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猴性与人性(散文)

精品 【荷塘】猴性与人性(散文)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91发表时间:2014-12-11 14:00:43
摘要:说来说去,说了一大堆猴子。可仔细想来,每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无不是在说人。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里,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人们的无穷的智慧。只不过角度不同,认识不同罢了。说猴性其实就是说人性。

【荷塘】猴性与人性(散文)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从生物进化意义上来说,猴似乎与人的关系最近。科学需要有力而确凿的证据,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者,我缺乏与之相关的能力和基础。在这里,我只想从人文的角度,确切地说从一些语言词汇里简单地谈一谈“猴性与人性”的关系,看一看我们民族文化里的有趣的思维现象。
   关于猴性与人性,在我国民间文化里,流传最为广泛的恐怕当数十二生肖了。猴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九位,也就是“申”。说这一年出生的人属猴,或者叫做“肖猴”。“肖”就是“像”的意思。按照传统的理论,猴年出生的人,其性格就像猴子一样,猴里猴气,手脚灵巧,善于模仿,活泼好动,聪明机智,伶俐多才,具有竞争意识和侠义心肠。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太过浮躁,不够沉稳。可仔细想想,作为自然属性,人与猴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不仅是属猴的。
   人们常说:“山里没老虎,猴子称大王。”这句话首先说明一个事实,猴子是生活在山里的,或者说猴子原本是生活在山里的。但是猛一听,好像山里除了老虎,就数猴子了。可再仔细一想,仿佛又不对。山里除了老虎,好像凶猛的野兽多着呢?狮子、豹子、野狼、野猪等,甚至就连野狗,无论体力还是善跑都不逊于猴子,可人们为何偏偏要说猴子呢?我想这不仅仅是猴子与我们人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吧?
   再揣摩揣摩这句话的含意,你就会发现,其实它要说的“山里”,只是一个相对的区域或空间。所谓的“没有老虎”中的“老虎”,指的也不是真正的老虎,而是有能力有威望可以呼风唤雨的人。如果一个单位,没有独当一面能够领头的人,那只好由普通的人充当主要角色了。可见,这里的“猴子”,只是代指一般的人。那么,既然指一般的,为何不说其它,而单单说猴子呢?这其间的原因便是猴子是山里最常见的动物,猴子与人也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当然,在用的时候,如果说别人或对方,明显带有轻视的味道;如果用于说自己,那又有些自谦之意了。你说,这传统文化有意思没有?
   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形容一个人的长相时,有时会用到一个词,叫做“尖嘴猴腮”。“尖嘴”就是嘴巴尖尖的,意思很好理解。可“猴腮”呢?因为说的是人,那明显是说“长得像猴腮”一样,面颊凹陷,不饱满。合在一起便是说人长得粗俗丑陋。记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范进中举”一节中就有胡屠户骂范进的话:“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这段话里的“尖嘴猴腮”明显是和“方面大耳”相对,除了丑陋,还应该有“穷酸”的意思。当然,这句话是说范进中举前不被老丈人看重的。
