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墨香天涯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墨香】媒妁走了之后(小说)

精品 【墨香】媒妁走了之后(小说)


作者:济宁张教生 布衣,247.9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23发表时间:2014-08-14 10:01:04
摘要:那年那月,贫穷落后的农村,有多少家庭的儿子难以成家。在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支配下,一些家庭用女儿为儿子换媳妇。赵大婶忍痛用女儿大英给儿子大强换媳妇。大英已经有了心上人,她痛苦异常。为了了却母亲的心愿,她决定屈从,舍弃自己的幸福。这时,好伙伴玉珍仗义勇为……

著名全世界的京杭大运河,横穿黄河,蜿蜒南下,把鲁西平原劈为两段。沿河两岸的人们习惯地把近岸的几十里地称为河东、河西。
   河西由于历遭黄水,土地大多数起碱,庄稼常年歉收,人们的日子也比较贫苦。
   相比之下,河东得算是富庶之乡了。
   河东十里多地,有个刘家庄。庄西有一所土墙院,北屋是全庄上唯一的三间草房,一间东屋是厨房。这一院落与周围的一色青和一色红的瓦房院落相比,简直不应该同日而存。
   院内有一年逾半百的妇女。从她那眼角上深深的皱纹就能看出,她是一个饱尝人间酸辛的家庭主妇。这个妇女就是深受人们同情的赵大婶。赵大叔去世后,她领着一女一儿艰难地度着时光。
   这天中午,赵大婶刷洗完锅碗,正要去喂猪,忽见一个陌生人走进院里。赵大婶仔细地打量着来人,皱了皱眉头问:“啊,你是看亲戚走错了门了吧?”“噢,不,你不就是赵大嫂吗?我是西乡李庙的,叫李三。咱这村的多数人都认识我。赵大哥在世的时候,俺弟兄们也很款洽,今天我想扯个闲松。嘿嘿。”这自称李三的人,边说边笑地往里走。听了这些话,赵大婶心里一振。她早就听说李三好跑媒,可是跟人家不认识,家里又穷,怎好拜托人家呢?眼前人家找上门来,这真是求之不得。她慌忙把李三让进屋里,给他倒了碗茶。
   李三吸着烟,呷了一口茶,看了赵大婶一眼说:“大嫂,大侄子的亲还没定吧?”赵大婶苦笑着摇了摇头。李三叹了口气说:“唉,现在的姑娘……”李三又呷了口茶说:“唉,说句实在的,大嫂,大哥没了,街面的人情就不在了。咱的日子又过得这个样,……大侄子吧,长相不出众,在外边又没有场面。再说吧,在这个庄上你家还是单门独姓。唉,一句话,咱要是硬说媳妇,我看……”李三停住话题,又呷了口茶,用眼瞅了瞅赵大婶的脸色,用很同情赵大婶的口气接着说:“唉,现在都时兴换亲。听说大侄女还没婆家,我想……,你看……”
   李三的话,像一只大手揉搓着赵大婶的心。她疼孩子,也疼那苦命的闺女。她本想用闺女给孩子换个媳妇,以续赵家的后嗣。但是闺女早就有了心上的人。这叫做母亲的怎么开口呢?赵大婶心里犹豫了一阵,无可奈何地说:“他叔,这事我也作不了主,等给闺女商量商量再说吧。”赵大婶说完,扭过脸去掉了几滴眼泪。
   吃过晚饭以后,赵大婶把大英叫进里屋。她噙着泪说出自己要说的话:“英子,有件事娘不得不跟你商量。今天中午李三来给你兄弟说亲,再给你说个婆家,也就是换亲。据他说,给你说的那个小男孩心路倒不错,长相也不差,就是有点瘸,年岁可能大点。唉,娘不是不懂情理的人。我知道你跟安庆很要好,也愿意你们成为很好的一对。可是,咱的家境这个样,你的兄弟娶不上媳妇,我死后怎么能闭上双眼?再说,你后爹临咽气时还一再嘱咐我……”赵大婶哽咽着说到这里,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大英听母亲说到换亲,脑子里就像响了一个炸雷,把头给炸开了。没等赵大婶说完,她便一头倒在了床上。
   赵大婶呆呆地坐在闺女身边。她本想再劝慰闺女一番,但嘴张了好几张,却什么也没说出来。她还能再说什么呢?
