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黄土情深(散文)

精品 【荷塘】黄土情深(散文)


作者:酋黄 进士,6215.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96发表时间:2014-12-19 01:52:43
摘要:从黄土到土地也是我们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目光在放大,我们的心胸在开阔。属于我们的土地,我们要守好每一寸,用好每一寸。因为那是我们的先人“暴霜露斩荆棘”才开垦出来的,属于我们的疆域和海域也都是一样重要,从黄土到蓝水再到蓝天,我们一往情深。

【荷塘】黄土情深(散文) 我生长在中州大地贾鲁河畔的一个小乡村,那里是黄土地冲积的一片平原,人们都称它为“黄泛区”。黄是我的本色,土是我的根基。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黄泛区正好是黄河水带来的黄土地,黄土地养育了我们的先人和我们,黄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大诗人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而它却在我们这里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我有着黄土的禀性执著与厚道,我有着对黄土的深情凝重与忠诚。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我们多少代人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皇天后土,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地,是我们祖祖辈辈坚守的做人的本分。
   记得小时候,乡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切似乎都离不开黄土。他们住的是用老土办法夯筑起的黄土屋,他们经常扫地,扫出只是细细的黄土丝儿。晴日里,阳光一照,明亮的光线里漂浮的是更小的黄土灰;有时下雨,“嘭”进屋来的也全是泛黄的土泥。那时候人们睡的多是黄土坯子支起的土炕,垫上些黄豆秸秆或又黄又亮的麦秸,又宣腾又暖和。吃的是土灶里生火煮熟的黄土里扒出来的红薯,吃不完就临时放在黄土地上挖的土窖里;有时用金黄的豆子或玉米做成糊糊,那样子还真有点像黄土泥。大人们穿的是黄土地里采摘的棉花自己织的土色的粗布衣,孩子们手里拿着玩的是黄土抟成的又软又滑的黄泥块。
   还记得那时候的劳动叫做“干活”,干活也叫“下地”。下地,当然人们走进的就是黄土地。当时有句俗话,叫做“万物皆生于土”,各种各样的庄稼就生长在土里,我们都叫做“庄稼地”。庄稼地,就是乡民们的用武之地,也是人们生活的风水宝地。那时候,种庄稼的过程很有意思,从犁地、耕地、耙地、平整土地,再到种地、耩地、锄地、浇地,这其间有多少道工序,我真的说也说不清,但我知道的是,哪一样活儿没有不是在和黄土打交道。在我们的老家,就有人戏称种地为“打牛腿”。老黄牛,是黄土地上耕作最重要的蓄力,牛的腿部始终是稳稳地立在黄土里,你想打牛腿,不跟着牛能行吗?跟着牛,不言而喻就是要下地干活了。
   想当年,乡村哪有什么柏油路或水泥路。要说有,那就是实实在在的“雨水”和“黄土”混合的泥泞路。大车过去,溅得人满身都是;地上沟沟壑壑,流水一冲,又渐渐地淤平了。出门步行,有时就走在田埂上,田埂是实实在在的黄土堆成的。陌上花开,青草杂生,蝴蝶翩翩飞,小虫慢慢地蠕动。黄土不仅养育了人,还养育了无数的生灵。记得当时,我们上下学的路上,就一边捉飞虫,一边顺手拾起一块块土疙瘩,向远方奋力地扔去,那一声声土里土气的欢笑,就飞扬在田野里青青的庄稼的上空。
   到了学校,一个个趴在泥块垒起的黄土台子上,开始读书了,学的课文是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它描写的是白杨树的正直伟岸品质,老师说作者歌颂了我北方抗日军民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精神。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室外边就是白杨树,时时刻刻都能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白杨树的形象,但怎么也很难和抗日军民联系到一起。眼望白杨树,只觉得它很挺拔,长得很快,碧绿的枝叶间,知了在不住地叫,心想这一切不都是建立在黄土之上吗?
