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雀巢赏析】思考(两则)

精品 【雀巢赏析】思考(两则)


作者:老树老树 童生,90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28发表时间:2014-10-03 09:37:29
摘要:思考是什么? 思考是人们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思考是人们用自己的心智对世间所有事物的信息内容加工过程。从哲学的层面上讲,思考就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意识和机能活动的反映。我们每一个都生活在变幻万千的社会里,对于许多事物,在头脑中都要时时进行过滤,从而得出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这也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艾瑞克·弗洛姆说过:“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

【雀巢赏析】思考(两则) 【黑暗有多深,对自由的探索就有多远】
  
   摄影的基本主题,说实在的,是所有的东西;然而对我而言,绝大部分意味着“人”。我不得不说的故事是有关爱情事件,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身体、死亡、欲望……我注视着众多的脸孔、腿、肩膀——为之着迷。我从来不太在意技巧或风景,仅对人类表情感兴趣。
   ——简·索德克
  
   我不懂摄影,但从不妨碍我以一种理性和冷静的审美知觉和审美感觉力,去注视镜头记录下的瞬间影像,尽可能地去揣摸和读懂拍摄者的镜头语言。
   当简·索德克的这幅名为《黑暗有多深,对自由的探索就有多远》的摄影作品展现在我的面前时,我被深深地震撼并陷入了长久地思索。
   照片中的女性,毫无羞涩的展露了自己丰沛的女性特征,强调了肉体纹理及面部表情,具有女性象征的硕大的胸部和臀部成了拍摄重心,或许动作和表情夸张到有些做作,但她的肢体语言,却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情欲流转的生命肉体和渴望,使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她在诚实坦率地表达着自身的性欲。
   那个男人,肌肉结实,线条分明,在躯体中洋溢着对生命,对性的渴望,相对于他相吻的对像来说,内心世界蕴含的欲望似乎表达的更含蓄、更迎合、更主动、更热烈。
   如果除去背景,两个人以此时的动作,出现在床上,作者的镜头语言也就仅到于此。
   但恰恰相反,背景中,地下室斑驳的墙,小窗,以及窗外一片片乌云遮挡不住的阳光,它会以它的镜头语言告诉你: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象征着封闭的黑暗与自由的光亮。
   一边是动作有些夸张的人体,他们在恣意放浪的探索自由的边界,这实则也是一种反抗。一边是窗外的风景,更是一种隐喻虚幻的宣传。它让两个形体扭动而灵魂交织在一起,似乎在操纵着人们视线的快感,让镜头成了人们窥视生命的眼睛,并用自己的形式和意识让人们在惊愕中找到期待的文本和答案。
   这是一种用影像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对自由的情感宣泄。这些缘起于本能的欲望,又终结于欲望的本能,内敛着人格的魅力,彰显着人性的光芒。
   这是一个把生活在强权体制下人的生活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场景,它展现了人们都渴望的,但抑或只有在梦中才可能见到的自由。
   什么是自由?自由意味着随意率真,意味着恣情肆性,意味着遂顺自然,意味着言行无羁,它是无往而不适,以水的形态,不择地而处,看似无形而处处有形……
   自由也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并能满足自身欲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愉悦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自由,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自己有吗?有多少?
   不自由,毋宁死。可又有多少人在苟活着?
   曼德拉说过:“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大凡思想和言论被禁锢的时代,也是权势们对自己的强权和文化不自信的时代,当说话不再是一种不言而喻的权利,却要等待权力的授予时,一切体制与人格意义上的自由都是奢谈。人能说什么,人能干什么,人的底线是什么,人在生活中的困惑、矛盾、纠结、挣脱、冲突是什么,往往成了扼杀人们在自由的天空下畅顺呼吸的顽凶。
   萨特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自由是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
   婚姻能给人们情爱的自由吗?婚姻其实是对爱的约束,被约束的爱或许已经失去了爱的本质中的那种洒脱。
   权力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所谓的当家作主看起来会让你获得一种决策的自由,但你失去的自由会更多。
   黑暗,真的很黑,自由,也真的很远,但索德克的镜头告诉了我们:黑暗有多深,对自由的探索就有多远。
  
   【呐喊】
  
   我和两个朋友一起漫步,夕阳西下。我感到一丝淡淡的忧郁。突然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止住脚步,斜倚栏杆,精疲力尽。我望着燃烧的云,血染般的红,像一把剑,垂悬在蓝黑色的深谷峡湾和城市的上方。朋友继续走着,我却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我忽然感到一声强烈的、永无止境的尖叫穿过宇宙。
   ——爱德华·蒙克
  
