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传奇小说 >> 【笔尖】枇杷镇纪事之刘小武(小说)

编辑推荐 【笔尖】枇杷镇纪事之刘小武(小说)


作者:红河军列 布衣,426.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04发表时间:2014-10-17 19:41:16

1
   刘小武把家搬到川风坳去了。
   刘小武的家在枇杷镇子当街。虽然旧了些,但房子高高大大,厅明几亮,板壁木纹古朴,窗前雕花精美,地处当街,风景独好。可刘小武居然放弃了这么好的街面住房不说,还要搬到荒草遍布的川风坳,真是大白天撞了鬼。
   川风坳是啥子地方啊?那是解放前出了名的土匪窝。但川风坳又是川盐入黔的必经之路,船到别滩,滩险浪急。哪怕船工的号子喊得再响,船工全都脱光了衣裤下了水,把脖子挣出了黄角根,运盐的船只也无法爬上滩去。此时的盐船只能靠岸起盐,马驮人运,到达枇杷镇之后再行上船重新装运。中间的路程是30里,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川风坳就是必经之路。
   盐巴是不能不吃的,盐船也是不能不跑的。一来二去,别滩发展成一个小镇,枇杷镇也发展起来。别滩人称小香港,枇杷镇就是小上海。而川风坳作为必经之路,土匪也来了。可驮盐队有人有枪,土匪是不敢乱动的。过路的散客正是土匪祸害对象。
   散客们能搭上盐帮过川风坳还安全些,万一没搭上,只得三五个一起壮着胆过。但走在这样的路上,哪怕是三五个一路同行,也是心惊胆寒的,就在你心惊胆寒的时候已经听到身后竹林风起,风起处虎没有出现,但一位抹黑了面提着把杀猪刀的壮汉哇哇哇地叫着跳到一块大青岩石上,“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话虽老套,但此情此景让人不得不怕。身后的竹林还在哗哗地响着告知你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李鬼埋伏在里面,于是你只得颤抖着身子接受被抢的命运。就像那被强奸着妇人,没法反抗那就忍受吧。完事之后,你还在愣神,那汉子已经飞叉叉地钻竹林里不见了。随后竹子也不摇了,就像那一阵风,没来由地来,又没来由地去了。
   土匪为什么要涂面呢,据说这样更吓人,二来久抢之下,可能遇到熟人,所以干脆用锅底涂黑了脸。土匪也讲点职业道德,像猛虎一样不饿的时候是不吃人的,所谓“做人留一线,过后好见面”。所以散客之中十队可能挨抢两三队,大家也还能抱着侥幸的心理过路。
   解放了,土匪们被剿的剿,抚的抚,早就没了。但川风坳就是川风坳。哪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川风坳的威慑力还在。最典型的就是枇杷镇娃娃夜哭,大人没办法的时候冒一句“再哭,就把你放到川风坳去”,娃娃些立马住了声息,灵验得很。
   这样的地方,刘小武居然要把家搬上去,真是疯了病了傻了吗?
   刘小武的发小柱子和铁蛋先到他家,轮番上阵劝说了他半天,吐沫子喷得嘴皮子发干了都没劝得回来。劝完他又劝他媳妇。媳妇说我只听小武子的,那样子活像头小绵羊。
   铁蛋生气了,对刘小武说我俩干脆干—架,谁赢了听谁的。但刘小武理都不埋他,还伸岀中指在他眼睛面前晃啊晃的,那神态要多贱有多贱。
   铁蛋心头想你妈的又不是刘小贱,正要顺势捶他狗日的一顿。就见刘小武的干爷李二爷铁青着脸进来了,残废了左拳像一把肿胀了的肉锤头,随时有耍开了神拳的样儿。
   柱子的手轻触铁蛋,铁蛋已经乖巧地站起来连声说二爷来了啊,二爷来了就好,您老可要好好劝住小武子啊,别米箩筐跳糠箩筐啊……说着说着二人点头哈腰地出了门来。
  
