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江南】远去的古屋(小说)

精品 【江南】远去的古屋(小说)


作者:高山雪 布衣,429.1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65发表时间:2014-09-20 21:24:54
摘要:一个爆炸性新闻让不大的凌海县城开了锅:有人推倒了明清一条街的几间古屋,在原址建起了新房。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小城人都知道,明清一条街可是这个县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这个县城悠久历史的见证。上上下下都眼珠般的盯着它呢,怎么就敢有人拆了那里的房屋,又怎么会建起了新房?这新闻一经爆出,便以极快的速度膨胀发酵。有人说那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大胆莽汉已被警察带走,破坏文物罪可大了,那家伙判个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也不一定。还有人说警察已在明清一条街驻守,怕再有类似事件发生。要是再出一件这样的事,说不定县委书记县长的乌纱帽都得丢。人们的论说就不免引申开来,甚至有的人开始埋怨起政府来,说出事了才都涌上来,早干嘛去了。特别是文物管理所的那些工作人员,都是吃干饭的,推倒古屋那么大的事他们愣没发觉,建新房那么大动静他们也不知道。等到木已成舟他们倒站出来了,封路抓人的,真不知道他们是咋想的,谁知道他们是纵容呢还是故意的。倒是那个拆古屋的莽汉这次可亏大了,白费劲破费了钱财不说,还摊了一场牢狱之灾。

【江南】远去的古屋(小说) 一个爆炸性新闻让不大的凌海县城开了锅:有人推倒了明清一条街的几间古屋,在原址建起了新房。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小城人都知道,明清一条街可是这个县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是这个县城悠久历史的见证。上上下下都眼珠般的盯着它呢,怎么就敢有人拆了那里的房屋,又怎么会建起了新房?这新闻一经爆出,便以极快的速度膨胀发酵。有人说那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大胆莽汉已被警察带走,破坏文物罪可大了,那家伙判个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也不一定。还有人说警察已在明清一条街驻守,怕再有类似事件发生。要是再出一件这样的事,说不定县委书记县长的乌纱帽都得丢。人们的论说就不免引申开来,甚至有的人开始埋怨起政府来,说出事了才都涌上来,早干嘛去了。特别是文物管理所的那些工作人员,都是吃干饭的,推倒古屋那么大的事他们愣没发觉,建新房那么大动静他们也不知道。等到木已成舟他们倒站出来了,封路抓人的,真不知道他们是咋想的,谁知道他们是纵容呢还是故意的。倒是那个拆古屋的莽汉这次可亏大了,白费劲破费了钱财不说,还摊了一场牢狱之灾。
   而在这场风波中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无疑是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柳子玉。作为这个县的文物管理部门的最高领导,柳子玉不仅要承受着来自群众的责难甚至谩骂,更要一遍遍的对来自各方领导的询问做出解释,摆出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认真倾听他们的训斥和教诲。按照上级文物管理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柳子玉被任命为平息这场风波的临时成立的工作组的副组长。组长由分管管文化的副县长担任。那么,很多具体工作都由柳子玉一人具体落实。写情况说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请专家组来评估这些损失等一些事宜把他忙得焦头烂额。总算一切都有了些眉目,柳子玉抽了个空档,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打了几个重要的电话。打完电话,他就给自己泡了一杯茶,以近日少有的淡定慢慢翻看着报纸。他在等几个重要的客人到来。
