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缘春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缘】记忆里,庄稼的三铲三蹚(散文)

精品 【文缘】记忆里,庄稼的三铲三蹚(散文) ——农事


作者:王爽 举人,564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67发表时间:2014-08-15 08:37:30

【文缘】记忆里,庄稼的三铲三蹚(散文) 入夏后一天比一天见暖,田野里的庄稼一天比一天茁壮,甚至在夜晚寂静时,可以听到高粱或玉米“咔、咔”的拔节声。
   每当一场雨过后,地里的各种野草,便不甘示弱地与庄稼争夺着田间的位置和土地的养分。苣荬菜、胡场子、三棱草、马齿菜等一应的杂草,都以迅猛之势疯长着,把垄台封得严严实实,可谓鱼目混珠,良莠并生。此时,农民手里的锄头,俨然一位正义的执法者,肩负着保护庄稼、铲除杂草的重要使命。
   当时我很小,曾无数次远观近瞧农民用锄头铲地的劳动场面。即使现在回想起来,那些铲地的姿态和细节,都历历在目。后来常听到豫剧《朝阳沟》里“前腿那个弓,后腿那个蹬,一步一步不放松”的唱词,总觉得戏剧里对铲地的描述有些僵硬,还不够具体。一般情况下,铲地的人要站在垄台右侧的垄沟里,右腿在前,左腿在后,先将锄头落在垄台左侧的垄帮上,用力搂一下,锄板子脆生生划过垄帮,锄断野草,同时也切断从地下往上蒸发地气的蒸气线。接着锄头尖儿绕过庄稼的根系,游刃有余地剔出禾苗周围的野草,最后再将右侧的垄帮搂一下。然后往前送一下锄头,落到前边左侧垄帮上,再上左腿,后上右腿在前……如此循环向前,身后的庄稼亭亭玉立,而野草在庄稼的周围纷纷倒下,在烈日下转瞬焦枯。
   学好农活儿,要从一把锄头开始。看一位农民铲地,那娴熟、协调、连贯的一招一式,既像赛场上的运动员,又像舞台上的舞者,完全可以说,那是农民的魅力所在,那是艺术之美。
   地里的庄稼要经过三铲三蹚,甚至在上秋割地前,还要放秋垄和拔大草。由于生产队地多,庄稼的三铲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间隔,可谓人们长说的“紧三遍”。男女社员全部出动,学校也专门放夏锄假,让学生回生产队参加劳动。
   炎热的夏日里,在田野里铲地的社员们常常口干舌燥,这时,队长就会派一个半拉子回屯子取水。那半拉子一定会高兴得把锄头一扔,心花怒放地回屯子去。他先要到一户就近的人家,借来扁担和一对水筲,还有水瓢,再到老井那里,打上来新鲜的凉水,然后挑着颤悠悠的两个大半筲水,美滋滋地回到地里。此时,一些口渴的社员会忍不住往屯子方向张望,看半拉子走到哪了,巴望着快点儿喝上解渴的井水。
   老井就在我家房后,木制的井围栏,石砌的井台,井台上长满了青苔。不知道这个老井历经了多少沧桑岁月,见到过多少人间的喜怒哀乐和世事变迁,只听说屯子里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是喝这老井的水长大的。老井的水很凉,也特别清澈,冬天的时候,井口下的井壁上还会结很厚的一层冰。那年月乡下人没有什么讲究,不习惯喝开水,也没有人喝茶,更没有任何饮料,从老井里新打上来的水就是上等的解渴饮品了。
   记得在我上学之前的某一天下午,我没什么可玩的,就在房后一棵大柳树的荫凉下,看一群蚂蚁在搬家。虽然它们既没有负责指挥的头儿,又不会说话,却能秩序井然,一点儿都不乱……
   我观察得正入迷,从地里回屯子挑水的半拉子过来叫我:“赶紧跟我去地里。”
   “地里也没有什么玩儿的,又挨晒,不去。”我说。
   他接着说:“是你爸让我告诉你去,还说让你带上语录兜。”
   当年的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不论大人小孩人手一册,语录兜就是刚好装下64开本《毛主席语录》,可以背在身上的小红布兜子。
   我想他不敢撒谎骗我,就回家带上语录兜,跟着他走了。路上,我把路边采来的一朵野花扔在他挑着的水筲里。半拉子说:“不许往水里扔东西。你要是再这样,一会我就告诉你爸揍你。”
   当时我正处于讨人嫌又不怕人的顽皮年龄,对半拉子的吓唬,我很不满,就生气地一脚一脚用力踩半拉子被太阳晒到地面上的影影儿,嘴里嘟嘟囔囔地说:“踩死你,踩死你。”
   到了地里才知道,原来是一位知青回城探亲,带回来一台微型收音机。铲地时,他把收音机放在衣兜里晃来晃去不方便,有时候方向一变,声音就忽大忽小。父亲见那小收音机不太大,就让他把小收音机装在我背着的语录兜里,调整到最佳方向,让我跟随着铲地的队伍,缓缓前行。