   那时候读诗也不多,除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外,要背诵的诗歌还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锄禾”明显与土地有关,尤其是那“汗滴禾下土”我们感受都颇深,试想,汗水能够滴到禾下的土上,那得流下多少汗?更为巧妙的是,“汗珠”滴滴流淌浸润土地的过程,和“粒粒盘中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人的感觉是形象的深刻的。记得后来我教小孩子读这首诗时,不少不明白,为什么锄禾要选在“日当午”?也就是一天最热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那时候的人太傻了。我当时很吃惊,可仔细想想,这也不能全怪孩子。社会发展了,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实实在在的锄地,当然也无法理解“锄地”很大程度上就是除草,天最热的时候,断根或离土的野草,也最容易被阳光晒死,可怜的倒是农民们。于是,我给他们讲解白居易的《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道理,他们似乎才理解了此诗歌的意义。
   再回过头来,看看白大诗人的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吧。这首诗其实共有八句,课文只选了前四句。全诗应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二字,是古代科场考试的规矩,这首诗是诗人在十六岁的应考习作。它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了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现在我们大多理解为生命的赞歌。当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感觉并不是草的生命力多么强大,也不是春风多么温暖与柔和。我觉得之所以“野火烧不尽”,那是因为“草根”长在黄土里;之所以“春风吹又生”,那还是因为“草根”活在了黄土里。我们现在把普通百姓叫做“草根”,其实就寄寓着对黄土的浓浓的深情。
   乡人们大多都有着黄土的性格,隐忍包容,朴实厚道。记得小时候,谁家有了青瓜梨枣或花生玉米棒什么好吃的,互相送点,一说都是自家地里种的;谁家与另一家的小孩子吵架骂人了,那家的大人就会说:“算了算了,骂两句又粘不到身上去!”这一“粘”字,就明显带有泥土的味道,“粘不身上”说的绝对就是“黄土”。我就有这种经历,“黄土”即便是粘在了身上,等干了之后,歪好一打保准随即就掉了。但他们又有着“黄土”积淀凝重的特点,长期生活在黄土地上,安土重迁,如果要到某一个地方,等到生根发芽,那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他们坚守在某一个地方,一直就是一辈子,甚至几代人,几十代人,真的要离开,那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在我们那里,最明显的就是种树。人们通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种树和育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那里种树苗,要移栽就很讲究带“老娘土”。所谓的“老娘土”,说白了就是原来的根下土。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黄土文明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华文明。譬如,我们这里没有山,但也说“靠山”。没有山并不怎么要紧,荀子《劝学》中就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古语也说:“泰山不辞抔土故能成其高。”看来,山是由土堆积而成的。我们这里不但有土,而且是厚厚的黄土。或许正是因为黄土的厚实,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才不想挪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狗窝”是什么?不就是锅底门前的一块地儿吗?人从呱呱坠地,就不忘那一亩三分地。堂堂七尺男儿,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将自己的一生都揉进了黄土里,做人要实实在在,做事要脚踏实地。
   天长日久,岁月悠悠。多少年多少代积淀的生活习惯,与黄土地息息相关。就说这饮食吧,我们吃惯了面食,几天不吃馒头,几顿不喝面条,就想得慌。记得有一次学习到青岛,都说要吃海鲜了,可看着那张牙舞爪的家伙,我既下不了手,更下不了口,逼着自己抢吃点,可肠胃又享受不了。没几顿,大家都敬而远之。还有一次下江南,去张家界,到毛主席老家,上武夷山,又经过苏杭,转了一圈,自然风光不少看,人文美景也不少瞧,可就是吃米不习惯。有一回,和几个人转了几条街也没有找到可口的,原打算十天的行程,结果都不愿跑了,不到一周便回来了。还是临到家,在周口下车的时候,大家争着抢着吃油饼、吃馒头、喝胡辣汤,那感觉才叫做够味,过瘾,真爽!
