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大筐小篼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筐篼】解读“我很不赞成”(时评)

精品 【筐篼】解读“我很不赞成”(时评)


作者:蓬蒿老翁 秀才,2509.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47发表时间:2014-09-13 15:55:16

【筐篼】解读“我很不赞成”(时评) 据新华网9月9日报道:9月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首长在北师大针对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课本去掉一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我很不赞成。”
   在“不赞成”之前还加上了修饰的前缀词“很”,一则习近平总书记表明了自己非常关注课改一事;二则也强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反对态度;三则站在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为“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文中去掉”是“去中国化”,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极大损害,是很悲哀的。
   近期,不断传出课改的新闻,课改到底改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关键而且极为重要的问题,在当今的高考教育机制下,任何一次课改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为这会涉及到数百万乃至上亿学生,不能不慎重。
   而教育是涉及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重要事业,在中国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之际,教育本身同样面临着改革,然而,如何改才能符合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需要呢?这不仅是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摆在中国政府以及中国家庭面前的重大课题,不得不慎重。
   2014年8月28日,当人们发现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除了全部经典古诗和部分散文之后,立刻引起了关注,在关注的同时,纷纷指责教育部门这是乱改革,并被指为这是典型的功利性教育。
   前有中学课本大量删除鲁迅的杂文和小说,今有小学课本剔除古代经典诗词散文,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没有经过时间沉淀的文章,笔者和其他人一样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部门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
   高举着教育改革、课堂改革和为孩子学习减负的旗帜,干的却是将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沉淀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给减掉了,将蕴含中华民族血脉的仁义礼智信给去掉了,笔者不禁要问:这样是教育改革吗?这样的改革难道不是在毁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文化瑰宝吗?习近平总书记那毫不掩饰的“我很不赞成”并将这定为“去中国化”的态度,可以说,不仅表达了他个人的愤怒,也喊出了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心声。
   不可否认,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改革确实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了,并且迫在眉睫。对课程的重新设置,对教材的重新修订、补充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除了慎重之外,我们还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这种改革除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外,还应该达到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目标,“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将代表中华文化的精华古典诗词、散文以及富有批判性、战斗性、正义性的鲁迅杂文删除,又如何能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呢?
   当然,也必须承认由于教育理论(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观点的不同,在课改的过程中,选择的课程内容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认为教育重在发展儿童心智,那么课程教材的选择就会偏重于古典诗词、散文和数学难题;倘若认为教育应重在给予儿童实用知识,课程教材的选择就会偏重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侧重于哪一个方面,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弘扬人类文明和道德正义是必须的。俗话说:一个连人都做不好的,事情肯定也做不好。而教育的首要职责是传道,也就是传给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我们提倡教育改革,也赞成教育改革,但是教育改革须有具体明确的规划、目标和方案,同时须立足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遵循教育科学规律,才能付诸实施,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社会要创新要发展,文化也要创新要发展,可是发展并不是否定传统,否定精华,扬弃就是要剔除糟粕,汲取精华。是的,我们需要给孩子灌输自然知识、安全知识、科学知识,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文学、艺术、美学、道德、信仰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让孩子成为一个爱国、爱民族、爱生活、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的合格公民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国家和家庭的要求。
   教育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学什么样的课程和内容,必须设立一定的程序,并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然后经过全国人大会议以立法的形式决定下来,而不是由所谓的专家或者教育局(教委)等几个人拍脑袋决定。
   在教师节这天,在中国培养教师的最高学府——北师大,中国的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很不赞成”表达自己了对于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态度,或许其中夹杂着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的热爱情结,但更多是表达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焦虑与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很不赞成”和判定这种行为是“去中国化”的态度可以说是向那些不尊重、不敬畏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敲响了警钟,意味深长。相信那种让课本今天“去”那个,明天“去”这个的“去中国化”趋向会得到遏制,被去掉的古代经典诗词、散文和鲁迅那犀利的杂文、揭批社会丑恶的经典小说会重新回到课本上的。
   “去掉了经典文化,等于去掉了文化的魂,也等于去掉了民族的根。”但愿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很不赞成”能够让那些所谓的课改权威惊醒和明白,我们应该重新捡起丢掉了的信念——中华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
  
   2014年9月10日于长沙市
  

共 21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杂文,针对教育改革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批判问题。通过习近平主席就小学语文课改中提到“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衍生出一个名词“去中国化”。这个名词的含义是指随着近现代中国的衰落,一度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或地区,为蜕除中华文化的至上正统地位,建立本地独特自主的国族认同、文化及语言的一种政治及社会运动。习近平主席反对“去中国化”,提到了觉得不能传承中国文化,而感到悲哀。改革固然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我们必须做到,“教给孩子文学、艺术、美学、道德、信仰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让孩子成为一个爱国、爱民族、爱生活、有正义感、有责任感,敢于担当的合格公民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国家和家庭的要求。”有文章表示“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选择道路;如何对待传统,就是如何对待明天。对“去中国化”的批判,事实上是对“全盘西化”的批判,是对“中国”的自觉与自信,也是对西方中心论的话语体系的挣脱与重建。从这个角度看,“去中国化”问题就远不是一本教材的增删可以涵盖。”其实,这篇杂文就从课改、教育的角度来诠释保留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更提出了方向与使命。此文,论证有力,文章朴实自然,很有指导意义。此文,推荐共赏!【编辑:叶墨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913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墨涵        2014-09-13 16:43:56
  问候老翁老师,墨涵实在不才,理解不到位,还望多多海涵!
( (
回复1 楼        文友:蓬蒿老翁        2014-09-13 21:54:26
  谢谢墨涵,辛苦你了,你的点评是很到位的。问好并祝秋安。
2 楼        文友:小愁        2014-09-13 17:01:25
  欣赏老前辈,向老前辈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蓬蒿老翁        2014-09-13 21:55:15
  谢谢。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问好。
3 楼        文友:古蒲        2014-09-13 19:21:25
  有板有眼。推荐赏读了。
我是您不经意间忘却的一个人,您是我无意之中想到的一个人。
回复3 楼        文友:蓬蒿老翁        2014-09-13 21:58:01
  谢谢鼓励和推荐。筐篼社团需要更多的文友支持,努力吧。
4 楼        文友:叶墨涵        2014-09-13 19:51:00
  嘿嘿,老师,恭喜精品哈。真的很喜欢这篇文章。
( (
回复4 楼        文友:蓬蒿老翁        2014-09-13 22:00:39
  谢谢。再一次感谢你的编审。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5 楼        文友:古蒲        2014-09-13 20:03:40
  祝贺精品!!!期待精彩继续!!!
我是您不经意间忘却的一个人,您是我无意之中想到的一个人。
回复5 楼        文友:蓬蒿老翁        2014-09-13 21:59:03
  谢谢。我会加油的。
6 楼        文友:燕语千千        2014-09-25 03:38:53
  现在电视上都在办中国汉字的听写节目,而课本却如此的去,老师的文字一阵见血,直指当下下的教育弊端。学习了!问好!
在文字的路上我就是自己的品牌,无需谁来作证。一切过往再见了,好与不好各自安好!
回复6 楼        文友:蓬蒿老翁        2014-09-25 11:25:30
  谢谢燕语千千的来访和共鸣。问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