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当年的“打牙祭”(散文)

精品 【荷塘】当年的“打牙祭”(散文)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17发表时间:2014-12-07 14:18:46
摘要:半块月饼,真甜呀!爆米花儿,真香呀!油馍盒子,真好吃呀!这些当年只能用来打牙祭的食品,现在虽然看来很普遍了,只是有的已经变了模样,有的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有的已经改作他用,但我最喜欢的,却还是当年吃的那个滋味和感觉。

【荷塘】当年的“打牙祭”(散文) 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前过年也难吃得上的白面蒸馍,如今有人没有可口的菜肴就咽不下去;当年新春用来待客的绿豆面丸子,现在小区门口的超市里正常经销;更不要说今天的席面了,那才叫吃的、看的、玩的,应有尽有。说什么山珍海味、猴头燕窝,这些只是在老百姓口头中传说的东西,如今在一些大宾馆里也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不过,要说起那样才是好吃的,你别说,真的还很难说。或许是年龄大了,一段时间以来,我总想起“打牙祭”的那些年......
  
   (一)爆米花香
   前些天办事,路过老街。忽然听到“嘭”的一声爆响,我抬头望去,发现不远处一群孩子正捂着耳朵,从梧桐树下嬉笑着跑出来,一边吆喝着“开锅啦”“开锅啦”......一边慌慌张张拿袋子,收拾刚刚出锅的爆米花;师傅正一手从锅里倒着未完全爆出的米花,一手扯下搭在肩上的毛巾,在身上拍来拍去,搽拭脸上流着的汗水。一缕青烟飘过,我闻到一股淡淡的幽微的爆米花儿的清香......
   往事如影历历,这熟悉而又亲切的场景,一下子把我带回了从前。
   我的老家在村中十字路口的东北角,篱笆墙外有一块高高的平地,长者一棵歪脖的老本地槐树,枝繁叶茂,像一把撑开的碧绿的大伞。奶奶非常勤谨,树底下经常打扫得利利亮亮、干干净净。这里不但是村人吃饭纳凉聊天的好地方,也是外来的理发游乡说书的落脚点。当然,爆米花也不例外。
   记得那时,万花集爆米花的老刘,隔不了十天半月就要来一趟,一声“爆米花的来了......”,便惊动了正在玩耍小伙伴们。每当这时,我总是哼唧着对奶奶说:“咱先炸!咱先炸!我等着吃呢!”奶奶笑着说:“好,好好,我去端玉米,你去拿柴禾!”为什么拿柴禾?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拿柴禾”是做引火。老刘这人很精明,也很实在。他每次来,总是不带引火,到我们家找,第一锅不要我们的钱,那时爆一锅大概五分钱;奶奶也很大气,每次都是爆两锅,算是给老刘拉拉生意。
   等奶奶整好玉米提着篮子走出来,我早已经准备好了作引火的干树叶和玉米苞皮等易燃物。老刘很快放好了车子,摆好了炉锅风箱和铁皮卷筒与一条长袋连成的接米花的物件。它笑着迎上来,一手接过奶奶端来的玉米,一手接过篮子说:“大娘,还是两锅,又麻烦您了!”奶奶答非所问地连声说:“不麻烦,不麻烦,小孙子爱吃你炸的米花!”话语中既带有几分夸奖,又有几分感激的意味。到这时候,我知道奶奶要退场了,下面就是我的一段长长的焦急的等待。
   等待中,我发现老刘的工作还是很细致的。他先把我拿来的引火点燃,冒了一股青烟后,窜出不大一点火苗。只见他放上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小干劈柴,火顿时旺了起来,接着又加上几粒煤核,那时的煤核,多是从废弃的煤渣中挑拣的未完全燃烧的煤粒儿。老刘拉动了两下风箱,火苗很快大了起来。待火势稳定,他用一只破旧的手套擦拭了几下锅口,又探着头向里瞅瞅,这才把奶奶端来的玉米均分成两下,将其中一份倒入锅中,然后用通火的锥和半截钢管将锅盖压紧,轻轻地放在炉子上加热。老刘一手拉着风箱,一手不断地搅动着锅子。
   炉火呼呼地燃着,锅子不停地转着。这黑黑的大肚子的锅子很有意思,它像一颗定时炸弹似的,安放在一个固定的架子上,手摇的一头还安装一块圆形表,如果不知道是爆米花,确实挺吓人的。现在想起来,爆米花的原理也很简单,放在火炉上的米锅不断的转动,是为了使受热均匀,加热的过程中,锅内的温度不断升高,气体的压强不断增大。当温度升到一定程度,米粒开始变软,水分大多变成了水蒸气。由于温度高,压强大,变软的米粒逐渐膨胀,但此时由于米粒内外的压强平衡,所以米粒暂时不会在锅内爆开。
   终于到时候了,老刘已不再拉动风箱,炉火也慢慢地变小了。老刘一边示意我扎好布袋,一只手还在不停地搅动锅子,另一只手分明再找着什么,是那截钢管,找到了。老刘将锅口对准了铁皮卷筒,只听“嘭”的一声响,锅的顶盖打开了,锅内的气体急剧膨胀,米粒内外压差一下变大,随着一股青烟飘出,接米花的布袋一下子鼓了起来,瞬间米粒爆开,爆米花那幽幽的香味扑鼻而来.....