   2
   刘家以前算是大户人家。枇杷镇是最豪华的房子是刘家的,关键是枇杷镇后面的山,还有山连着的山,谷连着的谷,以及山谷连着的山山谷谷一大片,全都是老刘家的哩。老刘家在解放前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大地主。
   刘小武有一次和柱子和铁蛋开玩笑说:“要不是解放军,爷也是少爷呢,你俩一人给爷端水倒茶,一人给爷提笼架鸟吧”。
   话没说完,换来二人鄙视的目光,最后是一阵忆苦思甜的好打。
   打完三人就开始讨论地主,说“地主”这名词都消亡了。80后没什么印象,我们70后知道,60后可能印象深刻。“地主”这个名词是和恶霸连在一起的哩。又说传说中的地主是锦衣玉食,喝人奶,吸典户的血,吃人不吐骨头的。你狗日的刘小武是不是这样的啊。
   说着说着,柱子又回忆起以前他大哥读过的识字课本有一篇是这样说的:“地主的斗,吃人的口,地主用它把租收。”
   柱子刚说完,铁蛋唱起《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三人好像回到想象中那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对地主简直是深恶痛绝外加仇恨万分的。于是铁蛋唱起童谣:“成都有个地方,屙屎不揩屁股,我就喊他站倒,提起裤儿跑了……”
   刘小武说:“你俩个家伙今天怎么了,开批斗会安。”说完他自己倒想起当年读书的时候正赶上这首歌流行,所以每当这首歌唱响的时候,全班同学都以一种另类的目光望着他,他的头就在这一顿目光里埋得越来越低。就像小的时候陪妈妈一起到公社坝坝头接受批斗时一样。
   那时的她母亲头上戴着高帽子,胸前挂着一块大牌子,站在公社的坝子中间,两边还有几个人,也是差不多这样奇怪的装束。每当他把头抬起来,望向那些站在下面高举着手,乱喊乱叫群情激奋的人们时,他的妈妈就要用手把他的头向下摁。
   然而,批斗完毕,他的妈妈和其他几位站在台上的叔叔阿姨们就会把帽子取下来,牌子收起来。刚刚还在台下火气冲天咬牙切齿的革命群众些走在前面,妈妈和几位被批斗的对象走在后面。等公社的人走了,大家就有说有笑地走到了一起,你说张家的长,我讲李家的短,吹起是非来那气氛用宋丹丹的一句话叫“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实得很。不知道是他人缘好还是当地民风纯朴怎么的,除了小水,小朋友些都不歧视他,铁蛋和柱子还和他关系一直铁得很,从来也没有喊他地主狗崽子之类的。
   刘小武长大了才知道,地主的帽子是他老刘家的。但老刘家除了“大地主”这顶帽子,还有一顶“刘大善人”的帽子,也差不多是和枇杷镇的历史一样长的。
   就像批斗时陪着他的妈妈那几个叔叔伯伯一样,老刘家名为地主,也是需要干活的。长工们干什么,老刘家的人也干什么,长工们休息了,老刘家的人可能还没有休息。老刘家的山,老刘家的地,除了祖先当兵吃粮立功受奖的银子外,那是慢慢积攒下来的。
   想像中地主少爷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呼朋喝友,提笼架鸟,游山玩水,欺负欺负三山五里的漂亮小妞……”更是不可能。
  
   3
   刘小武的爷爷刘金山,就是传说中的“刘大善人”。枇杷镇东的石桥是他倡议下修建的,枇杷镇西的“火神庙”也就是后来的枇杷小学也是他出巨资修建的。方圆三山五里,七乡八镇,谁谁没受过老刘家的恩惠啊?
   “刘大善人”也是镇上唯一身着长袍的人物。据讲他从前进过学,虽然没能中举,但身为秀才,在当地已经是了不得的了。秀才可以不干活,因为私孰的娃娃些得秀才教啊。但秀才的儿子就是刘小武的老子是需要和长工一样干活的,刘小武从小也是需要和小长工们干活的,能放羊的时候就得放羊,能割草的时候就得割草,能下地的时候就得下地,到长大的时候,是插秧打谷,梨耙铲搭都得一一掌握的。
   那时候没有银行,老刘家就是当地的银行。上银行借钱是需要给利息的,但利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周围团转的群众些青黄不接了就上刘老家去借。借谷子,借米,借来银子暂时周转一下。等来年秋收了,有钱了再还。
   还不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还不起的后果会很严重,至少不会出现拉猪拉牛甚至制造出“白毛女”来。当然,恶意不还,必须会上了老刘家的黑名单,以后再借就难了。
   上老刘家借过钱的人都知道,老刘家借钱有三大规距:一是借钱没还的不借,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二是穿长衫的不借,穿得起长衫说明还没到山穷水尽,没必要借钱嘛;第三是吃“烧红苕”不吃皮子的不借。
   进得老刘家来,让在火塘边,寒过喧,喝完茶。说明了来意,主人先上“烧红苕”,刚从火塘里掏出来,热乎乎的,掰开来,红扑扑,热腾腾,香气逼人。
   此时考验你的时候到了。如果你拿上红苕,拍拍灰,直接吃下去,那恭喜你通过考验,借钱的事好说好商量;如果你拿上红苕,嫌弃皮子脏,准备把苕皮撕下光吃红心,那不好意思,你借钱的事,没门。
   但就是这样的刘大善人,解放后被枪毙了,父子俩一起被枪毙的。其实那时候,老刘家的山已经收归了国有,老刘家的地已经分给了群众。但老刘家父子俩还是在一天夜里同时被绑上了刑场。
   那一天据讲寒风凌烈,黑云压头,天气阴沉得怕人。刘小武的母亲哭得抢天抢地死去活来,大叫冤枉啊,我们老刘家冤枉啊。
   三山五里的男女老少都来了,都围着政府说老刘家是好人呢,三山五里谁没得过老刘家好处啊,政府不能好赖不分啊。
   但政府的说没办法,这是上级安排的,刘大善人是大地主哩,比他小的地主都枪毙了好多哩。
   于是刘小武的爷爷就在那天夜里走了,刘小武的爸爸也走了。走的时候,据讲很安祥,但毕竟不是烈士上刑场,所以政府也禁止多谈的。
   刘小武在妈妈的怀抱里慢慢成长,时不时陪同妈妈接受革命群众的批斗。刘小武从小胆儿小的毛病可能是那一天落下的,长大了听到鞭炮炸响,也会不由自主地抖擞一下。
  
