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随笔】东吴与南京

编辑推荐 【雀巢随笔】东吴与南京


作者:大慰 童生,963.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82发表时间:2014-09-19 00:31:46
摘要:东吴选择了南京,东吴文化选择了南京。南京的历史地位自东吴始。

初春时节,南京东郊的梅花山上万梅齐放,千香共涌,花团似锦,游人如织。
   赏梅之余,也有人顺道去山脚下看看孙权墓。与相隔不远的明孝陵、中山陵相比,孙权墓不但知名度小,规制也不能同日而语。我看过的孙权墓是一个小土堆,现在人做了个石像伫在土堆前面,像前横一石碑,碑上刻“东吴大帝”四个魏碑体大字。苑墙浅浅,枯草凄凄。人们实在不好意思将其称之为陵。
   据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孙权墓”是后人根据史书推测出来的。至于那个小土堆下面是否真的躺着“东吴大帝”,只能说姑且算是。
   就这个姑且算是的孙权墓,我们今天能看到它还得感谢与其相对而居的那座陵墓的主人——朱元璋。当年朱元璋为自己选定陵址时,管事的提议:孙权墓在前面,是否将其迁走?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给我把门吧。
   于是,孙权才没有被强制拆迁。
   在南京的所有帝王陵墓中,孙权墓无疑是资格最老的。南京将近一千八百年的建都史就是从孙权还都建业开始的;南京的“六朝古都”之称也是东吴领衔的;一千多年里,南京拥有长江下游政治、文化中心之地位,孙权应当首功。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在雨花台下建了南京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史称越城。南京的建城史自此始。一百多年后,楚王又在南京的清凉山上建了金陵邑。金陵就是埋金子的地方,很好听,南京人一直到现在还喜欢把自己的城市称为金陵。秦朝统一后,金陵被改为秣陵。秦始皇把埋金子的地方变成了自己堆草料的地方,不好听。但是,秣陵这个名字用了秦汉两朝四百多年,南京人只好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个名字。当然,南京历史上曾经用过几十个名字,至今很多也都保留着,这也算南京的一个特色。
   直到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之时,南京这座城的发展一直很慢,顶多就是江东地区一个小小县城。公元208年,诸葛亮先生来江东策划“赤壁之战”,路过秣陵时,这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风水大师在石头城上说了一句话:“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这句名人名言太有名了,后来一千多年南京的兴衰沉浮估计均于此话有关。
   211年,孙权将东吴政权中心迁至金陵并改名建业,以图建功立业。229年又自武昌还都并称帝于此,南京城才开始迈上了一个大发展的历程。很快,南京就将苏州、绍兴这些更古老的城抛在了后面,一举奠定了自己江南第一大都的地位。
   说孙权在南京城的发展史上功居首位其实并不准确。孙权本人当初是要把东吴首都定在武昌的,企图与蜀汉一争高下,统一南方。无奈江东士族们坚决反对,不得已还都建业。南京城历史地位的形成应该说是文化的功劳。
   东汉期间,中国社会发展出一种士族文化。三国时,大姓名士已然成了社会上最有力量的政治势力。东吴政权就几乎是靠江东的张、朱、顾、陆四大士族支撑着。江东士族的根基皆在吴郡。东吴也是以吴文化为基础的政权。吴文化能够容忍的东吴首都西北端就是南京,再往西或再往北都是“出界”了。直到今天,人们也只能容忍广义的吴文化以南京为其西北端。
   吴郡豪门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势力范围,也不愿将大把银子逆江而上送到遥远的武昌去供养皇宫。当时的南京曾流传过这样的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孙权4月在武昌称帝,当年9月就被逼着还都建业了。后来,吴后主孙皓又要迁都武昌,因同样原因被迫放弃。
   280年,晋灭东吴。南京历史上第一个都城史结束了,历时五十一年。东吴灭亡之前,南京无疑是个江南的城。作为江南政权政治中心的都城当然也代表着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究竟何如?
   土沃物丰、水网纵横、稻鱼并重、士民殷富,这是江南文化的基础。至于人民,中国人倒是历来不惧迁徙。孙氏其实出身寒微,权父孙坚却诈称自己是孙武的后代。这一方面反应了士族文化的强大影响力,身居王位也不得不为自己找寻个显赫出身。另一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人不惧迁徙的例子。孙武是齐国人,18岁离开故土来到吴国。孙武毕生的辉煌事业是在吴国创造的,死了都葬在吴国。以至有后人称“吴人孙武”。
   追溯至上古,“泰伯封吴,子孙以国为姓”,所谓“周、吴一家”。中国人的迁徙有泰伯、孙武之辈为图施展抱负之因,更有战乱及贫困之由。相对来说,中国历史上的战乱和灾荒北方多于南方。自东汉末年,北方大量知识分子、商贾、工匠和黎民百姓就开始纷纷南迁。他们带来了人力和先进的生产力,更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南方的富庶和安定也让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自东吴始,中国经济开始明显南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论祖先来自河南或山东,在吴郡发展起来的豪门大阀和百姓人家都更加安土重迁了。有人说,吴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上古‘尚武’,中古‘崇文’到‘崇教’,后代‘崇经’”。这不能不说是水土教化的结果。“若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相比“刘皇叔”手下那些英雄好汉,东吴的文臣武将们更加风流倜傥。战场厮杀、琴棋书画、美人佳肴,一概不误。比之曹魏,文章之成就、政治之雄心,东吴又显然不及。这也是当时东吴的文化特点。直到今天,还有人这样评价南京人:有古风,有古韵,没有古胸怀。
   南京的地理位置令其在吴文化中处于“出一分过了,入一分不足”的地位。在我看来,当年东吴政权若坐守苏州、绍兴一带(这也是狭义吴文化的核心地区),那东吴能否在当时的中国“三分天下有其一”尚且难说。若真将都城迁至武昌,恐怕东吴又不能坚持到三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了。很有意思。
   东吴选择了南京,东吴文化选择了南京。南京的历史地位自东吴始。

