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法家拂士”几多“新解”?(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山水】“法家拂士”几多“新解”?(杂文随笔) ——难产的、被抄袭的《“法家拂士”辩难》


作者:郭永涤 进士,6115.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73发表时间:2014-10-02 10:40:18
摘要:文学论文被抄袭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作为传统保留篇目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该文以“舜”、“傅说”等六个古贤士的成才、发迹的雄辩事实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说明了“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人如此,国家亦然的道理。篇末前结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句,传统而今的文本翻译几乎无一例外,即“国内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国外没有能抵御敌国外来入侵的,(这样的)国家往往会遭到灭亡。”其间“法家拂士”之解释更是众口一词:“法家,法度之世臣也。拂士,辅弼之贤士也。‘拂’与‘弼’同。”
   遍览《辞海》、《辞源》、《中华大词典》、《古汉语辞典》、《康熙字典》诸典并各家教科书,均作如上解,且同源于东汉经学家、党锢人物赵歧的《孟子章句》。此,显然与该文题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悖,与情、与理、与时无论如何也说不通。
   ---那么,是原文作者的“引喻失义”,还是注疏者经学家对原作者的“意淫”,抑或是后来诸生的唯圣为尊抑或为尊者讳抑或“望文生义”苟且涂附?
   该句:“入则无……,出则无……,国恒亡。”是一个因果(两件原因,一个结果)关系复句,在逻辑推理中,属全称肯定判断。“两件原因”在这里是对等(而非对立)、同一(而非矛盾)关系,共同导致一个结果。从内容上说,“法家拂士”与“敌国外患者”必须属同一个意义范畴,并且,它们的关系是对等的,同一的,而不应该是对立的,矛盾的。否则得不出任何结果。即,如前所释,“法家拂士”译为“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则“敌国外患者”应为“能抵御敌国外来入侵的良将”。如此理解,显然与该文中心思想相抵牾。即,“国内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是忧),国外没有能抵御敌国外来入侵的良将(是忧),国家往往会遭到灭亡。”此显然与原文题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悖。从另一角度看,即就五省区和教材注释说,虽则前后“两件原因”属同一意义范畴,但却是一对对立矛盾概念,即:(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是为忧虑),与“(没有)敌国外患”(是为安乐)相对立,相矛盾,此则既推不出“国恒亡”的结果和判断,也得不出任何结论来。
   笔者于二十余年前在执教本文时发现了这一点,特撰文论述,先后发至全国各大语文专业报刊,均如泥牛入海。此后在上海中国投稿热线荻苇[本人]工作室“帘卷西风”、新浪网“荻苇的BLOG”、中华语文网发帖,均无人问津,如弃敝履……最后收入本人著作《教海逆舢》[空拳集---语文教学散论]一书。此书先于20世纪末拟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因某种原因中断合同,后由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研究所编辑、远方出版社出版,屡遭白眼,备受磨难---这时,已经是2005年。
   近日,本人于网络浏览无意中偶然发现,关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法家拂士”一词多有论述,转手间火了起来---
   1、丁士虎的《法家拂士”新解》[池州师专学报199804)]
   2、陆林华.《“法家拂士”是谁?》[新语文学习(教师版.中学专辑)200502)]
   3、孙发琪,彭世贵《法家乱纲,拂士乱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1)]
   4、陈斌.《<孟子二章>“拂士”辨疑》[宁夏教育,1992,(10)]
   5、和讯网钱洪科“金科的小雅之堂”《“发家拂士”新解》[原创2006-08-2110:19:49]等。
   其间,除池州师专学报丁士虎的《法家拂士”新解》“结论为:‘法家拂士’是孟子对特定的敌对派别的贬称。‘拂士’即‘道士’。”与本人论文观点无涉外,《新语文学习》陆林华的《“法家拂士”是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孙发琪,彭世贵的《法家乱纲,拂士乱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商》以及《宁夏教育》陈斌的《<孟子二章>“拂士”辨疑》诸多观点原文不便查找,不得而知,而和讯网钱洪科“金科的小雅之堂”《“法家拂士”新解》[原创2006-08-2110:19:49]则确系抄袭了本人论文。
   请见---
   和讯网钱洪科先生文:http://post.baidu.com/f?kz=125835527 />   新浪网拙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99871010000ss.html />   为读者阅读方便,附录钱洪科先生文---
