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最忆是教坛》序

编辑推荐 《最忆是教坛》序


作者:小白菜 秀才,2528.9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00发表时间:2014-08-31 16:19:30

罗志林是我的老师。在此之前,他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知识青年”是上世纪的政治运动产物。1979年恢复高考第一年,他从化州兰山农场考上了雷州师专,然后分配到高州师范当老师。从教师一直到教研室的主任,直至退休,从教近三十多年。其间的1984年,他上我的《文选》课,也就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传道、受业和解惑。
   我是罗志林的学生。我1983年水口中学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高州师范。怀想少年时期的最高理想,就是像父亲那样做好一个农民,而罗志林就像父亲教我种田那样,用《新华字典》里那些互不相关的汉字,煞费苦心地排列组合,1984年,我的第一篇文章还在《茂名日报》发表了,从中,付出了老师的许多心血。
   记得民间流传一句话,是说:五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才修来共枕眠。我想,罗志林和我之间,冥冥中一定有着一种缘分。
   缘分,就是同在鉴江河边的高州师范相遇,他为我的老师,我为他的学生。
   一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必然是学生崇拜的偶像。罗志林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散文、杂文等各种体裁的文章。他一写,就再也没有放下了,连篇累牍地发表起文章来。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茂名设立地级市,《茂名日报》应运而生,罗志林便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一到大约是星期四吧,我们就会特别留心看《茂名日报》,看上面的《师生园地》有没有罗志林的文章,这是我们的精神食粮,那时我们能看到的书刊屈指可数,心里有着一种粮食不能填充的饥饿,当看到罗志林的名字,心情也随之兴奋起来,心里有一种优越感悄然而生,感到我们班就是不同,因为教我们班的老师发表了文章——哦,有不妥之处,请教过我的老师原谅我的直率与真实。
   师范教师是教师的教师。罗志林当了三十多年,虽然没能像易中天与王冖群那样,当上大学教授,然而有了一种习惯,就是喜欢动动笔,也就是把写作当作爱好和习惯,他一直写到退休还继续写。也是的,活着且还有精力,你叫他干什么呢?他这辈子似乎只干两样事:教书、写作。退休之后,就只剩下写作了。他不管世人是否关注,依然充满着朝气蓬勃的创作激情。
   三十多年的岁月虽然已经随风飘逝,然而,罗志林好像把岁月留住了。他把这些岁月都留到笔下,发表了各种类的文章接近了多篇,这些报纸放到一起,虽然还没有与人等高,但从中的思想、生活和感情的重量是沉甸甸的,那废寝忘餐业余写作是艰辛的、沉重的,一个人是背不动的……
   有时,阅读罗志林的作品,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愉快。他的文章是真诚的,令人想起一句话:秋水文章不染尘。散文《菜畦情思》,写的就是他的生活。我们在校读书那阵子,每当夕阳西下,常见他从校园的凤凰树下走过,那么挑水淋菜的身影,这应该是他在化州兰山农场常干的活。想到那情景,我仿佛看到了菜畦里的黄芽白、玻璃生菜、白菜、芥蓝、椰菜,还有葱蒜、香芹、香茜等,生机盎然,散发着一缕缕沁人肺腑的清香。这是昔日那种生活、那段感情的再现,也是体现了时代的脚步,是一种会心的微笑。
   有时候,阅读罗志林的作品,是一种温馨的回忆。在学校期间,他是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其间培养了很多文学爱好者。很多人,就在他的培养下走上了文学的道路。他的文章虽然不算高深,但很多学生从中吸取了营养。
   有时候,阅读罗志林的作品,是一种休闲。近年,他经常写文章,给人介绍养生。早在1999年的时候,他得了一种世人难以想象的疾病,然而,他走过来了,他便写了很多养生类的文章,比如:《睡眠卫生的“五个注意”》、《身体健康自测法》、热心给人介绍不生病的、长寿的智慧和道理,让道家的养生之道,科学理念能走进千家万户。
   有时候,罗志林的作品有一种营养。他的文章知识丰富,尤其是教学方面的。他从教多年,所写的教学论文也与日俱增,体现出时代的特点。他娓娓道来,里面有教育孩子的方法,有教育方面的探讨,有教育的论述。