共 22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虽不长,但史料确是相当丰富,读罢,对南京,对吴文化甚至对江南文化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谓是很好的一篇“史学概论”了。作者从孙权如今看来有些寒酸的墓说起,些微调侃的语气,整篇又不失凝练,将南京这座古城的历史由来,东吴建都的前后始末,士族文化和迁徙融合对此地的影响,都纳入其中。虽写的是历史,读来却毫不生涩,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文章不仅看出来作者的下笔之老辣,也看出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和熟悉。读完,长了知识学问,也感佩于作者字里行间的游刃有余。 推荐阅读。 编辑:暮云开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苏庸平        2014-09-19 06:34:51
  在你的文章里看到了史料里见不到的东西,我以前总以为,越王勾践所建的越城在浙江绍兴,原来是在南京。就南京为六朝古都而言,是中国所有的都城都是无法相比的的,它不仅是明代以前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国文化值得骄傲的一块圣地。秦淮河、夫子庙那浓厚的文化氛围,香郁益远。传说,介石先生在去东南小岛时还从南京带走了一些具有政治、历史文化灯人文价值的文物,不知道那都是些什么,也许只有在台湾岛才能看见吧。看你的文章,能补充一些人文知识。
用一颗真诚的心交天下真诚的朋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回复1 楼        文友:大慰        2014-09-19 08:30:45
  我想表达的是,南京这个地方自古属于吴地。越灭吴、楚灭越,这是南京在前秦史中的隶属变迁。越、楚文化的中心都离南京较远,时间也不是太长,应该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影响不大。南京这个地方应该一直属于吴文化。
   越灭吴的次年,勾践派范蠡来到雨花台下建了个城。范蠡没给那座城命名,“越城”是后人给起的,因为是越国建的。也有叫“冶城”的,因为那座城是用来冶炼青铜的。虽然没有命名,南京人却将那当成了自己城市的起始。所以这个没名的小城对南京很重要。
   老兄的评论提醒了我。既然不是写史学论文,没必要为了凑字数将历史问题写得太细。我们不是史学家,历史知识有限。也许中国历史上真有个“越城”,我这样写确实易产生误会。
   谢谢提醒!
2 楼        文友:闲妹        2014-09-19 16:27:01
  作者历史了解相当全面,从中学习了不少东西,有历史的也有写作的。学习了。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2 楼        文友:大慰        2014-09-19 17:15:46
  谢谢闲妹评论!我是土生土长南京人,对南京多一些关心应该算正常。怎么敢说“对历史了解相当全面”?多一些关心也只能算是知点皮毛。平时喜欢瞎想,一些问题总希望从历史发展中找到答案。毕竟不是学历史的,答案找得对不对很难说。
   宁波是个好地方。希望读到闲妹写宁波的文章。
3 楼        文友:石佛        2014-09-20 08:48:48
  又到了桂花飘香的季节,问候南京问候朋友
日月如梭
回复3 楼        文友:大慰        2014-09-20 10:06:00
  是啊,这个季节,傍晚时分,来到南京东郊,坐在紫霞湖畔。那满天满地的桂香扑鼻而来,躲都躲不开。
4 楼        文友:曲新同        2014-09-20 17:55:59
  读诗多识于草木虫鱼鸟兽之名,读大慰多知道点南京历史之典。
风雨路,人间爱,江山情! 这妩媚,这崎岖,这葱茏, 都是我的风景!
回复4 楼        文友:大慰        2014-09-20 18:16:49
  谢谢曲兄来读!且不吝留下妙评。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