   “法家拂士”新解[原创2006-08-2110:19:49]发表者:钱洪科
   初中《语文》有《孟子二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中的“法家拂士”解释为:“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各种参考书对此句的翻译为:“一个国家,国内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往往会遭到灭亡。”对此解释和译文我不敢苟同。
   我认为,“法家”是指以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儒家的对头——即通常意义上的法家。“拂士”的“拂”应读本音fu,是违背、忤逆的意思。理由如下——
   一、从写作背景来看:孟子生时,前有李俚、商鞅、申不害猖狂“狙截”,后有荀卿、韩非子死死“围追”,儒法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战”!“法家”一词显而易见是常用语,而非生造词。再说,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法家才坚持“法治”,孟子不可能称赞死对头“法家”为“坚持法制的大臣”。
   二、查工具书可知:“拂(读fu)”,(1)拂拭,掠过;(2)甩动,摆动;(3)违反,违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辞海》)这三个义项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即改变事物原貌、破坏其本来形态,乃至反影响于某种情势的一种运动(包括思想行为),或称逆向运动。如拂拭、拂尘、拂衣、拂袖、拂过等词语,都应这样理解。把“拂士”解释为“扰乱朝政的臣子”,不是顺理成章,非常恰当吗?“拂”同“弼”,舍近求远,牵强附会。
   三、从句意来看:“一个国家,国外没有敌国外患,”按常理此国应安全、长久,而孟子却说“国恒亡”,出人意料,发人深思——警策之言!而“一个国家,国内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谁都知道,此国必亡!孟子也说“国恒亡”——废话一句!《孟子》语言精粹,不可能有庸常、多余的话。显然理解有误。
   所以,此句应译为:“国内没有(朝令夕改的)法家和扰乱朝政的臣子,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威胁,(这样的)国家往往灭亡。”
   (2003年9月20日)
   该文发表于“2006-08-2110:19:49”和讯网,文末不知缘何又注明为“2003年9月20日”。
   附拙文:“法家拂士”辩难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收入中语教本而为传统保留课目。“法家拂士”一词见该文如下结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该句,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五省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教材研究室编写的《教学参考书》P142译为:
   一个国家,国内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往往会遭到灭亡。
   如此翻译,与教材编纂者的理解完全一致——“法家拂士”,教材注释为:“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
   这样,我们看到,就该词的独立意义说,此解无可非议;然而该词出于儒家文章的特定语言环境中,出于儒家学派“亚圣”之口,那末就不能不令人注目。
   笔者查阅有关资料,但见众口一词,如出同辙。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尊重,故提起如下辩难——
   首先,要弄清“法家拂士”的真正意义,必须将其放在具体文章中去考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以“舜”、“傅说”等六个古贤士的成才、发迹的雄辩事实和严密的逻辑论证,说明了“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人如此,国家亦然的道理。明确了这一点,那末下面的一切也就不难理解了。现在我们来看这个句子:
   “入则无……,出则无……,国恒亡。”是一个因果(两件原因,一个结果)关系复句,在逻辑推理中,属全称肯定判断。“两件原因”在这里是对等(而非对立)、同一(而非矛盾)关系,共同导致一个结果。从内容上说,“法家拂士”与“敌国外患者”必须属同一个意义范畴,并且,它们的关系是对等的,同一的,而不应该是对立的,矛盾的。否则得不出任何结果。即,如前所释,“法家拂士”译为“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则“敌国外患者”应为“能抵御敌国外来入侵的良将”。如此理解,显然与该文中心思想相抵牾。即,“国内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是忧),国外没有能抵御敌国外来入侵的良将(是忧),国家往往会遭到灭亡。”此显然与原文题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悖。
   从另一角度看,即就五省区和教材注释说,虽则前后“两件原因”属同一意义范畴,但却是一对对立矛盾概念,即:(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是为忧虑),与“(没有)敌国外患”(是为安乐)相对立,相矛盾,此则既推不出“国恒亡”的结果和判断,也得不出任何结论来。
   那末,是原文作者的“引喻失义”,抑或是后来诸生的唯圣为尊抑或为尊者讳抑或“望文生义”苟且涂附?