   每当这个时候,小伙伴们都捂住耳朵聚拢过来,趴伏在地,争抢着爆出桶外的米花。听到爆米花的声音,奶奶从院子里走了出来,大声说:“别争别争,每人都有,每人都有。”奶奶说到做到,除了小朋友手里抓着的外,每人兜里还都再装上一把。有时我撅着小嘴不满意,奶奶总是瞪我一眼说:“不听话,下次来了,再也不炸了。”我极不情愿,但又能说什么呢?只好和小朋友们一起蹦跳着玩耍去了,不用说剩下的活,还是奶奶的。到了这时候,通常是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陆陆续续地端着玉米,提着篮子,排起对来。
   在当时的农村,玉米也不算什么稀罕物,要说爆一锅才要五分,但农家缺的是钱。今天的年轻人或许不会相信,即便是这样,爆的玉米花,大人一般都不舍得吃,用塑料袋装好,高高的挂起来。直到最后,连那些没有爆开的金豆豆,也都挑拣着吃掉了,谁也舍不得扔。至今想起来,还真的有再抓把爆米花尝尝的冲动。尽管现在生活好多了,但童年的记忆永远挥之不去。
   好久没有吃过爆米花了,这样想着想着,我不由得走上前去,从兜里掏出十元钱,买了一袋爆米花,捏两个放入口中,你别说,还真香!
  
   (二)油馍盒子
   几十岁的人了,还像年轻人一样的德性,妻子总是这样说。
   这不,文友又有新作问世,大伙都让他请客。说大伙其实也就我们三个人,一同长大,一块工作,平时说话向来随便,没想到,这次他却毫不含糊,爽快的答应了。一篇小文章,也就百十块钱的稿费,他说要在全县城最好的餐馆撮一顿,以此表示高兴。注意这里说的是餐馆,而不是酒楼,像我们这个年龄最喜欢的是雅静。
   地点选在了“又一春”,三人几乎同时到达。朋友要了几个新鲜可口的菜肴,掂了一瓶“二锅头”,三人俩不闲,闲着一个作裁判,很快大家玩了个尽兴。要吃饭了,朋友说:“今天我请客,想吃什么,只管点!”相互推让了一番,最后目标集中到我身上,不知是动了哪根神经,我猛地一下说出了“油馍盒子”四个字,说后又有些后悔,心想现在还有这东西吗?
   一问老板娘,你别说,还真有,三人都会意地笑了。于是乎,我想起了当年吃油馍盒子的情景......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还是生产队的时候,上面来指导工作或做公共事务的,一般要吃派饭。被指派的人家要像对待贵宾一样招待这些人。记得常来我家吃派饭的,是给村人理发的崔师傅。每当这个时候,奶奶总是老早的起来,准备好柴禾,在灶火(厨房)门前支起一面圆圆的黑黑的中间略鼓的鏊子,将事先盘和的面再次柔好,一边擀,一边烙,还要一边翻,一边续火,有时真的是忙得不可开交,这时候奶奶总是叫我过去抱柴禾,把燃到外面的柴禾重新放在鏊子底下。待高粱梃子扳的筐子里烙馍突出来的时候,奶奶也就忙够了一歇。
   那时的农村,真是太贫穷了,家里招待客人基本上没有什么菜,像这种贵宾待遇,奶奶总是抓些平时舍不得吃的粉条泡泡,拌上面煎煎,算是一道难得的菜肴。再则就是将烙好的薄饼摊开,膏上油,撒上盐,一般是两张合到一起,折叠成长方块,在鏊子上反复焙,直到外面焦黄,闻到香味了才换另一块。这样做成的油酥焦香的食物,我们当地就叫“油馍盒子”
   这里需要说的一点是那时候的油,一般也就是逢年过节,割的肥肥的猪腰身,啃啃骨头,剩下的熬成了油。冬春很长时候,沁成一大块,用时铲一点,吃起来确实香。不过,像这样的“油馍盒子”,在当时,一回最多也就插上两三盒。记得崔师傅人很好,一说带笑,态度和蔼,吃饭虽然慢一些,但我们总能等得一盒半盒端回的油馍盒子。这样说来,崔师傅每次只吃一盒,招待陪着的父亲吃半盒。在我们乡下,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主家不吃,客人是不吃的。
   端回来的“油馍盒子”,尽管凉了些,焦酥的味道,远比不上刚做好的,但我们姊妹几个很快就分吃精光,还用舌头舔舐着手上的碎渣,两眼不时地望着空空的镆筐。
   老板娘终于把油馍盒子端了上来,朋友招呼着趁热快吃,我这才慢慢地回过神来。面前花瓷盘里五六块油酥焦黄的“油馍盒子”,小小的,薄薄的,非常精致。刚出锅的,还飘着淡淡的轻烟,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不由自主地拿起筷子,加上一片,放入口中,仔细咂摸,真酥,真香!