   大英怕母亲的心脏病再度发作,把眼泪吞进了肚里,等母亲安歇了,才把满腹泪水倾倒出来。她心里痛苦极了……
   大英出生在河西二十余里的王楼。这个小生命刚问世不久,就遍地“五风”大作,接着又是三年自然灾害。历来贫穷的河西盐碱窝,怎能经得起这样的灾难?
   王大英家这美满的三人小家庭也无法幸免。开始,吃糠咽菜,还勉强能填满肚子。后来,一天忍着半天的饥。大英的父亲本来饭量就大,相比之下他饿得更厉害。再加上出力干活,他不幸病倒了。
   大英娘投亲奔友,借了一点钱,给他抓了几付药,但无济于事。就这样一个硬朗朗的汉子离开了人间。大英娘痛不欲生。
   人既去了,哭死也无用。大人还好,可是眼前还有个孩子,不能眼睁睁地等死呀……。大英娘在邻里们的劝导下擦干了眼泪。
   鸟向旺树飞。大英娘带着大英,过了京杭大运河,来到了素常富庶的河东。
   眼下都自顾不暇,谁还要吃饭的?大英娘过来河走了两个庄,没人收留。后来到了刘家庄。
   说来真巧。这刘家庄有个赵玉贵,光棍一人,为人非常忠厚。据说他的老祖迁来已有八、九代了,这当中也有过几兴几衰。轮到他时,正是低潮,家境贫寒,人丁又少,他连个媳妇也没娶上。
   解放后,他分得了东西。一个劳动力过日子,手底下渐渐地厚实起来。虽逢贱年,日子还过得过去。
   大英娘一进刘家庄,就遇上了好心的安云娘。安云娘把大英娘领进家里,给她母女做了点好吃的。又叫安云给大英一块玩耍。自己到了赵家,给赵玉贵说明了来意,赵玉贵也很乐意。就这样,大英弃了王姓,又改姓赵字。从此安云和大英结成了亲密的伙伴。
   光阴荏苒,不觉二年过去。赵大婶给赵玉贵生了一个胖小子。赵玉贵乐在心里,笑在脸上。为了取个吉利,他给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大强——意思是姓赵的在刘家庄还会强盛起来。
   但是,事与愿违。人口多了,消费大了,队里的分配又不好,赵玉贵整天累死累活,还是日不聊生。
   一个夏天,赵玉贵为了多挣几分,夜里去浇玉米。不慎扎破了脚,由于他没在意,得了破伤风。医治又不及时,就这样,赵大婶第二次遭受了失去丈夫的痛苦。
   她悲痛欲绝,怨自己命运不好。她发誓永不再嫁,决心把孩子拉扯大,相信会有出头的日子。
   继父死后,大英成了家庭的主要劳力。她随着年岁的增长,肩上的担子也一天比一天重了。在生活上,也得到了不少街坊邻居的帮助。
   赵大婶患病住院,安云与大英倒班在院里侍候。两家的事务全靠安云娘一人料理。
   那年秋天,赵大婶领着大强到河西走亲戚。家里只剩下了大英一个人。正赶上队里分地瓜,她找了辆地排车去拉。
   四百多斤地瓜,地又暄,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怎能拉得动?她累得两眼冒火,满脸通红,嘴里呼哧呼哧地直喘,汗珠像豆粒一样往下滚。车子往前挪动一点又停下来,她真想大哭一场。