   其次,要明确这一点,也许并不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前人有言,“知人论文”,现在还是让我们来拜访一下原作者吧。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提出“民贵君轻”说,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不嗜杀”,坚持“不虑而知”、“万物皆备于我”的认识观。孔门儒家思想的继成者,史称“亚圣”。
   作者生活年代适值周室东迁之后,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之时。政治上,“不诎于诸侯”,“并天下,凌万乘”,群雄逐鹿;思想上,“谋夫说客”,“非连横而合从”,百家争鸣;军事上,“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文化上,九流横溢,“击剑扛鼎”,披靡所向,置死地而后生。孟子生时,前有李俚、商鞅、申到和申不害猖狂“狙截”,后有荀卿、韩非子死死“围追”,(且不说墨儒斜刺而来的冷箭热枪)儒法之间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的“血战”!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仁者无敌”;法家则坚持“法治”,主张“王霸”、“王道”、“成相”为为君治国之道。儒家主张“法先王”,提出“性善”说;法家则主张“法后王”,提出“性恶”论。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亡亡国之论;韩非(注意,韩虽则与孟子生不同时,而他却是与孟子大抵同时或稍后的荀子的学生,且为自李俚、商鞅以来特别是荀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则有47条国家可亡之道的《亡征》之析,然无一相合,格格不入。仅此可见儒、法不共戴天之一斑。
   鉴于此,“法家”不可能指“坚持法制的大臣”,而是儒家的对头——即通常意义上的法家。
   再看“拂士”。
   先看“拂(读fu)”:(1)拂拭,掠过(有关注释,除另有说明外,均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2)甩动,摆动。(3)违反,违背。如《礼记、大学》:“是谓拂人之性”。此三个义项,其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即改变事物原貌、破坏其本来形态乃至反影响于某种情势的一种运动(包括思想行为),或称逆向运动。扼言之,“动,逆动”。与“拂”结合构成的词,诸如拂拭、拂尘、拂衣、拂袖、拂过、拂戾、拂拂、拂向、拂悟、拂晨、拂晓、拂煦、拂舞、拂夺,乃至拂庐、拂(拂懔、拂临、弗林)、拂云堆,除拂子茅、拂多诞等专有名词外,余均有“扰动、除却、反打、悖举、逆行、违忤”意,即“动,逆动”的意思。《康熙字典》亦作此解:“拂(敷勿切)”,“过击也”,“击而过之也”,“去也拭也除也”,“矫也逆也”。而单单“拂士”之“拂(读者bi)”,同“弼”,诸家同为一说,同援一例,且源出于《孟子》本篇,则令人置疑,也不足为证。首先,这里的“拂”已经既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行拂乱其所为”的“拂”(而孟子又正是在同一文章中使用这个概念的),并且与《辞海》中拥有三个基本义项之“拂”的本意截然相反,岂不惑乎?
   因为有“拂”同“弼”说,所以现在有必要再看看“弼”:(1)矫正弓弩的器具,引申为纠正,辅佐。(2)违背。《书、益稷》:“予违,汝弼”。孔传:“我违道,汝当以辅正我。”后因称纠正过失为“弼违”。如《汉书、韦贤传》:“其梦如何?梦我王室;其室如何?梦我王弼。”颜师古注:“弼,戾也。言梦争王室之事,王违戾我言也。”另见《晋书、武帝纪》:“择其能正色弼违匡救不逮者。”

【编者按】《“法家拂士”几多“新解”?》一文, 作者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性尊重,遵循知人论文,词句解释要有语境意识,即放到具体文章中去考察的原则,结合儒家文章的特定语言环境,对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传统而今的文本翻译“国内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诤的贤士,国外没有能抵御敌国外来入侵的将士,(这样的)国家往往会遭到灭亡。”提出了质疑。根据文章”在忧患中生,在安乐中死“的中心论点,作者认为正确的译文应是“国内没有(倒行逆施的)法家和(扰攘朝纲的)乱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外来入侵的,(这样的)国家往往灭亡。”文章立意角度独特,全文有理有据,说服力强。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扎实的文学功底。向作者学习问好。【山水神韵编辑心境如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心境如水        2014-10-02 10:40:53
  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扎实的文学功底。向作者学习问好。
回复1 楼        文友:郭永涤        2014-10-02 14:16:00
  感谢先生的问候,愿身健笔健,事业辉煌,合家幸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