   说来还有个笑话,上世纪末,我们一行七人受县教研部门的委托,到桂林去参加高考信息会。临结束的时候,我们一行游览了名闻天下的漓江山水,九马画山、月亮山、大榕树等景点,我至今记忆犹新,可让我终生难忘的,却是那天晚上发生的故事。当我们带着兴致和疲劳回到桂林城里,天已经很晚了,大家都想喝碗烩面。可左拐右转,问了多少家,也不知又跑了多少路,总算找到了一个河南老乡开的饭馆。一问有烩面吗?没有。那面条呢?没曾想,还真有!我们浑身的疲劳顿时烟消云散,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等着。
   可等来等去,面条端上来了,稀稠尚可,就是碗太小了。大家都知道“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凑合着吧,碗小多喝一碗总可以吧,不行每人再下。可连喝了三碗,大家都还不尽兴;再让下,面条却没有了。我们再三强调,不行可以加钱。可老板一再表示歉意,说:“老乡们,真是对不起,真的没有了,就这已经是动用各种关系了!”我们看实在没有希望了,才议论着:“这么一个旅游城市,就管不好几个人的面条,笑话!”现在想想,也不是啥笑话,各地有各地的饮食习惯,入乡随俗就是了。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呀!直到现在,我有个同事,一说到南方去,还要带上一箱方便面呢?可见,黄土的根系是多么深啊!
   在我们这里,不要说生活离不开黄土,就是人死了也讲究“入土为安”,真的是土里生土里长土里藏啊!我仿佛记得在我们老家,父母死了,儿女有在行葬前摔“老盆儿”的风俗。“老盆儿”就是一个瓦盆底上每个子女钻上一个眼,里面装上黄土,埋上一把麦秆。如果谁家开辟新的坟地,下葬的时候,这家的女主人还要在墓穴的四角各抓一把黄土,用衣服的前襟包着,回到家倒在堂屋的大门后。至于什么意思,我也没有问过,只是有些好奇。但我知道这一定与传家繁衍有关,女主人便是“母”,四角各抓一把土,一定是代表四方或四季,“黄土”乃是生命之根。
   直到现在,在我们老家那里,还非常重视土葬。人们对火葬表示不可理解,推行起来确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与千年的积习有关,想一下子改变,看起来得有个过程。前些年,市里强制推行平坟,结果闹得纷纷扬扬。那种搞突击式和运动式的做法,也确实不切实际。最终强扭的瓜不甜,不会得到大家的满意。
   如果要从中华文明的角度来看,“黄”和“土”这二字,其实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黄色的土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土属于“五行”之一。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五种不同性质的物质。换一句话说,按照我国古老的哲学,世界上所有物质都属于这五大类。表现在方向上,木代表东方,火代表南方,金代表西方,水代表北方。我们通常说买东西,却不说买南北,就是因为“东西”是指木制或金属一类的,而“南北”为水火,怎么买?因此说,古老的文化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样说,还是没有说到“土”。那么“土”在方向上代表哪一方呢?“土”哪一方都不代表,哪一方又都能代表,它是指“中间”的一方。西方文化里基本上没有“中”,或者说很少有“中”的说法。只有我们中华文化,只有我们中国,最讲究“中和”“中庸”,万变不离其中。
   “五行”具体表现在色彩上,那就是木为靑,火为红,金为白,水为黑,土为黄。这“黄”其实就是土的颜色,黄和土都是方位上的“中”。我国古代行军打仗包括布阵都是按“五行”安排的。有时看武侠小说,如果不懂五行生克的关系,是很难看得懂阵法的。所谓的“中军帐”的设置就应该是黄色,它是主帅所居之处。封建皇帝的服饰和穿戴都用黄色,这与黄色为“中”为“贵”有关。我们今天使用的交通信号灯,就是把黄色设置为一种中间过渡色,应该说它是符合我国古老文化的。
   由此看来,“黄”和“土”就是“中”,而且都是“中”。在四季的表达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正好对应木火金水的特性,土则为四季,俗称“四季土”,也就是说,“土”被分摊到四季当中去了。了解了古老的文化,就会对黄土有更深意义的理解。在这里我想随意说两种与“黄”和“土”有关的食物吧。一是黄豆,二是土豆。黄豆原产我国,至今已有五千年的种植史;土豆,又名马铃薯,原产南美的秘鲁,在我国种植才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应该说这两种食物正好是一中一洋,或者叫做“土洋结合”吧。
   关于黄豆,我曾写过一篇《黄豆圆》,是怀念我父亲的。我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庄稼汉,他一生中种的秋季作物中,最多的就应该是黄豆,从选种到种植,他想了多种办法,至今我想起小时候剥黄豆的情景还历历在目。父亲平时爱吃煮的黄豆,甚至是炒的黄豆。曾记得父亲收割黄豆总是小心谨慎,哪怕掉下一粒籽,他也要弯腰捡起来。他对黄豆好像很了解,他时常对我们说:“黄豆不但有营养,而且健胃。”后来我才知道,脾胃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而脾胃对应的“五行”正是“土”。还有更令人不解的是,父亲就是在一个秋天的清晨,在捡拾黄豆的时候,突发脑溢血不知而死的。