   这时,刘安庆也来拉地瓜。他看到这情景,老远放下车子,跑了过来,把外衣一扒就拉车子。他送出地,又送到家。
   后来安庆下学当了队里的会计。在他身材逐年高大的同时,对大英家的帮助也更多了。
   大英为了报答他的好心,不是悄悄地给他做双鞋,就是绣双袜垫。就这样,他们在互帮、互敬的基础上,两颗纯洁的心灵里萌发了一株爱情的幼芽……。
   三星当空,半月已残。除秋虫偶而呻吟几声,窗外万籁俱寂。
   大英的泪水浸湿了枕头,却还泉水一样向外涌着。“天哪!我的命运为什么这样苦呀?这些年来,吃苦受累,穿旧衣吃孬饭,我从无怨言。只盼得以后配上一个得体的人,也能在人前喘口粗气。为什么命运偏要跟我做对呢?伙伴们哪个都能顺心如意。翠兰嫁到城郊区,婚后一切顺心;安云前几天也有说亲的,据说男孩是非农业;……为什么我连一般的要求也实现不了呢?要是嫁给那个比我大六七岁的瘸子,我这一辈子……”
   大英想到这里,难过极了。极度的悲观和忧伤,使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她下了床,从墙角里抽出了滴滴涕瓶子,拧开了盖。
   她一手提着药瓶,一手拿着瓶盖,呆呆地站在窗前。两只泪眼朦胧地看着那渺茫的天空。心里在默默地叨念着:“安庆哥,我对不起你呀!我实在对不起你!今生我不能报答你的恩情,你就等着来世吧!”她慢慢地端起了药瓶,审视了一阵。大英刚要想喝,就在这时,床上传来了赵大婶翻身的声音。大英心里一惊,下意识地转过脸去。在从窗口透进的微弱的月光中,可以辨出,赵大婶脸上那皱纹和泪痕。这时,大英脑子里不禁又想起了母亲这一生的愁苦。端着药瓶的手渐渐地又垂了下来。
   说来真快,只一天多的时间,赵家要用大英给大强换媳妇的消息,就传开了。人们的性情各异,关系又不一样,对此事的反应也就各不相同。心情最痛苦的要数刘安庆了,他躺在床上一天没吃饭。
   太阳早就落山了,月亮被一块云遮得昏黄。刘安庆从床上爬起来,迷迷糊糊地走出家门。他身不由己地来到赵家门前的大路上,踱过来,又踱回去。……他心情恍惚,似乎丢了什么珍贵的东西,而又无处寻觅。
   这时,赵大强出来小解,见安庆走来走去,像是有什么心事。他走上前去:“安庆哥,你怎么了?”安庆瞪了他一眼,就走开了。这个憨厚诚实的孩子不知其中的缘故,他见安庆不理自己,心里越发奇怪。他跟上前去又问:“安庆哥,你、你到底怎么了?”安庆又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气愤地哼了一声说:“你还问我,用别人的痛苦换取自己的幸福,你也太自私啦!男子汉大丈夫,打一辈子光棍,也不能叫自己的姐姐给换媳妇呀!”