   我们通常说,“啥物件长得啥样”,还说某某某人模人样的。如果人长个猴像,确实滑稽或好笑。不过,人们在说到猴子的脸时,常用来比喻七月的天气。“七月的天,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其实,最大的变化还不是说猴子的脸。日常生活中,人们说得最多的要数“出毛猴”了。猴全身都是毛,从字面上看“出毛猴”不是正对吗?关键说的是已经进化了的现实社会中的人,它不只是指出现了返祖或倒退现象,而是一种不祥的预兆。有句俗话叫做“家败出毛猴,国亡出妖精。”当然,这里的“毛猴”应该指的是“败家子”或“不肖子孙”。
   无论是“尖嘴猴腮”还是“出毛猴”,这些都不是猴的主要特征。“猴”在生活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能”。“能”就是聪明的意思。我们老家这一带,说谁灵巧聪明,常说他“猴能猴能的”或“能的给个猴样儿”;如果说谁从小会翻腾,总说说他“猴气”;如果是格外聪明,往往被叫做“猴精”,年龄又大些,就被呼作“老猴精”;如果是年龄小的耍骗年龄大的,通常称作“小猴还耍老猴呢!”在乡下,人们通常拿猴来比人。人长得瘦点,叫“瘦猴”或者叫做“猴羔子”;胳膊长些,称作“长臂猿”;小孩子跟在大人后面,叫“猴尾巴”。
   小时候,我曾见过耍猴的。大街里面,十字路口,铜锣一敲,围上一圈,准是耍猴的。铁链子拴着的猴子精瘦精瘦,脖子里或前肢上扎个红布条,随着锣声转着圈跑。敲锣的一直喊着,也不知说的啥,反正吸引人的全在猴子。记得那时,耍猴的招数还挺多,先是让猴子无数次地翻跟头,接着让猴子戴帽子、穿衣服,再往后就是拉车子、跑旱船,一个动作接一个动作。耍家就凭手里的一条链子一根鞭子,链子往上一提,猴子跟头就撂得高一些;鞭子一扬,猴子的动作就快一些。猴子是演员,耍家是导演。当时也有猴子公然不听话的时候,那就弄不清谁被谁耍了。这样看来,猴性与人性还真的是紧紧相连的。
   据说,猴子这东西怕见血。驯猴的人就用杀鸡放血的方式让其看,以此来恐吓猴子。从前有一个耍猴的,花钱买了一只小猴子,可猴子就是不听话。艺人十分生气,就到市场上买来一只公鸡,对它不断地敲锣,公鸡吓呆了,艺人乘机拿刀杀了公鸡,坐在一旁的猴子见后吓坏了。从此,只要艺人说什么或一敲锣,猴子就会毕恭毕敬地执行艺人的指令。后来就留下了“杀鸡骇猴”一成语,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口语中通常叫做“杀鸡给猴看”,表面意思指把不值钱的鸡杀掉给猴子下一个“下马威”,之后就可以好好的管教猴子了。现在指用小的牺牲去换取大的利润。
   不知什么原因,我那时候看耍猴,初看时还觉得很有趣,看过便会感到无意思,而且还有些受欺骗的意味。要说当时我最喜欢听大人们讲猴子捞月亮的故事,觉得很有趣。月亮明明在天上,顽皮的小猴子却发现了井里的月亮。更有意思的是,它们还煞有介事地商量着如何捞月,亏它们竟然还想出了一个颇有智慧的办法。一只大猴子倒挂于井边的树上,其他的猴子依次一个一个地你抱我的腿,我勾你的头,挂成一个长链条,头朝下一直深入到井中的水里。它们还懂得小猴子体轻,挂在最下边。小时候,我们经常做这样的游戏,只是不再井里,而在沙坑里,捞的也不是月亮,而不定是谁的帽子或鞋子。
   且不说那时候也不知道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也没有讲究那依次相接大小组合的办法是多么巧妙,真的只是觉得那以假当真似乎愚蠢可笑的想法和做法很是好玩。或许在成人的世界里,这则寓言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是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不能像猴子那样不切实际,自作聪明,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话又说回来,真的是这样,寓言的寓意倒是有了,可童趣与美丽又到了哪里?这里明显不是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吗?我们当时好像要的就是游戏本身的快乐,至于寓言背后的意义关注的却很少。
   从前,我还曾听说过一个“猴子掰玉米”的故事。说猴子掰玉米,却没有装玉米的地方。它每掰一棒子,就往腋下一夹;再掰另一棒子,又往腋下夹时,刚掰的那棒子就脱落丢弃在了地上。这样一掰一夹一丢,一趟子玉米掰到地头,结果手里还是一棒子。这故事,我们当时听的时候,觉得也很有趣味。不过,人们讲这个故事好像要小孩子们学习要有复习、有总结;不然,学着丢着,到最后将会什么也学不好,落得个一事无成的下场。
