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缘春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缘】解读关东十八怪(散文)

精品 【文缘】解读关东十八怪(散文)


作者:王爽 举人,564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57发表时间:2014-09-28 10:09:04


   清朝末期,大批关里人迫于生计闯关东,垦荒种地,修建家园。由于东北的特殊气候和生态环境,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人文景观。于是有民俗专家经了解考察,总结出一些关东的“三大怪”“四大怪”“八大怪”等顺口溜,口口相传。
   小时候只知道东北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后来民俗专家又重新做了整理,系统地归纳出关东十八怪,把发生在昨天的关东民俗风情,尽可能详尽地突显出来。
   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早些年,家家的窗户都是分上下两节分开的。上一节在屋檐下,轻易碰不到,糊纸即可。下边是玻璃,可以透进阳光。记得电影《辽沈战役》中,林彪的指挥部就在这样的屋子里。把窗户纸糊在木制窗格子外面,在有风的天气里,风吹到窗户纸上,后边有窗户的木格子支撑,会更加结实。如果糊在窗格子里面,窗户格子兜风,就把没有什么支撑的窗户纸,紧靠糨糊粘贴不上很结实,极容易被风鼓给下来。为此,把窗户纸糊在窗户格子外边,就避免了让风把窗户纸刮掉。在寒冷的冬季,晚上室外常常在零下三四十度,窗户纸是旧棉花或旧棉布等化浆制作的,有保暖作用。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在里边上霜,有时候可能是厚厚的霜,但霜也会起到保温的作用。
   第二怪:草苫土房篱笆寨。过去乡下的民居住宅,是清一色的土坯垒墙,草苫房顶,几乎见不到一砖一瓦。苫房所用草一般都是稻草,我们屯子不种水稻的时候,就要到远处去买稻草,用车往回拉。也有自己在甸子上打的野草,虽经济但不耐用,最属上乘是耐腐烂的谷草。苫房是个手艺活儿,乡下各屯子里都有一两个苫房,谁家苫房就把他请去,他一边给大家分工,一边负责房檐、房稍、房脊的处理。东北的黑土质不宜修建围墙,住房和菜地只能用篱笆围起来,山区有条件的,用截成一人左右高的木头,将房前屋后围成一个院落,还有种植榆树墙的。但乡下大多是用秫秸,就是秫秸障子,春天钟菜园子之前架起来,秋天收拾完菜地就拆掉。不拆掉也不结实了,只好一年建一次。
   第三怪:烟囱贴在山墙外。烟囱和房子有一段距离,是典型的满族房屋特点。小时候对这种建烟囱的方法不理解,听大人讲,这样距离拉长,可以减少从烟囱里冒出的火星,也避免了刮风时火星引燃房草,对民宅的安全有一定的意义。后来又从书里得知,烟囱离开山墙,还可以保持烟火在土炕上的热度,尤其在冬季里,能够延缓热量的流失,起到为室内保暖的作用。建在墙外的烟囱,多为圆形,最下边的底座直径在两米左右,往上越来越细,收口处安装个烟囱嘴子,用黄土泥挂面。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特大号的瓶子。在一次民俗展上,我看过一种扇面形的坯模子,很惊奇有这样的东西。博物馆的馆长说,过去粮食所建粮囤,农家修烟囱,就是用它脱出来的坯。
