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我看《道德经》之五

编辑推荐 我看《道德经》之五


作者:云台文经 举人,3727.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14发表时间:2014-09-30 19:36:58
摘要:——关于对“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理解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里有“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一句话,理解起来颇有些绕,既然道生万物,道生出来不就完了吗?怎么还要生之、蓄之、形之、成之呢?而且分给道、德、物、势呢?这可能给平常人们对“生”字的理解有关。人们总以为道生万物就象鸡生蛋一样“嘎嘎”两声就出来了,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这可以用盖房子来做比喻。
   我们要盖一座房子,道先要有盖房子的基本知识,比如盖多大的房子需要多大的钢筋,需要什么样的水泥,需要什么型号的铝合金型材等,这就好比有了道;有了这些知识再来说我们想要盖多大的房子,方的还是圆的,高的还是矮的,计算一下我们需要上面所说的材料的具体尺寸,这是对某一个具体房子而言的,这就好比有了德;设计好了之后就是我们需要把这些材料按照设计的尺寸买过来建造了,这就是物;建造的房子放哪儿呢?我们得找一个具体的地方来放这个房子,这就是势。
   这么一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就有了一个比较成形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然,不能说道生万物就是为了盖房子,这只是个比喻,并且上面所讲不含基础等,谁照着我说的方法去盖房子,盖出问题我可不负责任,也不能说你按照“道”盖房子却盖出了毛病,“道”丢不起这个人。
   这就又引出了一个司空见怪的现象,为什么建筑行业中设计院非常吃香,工程建设从基础施工,到关键部位,再到封顶验收都需要设计员参加,并且施工过程中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要和设计院沟通、请教。现在我们好象明白了,原来人家设计院掌握了“道”呀,而且“道”、“德”兼备(上面提到的前两项可都是设计院的工作)。
   那么设计院在设计过程中又是怎样工作的呢?比如某一个柱子的钢筋,是不是按照理论应该用20的就设计成20的呢?理论上是这样,但是理论还要和实践结合,实际当中可能会有许多具体的情况,比如为业主设计的房子是在平原地带还是高山地带,是多风地方还是多雨水地方,是流沙土质还是粘土土质等等,很多具体因素考虑进去,这个柱子的钢筋可能就不是20了,可能就成22了。这样,在图纸上很可能就会标明是22。还有,设计院还要考虑生产钢筋的厂家在具体生产22毫米钢筋的时候还有一个合格标准的问题,假如人家误差是百分之十到二十(是假如啊,实际可能误差不会这么大),也就是说标号是22毫米的有可能达不到22毫米,设计院考虑到这个因素时就可能把钢筋标号设计成23毫米了。如果业主不了解情况,又一知半解,可能会想:设计院怎么可以把20毫米的钢筋给我设计成23毫米呢?这不是坑人吗?表现出很大的不理解,甚至会愤愤然。也不要愤愤然,还没说完呢?碰上黑心商人,把18毫米的钢筋标成20毫米的钢筋,恰巧碰上个黑心施工队,又用了黑心商人的黑心钢筋,设计院一狠心把再23毫米的钢筋又改成25毫米的钢筋也不一定,这得去问设计院。这样一来,20毫米的钢筋就自自然然成了25毫米的了。业主想暴跳如雷,了解情况后也就默然了。这又可以反过来印证《道德经》上的另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翻译过来就是:天道的运行规律是减损有余的而补给不足的,人们的生活原则却不是这样,而是减损不足的去奉献给有余的。也就是说天道是好的,一接触具体人、具体事就变了,变化很大,有的甚至变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这就是现实。
   所以就给年青人敲响了警钟,不要认为按理说怎么怎么回事,总觉得世事就应该是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却不知,世事就不是自己想想的那个样子,不是世事错了,是自己没细致去了解世事。也就是说凡事都有它的道理,只要是存在的就有它存在的道理。要想改变也要从道理上先来改变,不能咱想什么样就让它改成什么样,那样往往会碰钉子的。
   那为什么人事不符合天事,人道不遵循天道呢?这从上面举的例子可以看出来,设计院要考虑这考虑那,所以就设计出了本概20毫米的却成了25毫米的这么一个结果。因为设计院要设计很多房子,很多房子的条件又不一样,他只能求平均,求安全,更何况《建筑设计规范》也没有包括所有的环境和条件,它本身也是根据大多数情况求平均的。用一个本不准确的规范,在一个变化着的环境上,来规划一些还不存在的建筑,你想想这里面会有多大的出入和差错。也许这也是老子要人遵大道,绝圣弃智,不要知识,不要思想,回归小国割民,结绳而居时代的一个出发点。和“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越发展科技,人类的未来道路就会越狭窄。这都是人的贪、欲造成的,贪美食、贪美服、贪美居、贪美色等各种欲望把自己裹挟进滚滚历史洪流中而停不下来。老子到现在近三千年了,风气变了吗?没有。三千年前的老子智慧到现在也没有被重视起来,这不是哪个人能说了算的。也许只有到了迟暮之年的人才会去关心《道德经》,只有到了人类将灭亡的前一天才会来真正把《道德经》视为经典吧。
   当然有人会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明显是相矛盾的,并不像你上面说的仅仅是有出入呀。非常正确,严格来讲,上面我提到的还仅仅是从好的方面考虑,人还都是善良的,没有任何恶意,有的只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多方面因素,为了安全起见,才把钢筋标号由20改成了25,现实社会可远比这要复杂的多,为什么呢?因为加进了许多主观因素,比如:有权、有钱的人会更加有权有钱,没权没钱的人会更加没权没钱,什么原因呢?官官相互吗!门当互对吗!这不都是很自然的事吗?这样就好理解的多了。从养生的角度说,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身体缺什么补什么”,这是符合天道的一句话,也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但是一旦你发现你身边的人缺什么了,害了某种病,你会想:多亏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呀。你会有一丝庆幸的思想在里面,为什么?因为你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安慰(庆幸不是自己),得到了警示(我以后可要在这方面注意,不能像他或她怎么怎么样)。这算什么心理?这不就是“损不足而补有余”吗?说的好听点叫做你会有些怜恤之心,说点不好听的叫做幸灾乐祸。是这么个理吧?自然吧?悲摧吧?所以,不敢剖析,一剖析遍体鳞伤,不堪入目,难以入耳呀。