   寓言故事多是教育人的,当然也常常拿猴子做比。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就曾批评蒋介石抢夺胜利果实是“下山摘桃子”。他说:“抗战胜利果实应该属谁?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毛泽东的这一比喻非常形象,他就把蒋介石比成了一只坐享其成的“猴子”。
   有个成语叫“沐猴而冠”,语出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西楚霸王项羽焚烧了秦宫室后,想东归故里炫耀自己的功业。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有人听了私下地说,“人们都说楚地野蛮之人是猕猴戴帽,看来真是这样呀!”后来这句话,人们就概括为“沐猴而冠”这一成语。猕猴性急,不能像人一样戴帽子束带子;即使戴上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最终还会露出原来的本性。它常用来形容人暴躁轻浮,不能成事;也喻人徒具衣冠而毫无人性。后来用作讽刺人徒具仪表,而无内才,品格低下。
   有些成语,如果不知出处,现在就很难知道它与猴子有关了。《庄子·齐物论》里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古时候有个人养了一大群猴子。为了养猴子,他宁可省吃俭用,也要腾出钱来买足够的粮食供猴子吃。长此以往,猴子和他混熟了,能听懂他的意思,他也能理解猴子的心理。因此,人们就称他为“狙公”。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狙公的家境每况愈下,买给猴子的食物——橡实也渐渐地少了。狙公想节省一些,但又害怕心爱的猴子不答应,于是,他就想了个办法。第二天,他对猴子说:“从明天起,早上给你们三个橡实,晚上给四个。”果然,猴子们嫌少,又呼又叫又蹦又跳地大吵起来。狙公想了想,笑笑说:“好吧,那么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们一听说给四个,比原来增加了一个,高兴得心花怒放、手舞足蹈。
   可它们没有想到,早上增加了一个,晚上却又减少了一个,这一多一少,只是早晚换了一换,实际上猴子并没有多得。人们把狙公这种做法称作“朝三暮四”,用来比喻变换着手法欺骗别人。现在作为一个成语,意思有了改变,一般是指一个人反复无常,没有主意,变来变去的。
   前不久,我听说一个实事。说一位班主任批评一位学生说:“你今天早起怎么搞的,又来晚了?你能不能早一回!”那学生随口答道:“老师,我昨天睡的就可早啊!”老师说:“我说的不是睡的!”那位学生说:“我今天早起醒的就可早,只是后来又睡着啦!”老师只好笑了笑。这位班主任的勤谨被校长知道了,他在全体班主任例会上表扬该老师时说:“某某同志,工作踏实肯干,五更未睡,三更已起。”班主任们全乐了,心想:“那他一定是没睡。”不仔细揣摩,这些话猛一听,还真的弄不清谁是狙公谁是猴子呢?
   十七世纪的法国有一位名叫拉封丹的诗人,他曾写了一则寓言《猴子与猫》。说火堆里有些烧熟的栗子,不断地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一只猴子出神地望着,馋得直流口水。它很想吃栗子,却又怕引火烧身,不敢动手,急得抓耳挠腮。刚好这时走过来一只猫。猴子趁机对猫说:“猫大哥,您看火堆里的那些栗子多香啊!保准非常好吃!像您这样又机灵又敏捷,我相信您一定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栗子从火中取出来。”
   猫听了猴子这些恭维的话非常高兴,就开始从火中往外扒栗子。虽然猫的动作极为迅速,但由于火太猛,它的前爪上的毛还是被烧焦了。猴子蹲在猫的身后,等猫扒出一个,猴子就立即吃掉一枚。直到最后,猫把栗子全部扒出来了,猴子也把栗子吃个精光。猫虽然烧伤了前爪,但什么也没有得着。后来,人们把这个寓言故事概括为“火中取栗”,用来比喻受人利用,作了冒险的行动,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招来了损失。这回的猴子倒是聪明了,受伤的却是猫。不过想想,无论是猴子还是猫,不都是在说人吗?