   海凌县,一个依山傍海的小县城。县城西面是海,东面是山,一条四季水波荡漾的大凌河穿城而过,把县城分成两半。县城虽然不大,历史却很久远。城里有明清时期建造的如今依然完好的钟鼓楼,甚至还有一条街是一式的青砖碧瓦的明清时期建造的房屋,虽然房屋已经老旧不堪,木制门窗朽坏,屋面上青瓦间青草丛生,但是,很多房子里还住着人家呢。住户们在这光线暗淡空间狭小,到处都充满了老旧气息的房子里生活着,盼望有一天城市改造的光辉能照到这里,推倒旧屋,建起高楼大厦,再也不用一家人拥挤在这冬天寒冷,夏日闷热的房子里了。可是一年年过去了,城建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这条古老的街道依然如故,丝毫没有动迁改造的迹象。老屋的住户们终于按捺不住了,团结起来去政府上访。但是去了几次,都被政府工作人员好言劝回,理由只有一个:在如今寸土寸金的城市改造中,政府是早就考虑到要改造老街的了,动迁费用小,还可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的现代化品味。但是不行啊,有法律管着呢,那些房屋虽然老旧、破败,但是这些房屋却是明清建筑,是文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保护级别是省级。没有上级的批文,任你怎么想,谁也是不敢动那些老屋的一砖一瓦的。上访的去了政府几次,人家都这样答复,想想人家说的实在也是有道理,无奈,只得回到祖宗留下来的老屋里继续生活着,看着几近摇摇欲坠的老屋,无奈地望屋兴叹。作为古城的文物管理者,文管所所长柳子玉是深知这些纠葛的,却也是苦无解决良策。如今发生的拆古屋建新房的风波把他推到了前台,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如果这件事处理不好,这担子会把自己压翻,从此再也站不起来。倒霉的还有那个被押在看守所里的莽汉子老董。因此,柳子玉对将要到来的几个客人是充满了期望的。
   办公室门被敲响,柳子玉起身打开房门,把两男一女三个客人让进了屋里。三人中年长者是县文化馆馆长张明达,两个年轻男女是市报社的两位记者李凤敏和张宇。俩位记者曾是张明达馆长的学生,柳子玉正是知道他们之间的这层关系,所以自己虽然也和俩记者认识,但还是恳请老友张明达出面请了他俩从市里赶过来。三人被柳子玉让到沙发上坐下,柳子玉给他们都倒了茶水。文化馆张馆长喝了一口水说:你急着让我把他俩找来是不是为了明清一条街的事?他俩不是外人,有什么话你就说吧,看看他俩能不能帮上你。柳子玉收了脸上的笑容,面色变得越来越凝重。他不停地搓着双手,看看张馆长,再看看俩记者,半天没有说出话来。张馆长还要说什么,女记者李凤敏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她催促道:柳所长你有啥话就说,说出来大家一起商量,你这样闷着,都把咱大家闷出汗来了。那个叫张宇的记者也说:是啊,既然你信任咱,想说啥就说呗。柳所长呵呵轻笑了两声,起身拿起暖瓶给每个人面前的杯里都添上水,重新坐回到座位上,这才字斟句酌的说道:“张馆长和我同仁几十年了,自然不是外人。我有话就直说了。今天把二位请来,确实是有要事相托。事已至此,老朽不敢隐瞒,据实相告。所涉不宜外传之处,还望二位保密。”来的三个人忙频频点头,表示走出这屋,该说的会说,不该说的一定会信守承诺的。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柳所长一开口就语出惊人:“其实,那个莽撞大胆的董洪亮刚开始拆房我就知道。”柳所长这话一说,不仅李凤敏俩人颇感意外,就连沉稳的张馆长都面现诧异。柳所长完全不去在意三人的神情,不紧不慢的继续往下说:“你们心里肯定会有很多疑问,会想我既然知道为什么不早点去制止他,为什么等他新房盖起来才对他发难,甚至还会想我是故意这样晚点发难,好让他的损失再大点。反正我知道你们心里想的很多,可能会想到我这么做也是在犯罪。但是不管你们在想什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各位,当初董洪亮拆房我是知道的,现在的这个结果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以后的事情怎样发展,却不是我一人能掌控的了,还要仰仗各位搭把手,多帮帮我,要不那个莽汉子董洪亮可真的要在牢里呆上一阵子的。说不定我也得去陪他。”他的一席话更是说得三人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李凤敏刚要开口问啥,被张馆长轻轻摆手拦住了。柳所长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茶杯接着开始了诉说。
   原来,作为古城文物的管理者,柳所长为保护古城的文物几乎耗尽了所有的心血。从二十三岁师专毕业分到文管所,他就再也没离开过这个岗位,从普通管理员做起,一直到所长,他的足迹踏遍了凌海县各个文物场所的每个角落。开始,他手里拿着本和笔,把每个景点里的文物现状、历史、出处,都认真记录下来,拍上照片,仔细备档存放。后来,本子和笔都不用拿了,因为城里城外的每一处文物他都了如指掌,甚至那年哪件文物多了个刀痕,那个建筑少了块砖角,他都知道的一清二楚。他爱那些记录着小城悠久历史的文物,在它们身上,他似乎又看到了战争的狼烟、素朴的民风、和风云激荡的岁月变革。他用几近一生的岁月来解读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同时,他还在做着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保护、修缮这些文物,让它们更好、更久、更完整的留在现代文明岁月里,让更多的人领略、感受它们的独特魅力。