   第四怪:除病驱邪萨满舞。萨满信仰源于满族民间,据说可以沟通人神两个世界,有非同一般的神秘色彩。萨满舞在我们家乡俗称跳大神,有法衣、法器、腰铃、神鼓,大神模拟各种动物姿态,以示神灵附体。大神和二神是一副褡裆,有点像现在的二人转,哼着神曲,有问有答。据学者们研究:萨满一词出自阿尔泰语系的通古斯语族,意是兴奋而狂舞的人。萨满跳大神,是萨满教的遗俗,其形式融说、歌、舞、乐于一身,其结构集民俗、宗教、艺术为一体,是一种宗教信仰,是一种民族文化,其中有些东西也作为一种民族艺术,被保留了下来。跳大神一度流行于乡间,“文革”期间被列为牛鬼蛇神,一度隐蔽起来,我并没有见过。曾听老辈人说,那大神跳起来,确实有些令人费解。
   第五怪:火盆上炕烤爷太。火盆曾是东北乡下冬天家庭取暖必备。把硬柴禾过火之后的碳火盛入火盆中,压实后放在炕上取暖,可持续一整天。火盆除了铜制、铁制的,大多是用黏土做成的,既经济适用,又保温效果好,俗称泥火盆。青壮年火力旺,很少需要烤火,火盆便让给长辈和孩子们。记得儿时我家只要有邻居过来串门,奶奶就把火盆里的火扒开,让人烤烤手。乡下的冬季都是一天吃两顿饭,我中午饿了时,奶奶就在火盆里埋两个土豆。过一阵儿,火盆里冒出来一股气儿。奶奶说,差不多了。我问熟了没有?奶奶说:“土豆姓刘,放屁就熟。”除了烧土豆,烧鸡蛋,烧冻豆包,还可以用小铁碗爆苞米花,用铁丝编的饽饽熥子烧玉米面大饼子……那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百褶皮鞋指的是满族人发明的牛皮靰鞡。早些年的乡下,冬天里很少见到棉皮鞋或大头鞋,常见的棉布鞋和棉胶鞋,都比不上牛皮靰鞡。牛皮靰鞡是用熟好的牛皮手工制作的。冬季里将它絮上乌拉草,松软又抗冻,穿在脚上,走起路来“咔、咔”直响,威风极了。尤其是赶车的老板子,坐在车上脚活动的少,常常把鞋冻透,而有了牛皮靰鞡就冻不透了。靰鞡的前尖要捏出好多的褶,用线把这些褶子穿紧,表面上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儿,那是一种工艺,也是美丽和高贵的体现,难怪现代的鞋也有这种花样修饰的。据说解放前的土匪冬季里都穿靰鞡,而且从靰鞡前边“褶”的多少上,可以判断出它的级别。
   第七怪:双腿没有单腿快。冬季里,孩子们在冰上的滑具主要是滑冰车,但还有一种单腿的划子,俗称单腿驴。它与滑冰鞋的原理相同,是一块差不多同脚大小的木板,底下包一根铁条,固定在脚上即可。由于它比滑冰车占地面积小,铁丝阻力也小,在双手里一对铁钎的支撑辅助下,行动更加敏捷、快速。那时候,地表的水比现在多得多,小水泡子随处可见,冬季里有冰面的地方也就多了。记得小伙伴们几乎人人都有一个滑冰车,只是玩单腿驴的很少,不过我确实见过一次,是一个大一些的孩子,它也不在大泡子的冰面上与我们一起玩,而是去远处一个很长的河沟子里,据说他一次要滑出去十多里再返回来。我们小伙伴们不敢去那么远,也就不琢磨那种单腿驴的滑子了。
   第八怪:冰上钓鱼单线拽。这是东北地区冬季捕鱼的方法之一:凿开冰面,将准备好的鱼线、鱼钩和鱼饵放到冰面下,此时,鱼竿和鱼漂儿就派不上用场了,只需注意观察每根线的蠕动情况,以此可以判断是否有鱼上钩,这时钓上来的,多数都是大鱼。冬季里打鱼,先要在冰面上凿个直径一米多的窟窿。由于冰下的水与外界长时间隔绝,有些缺氧,冰窟窿这里透进来新鲜空气,鱼就聚拢过来,一个个张着小嘴在水面上透气。这时用一个叫搅罗子的勺状网,搅和几下,然后逆向往回一兜,鱼就进到网里。用这个办法打上来的鱼,基本都是小鱼,没有单线拽上来的鱼大。这个场面我见识过一次,当时打鱼的人已经离开,但我看到仍有一些鱼在水面上露出嘴透气。
   第九怪:大姑娘上树比猴快。东北的丘陵和山地比较多,到了秋季,女人们便三五成群进山摘松籽,采猴头,打核桃……日积月累便练就了一身蹬高爬树的本领。她们的胆量和技能,甚至令有的男人自愧不如。由于从小常跟着大人上山,女孩子有爬树的本领也是很正常的。有个笑话,说有人百度搜索“比东北爷们儿还爷们儿”,结果百度提醒“你要找的是不是:东北娘们儿”。从这个笑话里,不难了解到东北女人有男人一般的豪爽性格。在农事里,有很多需要技术或手艺的活儿。比如扒炕修烟道、场院里堆谷垛、赶车扶犁、到井下掏井什么的,一般男人都不会干或不敢干,但偏偏有女人不在话下,手到擒来,令那些大老爷们儿无地自容。
