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老家不在(散文)

精品 【江南】老家不在(散文)


作者:秋绪 童生,90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00发表时间:2014-11-07 19:48:53

就是这样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季节,春雷声声,春雨阵阵,春风习习,柳树摇曳着细纤的身躯,吐着嫩嫩的树芽,好像被风一吹要破似的。无边的油菜花儿和着烟雨迷蒙的气息,燕子纷飞,百鸟争鸣。大地它穿着一袭新装,墨绿墨绿的青翠,还有那些繁花的点缀。
   这是我小时候印记里的老家春天,水田里,青蛙在叫个不停,红花草儿它开着淡粉色的花儿,蜜蜂在戏耍着它的花蕊。田里忙活的三三两两农民,他们有的正赶在雨季的到来之前在修整田埂,有的或是在挥舞着鞭子吆喝着老牛犁地,身后是那些紧跟着的白鹭,它们时而腾起,时而落地。人走在松软的田埂上,放眼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地,吸入的是过滤一样的清新空气,味道是甜的。处在这样的一个原生态的环境里,人会感到内心的芜杂似有一种被清空了的感觉,心是舒畅的。
   老家很小,是个几乎没人会去记住的村庄。也许是感于她的养育,也许是对她太动于真情,我对老家总怀有一种深深的情结,一种美好的印记。在我的心中,难以忘却的是她那份亲切与熟悉,是哪从地里散发出的泥土气息。老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是那么值得自己去回味,老家的乡亲和人是那么敦朴厚实,老家的民俗民风又是那么如此的让自己感慨与珍惜。
   记得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去到田间沟汊捉鱼,而那时的老家田间水渠沟汊中到处都会有鱼,还有那田螺和虾米。春天里雷声响声时,我们这些村娃首先想到的就会是鱼,是村中那些布满在田间的水塘,和水塘周边的那些水渠与那些稻田地。水塘和田是生产队的,水塘里养着许多品种的鱼。那个年代的农村,是以生产队为集体的耕作模式,水塘里的鱼是不能随便去捉的,只有到了某个节日,等到队长他老人家开了金口,才会派人去网鱼,然后是分到家家户户去。
   水塘分布在田间的中心,是为那些庄稼备旱而准备的。塘里生长有许多的水草,那草可是喂猪的好饲料。塘的边缘呆垂的柳树,它们懒散的望着塘中浮着的菱角,周边是蛛蛛网一样延伸的沟渠。几场春雨落下,溢满田里的水便纷纷涌向水渠,那水沿着沟渠滚滚地冲进塘里,引得水塘里的鱼儿不停的出塘戏水。听大人们说,春雷响时,正是鱼儿的散籽季,这时的鱼就特爱游动,喜好争上水,好到处去走走逛逛,散散沉寂了一冬的心。如此一来,水渠和泥田里就能见到它们乱窜的身影。若你这时去水渠或水塘边的泥田里摸鱼,运气总是会比平时好,会捉到一些大小不一的鲫鱼、鲤鱼。大人们的话虽说自己不是太明白,可我依然相信,毕竟是去了之后收获不小,是那种满脸喜悦,提着盛鱼的竹篓,往家跑的情形。遗憾的是,几十年过去了,从前村庄田里的那些水塘,已夷为平地,不见了踪影,它被那些长蛇一样宛蜒的水渠代替,再也看不到它那碧蓝的身躯。田间地头和水渠沟汊中也再寻不到鱼儿的影子和田螺的踪迹。就连那些农民的好帮手------青蛙与燕子等动物和鸟类,现在也是难寻踪迹,早就听不到它们昔日那种欢乐亲切的鸣叫声。我不知道这些青蛙是被贪吃的人们捉尽吃光了,还是由于现代农业的耕作,过于追求产量效应,使用的化肥农药过度,而让生态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它们都死绝了呢?这些,我不得而知。
   四季中的春天美好又短,盛夏繁华却长。烟火生息中的乡村人,从来都保持着一种勤劳的耕耘。他们让汗水默默地洒在田间地头,精心地打理着脚下的土地,小心的呵护着那些像孩子一样从土地里长出的庄稼。至于这四季的景色,那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态环境,他们身处的曲径通幽诗意,往往是不在意的。在他们的眼里,这一切不过是自然万事万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不足为奇。他们最为在乎和关心的是地里庄稼的长势和那份收成,而不是什么环境的变化与生态的失衡。可是,让他们也没料想到的是,这家园却不知在什么时候也慢慢的变了,而且是在他们的眼皮底下幻化出了一种陌生感,并伴随着阵阵的痛心,连他们也难以找到从前的那份亲切与熟悉,不得不自心底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在我的赣中老家,一年三种稻:早禾、晚禾、太禾。后者的栽种是介于早晚禾之间。太禾的品种绝大部分都是单季稻,就是我们俗称的“糯谷”那种水稻。一般情况下,每家都会栽种几亩地,多数是种植在那种“冷水”田里,因为酿酒和过节日时,许多农家要吃的东西都离不开要用糯米来作主料或辅料。当然,除栽种水稻外,还有许多的其他作物,如苎麻、红薯、芝麻、油菜、花生、豆子等等,一般是栽种在山坡上的。而这些作物,就是农家人一年里赖以维持生存的生计,是他们一年的守望。
   去年的某一天里,正是早稻的晒田期,我不知是太过想念老家,还是好久没能去与她亲近,或是惦记着老家的那些亲人,突然就起了要回去看看的心意。陪同我一同回去的是花季年华里的女儿,她是个有着“小资”气的90后。温室里长大的她,一直生活在与农村隔绝的世界里,打小就没接触到农村和农事,是那种学校与家两点一线长大的城里孩子。她的幼稚,像是哪春天里一颗刚长出的树芽,也像是被风一吹就要被吹破的那种花蕾。记得那天我带着她正在田间地头转悠得兴致勃勃,意犹未尽时,料想不到跟在后面的女儿会突然指着田里的稻禾问我:“爸爸,这些长得绿绿的草叫什么呀?怎么一大片一大片的到处都是,还怪整齐漂亮的。”女儿的话一出口,差点没把我背过了气。我说:“你可真行,怎么连我们平日吃的大米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哪你在学校读的是什么天书呀?这,就是水稻,它抽穗开花长谷子,成熟后收割晒干水份再去壳就变成了大米,懂吗?”然而,女儿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模样回答说:“哦,是水稻呀,我知道了。”这事让我想起了当今的教育,还有时下那些懒散又潮的年轻人,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教育体制的悲哀,一种教育的败笔。记得过去那些下放来村的上海知青。他们一如我现在的女儿一样不知五谷杂粮的来处,把乡亲们送给他们吃的花生都说成是“树上结的果子,是树上长出来的。”那时我们这些乡村的娃儿,听着这些城里长大的年轻人说出这样没常识的大笑话,还真是惊讶不已。心想,原来城里的人不是什么都懂呀,还讥讽说我们土,没见识,原来他们也有许多都不知道的事情。看来,还不如我们这些农村的小孩子聪明。在农村,你要是连花生这样的东西都不晓得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那还不被人当成傻子,让人笑掉大牙。到现在我可算明白了,真可谓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什么时代造就什么人,埋怨不得谁。
   时光年年的更迭轮回,我童年记忆的老家现在变了,她在时代的变迁里,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村庄的田地正在被一圈又一圈的圈去,绿色也正在消失,变得让我都快不敢认她了。有的村民甚至是成了无地可种,沦为了又一个城里人。某一天,等到我再投入她的怀抱时,恐怕已找不到她旧时的容颜,寻不到那条回家的路径。我想,这时老家,留给人的感官和视角冲击,该是一种没有活力和生机的心酸场景。到那时,我们也许真的是挖空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虽拥有了金山银山,却没有了绿水青山,恐怕再也难以寻找到我们所要的那种自然生态之所了。
   只是地不累,庄稼人也不累,地球却累了。如今究竟是什么令人念旧又那么怀念过去的青山绿水?也许是那心中炊烟袅袅的村庄诗意,也许是那种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蔼共处的情景。半个世纪过去了,昔日的不能重来,天上的星星在,月亮在,春夏秋冬在,田间地头的庄稼在,一切都在,可惜,我童年时期里那个心中的老家却永远不复存在了。
  

