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散文】家乡的古会

精品 【梧桐散文】家乡的古会


作者:铁笔浪人 童生,95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3发表时间:2014-09-14 18:43:43
摘要:老家的村子,在每年农历三月、四月的初六初七两天有集市。老家一带人把这种集市都叫做“会”,也就把赶集叫做赶会,或逛会。因为老家的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和四月,所以,老家的人就把这四天分两次进行的会分别称为:“三月会”、“四月会”。这种称呼就这样被村里人一代代人口传了下来。

老家的村子,在每年农历三月、四月的初六初七两天有集市。老家一带人把这种集市都叫做“会”,也就把赶集叫做赶会,或逛会。因为老家的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和四月,所以,老家的人就把这四天分两次进行的会分别称为:“三月会”、“四月会”。这种称呼就这样被村里人一代代人口传了下来。
   村子里的“三月会”“四月会”由来已久。根据村里的老人讲,这个会的历史几乎和村子同岁,有上百年的历史。村里的老人说,当年村子是方圆百十里内人口相对众多的大村,有好几百户人家,上千的人口。在战乱不定的年代实属于一个大村庄。当时村子北面连接外面世界的土路宽阔的可以并排跑马车,交通便利;村子南面紧挨渭河,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出产丰富,都是能打粮食的好地。村里的能人也不少:木匠、瓦匠、铁匠、鞋匠,生意人。会种庄稼,会养猪牛马羊等家畜的能人更是多见。有了这些条件,就吸引周围附近村庄的人们来村子里搞商品贸易,用钱买物,或以物换物。买的换的都是庄稼人过日子要用的东西。就这样慢慢自发地演化成会,直到现在。
   在我小时候,这“三月会”“四月会”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上的小学就在村里。遇到过会的日子,学校就停课放假,且没有作业。那几天,村子简直比过年还热闹。村里人的亲戚们对过会的日子都记得清楚。尽管春节刚过不久,但到了过会这天,这些外村的亲戚们又穿起过年的新衣,像一股股潮水,顺着村子周围的大路小路,汇聚到村口,又分别喜气洋洋地分开流进各自的亲戚家里,先报个到,再逛会。村里人是在过会的前一天就把家里屋里屋外又彻底地打扫一番,既是迎接自己的亲戚,也是迎接这个让人充满期待的会。
   “三月会”是村里人要为当年的日子准备东西的。不光村里人,就是外村来逛会的人也是这个打算。庄稼人不光是喜热闹,他们也时刻记着他们的日子,这是土地教给他们的思维,到哪都不会忘记。尽管春节也是刚过时间不长,但春节里的热闹却是没有卖东西的地方。寒冬腊月的季节,土地都在冬眠之中,人们只准备过年。到了“三月会”,冬天已经过去,春季的阳光已经融化了河面的冰,带着阳光温度的风吹醒了一地的麦苗,个个都挺直了身子。风也吹绿了满村光秃秃的树枝,土墙青瓦的房顶上也充满了生机。这些变化也就提示着村里人该为一年的日子准备东西了。
   一年里要用的东西,大都在这时办好。这个时候会上的东西比春节时还多,价钱还便宜,尤其是像孩子们的衣服。由于他们像现在地里的麦苗,不停的拔节,所以大人们在“三月会”里遇到合适的成衣,或者做衣服的布料,就给他们再多买一身。谁家里的孩子当年要准备结婚,那么床单、被面、枕头、衣服、新鞋、箱子、柜子、锅碗瓢盆等等的生活必需品,也都在会上置齐。谁家里放粮食的瓷缸瓦罐不够用了,也就在会上添上几个。谁家里种地的锄头、镰刀、铁犁、刨耙、铁叉等工具也不够用了,或坏了,或磨损的不好用了,想换把新的,都可以在会上添置好。比起村里人在春节里买东西,“三月会”是他们一年当中的采购旺季。