   女儿说,她周未去看了一个画展,印象比较深的有一幅画,叫《呐喊》。并又说:“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理解?”我觉得好的作品应该是“不同的人看了会有相同的理解。”
   姑且不去评论我们俩人观点的孰是孰非,找来画先看看再说。
   ——画面上,有一个人,看不出性别和年龄,双手贴近两颊,站在桥上在大声的呐喊,凹陷的面颊仿佛骷髅一般,身体因用力而有些扭曲,几近三分之一的背景上,火与血的色彩像漩涡般染红了天际……
   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是什么,而画面中央的形象却又使人毛骨悚然:那个人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后面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这个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已经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所紧紧的包围了。
   一张被高度夸张了的变形和扭曲的尖叫面孔,以一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把尖叫所产生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折服的抽象意象。
   至此,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近到了最大极限,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这幅画的作者是挪威人爱德华·蒙克。
   一种极致的、直刺心底的焦虑击中了被现代社会的林林总总搅得天悬地转的人们……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个看到此画的人,所得到的共同感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呐喊——登高处会呐喊,临渊处也会呐喊,不方便喊出声来的时候,也会用键盘敲击出“吼,吼”两个字来,较之大声喊叫的“呐喊”,人在激怒时敲下的“吼,吼”两者同样表示了人的某种情绪达到了一定的峰值。
   我以为,能使人的情绪达到峰值的原因,无外乎是外界压力所致,而释放这种压力最简便、最快捷、成本最低的方法也是呐喊。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当身处一个社会,一种生存环境面临着种种危机,或足以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时,当精神上的压力和物质需求日益提高而得不到公平、公正的缓解和解决时,人们常常会选择这种包含着无奈和反抗的呐喊。
   有人说:“在世界所有国家,排着队都想移民进入的国家,肯定是最好的国家。而排队移民外出最多的国家,肯定是不好的国家。不准移入也不准移出的国家,就应该是邪恶的国家了,这是判断一个国家现状好与坏最简单有效的标准。”
   所以,做为一个普通人,你不必从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奥繁琐处去分析、研究、评价一个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好坏优劣,用一个很简单实用方法,就是观察你的周围——假如那些极端自私的人、道德败坏的人、品德低下的人,过的很有权、很富有、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坏社会。反之,这三种人过得很失意、很落魄、很郁闷,这就是一个好的现实。
   但是,现实与愿望往往相反,面对现实,人们就会大声地呐喊。
   当一种声音,很有尊严地从人们的口中发出,它会表达人们对威权和现实的不满,也会表达心底的意愿和述求。
   不过往往这种声音会不畅通,许多人为的樊篱阻碍了它的传播,它们也会长久地压抑在人们的心里,变成一种无声的“呐喊”。
   也许,这两种形式的呐喊,与画家蒙克在画中所表现的东西,并无内在的联系,但是在画作问世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很多东西。
   在一幅好的画作面前,人的许多语言和文字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以一首《关于〈呐喊〉》的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爱得华·蒙克站在对面的门后
   表现主义的精神主线
   在这个月光清澈的夜晚
   携带着上个世纪冷酷的油彩
   穿过奥斯陆国立美术馆厚重的尘埃
   射入我的瞳孔深处
   每看一眼,都是滚热的泪珠
   每看一眼,都是心灵的震颤