共 29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开篇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小时候老家春天的优美画卷。油菜花开燕子呢喃,蜜蜂戏耍青蛙歌唱,读着清新婉约的文字,沐浴着乡村的春风春雨,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了儿时的老家,那个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小山村。只可惜,如今的老家再也不是从前的模样,当作者再一次在花季女儿的陪同下,走进那日夜思念的老家时,从前的村庄、水渠、和那些曾经装点儿时记忆的动物们都早已不见了踪迹。随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村庄的田地正被一圈一圈的圈去,绿色正一点点的消失。看到此情此景,我们不得不跟着作者一起深深地感叹和反思,思考城市化建设的节奏和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流失之间该如何去平衡?人与自然之间又该如何去和谐?感叹之余,让人无限怀念那曾经的青山绿水和鸟语花香。这篇散文脉络清晰,语言清新自然,细腻的描写中融入作者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漠野】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11000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漠野        2014-11-07 19:52:06
  又一次为秋绪朋友编文,文字还是那样的清新自然,喜欢!祝朋友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落拓书生        2014-11-07 21:17:54
  老家、故乡等词语别有意味,首先它们意味着人对过去的怀念。也许今天在城市里,无数生于斯死于斯,最后可能也死于斯的城市孩子,背下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当他们用纯真而稚气的童音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他们大概永远都不会明白故乡的含义,更不要说他们几乎无从得见的明月了……欣赏佳作。祝秋绪文友生活幸福、美满。
落拓书生
3 楼        文友:秋绪        2014-11-08 08:39:44
  谢谢漠野,您辛苦了!如此快就编审好,多多指点。
我以我笔写我心,轻描淡泻酬知音。
4 楼        文友:秋绪        2014-11-08 08:44:32
  书生文友好!感谢您的点评,也祝您创作愉快!
我以我笔写我心,轻描淡泻酬知音。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