   庄稼人对未来的日子始终充满美好的向往和期待。但他们也知道好日子的到来,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这就是精细的打算和投入。猪圈是不能闲着不养猪的。一年喂养一头甚至两头大肥猪是庄稼人一年日子到头厚实富足的标志。所以,“三月会”的家畜交易场所很是繁荣。那是在村子北头,进村大路旁边的一大块晾麦场上。刚出生的小猪仔在竹筐里不停的动着,哼哼的叫着。也有半大的猪被绳拴住一条后腿,绳的另一头绑在一棵树上。它想跑却挣不脱,就索性卧在地上边哼哼边晒着太阳睡觉。它们都会被新的主人买去,给它安一个新家。这个新家就是已经起过上年的猪粪,又撒了一层新土的猪圈。就连青石的猪食槽,新主人都给刷过了几遍,底下用砖又垫了个稳当。新主人对它们都是很器重的。当然,在这个交易牲畜的地方,还有马、牛、骡子、驴、羊。它们都和庄稼人的日子兴衰有着直接的联系。
   孩子们的眼里可没有这么多的事情。爱热闹更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会在过会的第一天,走出家门,从会的北头走到南头,或者从南头走到北头,中间还要走到分叉的摆着货摊的街道里面去,从会的角角落落,先把会的布局查看一番。有他们感兴趣的,他们就站在摊位前多看一些。到了第二天,他们就直奔他们感兴趣的地方。这些孩子往往也成了外村人的导游,什么地方买什么东西,心里蛮清楚。
   会的布局在我的印象里,基本是不变的。会上交易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村子的中部地带,从北头到南头。在村子的北头主要是牲畜和劳动工具交易场所。木制的劳动工具有架子车、木梯、木锨、木耙。还有竹子编的背篓、框子,做家具的木板等,还有装粮食用的粗瓷青缸大瓮,烧制成大小不一的瓦罐。也有铁制的锄头,栓牲畜的铁链,和盖房木梁上用的一些五金等。这些商品大都体型较大,或分量较重,几乎都是外村的人拉过来卖,所以放在一进村口的大路旁边交易是最方便,也是最合理的。挨着这块交易场所,再朝南,主要就是卖茶水的摊子和买各种小吃的摊子。然后再朝南朝里,各种各样的摊点一个挨着一个。摊点上方圆的方的各种面料做成的遮阳伞,或拉起来的遮阳布,连接成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长龙。长龙中间就是流动着潮水般的人群。
   牲畜交易场所是会的一个主要场所。这里的人主要都是庄稼汉。他们物色自己想要的牲畜,但不会是看上就马上掏钱就买。庄稼人也有着他们的精细和精明。这也是土地教给他们的思维。像算日子就要精确到天。早一天或晚一天,收获地里庄稼的分量是大不一样的。
   他们到了地方,先要把整个拉到场里的牲畜看一遍,同时和每一位卖主关于牲畜的话题聊上一番。聊牲畜的年龄、体型、毛色、牙口、性别,甚至是牲畜的上一代情况。但买家最后就是不说我要买的话。这实际先是个调查的过程,是很费精力和时间的。在调查的同时,阳光里的空气搅和着牲畜们的混合味道,使这些庄稼汉们在调查完后,就都坐在了茶水摊里的条凳上,让老板煮一壶茶,解渴提神。
   茶摊的摊主是个精干的老头,一身黑布褂子,腰间围着一条蓝布围裙,嘴里叼着两寸长的黄铜烟锅。一只手拉动着一只小风箱,另一只手招呼人坐。风箱连接着一个泥糊的土炉,炉上放一把被烟熏黑的茶壶。另外几把同样的茶壶和几摞子茶碗放在风箱一边的矮桌上。在这些东西的另一边,支着两张一尺来高的大方桌,黑漆的桌面擦的光亮,四周再配上黑色的条凳,十几个人坐的满满当当。大家的头顶是一块拉起绑好被固定的蓝布,刚好罩住了摊子。蓝布遮住了太阳,但遮不住风。庄稼汉们在舒适的风中谈论着各种话题。在这谈论的过程中,土炉上的茶壶很快就冒出嘶嘶的热气。老头起身,一手提壶,一手捏着一沓粗磁茶碗,摆在刚要茶的人面前,煮好的茶从尖尖的壶嘴流淌出来,茶香马上就钻进了人的鼻子。喝茶的人相互继续闲聊着。但几乎不谈他们刚才的调查情况,谈着和刚才的调查情况以外话题,从庄稼说到娃,从村里的二杆子说到国家领导人。嘴上是闲谈这些,但他们的心里已经在这喝茶的功夫,决定了他们将要买的对象。喝完茶再过去一趟,基本就是定价格了。
   这一次再去牲畜交易场地,他们基本走的就是直线。
   到了跟前,他们会对卖家说:“场子里的货我都看过了,你的货就这个样子,你想卖就说个实价。”
   卖家说:“好我的哥呢,我不想卖,我那么远路拉来干什么?你说价吧,出多钱?差不多我就卖了。我都站了大半天,还没有吃中午饭呢。”
   “你看这个数行不行?”
