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散文】镇村同治夯歌

编辑推荐 【梧桐散文】镇村同治夯歌 ————澧县大堰垱镇镇村同治纪实


作者:醉剑琴心 秀才,2547.3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72发表时间:2014-09-03 15:45:25

英姿爽盛世
   火热的七月,我们怀着火热的心情走进大堰垱镇,只见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的古镇,带着她400多年的记忆,换上了新装。先人馈赠的旧事物,除了具有文物价值的,已经难寻踪迹,只有淳朴的民风仍在新时代张扬。石板或碎石铺就的胡同小道,变成了净亮宽平的水泥硬化大道。街道两旁参差拥挤的低层木架房屋,被替代成了框架结构的高楼大厦。店铺、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美丽的霓虹灯广告,显示着物阜人丰的盛世。小汽车、摩托车从容行驶,人们悠然地徜徉。好一个和平安宁的秦晋桃源,她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我们边走边欣赏街景,不知不觉来到了树绿花繁的镇政府大院。镇党委书记、镇长等人,热情地把我们迎到了空调制凉送爽的会议室。寒暄之际,我们浏览了挂在会议室墙上的一排排荣誉奖牌,还有摆在桌上的奖杯。我们初步感到了大堰垱镇的发展。大堰垱镇连续三年来,获得全县目标管理红旗乡镇称号,全县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招商引资工作红旗乡镇称号;2008年获得市委授予的“五个好”乡镇党委称号,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些奖牌奖杯,与其说是大堰垱镇党政班子及其领导下的人民辛苦劳动成果的展示,不如说是他们智慧和能力的昭示;与其说是他们取得的荣誉,不如说是激励他们扬鞭跃马步新征的起点。看,当历史的脚步跨入2009年,他们又用更新更高的目标:镇村同治——打造百年古镇,使大堰垱镇迈上了新的发展台阶。
   目标化蓝图
   大堰垱镇近两年的迅猛发展,是镇村同治的意识注入了大堰垱镇人的灵魂,是镇村同治的理念坚定了镇党政班子的意志,是镇村同治的目标化为了我们跨越发展的蓝图。镇党委书记刘德平这样肯定地认为。
   刘德平,一个30多岁的年轻伙子,他有着这个黄金年龄段的人敢想敢为的魄力和智慧,又有着自己独抒新见的个性。他用政治、民生和科学发展观的眼光解读镇村同治,就是追求镇村发展的综合、平衡、协调、互动、共享和超越。
   在镇党政领导班子的意识里,大堰垱其名位虽与澧水重镇——县府治所澧阳镇相比居第二,但其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在澧县这块“玉如意”形的地段,它扼守颈部,上接山丘重岗,是进入丘岗经济区的门户,下连良田万顷的澧阳平原,是集散粮棉鱼畜禽的市肆。是重要的城乡结合部和经济发展的生长点。源远流长的涔水由此流经,运输繁忙的枝柳铁路境内穿过,物流由此中转而走向四面八方,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条件和前景。由此,在座的党政领导成员,带着自信和自豪的神情敞开心扉说:我们搞镇村同治所追求的综合,就是镇村经济、文化、环境和生活发展的大综合,我们要让综合效应振动和惠及大堰垱全体人。我们所追求的平衡,是以发展为核心的平衡,我们要让所有的大堰垱人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提高发展的整体水平。我们所追求的协调,就是发展机制运作的协调,我们要让所有人为谋求共同的繁荣作推进发展的正功。我们所追求的互动,是各种力量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互动,我们要以镇带村,以村促镇,使所有的人成为发展的能动主体。我们所追求的共享,是利益共享,效应共享,我们要让所有大堰垱人享受到发展的优势,以及优势带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成果。我们所追求的超越,是对自我、对历史、对区域、对现有水平的超越,我们要让所有的大堰垱人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
   在议论的过程中,镇秘书搬来了一大叠资料,我们逐一翻阅,一些科学、务实的决议、方案、计划、总结,醒目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大堰垱镇强力推进镇村同治工作的快讯》《镇村同治项目建设简介》,“文明创建进农家”的决议和方案,“镇级文明村”、“镇级道德规范”、“镇级文明农户”、“镇级文明经营户”评选标准,《大力整顿城镇秩序、大幅提高生活质量》的动员报告,《锁定大目标,拼抢机遇,开展大建设,促进大发展》的镇村同治调研报告,以及《举全镇之力,建一流城镇》之类的阶段性工作汇报和年终工作总结,等等。让我们真实而深切地感到,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工作系统、周密、完善;他们下了大力,他们的努力方向明确,抓住了关键,形成了整体合力。这些科技含量颇高的实据实例,象征着他们为民谋政的赤心,为国求治的忠心。
   镇村同辉煌
   “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怀着从会议室得来的感动,我们走出镇政府大院,在大堰垱镇的集镇和农村踏访了一番,所到处之所见所闻所感,汇聚成为我们的激动。我们激动的是大堰垱镇——
   环境同治展新容。镇领导紧紧围绕镇村同治目标,按照镇村规划,带领干群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优化。在集镇,规划三年投资2670万元完成15大建设和改造项目,仅今年就投资800多万元完成了6大重点基础项目,即硬化、绿化、亮化、美化镇东大街,长达1100米的白云大道人行道配套改造工程、东西大街及垱涔路人行道改造工程、街道绿化工程、镇标雕塑工程、路灯更新工程等。上半年这六大工程的竣工,使悠久重镇呈现出崭新面貌。在农村,他们投资600多万元硬化了60公里沟渠、70公里通村公路;投资150多万元修建了可供460户用的600多个沼气池;投资600多万元修建了可日供水500吨、解决8个村1万人安全饮水的系统设施;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150个垃圾池;投资50多万元在公路两旁植树造林12000株;投资30多万元在城区和村道主干路安装了130多盏具有美化功能的路灯;投资200多万元修建了6个高标准的村乡活动场所。这一个个闪亮的数据,及其支撑起的物质基础,不仅显示了农村面貌前所未有的改观,而且,紧紧衔接镇村,缩小了城乡差异。
   经济同治步小康。在镇村同治过程中,大堰垱镇坚持“工业强镇、民营富民”战略,创造条件引项目,优化服务抓发展,工业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仅2008年就引资、筹资5000多万元,新上项目3个,改扩建项目3个,全镇工业企业总数达到42家,创产值4.4亿元,缴纳利税1.2亿元,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就业4500多人,实现了工业发展的新跨越。