   油馍盒子,幽幽的家乡风味呦,今生难忘!
  
   (三)半块月饼
   吃过晚饭,孩子们或看电视或玩电脑,各自做自己喜欢的事去了。收拾“残局”时,我突然发现地上桌腿边掉着半块月饼。弯腰捡起,轻轻地一吹,我仔细端详,油酥焦黄的皮儿,靑柔沙软的馅儿,半个“莲”字隐约可见。我不禁感叹时代发展真是太快了,连这月饼也做得格外的精致。由于身体的原因,我已有多年未沾过月饼这类甜食。此时,月饼这精美的外形、幽幽的甜香,对我颇具诱惑力,一下子让我想起四十年前在乡下老家吃月饼的情景......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甜又甜。”那时候吃月饼,一般只有在走过亲戚之后,八月十五吃过晚饭,收拾停当,一家人围坐一起,才正儿八经地吃月饼。记得当时在我家,吃月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全家人简直就像参加一次盛大的典礼仪式。父亲吃过饭,提前先把小煤油灯点亮,高高地挂在堂屋的墙上,随即搬来一张小方桌,放在厅堂的正中央。我们姊妹几个早早地搬上小凳子,围坐在方桌四周。
   过了一会,只见父亲取来一面用高粱梃子新纳的锅牌,规规矩矩地放在桌子上,又拿来一块新粗布放在锅牌上,等到这一切准备就绪,父亲便让我们请爷爷奶奶就位。爷爷点上一袋烟,奶奶拍打拍打身上的尘土,一个个坐在堂屋的上首,分别把弟弟妹妹放在腿上。奶奶怕烧着了弟弟,嗔怒似地去抢爷爷的烟袋,“老头子也不讲场合,啥时都吸,你都不会停停。”爷爷知趣的灭了火,把烟袋放在了一边,引得我们一阵大笑。
   父亲招呼了一下还在厨房里忙着的母亲,便从紧贴后墙土坯垒成的条案上,拿来一个用旧报纸裹着的硬硬的东西。抖开报纸,一个浸透了油渍的粗糙的草黄纸包显现出来。父亲解开上面系着的细细的纸经子,扯掉淡黄的草纸,上下两个大小相同的磨盘似的月饼,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圆圆的,厚厚的,总有葵花那么大。我们都显得很兴奋,早已有些急不可耐了。父亲示意我再催促一下母亲,我一脚门外一脚门里地大喊:“妈,快来呀,吃月饼喽!”母亲答应着到了。
   父亲用事先准备好的大刀,在月饼上横竖比划两下,似乎口里还念念有词,然后按十字型把两个月饼均分成八块。当我们异常兴奋地拿起要吃,却被父亲叫住了。父亲说:“不要慌,先给爷爷奶奶拿!”于是,弟弟妹妹分别把刚刚拿在手里的那块,递给了两位老人。爷爷奶奶笑着说,让孩子们先吃。我拿起一块递给了身后的妈妈,妈妈说:“我不爱吃这东西,给你爸吃罢!”我转脸递给父亲,父亲正好引烟,让我先吃吧。
   我让来让去,还是没让出,只好奉命先吃了。那是的月饼品种比较单一,大都是用冰糖芝麻花生仁和青红丝做成的。冰糖里含在嘴里,确实很甜,但不好嚼,漱来漱去,还是先吐出放在桌子上,等到最后吃;芝麻花生油炸过的,焦酥清香;青红丝大多是晒干的瓜菜做成的,糖分一浸,香甜可口,非常好吃。
   记得当时吃着月饼,爷爷奶奶还为我们讲着故事。爷爷讲的大多是刘皇叔有多仁义,什么谁谁几让徐州,谁谁几让荆州,他都不接,为了百姓他在逃亡中失去了老婆,要不是赵子龙舍身救主,刘阿斗险些丧命,当然也不会有后来的乐不思蜀的笑话。当时我们听着很热闹,也不知其中的道理。奶奶常讲的是从前有一个名叫嫦娥的美女,向往月宫,偷食了仙丹,落得个孤单寂寞,据说连她自己也后悔了。奶奶最终还是归结为哪里都没有世上好,让我们好好学习。
   待故事讲得差不多了,属于我们的那块月饼也早已吃完,当然也包括刚开始吐出的冰糖粒,又一粒一粒地捡回吃了。爷爷奶奶见我们吃完后还呆呆的看着,便从背后各自拿出了他们的那一块。这时我们才发现,大人们谁也没有吃。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四个大人,哥哥弟弟妹妹加上我恰好也是四人,他们分别用原先包过的草纸折叠撕开包好,外面又加一层报纸,小心翼翼地系上细纸绳,送到我们手里。
   现在想来,所谓的讲故事,一时高兴,二是为了转移注意力,不让我们看出他们没吃。爷爷最后说,甜食这东西,连着吃多了不好,容易坏牙,让我们放起来,第二天慢慢吃。我们各自谢过,把那包好的半块月饼分别放在了自己的枕头底下。那一夜,我们头枕着两代人的关爱,闻着中秋月饼的甜香,各自都做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而幸福的梦。梦是要醒的,梦景也渐渐远去了,可我手里却还攥着半块香甜的月饼......