   大强被这突如其来的话给弄懵了。但是,他回想起这两天母亲与姐姐的脸色和情绪,就一切都明白了。他“啊”了一声,扭头就往家里跑。
   安庆说出了这些话,似乎觉得心里轻松多了,脑子里也清醒多了。他回味一下自己说的话,心里一阵内疚:“啊,我这不是更自私吗?”说着,他快步向大强追了过去。
   大英的伙伴们知道了这件事,都为大英鸣不平。大英最要好的伙伴,性情豪爽、口快心直的刘玉珍,更是愤愤不平。她恨大强,同情大婶,更可怜大英。为了供大强上学,大英夜里打席编篓,双手裂满了血口子;几遭不幸之后,赵大婶患了心脏病。每次发作,大英总是和衣睡在母亲床边,不分黑白小心地伺候着。为了这个家,她没吃过一顿如适的饭;没穿过一件时新的衣服……。她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姑娘呀?结果,被当成物资进行交换……。玉珍越想心里越难过。她决心为大英打抱不平,到赵家去一趟,好好地劝劝大婶,安慰安慰大英,再把那看起来忠厚,内心里自私的赵大强训斥一番。
   恰巧,玉珍刚来到大英的家,大强就从外边跑了进来。他像牤牛一样哭喊着:“娘,不能呀,不能这样做呀!我情愿打一辈子光棍,也不能再累赘姐姐了!”说完大强双膝跪在母亲床前,呜呜地大哭起来。
   大英边拉着大强边抽泣着。玉珍见大英拉不起来,也上前帮忙。这时,安庆也走了进来,他们共同把大强扶到床上。
   赵大婶的心简直要碎了。她歪在床上,一言不发,老泪纵横。
   大强趴在床上憨声直哭:大英蹲在床前低声啜泣;安庆站在一边陪着流泪。此时此景,玉珍还能再说什么呢?她抹了把泪水,看了看脸上布满皱纹、忧伤和泪水的赵大婶;看了看心心相印的大英和安庆;再仔细地打量了一番大强:他那端庄的面庞,健壮的身躯,一双粗壮的大手。此时玉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为什么世界就这样不公平呢?为了给母亲治病,大强考上高中都没去上;为了分担姐姐的辛苦,他出了多少力?为了摆脱家庭的困境,他吃了多少苦?但是,他无怨无悔。逢年过节,刮风下雨,伙伴们都去听书、听戏,或打扑克、下棋。他却连门都不出,除了帮着姐姐干些杂活外,凑空就借一些书看。这么好的一个青年,因为暂时的贫穷,却得不到爱,找不上媳妇。这也可见我们这一代女青年没有眼光,没有素质,太世俗了!难道我也是如此没有水平?就不能……
   好大一会之后,刘玉珍擦去眼角的泪水,上前一步紧紧地抓住赵大婶双手。郑重而又稍带羞怩地说:“大婶,您别哭了。要是李三再来说换亲的事,您就郑重地告诉他:大强的婚事今天已经定下了,一没用媒人,二没花一分钱,明年春天就举行婚礼!”刘玉珍说完,快步走了出去。
   大婶他们听了这摸不着头脑的话,一时都愣了。等回悟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都把敬佩的目光投向门外。这时玉珍那清脆的脚步声,已经消失在朗朗的月光中。
  

共 45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媒妁走了之后》,是一篇打上了时代烙印且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小说。上世纪末,在鲁西平原的河东,发生了这样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饱经风霜的赵大婶膝下有一双儿女,儿子大了,该成家了,可是家境贫寒,上哪去找合适的人家联姻?恰巧这时,丈夫生前的熟人李三前来给女儿大英说媒,进行时兴的“换亲”,母亲与大英同时陷入两难的境地。赵大婶不愿意拆散与女儿自由恋爱的安云,可想想女儿继爹临终的遗言,只得狠下心答应了这门亲事,女儿想想觉得对不住自己的恋人,欲吞服农药自尽,可却被母亲睡梦中挂着的泪水惊醒,想着母亲一生的愁苦,她放下手中的药瓶……谁来化解这份恩怨情愁?是儿子大强,是心地善良的刘玉珍。本篇小说构思巧妙,一波三折。语言朴实无华,却十分精美,韵味无穷。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字里行间,弥漫着艰难岁月里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结尾留白,更让人浮想联翩!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小说!推荐共享!感谢您赐稿墨香,期待您更多的精彩!【责任编辑:容子】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822004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容子        2014-08-14 10:04:40
  喜欢老师的这篇作品。语言朴实,却那么精美,故事的构思更是精巧,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问候老师,祝福夏安!
2 楼        文友:墨香天涯        2014-08-15 17:42:34
  谢谢张老师一直以来对墨香天涯社团的支持与付出!敬礼!
3 楼        文友:墨香天涯        2014-08-22 20:17:47
  祝贺张老师再摘一精,墨香有你更精彩!
4 楼        文友:六月雪        2014-10-30 22:50:34
  非常优秀的小说,语言质朴,感情却饱满真挚,读时引入入胜。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力作!问候老师,祝一切顺利!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