   在当时,我们火烧泡子仅两三家有收音机,人们习惯把收音机称为广播,上岁数的人则把它叫戏匣子。那时若能在收音机里听上一段完整的戏剧,会令人兴奋得不亚于当今看一场盛大的文艺晚会。
   小收音机音量有限,田野里又不拢音,有两个人便对我使眼色。我明白那意思是让我离他们近点儿,就一会儿到这边,一会儿又得到那边。队长发现后,就过来蹲下问,都谁叫过我。我那时太小,也不知道替人隐瞒,就把叫过我的两个人给出卖了,结果他俩被队长臭骂了一顿。
   整整一个夏天,我一直背着那台小收音机,跟随着铲地的社员们,行走在烈日下。我被晒黑了,但也长高了,还跟着收音机学会了不少革命歌曲。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切身体会到,在太阳的炙烤下,社员们挥汗如雨地在田野劳作的那种艰辛。
   “秋草九子十三孙,秋前秋后要除净。”拔大草和放秋垄,不仅可以控制来年地里的草荒,而且还能使水分和养分集中供给庄稼后期生长需要,促进早熟和高产。
   庄稼封垄后,铲地时遗漏下的或新生的草就又长起来,很显眼地超过了大豆一类的矮棵作物,需要拔掉,这叫拔大草。时间是在立秋之前。进入秋天,地里仍有大量的杂草,虽然对庄稼已无大碍,但它们会结籽,致使来年地荒,有必要将其除掉,这叫放秋垄,时间是在立秋以后。
   拔大草和放秋垄的时候,要带上短把锄头、铁锹或镰刀什么的。遇有难拔的草,就在根部剔除下来,拔下来的草存在手里,如果多了拿不住,就拧成绕,挂在高粱或苞米的秸秆上。如果地里的庄稼是谷子或大豆,就把草拧成绕,然后扔在地里,但要让草根儿朝上。避免草根接触土壤复活。当离地头较近了,就带出去,扔到地头。
   放秋垄也预示着即将入秋,大地里的庄稼成熟在望,锄头完成了这一年的使命,闲下来的锄头又挂回到小棚子的屋梁上,称为挂锄。挂锄后,开始等待上秋的收割,便有了一段农闲,但生产队在农闲时候,仍然有一些闲杂农活安排社员们去做。
   当年有人把所有农业生产劳动统称为“撸锄杠”,或“耪大地”,或“地垄沟找豆包”,或“修理地球”……其实只要分析一下,所指的无不是铲地。因此,不难看出铲地在农事中所占的比重。究其原因,就是铲地历经的时间慢长,跨度为整整一个夏季。铲地需要铲三遍,而种地、割地都是一遍了事,所以铲地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也就更深刻了,便用它代表着整个农业生产劳动。
   如今,随着锄草剂的大量使用,田里杂草很少了,几乎用不着锄头了,再也见不到“锄禾日当午”的场面了。尤其是近年来,农民们彻底告别了铲地这一农事,仅有个别没有失去勤劳本色的农民,在上秋时还会到庄稼地里,去拔一拔大草。
   记得每铲完一遍地,都要及时蹚上。蹚地,既能起到给庄稼培土的作用,又可以将除掉的杂草埋到土里,同时也有利于大雨到来时渗水防涝。
   小时候就听说,铲过的地,必须在雨到之前蹚上,但却不懂为什么必须蹚上。后来才明白,如果不赶在雨前蹚上,田野就会被雨淋成一块平板,而且庄稼也会露根系,被水冲倒。
   《庄农杂字》里说,“前头铲着,随后犁蹚。”如果将蹚地的犁杖向上追溯,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据说在一些墓葬或一些石窟壁画的“牛耕图”中都有反映。百度上讲——在唐朝,农业迅速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铁犁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从春耕伊始一直到秋收之前,差不多大半年的时间,犁杖就一直出现在田野里。一副犁杖,通常由两头牛或两匹马拉着。马套是套在夹板子上的,夹板子与马的身体间,垫着绵软的套包子。牛套则是套在牛样子上,牛样子直接卡在老牛脖子后,老牛皮实,不需要垫什么。拉犁杖的套比拉车的套要短一些,但样式和功能是完全一致的。
   吆喝牲口有其专用口令,但不同地域的吆喝也不尽相同。在东北,“驾!”是指挥牲口前进的意思;“咿!”是命令牲口向里手拐,也就是向左转;“喔!”是命令牲口向外手拐,也就是向右转;“吁!”是停下站住的意思;“潲!”是后退或向后倒一倒的意思。赶牲口是个技术活儿,车把式不是谁都干得来的。据说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洋鬼子们抓老百姓的牲口给他们拉车。可是怎么吆喝这些牲口也不听使唤,急的牲口直转,洋鬼子也乱转,出尽了“洋相儿”,其原因就是吆喝的不得法,中国的牲口不可能听懂外国的洋话。
   夏季里蹚地时,需要给拉犁牲口的嘴巴子上戴个箍嘴儿,有的地域也叫兜兜或兜嘴儿。说白了,那东西其实就是一个有透气缝隙的大口罩,免得他们见到植物就去咬食,否则既祸害庄稼又耽误拉犁杖干活儿。据考证,早年的箍嘴儿是由一种结实的柳条编的,后来才改为用铁丝编的。