   我拿起这半块月饼,缓步走向阳台。遥望碧空长天,今晚的月还未圆,但已经非常明亮。我怀想一家人当年坐在一起吃月饼的情景。虽然生活贫穷,物质匮乏,过节一个人才合一小半月饼,但那尊老爱幼、其乐融融、勤俭质朴的家风,让我今生难忘。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饼已经不是那样的月饼,我真诚地希望感情还像当年那样的真挚纯正。半块月饼,永记心中!
   ......
   爆米花儿,真香呀!油馍盒子,真好吃呀!半块月饼,真甜呀!这些当年只能用来“打牙祭“”的食品,现在虽然看来很普遍了,只是有的已经变了模样,有的已经成为一种象征,有的已经改作他用,但我最喜欢的,却还是当年吃的那个滋味和感觉。回想起当年“打牙祭”的情景,我深深地感受到:社会虽然发展了,物质虽然丰富了,但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不能丢,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
  

共 543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爆米花,月饼,对于现如今吃惯了大鱼大肉的年轻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食物,对于这些食物,他们大多会不屑一顾吧。但对于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是无比的美味,那样的亲切,那样香甜,那样熟悉。那爆米花时热烈欢快的场景;那生产队派饭时,对桌子上美味的望眼欲穿,垂涎三尺;那只有过节才能分得一块,拿到手里却久久不舍得咬一口的月饼,令我们无比的怀恋,无限的感慨!十五月圆之时,一家人围坐桌前其乐融融的温馨,尊老爱幼勤俭质朴的家风,已经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骨髓中,成为挥之不去的骄傲和自豪。是啊,社会虽然发展了,物质虽然丰富了,但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不能丢,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我们的感情还像当年那样的真挚纯真!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叙述顺畅自然,充满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优良传统的期盼,给人以蓬勃向上的力量。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共赏!【编辑:蔺忙珠】【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207005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蔺忙珠        2014-12-07 14:21:39
  感谢酋黄老师赐稿荷塘,荷塘因你的参与而更加光彩夺目!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4-12-07 15:44:20
  感谢荷塘,问好蔺编!
2 楼        文友:蔺忙珠        2014-12-07 14:26:23
  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叙述顺畅自然,充满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优良传统的期盼,给人以蓬勃向上的力量。值得细细品味,倾情推荐共赏!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4-12-07 15:45:16
  配图很美,很是喜欢!
3 楼        文友:蔺忙珠        2014-12-07 14:27:10
  问好酋黄老师,祝精彩不断!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4-12-07 15:46:41
  荷塘温暖,让人很舒服,再次谢谢!
4 楼        文友:天龙        2014-12-07 15:47:23
  祝酋黄老师在荷塘写作快乐,佳作频出!!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4-12-07 15:55:10
  谢谢天龙社长,为您鼓掌!
5 楼        文友:天龙        2014-12-07 22:02:45
  祝贺佳作斩获精品,精彩继续哦!!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4-12-08 05:54:53
  恭祝荷塘更美好!感谢各位编辑和文友!
6 楼        文友:红泥        2014-12-07 22:23:04
  祝贺作者美文加精!
回复6 楼        文友:酋黄        2014-12-08 05:55:51
  谢谢红泥编辑,为您问早安!
7 楼        文友:蔺忙珠        2014-12-07 23:21:10
  恭贺老师美文成精,祝你精彩连连,开心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酋黄        2014-12-08 05:58:11
  蔺编您辛苦了,荷塘有您才真精彩!每篇文您都精雕细刻,问好!
8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4-12-09 11:36:54
  恭贺作者美文斩获精品!问好!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回复8 楼        文友:酋黄        2014-12-09 11:53:00
  百忙之中,不忘关照,真是感谢!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