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散文】怀念母亲

编辑推荐 【梧桐散文】怀念母亲


作者:海涛天鹰 秀才,163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89发表时间:2014-09-22 17:32:59

离清明节越来越近了,对母亲的怀念也愈发强烈。虽然母亲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但是她清秀的面容依然那样清晰。
   母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上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在当时的那个社会,母亲和千千万万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一样,没有上学的机会,甚至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做主。她22岁那年,由父母包办,“续弦”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父亲,进门就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母亲心地善良,对父亲前妻所生的两个姐姐视为己出,百般呵护,疼爱有加。在以后的日子里,又有了姐姐、我和弟弟,一家人其乐融融,过着平淡恬适的生活。然而,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给我们这个温馨的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那时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由于他性格耿直,坚持原则,因此,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含恨离世,母亲经受不住这致命的打击,一病不起,六年后亦随父而去。从此我和弟弟相依为命,生活在困顿之中……
   虽然母亲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但是她性情刚烈,敢作敢为。她经常对我们说,做人要善良宽厚,要有正义,她说她一生中最敬佩的人就是她大哥。在日本人占领东北期间,哈尔滨曾发生过一起轰动全国的日本军用列车被炸事件。1932年4月,一列满载军火和日本军官的列车,在哈尔滨市郊城高子附近的丁家桥被颠覆,五节车厢掉到两丈多深的铁路桥下,剧烈的爆炸持续了好几个小时,一百多名日本兵被“火葬”。当时姥姥家就住在距离爆炸地点不到一公里的宋家屯,巨大的爆炸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人们,当得知是日本人的军列被炸,全村男女老少都逃离了这个小村,当时给人们传递这一消息的正是大舅。过了些日子看没有什么动静了,人们开始陆续返回村里,然而,没过几天大舅就被日本宪兵抓走了,从此渺无音讯,姥姥带着母亲天天去警察局和日本宪兵队打听消息,但都一无所获,有一次姥姥还被日本宪兵打得吐了血,打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去日本宪兵队找人了。后来听说大舅被送到平房“狼圈”了,她们又去那里找了几次,结果连大门都没让进就被赶了出来。大舅被抓走不长时间,大舅妈就疯了,没过多久就死了,扔下5岁的表姐由姥姥一家抚养,直到出嫁。解放以后才知道,所谓的“狼圈”就是日本人驻扎在平房区的731细菌部队,大舅是被怀疑参与了这次颠覆日军军列被日本人杀害了,连尸首都没有找到。
   解放战争时期,村里成立了妇女会,一边学习文化,一边为解放军战士做布鞋。母亲积极参与,还把她多年积攒的3块银元捐给了即将参军的亲属(我老姨父的弟弟),这位亲属临行前哭着对母亲说:“四姐,我永远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如果我能活着回来,这钱我一定还给你。”然而,他没能活着回来,在平津战役中,这位屡建战功的机枪手,牺牲在天津大王庄,亲人们盼回来的只有一张张立功喜报和一张烈士证明书。
   上世纪60年代初,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整个中国都处在饥饿之中,大批的关里难民逃荒来到相比之下日子好过一点儿的黑龙江。记得有一个非常炎热的中午,从村西头的土路上来了男女老少一大帮人,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一进村子便分散开来,挨家挨户地乞讨。来到我家的是一对年轻的夫妻,看样子也不过30岁,可是他们连背带抱的竟有四个小孩儿,最大的也不过六七岁,小的恐怕只有几个月大。他们站在我家的大门外,说着我听不太懂的关里话。母亲赶忙把他们让进了院子,拿来小板凳让他们坐下,并给他们打来洗脸水和凉开水。女人坐下来,撩起衣襟,把干瘪的乳头塞进怀中婴儿的嘴里,对母亲说,他们是山东沂水人,家乡遭了灾,听说东北的日子好过,就一路乞讨来到了这里,由于路途遥远加之水土不服,两个大一点的孩子都病了,连拉带吐,刚才在前面那个村一位好心的大娘,给孩子吃了点儿药,现在想找个地方让孩子们休息一下,恳请母亲行个方便。母亲毫不犹豫地把这一家人领到屋里并拿出被子让他们歇着,自己出去做饭。我好奇地看着女人腿上的大花裤子,还有她怀中的那个大脑袋小细脖的婴儿,不懂装懂地听着他们夫妻的对话。一会儿饭做好了,一锅黏糊糊的玉米面粥,还有早上蒸的“小叶芹”(一种野菜)馅的玉米面包子。这一家人饿极了,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
   天傍黑的时候,一家人要启程了,母亲把剩下的几个包子用纸包好,留给孩子们路上吃,还给他们灌了几瓶凉开水。夫妻俩千恩万谢,含着眼泪恋恋不舍地离去,母亲站在大门外,一直看着他们渐渐的远去……
   母亲的一生,可谓是操劳的一生、辛苦的一生。她把毕生的精力全都用于抚育子女、教育子女身上,她把我们培养成人了,可她却灯油耗尽,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母亲,清明来临之际,儿子祝福您和父亲在天堂快乐!
  
  

共 186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非常细腻朴实的一篇文章,在那个年代,一位坚强的少妇能够承担“别人”生养的孩子已经很不错了,更接着是“父亲”的离世,让原本就不顺畅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勤劳善良的“母亲”依靠自己的双手还接济比自己更贫苦的“逃荒者”和参加革命的亲人。她从骨子里最爱、最敬佩的人是“哥哥”,因为他真男儿,从而说明在“母亲”的心里面还是很清楚民族大义,并不像是那么没文化的人,只是无文而已,早已融化到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很好的文章,可惜篇幅较短。感谢赐稿梧桐,期待更多精彩呈现。【编辑:星月梦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星月梦阳        2014-09-22 17:35:15
  很好的表达了那一代人的生活气息和民族大义,以及为人处事的善良和真诚。
回复1 楼        文友:海涛天鹰        2014-09-27 17:31:39
  谢谢星月梦阳老师,编辑辛苦了,敬茶!问好,祝快乐!
2 楼        文友:诗词        2014-09-23 10:03:58
  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怀念母亲
   曾经数载此门中,笑貌炊烟映日红。
   瞑目飘然天国去,香烟依旧舞清风。
回复2 楼        文友:海涛天鹰        2014-09-27 17:43:28
  感谢诗词老师一直以来的热心关注及精彩赠言,谢谢!问好,祝快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