   在农村,他们落实粮补政策,指导农业发展,广开门路,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开展多种经营,重点建设了1万亩高标准的“种三产四”粮食丰产示范基地,建立了省级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头山葡萄庄园,使农业发展走上了产业化、多元化、特色化的道路,实现了粮棉油林畜禽鱼总产值1.97亿元的理想数据,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有效地提高了生活水平。
   秩序同治益万家。良好的社会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社会秩序作保障。大堰垱镇人把“同治”落实到社会秩序上,着重抓了以下工作:整治卫生秩序,全天候保持环境清洁;整治经营秩序,严禁出店经营;整治交通秩序,坚持车辆行止有规;落实门面“四包”责任制,保持良好市容;拆除违章设施,确保市面整洁规范健康;加强烟花爆竹管理,杜绝事故控制污染、浪费;保护公益设施,严格奖罚制度;强化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
   为了社会秩序治理到位,镇党政一把手带头统一布置指挥,其他领导分工定岗定责,组织公安、司法、交警、卫生、城建、城管、国土、村治安等相关部门及其职能人员,联合执法行动,镇村社会环境“乱”“脏”“差”的问题,很好得到治理,打架闹事、黄赌毒的违法行为,很快得到根治。如今的大堰垱镇,可谓政通人和,平安稳定。
   道德同治尚文明。镇村同治落实到思想道德建设上,就是要倡文明、树新风,提高城乡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在这方面,他们全面开展了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和“道德模范”的活动,重点开展了“五进农家”的活动。“五进农家”即政策法规进农家,让镇村人民懂政策法规,守政策法规,用政策法规保护自己;道德风尚进农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美德,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环境卫生进农家,启动镇村清洁工程,优化生活环境;文化娱乐进农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套;致富本领进农家,培训农民的生产技能,做到“一村一品”、“一人一技”。他们以点带面,把青云村、联富村作试点,积累经验,树立榜样,逐步向全镇推广。
   由于活动开展有力,工作到位,镇村道德文明风尚蔚然。涌现出了230户“五好文明”家庭,10名“道德模范”,100多名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文明经营户。还涌现出20个助贫扶困“献爱心”典型,助贫扶贫资金达20万元,其中五星纸品厂老板杨波东,一次性赞助2名高考中榜贫困学子1万元。这些先进典型的形象,竖碑在大堰垱镇人的心中,成为引领和影响社会风尚的“酵母”和“催化剂”。
   文化同治纯心灵。大堰垱镇党政一班人认为,关心百姓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是镇村同治不可忽视的要点。因此他们在抓镇村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也下大力抓了精神、文化生活的打造。系统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电视进万家工程,等等。积极支持农村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力开发和改造传统文化,让渔鼓、大鼓、三棒鼓、快板、狮子、龙灯、竹马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艺术披上新时代的盛装,闪烁多彩的华光。开展文化生活建设以来,全镇涌现了各类艺人900多名,其中国家级曲艺协会会员1名,省级曲艺协会会员5名。涌现了10个茶社、12个舞龙舞狮、皮影戏等民俗文化表演队,有150多人参加表演;10个民间曲艺、歌舞表演队,有200多人参加表演。还有4个《农家书院》,一个藏书2万多册的镇级图书馆。镇村年创文化产值可达2000万元。当一曲《好媳妇》、《好婆婆》之类的“土产”典型故事,被大鼓、曲艺唱响在涔水河畔、垱市古镇的时候,人们无不愉悦、感动、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难怪在200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选民间文化典型时,大堰垱镇获得澧县第一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
   采访结束,日已中天。我们整理思路,领悟到一个启示:镇村同治,一个城乡互补比翼双飞的战略举措,一个社会整体共同发展繁荣的愿景。
  

共 40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新时代的农村建设中,如何才能切合实际地搞好村镇同步治理和建设,作者通过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作者用大量事实为依据,向我们展示了大堰垱镇,在探索镇村同治方面取得的成果。作者文笔生动,例举充分,论述分明,是十分出色的一篇纪实性作品。感谢赐稿梧桐文苑。【编辑:江南铁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诗词        2014-09-03 16:11:40
  江南塞北庆丰收,又是峥嵘一度秋。
   金桂花开香陌上,琼林雀跃唱枝头。
   乘风雁阵凌云起,发轫钢轮破浪遒。
   紫气千重迎晓日,任凭沧海纵横流。
   欣赏美文期待精彩呈现。
回复1 楼        文友:醉剑琴心        2014-09-03 16:49:17
  谢谢诗词好友诗评。琴心问好了!
2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09-03 16:18:01
  出色的纪实作品
回复2 楼        文友:醉剑琴心        2014-09-03 16:50:21
  谢谢铁鹰老师雅评鼓励。上坐!喝酒!
3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9-10 09:28:39
  本篇散文,作者运用多情细腻的语言,层层递进,对镇村同治纪实报道,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党的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广大基层,转变工作作风,务实奉献的精神。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