   从现在说到古代,从国内说到国外,寓言也好,俗语也罢,说猴子始终是在说人,真有些人与猴子难以分割的感觉。要说猴子,说来说去,恐怕知名度最高的还是要数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笔下的齐天大圣——孙猴子。提起孙悟空,它的能大能小随心而变的金箍棒、看穿一切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和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拔根毫毛一吹要啥变傻的法术,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其实,人们喜爱孙悟空的形象还远不是以上这些。它那是非面前坚持正义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立场坚定的精神,它那面对强敌天不怕地不怕、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乐覌性格以及它那机智灵活执著进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斗志,都鼓舞感染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记得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盛赞“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其革命的乐观主义和自豪感溢于言表。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书中谈到了《西游记》的主题问题。有人认为,从全书来看,《西游记》所着意描写或刻画的主要人物应该是孙悟空。小说是以孙悟空的活动为主线的,《西游记》全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小说的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讲述的是孙悟空出世的故事。后面的章节是小说的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孙悟空辅助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
   小说《西游记》的主人公由唐三藏变成孙悟空,正如李卓吾先生《西游记总批》中所说“游戏中暗藏密谛”,其中蕴含了作者很深的用意。俗话说“心猿意马”,“心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佛教用语,形容“心”像个淘气的孩子一样躁动不安。而小说正是围绕这一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的,它里面的能够用来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很多回目和诗赞,都非常清楚明白地把孙悟空当作“心”的物化形象来描写的。书中围绕孙悟空所展开的主要情节“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和“西天路上降魔服妖保护唐僧取得真经”的故事,其实暗含了“放心”、“定心”与“修心”的全过程。
   由此看来,作者吴承恩试图借《西游记》这部小说宣扬一种精神境界,要求人们摆脱外物的迷惑与束缚,收敛放纵不羁的“心”以求得“明心见性”,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的魔生魔灭,孙悟空与各种妖魔鬼怪的斗法,不过是表达了“魔由心生,亦以心摄”的艰苦的“修心”过程。
   西天取经绝不是西行游览,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正像《西游记》主题歌所唱的那样“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每一次劫难对取经队伍里每一个成员的意志和品性都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的磨练。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不也是如此吗?人的一生中,不是谁都有欲取之经,谁都有一条西天之路吗?面对当今物质丰富生活多彩的世界,有些人目迷五色不知所措,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本心,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或许《西游记》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
   说来说去,说了一大堆猴子。可仔细想来,每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无不是在说人。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里,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人们的无穷的智慧。只不过角度不同,认识不同罢了。说猴性其实就是说人性。
  

共 564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罢此文,编者在忍俊不禁之际,更觉得受益匪浅。语言洋洋洒洒,内容引经据典,运笔娴熟,寓意深刻。通篇都在说猴子,从“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引入,而后一一展开,用俗语““山里没老虎,猴子称大王”,用小说故事《儒林外史》和《西游记》中关于猴子的情节,用身边的故事,总之,“从现在说到古代,从国内说到国外,寓言也好,俗语也罢,说猴子始终是在说人 ,真有些人与猴子难以分割的感觉。”最后,作者亮明写文的主旨:说猴性其实就是说人性。其实,不仅仅是写猴子,无论写什么,其用意都有人性的折射。文章寓意深刻,语言流畅,内容涵盖量大,体现了作者非常宽广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学素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精美散文,值得细细品茗,倾情推荐共赏。【编辑:临水斜衣】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212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龙        2014-12-11 16:13:24
  好一篇妙趣横生、令人启迪的精辟散文!!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4-12-11 16:47:39
  感谢编辑的精点细评,感谢社长的亲自坐镇!问好荷塘,问好朋友!
2 楼        文友:天龙        2014-12-11 16:14:18
  祝酋黄老师在荷塘写作愉快,佳作频出!!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4-12-11 16:49:26
  愉快写作,愉快合作,再接再厉,共筑荷塘!
3 楼        文友:水上漂        2014-12-11 17:42:56
  嗯,写的不错,作者知识渊博还真像动物学家,希望十二生肖,猪,牛,羊马.....继续呈现,期待你的精彩继续,荷塘有你真精彩!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4-12-11 20:16:12
  谢谢文友,有可能的话再续!
4 楼        文友:潮仙        2014-12-12 09:09:57
  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里,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人们的无穷的智慧。只不过角度不同,认识不同罢了。说猴性其实就是说人性。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4-12-12 10:20:47
  欢迎文友的到来,问好!
5 楼        文友:天龙        2014-12-12 13:10:17
  祝贺佳作斩获精品,荷塘有你更精彩!!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4-12-12 13:40:56
  谢谢社长的厚爱与关注,荷塘真的很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