   至于土豆,我好像与它结缘较晚。从前我们这里种的很少,当时种的主要是红薯。我不知从哪里来的感觉,总以为土豆和红薯是一类的东西。要说真的爱吃土豆,似乎是在我结婚以后。妻子也是学生出身,平时只顾读书,不会做几个菜,但她炒的土豆,我觉得还很不错,这或许是我身体里有爱吃土豆的基因,被我的妻子开发出来了。后来,我不仅爱吃炒土豆,还喜欢蒸着吃,面面的,甜甜的,有的还沙棱,我感觉还挺合口味的。这世上的事,有时候真的还搞不懂,或许是我当年吃甜食较多,或许是我饮食习惯不好,也说不清啥原因,我却在不经意间患上了糖尿病,想多吃也不能吃了。这多多少少,还是让我感到有些遗憾的。

共 726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抒发浓深黄土情怀的散文。黄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黄土文化。黄土,已深深烙印扎根于每个炎黄子孙心中。作者作为一个生长于黄土高原的儿子,怀着一份浓厚的黄土情怀,用饱蘸深情的笔触,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远古到现在,旁征博引经纬扫描,多视角探究寻根黄土地的历史渊源,穿插了家乡人倾恋黄土的故事,进而阐发了对黄土地的感触,表达了一个黄土地的儿子朴实善良的内心世界,以及对黄土地的依恋之情。该篇散文情感质朴丰盈,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养育自己的黄土中,字里行间沁满了对黄土的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全文旁征博引了大量古诗句,诠释了黄土的文化内涵,阐发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穿越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令人叹服,足见作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超凡的文学功底。一篇情感浓郁、内涵丰富、厚重大气的精彩散文,值得细细回味,倾情推荐共赏!!【编辑:天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220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龙        2014-12-19 02:13:35
  感谢酋黄老师赐稿【荷塘】,【荷塘】有你更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酋黄        2014-12-19 06:05:06
  问好社长,感谢深夜的不辞辛劳,敬茶!
2 楼        文友:天龙        2014-12-19 02:16:12
  该篇散文情感质朴丰盈,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倾注于养育自己的黄土中,字里行间沁满了对黄土的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全文旁征博引了大量古诗句,诠释了黄土的文化内涵,阐发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穿越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令人叹服,足见作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超凡的文学功底。一篇情感浓郁、内涵丰富、厚重大气的精彩散文,值得细细回味!!
回复2 楼        文友:酋黄        2014-12-19 06:06:17
  精细的点评,让人佩服,遥握,冬安!
3 楼        文友:天龙        2014-12-19 02:17:05
  祝酋黄老师在【荷塘】写作愉快,佳作频出!!
回复3 楼        文友:酋黄        2014-12-19 06:07:51
  每一寸进步,都包含您的辛勤与汗水,再次感谢!
4 楼        文友:天龙        2014-12-20 15:31:58
  恭贺酋黄老师佳作斩获精品,遥祝冬安开心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酋黄        2014-12-20 16:47:13
  再次感谢荷塘,问好社长!
5 楼        文友:蔺忙珠        2014-12-21 19:55:34
  恭贺酋黄老师美文成精,问好酋黄老师,冬日安康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酋黄        2014-12-21 20:31:11
  感谢蔺编,问好,代问老乡好,祝合家欢乐,幸福美满!
6 楼        文友:潮仙        2014-12-22 08:25:37
  属于我们的土地,我们要守好每一寸,用好每一寸。因为那是我们的先人“暴霜露斩荆棘”才开垦出来的,属于我们的疆域和海域也都是一样重要,从黄土到蓝水再到蓝天,我们一往情深。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回复6 楼        文友:酋黄        2014-12-22 11:17:49
  谢谢文友的多次留墨点评,问好冬安!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