   4
   改革开放后不久,刘小武就同镇上年青人些一起出去打工去了,好些年都不见回来。要不是三月两月的给老娘和李二爷寄些钱回来,镇上的人都差不多要把这个人搞忘记了。
   那一年,刘小武第一次回来,人们发觉这孩子变了。人长得高高大大的不说,精神头完完全全的不一样了,说话充满自信,还带了个漂亮得出奇的媳妇回来。
   刘小武一回来就张罗着把旧房子改造了,又办了流水席,把镇上三姑六婆,大爷大叔小孩们全请到了,还提酒瓶子到每—桌打通庄,这酒量大得连铁蛋都发怵。
   "小武子你酒量见涨呢!怕是斤把都放不翻哦?"
   "斤把,你红兵量到虾子没血嗦?今天晚上人家喝了多少?怕是两个斤把都不止哦。"
   "一般,—般,算不上全国第三,嘿嘿,出门在外不整两盅不得行的。"
   "你的酒量是怎么练出来的呢?"铁蛋问。
   "酒量嘛,一靠天生,二要多醉,醉着醉着酒量就上来了噻。"
   总之,那一晩的酒喝得热闹,喝得闹热,用铁蛋的话说叫喝得安逸惨了。这晚之后,大家和刘小武感觉近了,亲了,感觉曾经旳刘小武回来了。只有小水同志时不时的悲呼:“那个随喊随到,打不还手,低眉顺眼的小武子呢?谁把那个小武子还我,还我。”
   刘小武在家陪老母亲过完年就走了。说是要接老母亲出去,但老人不去,说枇杷镇住习惯了,老街坊也多,不愿意出去呢。于是刘小武的女人留下来带孩子并赡养老人,刘小武一个人出去打拼。此后每年都会回来,一回来就和镇上的发小些醉一回酒,每一回都醉得昏天黑地的。
   他母亲过世的时候,他风尘仆仆赶到家守到了母亲最后一囗气。然后先给干爷磕了头,又对着屋里屋外的乡邻些一一磕了头。大家伙就在李二爷提调下,相相帮帮的布置灵堂的布置灵堂,请道士的请道士,坐柜的,上灶的,支客的,都一一安排好了。
   到择地安葬的时候,刘小武要把他母亲安葬到川风坳去。
   大家伙都劝他,这是凶地呢,要不得吧。镇子上最会骂仗曾经打败过十大泼妇之一的叶小姐也来劝他,也不听。
   最后李二爷上阵,说劝不住老子要动拳头的哈,刘小武一膝盖就给李二爷跪下了,说他找阴阳先生看过的,川风坳半坡那块地风水好得很,请干爷务必帮忙让他安葬了母亲。
   于是李二爷亲自陪同另一泼阴阳先生看过了那块地,先生都点了头说硬是要得。李二爷才找到镇政府,好说歹说同意刘小武的老娘葬到曾经自家的地里。
   葬完母亲,刘小武又出去了趟,没得几天就回来了。回来就抱着大堆的钱跑了一趟镇政府,回来就说要把家搬到川风坳去。
   川风坳这样地方,大家伙肯定不能眼见他跳岩啊。于是发小些又纷纷上马又下马。李二爷铁青着脸进去又铁青着脸出来,据看热闹的婆婆大嬢些讲,李二爷是骗哄吓诈十八般武艺都拿出来了,甚至还动手弄了他几下,这地主家的小崽子,够倔的。
  