   扶犁的人大多是车把式,手握犁杖插把儿顶端的把柄,通过左右倾斜插把儿,以此微调犁的线路。插把儿的中部后方另有一个扶把,叫提手,每到地边儿调头时,需要把提手提起来,犁杖后边的插把及犁铧就随着拎了起来。犁的前部装有调解的拉杆儿,杆儿下有一个小铁轱辘,支撑犁杖是前半部。拉杆儿前后活动可以放在不同的档位上,根据实际的需要,调节犁铧的角度,以便控制蹚得深浅。
   在左右倾斜犁杖插把微调垄沟的位置时,如果犁杖插把向左倾斜,就把右边垄台的土移到左边一些,使左边垄台变大,右边垄台小一些。如果插把向右倾斜,右边的垄台就会变大。听四姥姥说,在她的老家,过去有个人每年蹚地都挤邻居的垄台。
   在乡下,种地时滚边挪界是个大忌,属于跨越道德底线。用长辈人的话说,做这样的缺德事,将来会有报应。后来那个人在“土改斗争”的批斗大会上,有人用麻袋子把他头套住了,于是大家伙你一拳他一脚地一顿打,死在了会台上。他老婆之后改嫁他乡,孩子们也随娘改嫁,姓了别人的姓。
   各家菜园子里的菜,密密麻麻的,每当铲一遍之后,都是自家用一种与犁铧相似的尖镐备上土,以此代替蹚地。基本没有用牲口拉犁杖蹚菜园子的,一是地头有障子不好调头,二是牲口又踩又绊,糟蹋蔬菜。过去有些人口多的人家,种菜的自留地就多,菜园子大,侍弄不过来。于是就在晚间生产队收工后,借来犁杖,由自己家的三四个人拉着犁杖,一人扶犁杖。他们有说有笑地蹚着菜园子,拉起来不比老牛走得慢多少。
   犁杖蹚地用的犁铧是钢质的,比较脆弱娇贵,一旦遇有树根或石块,它宁折不弯,极易破碎。因此在出工、收工或换地的时候,都要把犁杖悬放在爬犁上带着,避免钢铧与坚硬的地面接触。方法是在爬犁前后的横梁上,分别镶嵌上一个粗实的树丫子,这两个向上的丫子正好把犁杖托举起来。即使犁杖在地头临时停歇,也不可以立靠在那里,一般都是侧面放倒在地上。
   从我开始记事,就没有见到乡下的爬犁另做别的用处,好像专门是为运载犁杖而存在的。后来得知,爬犁也叫雪撬,它的大小并没有统一的尺码和规格。制作时,要选择比较结实的硬木料,而且不能用钉子,只能用凿子凿出铆和榫。将榫对准灌进水的铆,用斧子或榔头砸进去,然后还要用水浸泡,这样木头一涨,就比钉子钉的还要牢固。
   据说在早些年,爬犁的用途很广泛,不仅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猎人打猎时也常常赶着狗爬犁进山,冬季在湖上穿洞捕鱼,更是离不开爬犁这个运输工具。前面提到种地的耲耙,就是在爬犁的基础上进行改装的。
   听老辈人讲,在解放前兵荒马乱的年月,常常有荷枪实弹的“胡子”,大帮小股从山上下来,骚扰乡间,掠夺民财,甚至抢民女,杀无辜。于是,村屯之间建立了类似“消息树”的情报系统。每个屯子里都专门制作两个特大号的爬犁,一旦获悉胡子在往这边来了,马上套上两架八匹马的大爬犁,载着全屯子上百口人,一路狂奔逃避……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到户的时候,生产队的牲口也分到各户,但每户只能分到一头半头的。那时候常常见到一头牛与一匹马或驴,拉着同一副犁杖。早就听过牛马不宜同工,可能是发力用力不同,因此有俗语“牛加马,一累俩”之说。
   如今,用牲口拉着犁杖蹚地的场景已经见不到了,乡下的爬犁也随着不见了踪影。过去的庄稼地,一年里要经过三铲三蹚。一个生产队近百垧地,人手有限,不可能同时开铲,第一遍先铲的地,常常是苗还没出齐,因此有句话概括铲头遍地,说是“有苗没苗,中间留一条。”铲二遍地,要剔除混杂在苗眼儿里的草,如果遇到苗过密的也要除掉一些,铲下的草便被犁杖埋在地垄里。铲第三遍地时,苗也长起来了,有些作物间的草下不了锄头,就要下手拔。铲完头遍及二遍地之后,在地不荒的情况下,也有来不及铲三遍的,就硬蹚一遍,代替铲地,通常称之为卯一遍。如果有些地特别荒,荒草多得下不去锄头,也会用犁杖最后卯一遍完事。
   蹚最后这第三遍时,也叫“上秋封垄”,由于庄稼长高了,很容易把庄稼碰折,因此不能再用两匹马或两头牛拉着犁杖,只能用一头牛拉着犁杖在垄沟里钻。一般用的都是有力气的小公牛,谓“三岁牤牛十八岁汉”,说的就是结实有力正当年。
  