   有时候,罗志林的作品是一种辛酸。这是一种亲情、感情和心灵的连接,是一种噙着泪水的呼应。在《一片深情》中,他满怀深情地站在岁月深处,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一个一个地回忆当年的老师,哪怕是受人一根鹅毛,都深切记得当年的恩义和情谊。《母子情深》记述了他母亲俭朴,含苦茹辛的一生,他忆师恩,深切悼念故友的文章写了不少,在《三十年后的哀思》中,写出了对高师99班和101班两个年轻校友离去的悲痛。也曾经记得,我们说起他一个学生不幸离开的消息,罗老师久久无言,之后用手去擦泪水。他是性情中人。他写这些悲伤的文字,一定是噙着泪水写下的,
   有时候,罗志林的作品是一种沉重。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罗志林一再倾诉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活的原状。在《“老三届”话当年》中,我们看到:“1968年11月14日(日期多确切),信宜县的一百五十名知识青年奔赴化州县兰山农场,上山下乡接受工农再教育。每天他们唱着《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京剧样板戏选段和“语录歌”,上山垦荒、种胶、管胶、割胶,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橡胶事业。繁重的劳作,手掌磨起一个又一个的血泡,肩膀脱了一层又一层的嫩皮。吃的是青菜白饭,住的是土屋牛棚,忍受着远离父母的相思之苦……”
   在《特别的聚会》中,我们昔日的知青:“淋着六十年到后期的凄风苦雨,来到了化州兰山的山坳里、胶林中接受着‘再教育’,白天是沉重艰苦的劳作,夜晚是令人心烦的寂静。星夜割胶更是需要吃苦耐劳……”那种浓烈的感情,那种在岁月深处的呼唤,久久地揪住人的心。我想,感情丰沛的罗志林,在写这些是难忘的知青生活岁月的时候,眼角一定也是饱含着痛忆往事的泪花。
   在今年的某天,罗志林打来电话,说他要出书,并叫我写些文字,这是我万万不敢的,老师出书,学生作序,普天之下似乎没有这么个道理,然而,这又是我不敢推辞的,便毕恭毕敬地写下了以上这些文字。
   写时,多少令人感怀的往事,袅袅地浮现在眼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文学的辉煌时期,高州师范也和全国一样,充满着浓浓的文学气氛和氛围。当年,我和班里的同学创办“山泉”文学社,和许多同学经常到罗志林那儿,坐在一起,谈论的,就是文学,交流的,亦是题材,探讨的,还是手法。那时候,本土作家杨干华是我们崇拜的偶像,但显得太遥远,每天的晚饭之后,我们就会到鉴江河里去洗澡,然后到鱼膘岭散步,感受静谥的时光。等到晚上上自修,就会埋下头来,奋笔地疾书,到十点半熄灯钟响过之后,还盖着被子念念有词,为寻找一个形容词或某个动词使用不得要领而犹豫不决,写出来的文稿,都给罗志林修改。罗志林修改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同时,又有多少情谊在心中。虽然高州师范只有三年,是人生长河的一段经历,这二十多年里,我走过了许多部门,也到香港工作了八年多,过去的日子,一过就是二十多年,然而,在校园里结交的那种纯洁和朴素的友谊,二三十年就一直这样保持着。至今,我也还记得许多学生把一叠文稿交给罗志林老师,多少个晚上,罗志林把稿子改到半夜,第二天用时发给学生。多少喜爱文学又有艺术细胞的同学,都喜欢到罗志林那矮小破败的陋室里,在往后很长的日子里,他还一直在等待学生那些忧伤动人的散文,还有各方面的消息。
   罗志林一生勤奋,一步一步,一点一滴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赞誉,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暨全国模范教师,领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以上的文字,不是什么漂亮的文字,但我认为,于罗志林、于我,应该是很有纪念的意义。
   是为序。

共 30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序文,讲述了作者和罗志林老师的师生情谊,突出了作者的学生时代读老师文章的喜悦和期盼之情。故事叙述中,突出了罗老师的写作激情,突出了一个语文老师的写作对于学生的巨大影响,突出了老师笔耕不辍的精神和毅力。从该文中,我们看到了罗老师文章的内涵,价值和意义。文章结尾,写老师获得的荣誉,再一次肯定了老师辛劳付出的感人。一篇序文,写出了作者的感动,写出了师生情谊,写出了老师精神。【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9-01 07:04:15
  这篇序文,突出了老师对文字的执着追求,突出了作者的感动,突出了师生情谊。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