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联语与人生(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联语与人生(散文)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5.0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00发表时间:2014-09-03 15:32:30
摘要:语云:不平则鸣,文章憎命达,联语创作亦如是。对联作品与作者人生际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作者面对社会、人生的一份答卷,一种感悟。一副好的对联,无不给人以有益的生活启示。

语云:不平则鸣,文章憎命达,联语创作亦如是。对联作品与作者人生际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作者面对社会、人生的一份答卷,一种感悟。一副好的对联,无不给人以有益的生活启示。
  
   【一】
   据当代文化名人闵莲先生著文称:文革时,先生住北京小乘巷四合院之西屋,此屋矮而旧,小而破,寒天穿风,阴天漏雨。有年地震闵老寄居友人处,西往晨归,身体孱弱,一日竟倒于途中,被路人扶着回家。愈后,先生拟一联于壁间,甚是洒脱。云:
   小住廿番春,四壁如人扶又倒
   浮生余几日,一身随意去还来。
   联语作者身居陋室,风雨飘摇,浮生唯危,饱含凄苦与辛酸,但又不失调侃与潇洒。
   某年,闵老先生去绍兴,谒青藤书屋,从资料中得见原壁间悬联,甚佳,归后书之。旋携之赴美,于旧金山被一作家赏识索去,遂留一联云:
   读不如行,使废读将何以行?
   蹶方长知,然屡蹶讴云能知?
   此联辩证的说明读与行的关系,谓读书重要,实践更重要,但读书是前提,当以一定的知识指导人的行动才是;下联讲“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与挫折能增长人的知识,但屡遭失败和挫折不能说为“知”。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
   冰心先生《我家的对联》称:“三十年代初期,父亲的客堂里又添上一副萨镇冰老先生送的对联。”其联云:
   穷达尽为身外事,
   升沉不改故人情。
   此联一为明志,二为言情,表现出联语作者的思想旷达和友情之深笃。
   郑板桥有一联,读书人爬格子者当有共鸣,曰:
   书从疑处翻成悟
   文到穷时自有神。
   范文澜老有一联绝佳:
   板凳要做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如上三联,恭录闵莲先生《我记忆中的几副佳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闵先生一生廉洁,淡泊自甘,治学严谨,德高望重。读此文、此联,对于老先生的操守和为人,我们当不胜唏嘘孺慕了吧。
  
   【三】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今梅州市)人,出身于大商人家庭。早年读书仕进,关心时务,有“别创诗界”之志。1877年出国,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著有《人境庐诗草》等。“夕阳人境外,千古此精庐”,人境庐在广东梅州市东三里,处东山、周溪的山水环抱中。当年黄遵宪在大门前种梧桐柳树丛竹等。该庐设五步楼、十步阁,并无壁楼、卧虹榭等。今有两层楼房,另有庭院。昔年黄君自制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看百步长江。
   作者将自己的书斋名“人境庐”,属意于晋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的诗情,反映出“月是故乡明”的赤子心。但黄君却不像五柳先生那样悠然自视,不问世事,而是志在高远,更有经世树勋名之念。作者生活年代适值中华民族倍逢屈辱时期,即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后。光绪二年中顺天乡试,举入仕途任时人不愿做的、清苦危险的外交官。后回国参与戊戌变法得罪放归。寒夜独坐人境庐中,想念戊戌志士,忧国家危亡,看八国联军对北京的劫掠,心中无限忧伤,遂有一诗联:
   看花每溅啼鹃泪,
   绕树难安飞鸟枝。
   联语抒写作者内心深沉悲怆,激愤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黑暗腐败的清政府治下,他像黄鹤一样下视九州窄仄,想飞,又飞到哪儿去呢?(见赵洛文先生《黄遵宪与人境庐》)
  
   【四】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复,字中季,号疑古,浙江吴兴人,现代作家、教授。1906年赴日留学,适值章太炎在东京讲学,遂成为其及门弟子。翌年入同盟会。文学见解“应该用我们自己的话,写成我们自己的文章”,主张“言文一致”。钱教授一生热爱祖国,民族尊严极强,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他生平的座右铭是一副对联:
   打通后背说话,
   竖起脊梁做人。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反帝反封建的示威游行中始终跟随学生的唯一教授是他(据吴奔星先生文);当年北京女师大风潮,他与鲁迅一道支持学生运动,签名于教授宣言上的有他;从“五卅”惨案到“三.一八”惨案,慷慨激昂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也有他。“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乃至北平沦陷,他因性格外向、忧患局危,侠骨义肠,每有文字、议论,辄溢于言表。这一时期,他尝为友人书此一联:
   文章真处性情见,
   谈笑深处风雨来。
   世事苍凉,时局艰难,先生一再声明“钱某决不当汉奸”,眼见熟识的朋友、门生接受伪聘,弹冠相庆,先生悲愤至极。他既读不到表现真性情的文章,也缺少风晨雨夕说话的友人,忧郁寡欢,终于1939年1月17日因脑溢血卒于北平,英年52岁。
   先生不朽!
  
   【五】
   现代文坛名人徐懋庸曾一度与鲁迅先生有隙。先生逝世,徐挽一联云:
   敌乎?友乎?唯余自问;
   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两位文坛名家的隔阂,无疑被引为遗憾……

共 19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千百年来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民风、民俗文化,迄今经久不衰。其特点是文辞用偶,两两相对,务谐音以成韵,必修辞以达远。有学者说,对联是“骈文的后裔”,是颇有见地的。对联讲究炼字炼意,对联作者要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创作出感情丰富、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作品。因而,对联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行业,甚至不同的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然而,唯有对联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艺术内涵的,它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文化。它凝结着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是人们精神、文明的载体和象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诗者常常说的一句话“诗言志”。那么,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载体,它的凝练、大气、比之诗文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它不仅言简意赅,更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它凝聚着我们东方人的智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联佳句,更寓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精神、物质文明的追求。无不给人以励志、追求、和向往。小小书斋、中堂、客厅、亭台楼馆、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甚至名人故居,都有楹联对句,或古今名联、或帝王遗墨。抑或当下社会名流题句种种,都会给其增色。平添几分精致、典雅。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联林奇珍和趣闻轶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宝,是一种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艺术,作为我们更要把这种文化,接过来更要传下去,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不断地发扬光大,使它真正成为我们国学文化艺术中最绚丽的一颗明珠。【编辑 沙场秋点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