共 512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们都知道《悯农》这首诗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往的农民春耕春种,当小苗寸把高的时候就开始除草。作者细腻形象地把以往农民春耕、夏除草的景象展现给读者,不但让读者了解到耕地和除草的工具,村里的老井清凉的井水在当时的魅力,爬犁的用途,同时让读者更加详细地了解了农民耕种的辛苦与不易,进一步映射出劳动人民的那种淳朴与坚韧的本质是最可贵的,从而让人们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佳作,推荐共赏!【编辑:秋天的风】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816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4-08-15 08:41:27
  关于农事的佳作,文笔细腻灵动,老道,没赘话,画面感强。很喜欢这样的文章。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2 楼        文友:王爽        2014-08-15 13:33:29
  风,辛苦你了。感谢!问好!
在这个世界上,我独为真诚所倾倒!
3 楼        文友:姗姗刘        2014-08-15 20:42:39
  老师的文章一定得顶!
石家庄市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回复3 楼        文友:王爽        2014-08-15 21:37:28
  谢谢姗姗,祝你开心快乐每一天!
4 楼        文友:潮仙        2014-08-16 06:20:49
  蹚最后这第三遍时,也叫“上秋封垄”,由于庄稼长高了,很容易把庄稼碰折,因此不能再用两匹马或两头牛拉着犁杖,只能用一头牛拉着犁杖在垄沟里钻。一般用的都是有力气的小公牛,谓“三岁牤牛十八岁汉”,说的就是结实有力正当年。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回复4 楼        文友:王爽        2014-08-16 07:15:43
  感谢仙家的到访!问好!
5 楼        文友:王广        2014-08-16 09:52:40
  农事的记忆渐行渐远。欣赏美文,问好!
回复5 楼        文友:王爽        2014-08-16 12:08:23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问好!
6 楼        文友:雨飘清荷香        2014-08-16 12:58:32
  不错的散文,学习。欣赏!问好!
欢迎关注公众号:荷香文苑(ID:hexiangwenyuan8899
回复6 楼        文友:王爽        2014-08-18 09:09:16
  谢谢朋友来访留言!谢谢朋友的评价。问好!
7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4-08-16 19:27:47
  恭喜政委获得精品。祝贺!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7 楼        文友:王爽        2014-08-18 09:11:00
  谢谢风的编辑!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呵呵
8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4-08-16 19:28:58
  不辛苦,政委才辛苦,为了文缘,准备了几十篇文章,实在了不起!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8 楼        文友:王爽        2014-08-18 09:12:24
  应该的。唐伯虎是为秋香才来的。呵呵
9 楼        文友:齐牛        2014-08-17 16:05:48
  读这种文章,能引起同时代人的感情共鸣。
淡薄名利,快乐人生。
回复9 楼        文友:王爽        2014-08-18 09:13:19
  谢谢老哥的来访留言点评!问好!
10 楼        文友:辽宁冷玫瑰        2014-08-19 10:41:09
  呵呵,简简单单的农事,在你的笔下,怎么就生花了哪?真成精啦!
以文会友,以文结缘,景在路上,边走边玩。
回复10 楼        文友:王爽        2014-08-19 17:34:59
  呵呵过奖了,就是有啥说啥而已。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