能自己做的,他就和所里同事自己做,自己不能做的,特别是修缮资金,他们就去和县里争取,县里资金紧张,不给拨款,他就厚着脸皮去相熟的单位化缘,弄到钱了,给石头搭棚,给佛像描彩,给老屋添砖加瓦。饶是如此,他还是眼看着一件件文物、古建筑在日益破败。他在感叹岁月无情的同时,也在抱怨政府对文物的不重视,人力和资金的双重短缺,严重地制约了对文物应有的保护和修缮。他奔走呼喊了几遭,也眼见了县里领导的难处,知道县里财政连吃饭财政都算不上,书记、县长为了全县公职人员的工资弄得焦头烂额,千方百计筹钱保公职人员开资,哪还有余钱给他,他也就泄了气,不再向县里伸手要钱,自己能化来多少缘就办多少事。眼见着越来越多的文物在破损、衰败,他的心里是疼的,可是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老了,真的没有太多气力和精力再为它们做些什么了。
   在海陵县,对于明清一条街古屋的了解,除了那里的住户,就是柳子玉了。那些住着现代人群的古屋,一直是他心里的一个结儿。古屋日久年深,日渐破败,幸亏有那里的住户在维护。可是那些住户又会不可避免的对古屋的结构进行着破坏。尽管有严格的管理条款限制,住户们也基本都能维持着古屋的原貌不变,但是古屋的很多地方已经掺揉了很多现代的东西,使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显得不伦不类。同时,生活在古屋里人们的难处和无奈他也是十分了解的。在外人眼里,明清一条街的那些房屋,是有着年代久远的历史的,因为这,那些房屋被打上了“文物”的烙印。这烙印一打就给这些房屋加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保险:原来的老住户住可以,却没有改建的权利。甚至想修缮房屋,也得报有关部门批,没有批复手续,任何人一砖一瓦都是不能动的。多少年来,住在这些老屋的住户们,就世世代代在这加了保险的房屋里生活着,屋子漏了,想挂茬新瓦,得去报批,手续啥时候下来你再换,要不就得任屋顶露着,漏的厉害了,在屋里顶棚挂块塑料接雨水。门窗腐朽不能开关了,想换,也得报批,批不下来,窗上糊块塑料遮风挡雨。这些倒还可以忍受。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房屋低矮狭窄,又是那种老式的木制格子窗,房里一年四季光线不好,昏暗混沌,大白天的想看会书,都得开灯。更要命的是,小屋里夏天热得要命,穿着短裤都能把人热得汗流浃背,到了晚上,积蓄了一个白天的热气久久不愿散去,任你是吹着电扇,不挨到半夜也是无法入睡的。冬天就更难熬了,灶间小火炉一刻也不敢熄火,要不真无法抵御从四下缝隙中透进来的彻骨寒气。烧着土火炉,危险就无时不在,由于房屋低矮,遇到雪天气压低的时候,火炉排烟不畅,常会有煤烟中毒的事件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老屋里的人都厌倦了在这里居住生活,他们梦想着能早一天住进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里,不必为下雨烦心,也不必为夏热冬寒而煎熬。可是,住在这里的住户大多是一些厂矿的工人,随着企业改革,工厂纷纷倒闭,这些工人们就都下岗闲在家里,为了生计,有人蹬起了三轮车拉客,有的人在街上租个摊位卖菜做起了小生意。混日子糊口尚勉强维持,哪有闲钱去买楼呢。只有期盼着政府啥时候发善心能把这块地方动迁了,也好换个居住环境。可是盼了一年又一年,动迁毫无动静,大家聚齐了去上访,也是于事无补,文物这个瓶颈,任谁是也不敢打破的。年复一年,古屋日久年深,日渐破败,也幸亏有那里的住户在维护。可是那些住户又会不可避免的对古屋的结构进行着破坏。
   面对着这样的境况,柳子玉在长期的思考下,他觉得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把那里的住户搬迁出去,即可以还古屋的清净,把它们规划起来集中管理,统一修缮,恢复古屋的原貌。又可以彻底把困在那里的住户们解救出来,岂不两全其美?有了这个想法,他就开始上下奔走,写报告、找领导。费尽周折,他还是被一个“钱”字给顶回来了。按照他的统计,那里的住户有46家,170多人,这么些人要从那里搬迁出来,不是三钱俩钱就能办到的,那是需要很大一笔资金的。按说,政府也不是对这事不上心。早有开发商看好了那里的地段,想搞房地产开发,如果开发了,住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是开发,又有文物法管着,县里也曾派人去省里文物管理部门探讨沟通过,但是任谁也是不敢出那一纸拆房的公文的。既然文件求不下来,这事就只好一直那么放着了。跑上跑下的柳子玉也只好偃旗息鼓,听之任之了。只是私下里,他对那条街的关注更密切了。随着时光的流逝,他觉得那些老屋更加破败了。突然有一天,他按照惯例转完明清一条街的时候,被老屋的破败触动了心怀,也实在为那里的住户尴尬境地担忧,他突然无奈的想到:与其这样苟延残喘的拖下去,不如这些老屋倒塌了才好呢。这个念头一冒出来,就把他自己吓了一跳:自己搞了一辈子的文物管理保护工作,如今怎么会有这个荒诞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想法呢?