   第十怪:大碗白酒轮着喝。在过去的东北,民间遇有红白喜事,席上除了有丰盛的菜肴,每个桌都要倒上一大碗白酒,几个人用一只大碗轮着喝,喝光了可以再重新斟满。后来才逐步改为一个人一大碗,因为这样既可以记数,又可以比拼,常常是吵吵嚷嚷,监督对方喝的多与少。以同等的量,最后没有喝醉为荣耀。也有些女人很能喝酒,半斤八两也不成问题,甚至比男人还厉害。这种大碗喝白酒的习惯,与当地寒冷的气候有关,冬天里喝酒可以祛寒暖身,即使平时遇有下雨或下雪的天气,不能下地干活儿了,人们也会笑称这是喝酒的天儿。用大碗喝酒也与东北人的性格有关,东北人热情好客,认为没有喝醉就是没有喝好,而客人没喝醉,那就是没有招待好。
   第十一怪:嘎啦哈姑娘爱。嘎啦哈是满语发音,猪的膝部有一小块膑骨,四个面分别叫针儿、轮儿、坑儿、背儿。上世纪的乡下女孩子,差不多都玩儿过欻嘎拉哈。在平整的炕上,几个女孩子凑在一起,通过“手心手背”排出顺序,由头家将五个嘎拉哈同时撒到炕上,任选其一抛起,就在抛起落下的空当里,将其余的四个摆弄成统一形式。有时需要更多次的抛接才能统一。先都弄成针儿,再统一翻成轮儿,再坑儿,再背儿。最后一次将那个嘎拉哈抛向空中时,迅速抓起炕上的四个嘎啦哈,并用这只手接住空中落下的,以致五个嘎拉哈同时握在这一只手里,即完成一次欻嘎拉哈。然后交给第二家做这个游戏。输赢的依据有点像打高尔夫球的记分方法,以抛接的次数少的那个人为胜。
   第十二怪:大姑娘叼烟袋。烟袋在东北,曾经是人人必备的器物,女孩子差不多都会抽烟,而且从小就学会了,比男孩子会的还早。她们先是就着火盆抽几口,把烟袋点着后递给老人,这样一来二去就抽上瘾了。如今在老照片里,仍可见到女孩子手里拿着长杆烟袋。女人叼烟袋和过去的生活条件艰苦有关,现在用烟袋抽烟的人,越来越稀少了,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抽烟袋的习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火车上还没有开始禁烟。当时我去外省篮球队集训半年,回来时火车刚一进东北,就看见车厢里有个女人在抽烟。可能是长时间没有见过抽烟的人,尤其是见不到女人抽烟,因此突然看到女人在抽烟,就觉得格外新鲜。当然,也有了一种回到家了的感觉。
   第十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满族先民在狩猎生活中,女人也骑马,小孩不便携带,就用桦树皮编制成最初的摇车,把孩子放进去挂在树上,以防孩子被野兽伤害。后来这个习俗传承下来,就是摇车挂在房梁上。摇起来有微风,孩子睡得舒坦,隔一段时间推一下即可。摇车长四尺,宽二尺,实木骨架,两端呈半圆形,状如小船。薄板四周画着万字图,里边有山水画或求子图。我弟弟开始睡摇车时,母亲让我去找只猫。我到四姥姥家把正在睡懒觉的大猫抱来,我把它放摇车里,一推摇车。那猫不习惯这么玩儿,跳下联顺窗户跑了。我想把它抓回来,母亲说不用,比划一下就行啦。又说猫就是老虎,可以辟邪。长时间不用的摇车,让猫先用一下,这样睡在里边的小孩子就免得受到惊吓。
