辈们念念有词,祭奠先人,一家人欢聚一堂,像过节一样,在作者的家乡,还有据说供奉过老客的粑粑的习惯,作者还绕有兴趣地介绍了母亲制作糯米粑粑的过程。祭奠完先人,还能吃到香喷喷的桐子叶粑粑……又到七月半了,紧张的忙碌又开始了。散文描述了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令人眼界开阔,充满情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808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8-07 17:16:46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夏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8-07 17:18:52
  我们家乡也有七月十五祭奠祖宗的习惯,看来,祭奠先人在人们心中是首要的,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8-07 17:19:32
  祝作者创作丰收,佳作不断,江山红火!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