共 318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其实,一个人最真实的是情绪,是思考,是思想意识。我被这幅画所震慑,也被老树的文章打动了。他在文字中传达的忧患意识令我感动,也许军旅生涯注定影响了他的一生,内心关注现实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社会、国家、人民的命运深藏于心,对社会和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同情,警惕、警醒并由此激发人们的忧患意识,甚至行动。他的勇气和决心是忧民意识,深感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精神。从而思考现实生活,面临着生存环境危机、物质需求、精神上的压力等,人们的选择会以多种形式出现,有的沉默,有的反抗,有的呐喊,自然而本能地做出反应。当然,有的采取毁灭的极端方式,而作家、画家、摄影家们更加敏感。作者首先通过《黑暗有多深,对自由的探索就有多远》这幅画传导了自己思考的思想,这种意识不但是敏锐的,而且主题深刻。背景画面通过艺术人体表现了欲是本能的本质,外延是人类文明,人性的光芒就是把握度,黑暗中的人强烈地愿望就是追求光明和自由。它与另一文《呐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对裸体男女给人美的享受,他们是用行动呐喊,他们内心孕育着强烈地反叛情绪,引导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在人们的呐喊中,我们的情绪被感染 ---- 直指人心,追求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这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推荐阅读。编辑:石佛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005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佛        2014-10-03 09:42:48
  编者按已写完,不知理解的对否?请朋友们指正。“也补”更正“也被”。我非常喜欢有思想有品味的文章,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待有时,重读细品。祝贺老树。
中国作协会员。写字为生。出版多部长篇。
2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4-10-03 10:12:31
  谢谢石老师,放弃假日,来为我的这些文字写按。这两篇文字,一篇是在评说一幅摄影作品,一篇是在评说一幅画作。言语之间,体现了我对当下社会里的诸多现像和人们诸多的心理状态的一些看法和思考。虽然有些话说的不能太直白,虽然不那么风花雪月,虽然读后会使人沉重 ---- 但这毕竟是一个男人来自内心的思考。
男人的力量原夲就不是来自肉体,而是他的精神和思想的外化与延伸而已。
3 楼        文友:曲新同        2014-10-03 10:48:06
  摄影和绘画都是艺术,可是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欣赏之中也有思索,从而引发作者寂无声处的心灵呐喊。
风雨路,人间爱,江山情! 这妩媚,这崎岖,这葱茏, 都是我的风景!
回复3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4-10-03 10:59:52
  今个儿没出去?
回复3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4-10-05 14:30:56
  没错,大凡艺术,都是相通。
4 楼        文友:哭泣的键盘        2014-10-04 19:11:41
  复审理由:这是作者对两幅影像作品的赏析和思考。就如文中提及的“不同的人看了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容许探索探讨探研的范畴之内,我们对解析妄加断论是不适宜的。从作品解析的能力和特色来看,作者把影像作品原作者的文字观点作为论点,从赏析里发现论据,并从解读和理解的层面来证明作品的时代价值和艺术感染力。用科学缜密的赏析逻辑作文,该篇可称典范。
江山任鸟飞
回复4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4-10-05 14:35:19
  精不精,其实并不重要。自已写这些东西,并不是让哪一个人来肯定,而是让有血性、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们来肯定。谢谢你!
5 楼        文友:闲妹        2014-10-04 21:31:22
  摄影和绘画它的魅力在于不同人的角度有着N种解答,作者从他的看法中给了我们思索与启迪。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5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4-10-05 14:39:14
  谢谢你的来访,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有良知、有正义感的中国人,心,一定是相通的。祝你,节日继续快乐!
6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4-10-05 00:46:04
  这是一篇极具思想力的力作,观点深刻透彻且无懈可击,语言丰润饱满且魅力十足。这样的文字,若无较高的思想修养和文学鉴赏力是很难抵达的。不加精太可惜了!强烈要求复审。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回复6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4-10-05 14:51:00
  其实,看懂一个人的文字并不难,但要看懂文字后面作者想说而没出来的东西很难。我在文中借用一幅照片、一幅画,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我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看法和思考,它是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当下之国,人们能真实表达个人意愿的地方并不多,且有许多人还浑浑僵僵的活着......谢谢你,节日继续快乐!
7 楼        文友:林之林之        2014-10-05 08:17:06
   什么是自由?自由意味着随意率真,意味着恣情肆性,意味着遂顺自然,意味着言行无羁,它是无往而不适,以水的形态,不择地而处,看似无形而处处有形……
   自由也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并能满足自身欲望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愉悦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自由,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自己有吗?有多少?
   第一次在博客上读此文时我就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回答是不怎么乐观的。虽然如此,我仍想说,一篇文章能引发你认真地思考,你反躬自问,它是有启迪、有力量的。
   而关于《呐喊》的阐述,恐也是对自由的另类探讨。《呐喊》,谁没有过呢?只是,事实上,有声的呐喊是不多的,更多的呐喊,更是无声的,灵魂深处的。那个惊恐的百年经典,难道不是你、不是我、不是他的写实?
回复7 楼        文友:老树老树        2014-10-05 14:29:38
  看来,在这个世界上,有同感的不止是一个人,同时,也不是我一个人战斗!
8 楼        文友:空中白雪        2014-10-07 13:25:35
  一幅摄影作品,一幅百年的经典画作,引发作者的深刻思考,写出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的确教人忍不住为此文叫好。很喜欢能触及人性的文章,很喜欢关注社会及民生有实质内容的文章,更喜欢通过文字能读出作者想表达的内心思想。有些东西无须直白,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能理解对自由更深层次的渴望,也明白大树面对现实的呐喊。
9 楼        文友:落霞与天使齐飞        2014-11-05 11:02:08
  感谢老树老树文友赐稿,您的此篇文章已被新雀之巢文学社团的微信公众账号选择推送给文友共赏,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quezhichaorongshuxia”后在可“查看历史消息”中查看。
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10 楼        文友:塞墨        2015-12-15 14:48:19
  看此文启发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学习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在思考中逐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与见解,让我们成长为一个会思考的人。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