   第十四怪:年节喜庆吃豆包。东北的粘豆包,用大黄米面做皮,红小豆或豆角豆制作的豆沙馅,包出来的黏豆包如鸡蛋大小,煮熟后色泽金黄而有粘度,象征日子的团圆美满。临近过年,家家都要蒸上几锅。一家做黏豆包左邻右舍的女人都来帮忙。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成为一种习俗。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好多民间故事,就在包黏豆包的时候被传承下来。也有青年男女的婚姻,最初就是在这个环境下,有某一长辈“提设想,听看法”开始的。蒸好的粘豆包冻起来更便于贮藏。想吃的时候用锅馏一下即可。吃粘豆包可以蘸糖或就着酸菜汤。有句老话:“顺垅沟找粘豆包吃”。意思是只要勤劳种地,就能过上好日子。后来多用于开导农村不爱学习的孩子。
   第十五怪:上贴饼子下炖菜。说的是把菜炖在锅底,可以炖豆角,炖茄子,炖倭瓜,炖酸菜什么的,或熬的是菜汤,同时在锅边一圈摔上一块块发酵好的苞米面,做好后就是苞米面大饼子了。此做法过去在乡下十分普遍,尤其在农忙的时候,几乎都是这种做饭的方法,既省时,又省事,还省柴禾。记得邻居有个小媳妇问我母亲,说她在贴饼子却贴不住。母亲告诉她,这是你没有掌握好火候,是锅还凉。在往锅边摔面贴饼子时,如果锅不够热,那面团就挂不到锅边上,极可能顺坡出溜到菜汤里去。如今饭店里称其为一锅出,里面有排骨、油豆角、土豆块、窝瓜、嫩苞米什么的,铁锅的四周也贴上一圈玉米面的饼子,让人不由得想到老家,想到那上贴饼子下炖菜。
   第十六怪:家家户户有酱缸。在东北,特别是乡下,过去家家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大酱在制作过程上,从选料、烀豆、做成酱块子、存放、下酱、打酱缸等等有很多讲究,大酱的食用方法也丰富多彩,一是当蘸料蘸着吃,如野菜蘸酱;二是做成不同材料的酱,如土豆酱;三是用酱做主要调料,如酱茄子;四是用来拌菜,酱拌凉菜;五是用酱腌制各种咸菜,如酱腌窝瓜。酱碗在东北农家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一景。
   第十七怪:不吃鲜菜吃酸菜。过去没有蔬菜大棚,冬季里更没有反季蔬菜,新鲜蔬菜很难保存,放外面会冻,放屋里容易烂。尤其是白菜,热了冻了都不行,很不好储存。于是用大缸淹渍成酸菜,够一家人吃整个一冬天。过去的传统渍酸菜方法,比现在超市里卖的酸菜好吃。
   第十八怪:南北大炕对脑袋。过去家庭人口多,东北人家一般都是祖孙好几代同堂的大户人家,睡在同一个屋子的南北大炕上,这是为了节约柴草,保持冬季室内有足够温度的一个办法。另一个原因也是过去房子紧张,上世纪在乡下盖一座土房,差不多也要一个劳动力一两年的工钱。住南北炕,大都是长者睡朝阳的南炕,少者睡在北炕。晚上睡觉时,北炕的小夫妻在幔杆子上挂上帷幔,垂于炕沿外,睡觉时南北炕上的人都是头朝外睡。记得我姥爷家当年是三间房子,外屋是厨房,里边的两间外屋南炕是我姥爷姥姥住,里屋南炕是我大舅领老婆孩子住,外屋的北炕是我大表哥住。现在人口越来越少,基本都分家另过,几乎没有一大家子人睡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形了。
   除了这关东十八怪,还有一些小范围流传的,诸如“四块瓦片头上戴”,说的是棉帽子;“说话满嘴苣荬菜”,指东北味方言;“先摆四个压桌菜”,吃饭时习惯把小咸菜先摆上;“狗拉爬犁比车快”,意为雪地里爬犁不用选择路……如今这些老东北民俗,大多已在生活中消失,只能在少数偏远的乡村偶尔会出现一些影子,这都是老辈人生活生产的真实写照。
  