他就这么矛盾着,思索着,终于想明白了。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这样一个现实的道理,那就是古屋再古老,毕竟破败之势已是不可阻挡,而且从景观和文物鉴赏意义上来说,它们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存在的价值。它们的继续存在,带来了诸如城市建设、人们生存环境改变、文物保护管理的许多问题。而保护它们屹立不倒、哪怕是倒了也没人敢动的其实就是那纸法律条文。所以,不管怎样,只能任由它自生自灭,决不能允许某个人去毁坏它。这就是摆在许多关注明清一条街那些老屋面前的一道必选题。处心积虑对文物保护工作满腔赤城的柳所长,同时也是忧国忧民的,既然这些老屋必将倒塌,而且她们的存在价值远远无法和现代人的生存相比,那么怎就不能企盼它们早点倒塌,尽快退出历史的舞台呢?

共 1165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是一篇弘扬主旋律的小说,看完之后,是令人欣慰的,也因此想到了好事多磨这个词。凌海县爆出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竟然有人将明清一条街的古屋推到了,文管所的所长柳子玉竟然不知道,这真是一件冒天下大不韪的事情。那个莽汉董洪亮被抓了,弄不好,柳子玉也会有被抓的危险。作者以这样的开头,不但制造出了悬念,也更好的吸引着读者读下去,这个,也显然是作者布局的精妙之处。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写了柳子玉约见三为客人的过程。明清一条街的现状与董洪亮推房建房的过程始末也清晰地浮出水面。而此时,柳子玉的良苦用心和一心为民的高大形象也很自然的挺立在读者面前。接下来的事情虽然小有波澜,但也是在一众人等的努力下,逐渐向着柳子玉以及县上各位领导的意向靠拢。许多有心之人的共同努力,终于让这件让柳子玉头疼,甚至焦心的事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弘扬着主旋律与正能量。小说结构完整,情节合理,人物形象生动感人,布局与叙述手法的完美结合,让小说富有极高的鉴赏性,非常不错。欣赏,并倾情推荐。——责编:哪里天涯【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922003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4-09-20 21:27:15
  问好二哥,祝创作愉快!
哪里天涯
回复1 楼        文友:高山雪        2014-09-21 07:32:35
  辛苦大哥了,点评精准到位深刻,有时间咱们哥两喝一杯,大哥,早上好。
2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4-09-20 21:27:41
  二哥的小说,好看!
哪里天涯
回复2 楼        文友:高山雪        2014-09-21 07:33:02
  还请大哥指正。
3 楼        文友:哪里天涯        2014-09-20 21:29:30
  不多说了,闲了咱兄弟俩喝酒去。
哪里天涯
回复3 楼        文友:高山雪        2014-09-21 07:33:36
  好啊,我请客,咱们一定不醉不归,你看如何?
4 楼        文友:嫣然盼晨曦        2014-09-21 07:12:00
  二哥,正能量好多,好吧,正能量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确实是多多益善,再来点——
嫣然盼晨曦
回复4 楼        文友:高山雪        2014-09-21 07:34:03
  多谢妹子。
5 楼        文友:宿昔难梳        2014-09-22 18:01:23
  问好老师,恭喜获精
回复5 楼        文友:高山雪        2014-09-23 06:35:58
  老师之称,愧不敢当,多谢文友鼓励,祝秋安!
6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4-09-23 16:52:09
  嗨,偶又来了,上酒吧。这文发得太快,看不过来啊。还有,那红豆豆,结满了你的文集,看得偶眼红啊。
重庆霜儿
7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4-09-23 16:57:06
  大手笔!推倒的不仅是古屋,而是压在人们头脑中古老和守旧思想,为柳所长叫好。小人物见大世界,大手笔,大能量。赞!问好老师,希望再上新作!
重庆霜儿
8 楼        文友:彭城南方雪        2014-09-24 19:08:42
  又见朋友美文
且行且写,写多了,就会有收获。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