   5
   刘小武到底把家搬进川风坳去了。他拿出了一份和镇政府签订的承包合同,川风坳那片山水,从此又归他老刘家管理了呢。怪不得这小子要把母亲葬得川风坳去,看来这小子阴着呢。狗不咬,鸡不叫的就把这么大的事儿办了。大家伙还有啥子说的呢?闪人呗。
   只有小水那狗日的,成天在街吼:“打倒地主,清算复辟”。被他老子在他头上给他栗子。于是他又高喊:“赵国权,屙屎醮豆芽——赵国权,屙屎醮豆芽。”直到被他老子追打着跑出好远。
   小水的话,大家是不放到心上的。现在世道,聪明的人会找钱,钱找钱赛过人找钱的。黄世仁都被杨被劳欺负惨了,地主,那就是一代号罢了。
   到刘小武真正搬家的那一天,大家伙纷纷出动。家里的东西不多,但人多力量大,很多人都是手头拿着一两样东西,还有的甚至就是空着手,就像送亲的,搬一件小东西也得混红包不是。大家伙真正的想法是想看看刘小武这小子到底搞出了多大动静。
   都快两年多了,又是修路,又是修房建屋的,好些看过的回来说工程大得很,花的钱肯定不得了。不晓得这小子跑哪儿去找了这么多钱,抢银行也抢不到这么多钱嘛。
   想像归想像,但想像到底和现实不一样,当理想照进现实,让人惊讶。当枇杷镇上的人陆续站到川风坳,还是被眼前的一切惊住了。没有想像中的高楼大厦,但山山谷谷全都变了样。
   山上养鸡场放养的是野山鸡,也有本地乌谷鸡,散放着遍山家跑,但边沿建有围栏。围了半座山,那么宽,那鸡不是多得数不清啊。鸡倌就是铁蛋,这小子领着邻居些边走边看边介绍,得意得很。
   看完鸡场就是猪场,这回换柱子来介绍了。猪也是散养的,还有野猪呢。说是以后还要建养牛场专门养黄牛呢。放黄牛那可能就是李二爷在行了。李二爷嘴上说着老了,老了不行了,但眼睛都笑弯了,脸上满意得很。
   中午吃饭的时候,上了竹楼,宽敞的厅摆上了酒席。野生的厥菜,绝对正宗的凉办摘耳根,白水煮就的柴胡尖蘸着糊辣壳盐巴味精小茐调料,再加上豆花、腊肉、筒筒笋,高梁白酒喝将起来。那氛围,让外来的客人些大呼过瘾,枇杷镇上的人些早就喝得人五人六的了。划拳的划拳,猜枚的猜枚,棒子老虎鸡,剪刀石头布,扑克、大贰齐上阵,总之是怎么高兴怎么来。
   主人又在席间宣布:饭后还有节目,可以和美女钻钻山林谈谈心,自家的美女最好,要得别家的得别个同意哦呵呵呵……还可以看看山鸡外带看看风景,要剌激的还可以和野猪赛跑哩……
   话没说完,厅内小家伙已经热乎起来。好几个四川客伙些大叫着:“川风坳从前是土匪窝,如今是风景区,这样的地方,硬是要得。如果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那就齐活了”。
   正宗的四川话让大家伙一齐哄笑起来,哄笑中忽然外面传来:“打倒地主,清算复辟”。然后就见小水探头探脑的要进来。
   在客人些又一阵哄堂大笑,刘小武笑咪咪地向着小水走了过去。
  

共 587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刘小武把家搬到川风坳去了。作品围绕川风坳子形成的背景,在历史上如何成为土匪窝子,解放前属于刘家大地主所有,解放后批斗地主,分田到户,改革开放后大多数农村人进城务工,刘小武在川风坳子葬了母亲,把自己的家搬到川风坳子,并与镇政府签订合同,重新管理川风坳子那片山水,并且修桥铺路养野山鸡,养猪,胡吃海喝后还有节目,俨然成为一个风景区,搞起了旅游产业。短短5000字的文字,包括上百年的历史故事和风土人情,穿插灵活,生动自然,嘻嘻哈哈中触及一个深刻的主题:发展才是硬道理。作品幽默风趣,语言活泼,主题重大深刻,文短意深,很精彩的小说,推荐共赏!【编辑:航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送人玫瑰        2014-10-22 16:37:51
  问好文友,玫瑰学习啦!
2 楼        文友:红河军列        2014-10-23 17:48:50
  谢谢文友送来玫瑰,嘿嘿。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