共 54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解读关东十八怪】是一篇立意深远,感情真挚,文字流畅,意境优美的散文,仿佛是一幅意趣盎然的东北风情图,让人赏心悦目。解读关东十八怪,其实,是作者对家乡温馨而难忘的回忆,是作者对故乡浓浓爱意的表达!关东十八怪: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第二怪:草苫土房篱笆寨。第三怪:烟囱贴在山墙外。第四怪:除病驱邪萨满舞。第五怪:火盆上炕烤爷太。第六怪:百褶皮鞋脚上踹。第七怪:双腿没有单腿快。第八怪:冰上钓鱼单线拽。第九怪:大姑娘上树比猴快。第十怪:大碗白酒轮着喝。第十一怪:嘎啦哈姑娘爱。第十二怪:大姑娘叼烟袋。第十三怪:养活孩子吊起来。第十四怪:年节喜庆吃豆包。第十五怪:上贴饼子下炖菜。第十六怪:家家户户有酱缸。第十七怪:不吃鲜菜吃酸菜。第十八怪:南北大炕对脑袋。如今,这些老东北民俗,大多已在生活中消失,但这都是老辈人生活生产的真实写照,是难忘温馨的亲情、乡情,它们成了我们隽永的回忆!欣赏生动形象、质朴细腻,情韵悠长的文字,感动人心。佳作。推荐加精!【编辑:潮仙】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929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潮仙        2014-09-28 10:10:46
  这些老东北民俗,大多已在生活中消失,但这都是老辈人生活生产的真实写照,是难忘温馨的亲情、乡情,它们成了我们隽永的回忆!欣赏。问好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王爽        2014-09-28 21:46:43
  谢谢编辑点评!辛苦了!
2 楼        文友:菊花茶        2014-09-28 11:37:47
  读了此文,浓浓的东北乡情扑面而来,让人感到亲切。岁月虽已走远,记忆却历久弥新。欣赏佳作!问好!
回复2 楼        文友:王爽        2014-09-28 21:47:47
  谢谢来访点评!问好朋友!
3 楼        文友:千年小狐        2014-09-28 14:50:21
  有十八怪呢?我在东北都不知道这些,还是政委爱研究,赞
喜欢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王爽        2014-09-28 21:48:01
  谢谢来访点评!问好朋友!
4 楼        文友:齐牛        2014-09-28 16:33:31
  东北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再加上一怪:反穿皮袄毛朝外。
淡薄名利,快乐人生。
回复4 楼        文友:王爽        2014-09-28 21:48:15
  谢谢来访点评!问好朋友!
5 楼        文友:王志强        2014-09-28 20:48:29
  好!应该对过去东北民俗有个记载,也算是非物质文化呀、哈……。忆往昔,看今朝,珍惜今天的生活吧!
回复5 楼        文友:王爽        2014-09-28 21:48:32
  谢谢来访点评!问好朋友!
6 楼        文友:秋天的风        2014-09-29 08:36:13
  恭喜正为获得精品!!
活到老,学到老,踏踏实实地往前走,做真实的自己。
回复6 楼        文友:王爽        2014-09-29 20:06:09
  谢谢来访点评!问好朋友!
7 楼        文友:翠柳含烟        2014-09-29 11:57:26
  第一次听说关东有十八怪,被作者写得细腻生动,浓浓的故乡情,难忘的故乡人。欣赏佳作,遥祝幸福安康!
回复7 楼        文友:王爽        2014-09-29 20:06:20
  谢谢来访点评!问好朋友!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