   说着,买家用左手把头顶的草帽拿下来,盖到自己的右手上。卖家很快也把自己的一只手很默契地伸到草帽下面。两只手,十根指头,通过分别弯曲,伸展,排列组合,表达不同的数字。
   只听卖家突然喊道:“好我的哥呀,这咋能行呢?这个价我卖给你是糟蹋行情呢。”
   “啥糟蹋行情,再给你加点。”
   “那你是得再加点。”
   “你再看这个价行不?”
   说的同时,草帽下的两只手就像玩起了柔道。直到最后两只手都捏住不动,生意就成交了。他们最后握手的神态有点像电视上演的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握手,只不过领导人的手没有在草帽下面。
   旁边的人是永远看不到草帽下的两只手最后是什么形状捏在了一起。也正是这种看不到,才保证了交易的正常秩序。这就像学生的考试,不能偷看才能保证每个人的公平。这里的交易金额是会上交易最大的数字,不论从单笔还是从总量来看。所以,在这一块交易场区,除了茶摊,小吃摊,还有在地上押宝的掀花花牌的赌博摊点。尽管数量不多,但也足以刺激有些人的神经。口袋里有点钱,就想试一把手气。另外,还有一些小偷在这一块活动。当然,他们是不显山不漏水的。但他们也有失手的时候。我小时曾经在一次会上,就遇到一位手艺差的小偷被人发现,被愤怒的庄稼人追赶到一户人家的猪圈里,无路可逃,被抓住一顿饱打。那抓小偷的场面,可拍电影。
   紧挨着茶水摊点再往南,就是一溜卖小吃的摊点。有提前炸好的麻花,也有现场现炸的麻花。有凉皮、凉粉、熟肉、油饼、镜糕、油糕、锅盔、蒸馍、醪糟等等。男女老少,花花绿绿坐了一片。这个人刚从凳子上抬起屁股,跟前的人就马上坐下补上那个空缺。这一块卖吃食的地方,方便了跟前牲畜交易场那些还等着买主,又不能远离自己货物的卖主。他们几步路过来,要上几个油饼或者油糕,或者蒸馍夹肉,带回到自己的货物前,就解决了肚子饿的问题。这一块也是村子的入口处,前来逛会的人一进村子,首先就受到美食的迎接,心情肯定是高涨的,符合逛会的预期。
   再往里面走,摊点的布置就没有了细致的规律。地上摆了一摊卖铁制农具的,旁边可能就是卖布的,过去又可能是卖小百货的,接着又是卖吃货的。这些货主都来自周围的四面八方,都不认识。谁来得早,谁占个平地方,好地方。谁来晚了,有个空隙就把摊子支起来就行。但人挤人的人流量,是位置不好的摊点,也有着让摊主满意的交易额。
   这些各种各样,卖着吃的用的摊点,还夹杂着一些杂耍类,服务类的摊点(像摇会说书的,理发照相的,卖狗皮膏药配眼镜的等),总共占据了村子里三分之一空地的面积,从一进村子的北头,一直扯到村子南头。村子东侧和西侧,在那两天是空的,除了看家护院和招待亲戚休息的人。
   “三月会”是隆重的。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隔一月,到了“四月会”,情况又发生了少许变化。
   “四月会”时,地里的麦子已经长到不会再长的高度,麦穗已经熟浆。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收获季节即将到来。尽管“四月会”展销的内容和“三月会”相差无几,但庄稼人的神情却和“三月会”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即将到来的收获季节,使他们的心思都放在了地里的庄稼上。他们必须赶到“四月会”之前,查看家里还缺少什么与收割庄稼有关的工具。要是还缺少什么,就要在“四月会”里抓紧办齐。毕竟只有两天会期,眨眼就过。所以,“四月会”里还要准备东西的庄稼人,逛会的步伐是匆匆的,眼神是专一的。只有提前把什么都准备好的人,就把“四月会”当成忙碌前,对自己的一种类似城里人的休假和放松,只为即将而来的收获季节贮备“龙口夺食”时需要的力气。
   “三月会”是对一年物质的贮备,“四月会”是对一年中最重要精神力量的贮备。这两次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在我在老家成长的岁月里,逐渐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新世纪,国家改革的步伐加快。当初南海边刮起的那股春风,也早已经吹到了我老家的地方。街面上物质的丰富,已经淡化了村里人对会上展销商品的热情;政府的城镇化进程,使村里的土地不断减少,也大大影响了会上牲畜的交易额和农具摊点的数量;交通和媒体的发达,使村里人时尚的眼光不再对会上的服装过于青睐;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使人们对会上的小吃也充满了谨慎;那些玩小把戏的,卖狗皮膏药的也被万能的互联网赶的不见踪影。这一切变化使现在的会和过去的会有了很大的不同。据说,现在村里的小学在过会时也不再放假;村里人在过会时和不过会时,卫生也是一样,也不再专门打扫;远处的亲戚没有重要的事情,在那几天也就不会再来,因为春节里刚走完亲戚都见过了面。