共 24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人间之道,好似于人之品性,是人类精神层面的高层建筑。人间不可无道,作为人,亦不可无品,就像一座房子,注重材质、特性、总体的规划,才能建造出漂亮的房子。人亦是如此,注重个人修养,遵循自然法则与道德准则,才能将人性的光辉无限扩大,才可以传承不朽的中华文明。文章虚实结合,例举鲜明,富含深刻的为人处世之理,读来给人启迪,欣赏,推荐!【编辑:冰煌雪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九疑樵夫        2014-09-30 23:42:17
  老师的作品富含哲理,回味无穷,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学习,问好!
闲时喜欢舞文弄墨,聊以自慰,已经在网站及报刊杂志发文近百万字。
回复1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4-10-01 05:04:09
  感谢留墨,我也正在学习之中,欢迎交流心得体会,共同提高。问好。
2 楼        文友:禾钧天        2014-11-28 21:27:23
  云台:学习了!读了你的这篇大作,终是去了心中长久的惑。你对道的悟,给我一定的启发。今天读来,把以前疑惑的,都基本上消化了。《道德经》才是一部真经,老子才昰哲学泰斗,是道圣,而孔子一知半解。因为孔子的一知半解,使得我们中国人迂腐及挣扎了两千多年。你的解读,是给了我们中国人一把万能的金钥匙!祝好!
-v 诗帅剑与酒,人物数风流! v-
回复2 楼        文友:云台文经        2014-11-29 06:36:19
  过奖了,老兄,实不敢当。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很是荣幸,相互学习,共勉吧。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