   这种变化究竟是好还是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过,不论怎样看也没有实际意义。只有现实才总是有意义的。现实社会总是向前发展,而且这种发展也不是按照哪一个人的想法和要求去进行,总充满着变数。面对不断变化的现状,对过去的怀念只能埋在心底。重要的是,只有适应眼前不断的新变化,一切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共 502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过去,在农村里面,会是一个热闹非凡、充满喜庆的日子,作者对那段时光十分地怀念。每逢会的日子,小孩子停课放假,亲戚之间互相往来,人们可以买到便宜的货物,品尝各种各样的美食,也可以拿着自家的东西到会上卖,生意十分兴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改变了,再次逢会的时候,人们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情,昔日的热闹场景一去不复返。对此,作者虽感到无限惋惜,却并不沉溺于过去,而是把对过去的怀念埋在心底,努力适应眼前的不断变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主题积极向上,能够给人启迪。感谢赐稿梧桐!推荐共享!【编辑:黑木崖】【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9143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黑木崖        2014-09-14 18:46:52
  欣赏老师朴实的文字,感谢赐稿梧桐,期待更多佳作!
我只想做泰山巅峰的一块石头!
2 楼        文友:诗词        2014-09-14 21:21:45
  恭喜老师摘精,欣赏精品佳作,千古文章意为高,通过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家乡的古会流传下来的喜庆日子。期待老师更多佳作呈现。
回复2 楼        文友:铁笔浪人        2014-09-14 22:37:29
  谢谢你的鼓励和编辑的工作。也是【梧桐】宝地给我了灵感。
3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9-15 11:03:36
  祝贺铁笔先生喜摘一精,恭喜、恭喜。问好,祝创作愉快!
回复3 楼        文友:铁笔浪人        2014-09-15 11:27:03
  谢谢鼓励。【梧桐】带来的灵感和好运。
4 楼        文友:九井居士        2014-09-16 07:00:13
  看到了您给我的留言,我想告诉您,我们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们经营的是一个精神家园,要用心去呵护。
走进柳湖,走进生活,沉浸在梦境之中。恬淡安静,关注民生,品味社会,让灵感插上翅膀。
回复4 楼        文友:铁笔浪人        2014-09-16 08:50:04
  谢谢,看来我没有呵护。这才是真正的文章。我自己的缺点自己也知道了,爱说实话。放到文革,早就完蛋了。呵呵。以文友的名字,希望大家都快乐。
5 楼        文友:沣河石子        2014-09-16 09:06:57
  “会”曾经是美好的期待
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会长、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