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梧桐散文】家 乡

编辑推荐 【梧桐散文】家 乡


作者:倔强的背影 布衣,211.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69发表时间:2014-12-20 15:22:53
摘要:家乡是生养我们的地方,是来路的开始,之所以令人留恋、使人难忘,总是因为有一些让你回味的印记。一次池塘游泳的经历、一回夜半赶路的惊险、一个忍俊不禁的笑话,甚至是一种小吃,往往都可能在你心里久久萦绕。


  
   在电脑上敲打些文字,偶一抬头时窗外已夜色很浓了。整层楼里寂静无声,同事们早走了。我于是赶紧关电脑、关门走进电梯。晚饭到哪里凑合?妻子有事不回家吃饭,我一个人还真的懒得劳神。边走边想,还是到湘阴手工面馆吃点算了。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就到了。面馆三十来个平方的样子,可容纳十几个人同时用餐。场地不大,倒还素净,一般早晨的话是要排队的。我进门的时候已有五个男女在等餐。老板的女儿站在吧台朝我笑笑问点什么,熟客了,我说来碗炒码干挑面。近几年汨罗开了几家从早到晚营业的面馆。有时想换个口味就和妻子来这儿解决。今天一个人来的,好象有些孤单。本来想约个人一起来的,这个点有人愿意来陪我吃面的恐怕没有了。只好打消这个念头,有些朋友时常在身边,可在独处的时候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我想这应该是真的孤独。
   干挑面的味道不错,三扒两搅就下肚了。店老板应该是湘阴人,一口湘阴腔,和我一样。我来汨罗也有近三十年了,可还是改不了口音。吃完了面,老板给我端了杯热茶,我很感动。于是有一种想和她攀谈几句的冲动,但又来了几个客人,她得去张罗,也就作罢。
   走出面馆时,女老板轻轻的说了声好走,我走在华灯初上的街道。因为听到乡音的缘故,很自然的想起上次和小弟回乡的情形。
   我的老家在湘阴县城东边,离县街六、七里地。我的童年徜徉在这里。记得每次到街上来要经过东湖,湖中一条大道,四周是网格状的鱼池,池边多是杨柳树,过了东湖就算是到了街上。文庙在街口,旁边是个电影院,很热闹。再过去就是三井头,传说是三口水井交汇处,井水很甜,是个三条岔道连通的老街。各色小吃、南杂店铺、酒楼饭店都聚集在这里,是三县物资集散地。麻石街面拥挤着各式人等,叫卖声、打铁声、弹棉花的纺锤“蓬蓬”声、间或一声爆米花出锅的炸响,此起彼伏。
   我一般在不上课的日子找妈妈“讨”两、三毛钱,和表哥结伴走路来这里玩。首选项目是到电影院台基上张娭毑的小人书摊看图书。最爱看的是《三国》、《水浒》、《西游记》等图书,大约有四、五十本一套的连环画,有图画、有文字的那种。图书两分钱一本,张娭毑在那里盯着计数,可总是记少了,我有时也难免装下糊涂,随她收了。
   看图书到中午饭时间,就到小吃店里吃点东西。我们这儿以种水稻为主,米饭是主食,面食显得很金贵,一般是用来招待客人和年节包饺子的。小吃很诱人,有炸得金黄的葱油饼,饼中空出一个洞,像放大的铜钱;有炸油条,鼓涨涨的胖头胖脑;还有滋滋冒油的肉包子;面有两种:一种是九分钱的一碗的“光头面”,没有码子的,另一种是有码子的“肉丝面”,要一毛二。吃哪种面要看兜里还剩多少钱了,多数时候是吃“光头面”的。不管是什么面,对我们来说都是美味。那时没有机压面,全是手工制作的。面条圆圆的,在满是油汤的海碗里等待筷子的光临。手工面里掺了鸡蛋或其他食品,吃到嘴里很香很有劲道,加上香菜、红辣椒,能把人吃得满头大汗、满口生津;如果是肉丝的,那种感觉更加爽快,不但是满嘴油花,还有些奢侈的感觉,如时下的暴发户到会所吃大餐。喝面汤也有窍门,不能把面吃尽再喝,要同时进行。表哥告诉我的,他说:“吃尽了面再一个劲的喝汤,非但不好看还显得很馋”。汤是面的精华,里面有很多“沉塘鱼”,就是说还有肉啊什么的没被捞尽。我很赞同他的观点。
   我和小弟来到了阔别多年的老街,想来寻找儿时的影迹。文庙还在,在四周的洋楼掩映下显得很逼仄,门楣很灰暗。大成殿牌匾下一条横幅上写着:孔子2565年周年诞辰纪念。有几个是繁体字。殿周边的房屋有些斑驳了,大多挂着书协、书法培训的牌子。一块首任湘阴县长史杰手书的石刻立在西边长廊前。从大成殿出来就看见电影院,好似已不再营业的样子,因为进门的通道都改成了卖成衣的门店,估计可能是做仓库了。印象中有一次和妈妈来这儿看了场越剧电影《红楼梦》,她哭得稀里哗啦,我只晓得有个女演员叫王文娟,人长得很漂亮。
   图书摊早已绝迹,张娭毑应该到了另一个世界。走进三井头的街道,顾客很少,很冷清,街面已铺成了水泥路。两旁的店铺倒是很多,是一些卖电器、机电设备、日用品之类商品的。店面还是老建筑,房屋参差不齐。这里是老城区,新城已往东湖方向拓展,高楼林立。可能是维护古建旧貌或是拆迁成本高的原因,三井头老街没有太大变化。大多是一楼用土砖建筑,二楼以上用木材搭成阁楼的砖木结构房屋。之所以形成这种风格,主要原因可能是湘江河道隔堤绕行,解放前水灾多发,垮堤毁屋的事时有发生。发大水的时候,几间土坯房不值几文,木板等物还可以助人脱险,水退重建也容易得多。我想如果政府有资金或有开发商来打造仿古老街,说不定也可以像县城上游长沙的铜官、靖港古镇一样成为旅游景点的。
   在这条已不是我心中模样的老街走了个来回,有些意兴阑珊。也许年龄和境遇可以改变很多最初的看法和理解,或是真的相见不如怀念?
   还是想找个地方品味一碗家乡的手工面,小弟也理解我这个大哥的心情,很热心的四处张望。回到文庙这边,已近黄昏,只有先前在偏院的那间面店还开着门。兄弟俩于是走了进去。店主是个胖大叔,人很热情,小店的环境还算整洁。热气腾腾的面端上来后,加上点坛子菜,味道一般,完全找不到儿时的那种感受,不是那种入口酽酽、粘稠的味道。是儿时吃食匮乏,吃一次面都是珍贵的享受,而留存在脑海的惬意?也可能是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食材丰富,味蕾麻木了?倒是想起表哥教的喝汤办法,不禁还莞尔一乐了。现在是不会体会那个年代简单的快乐了。我们是否习惯把已经过去的时光当成美好的往事,而面对眼前的一切却无法捕捉其闪亮的光芒?“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对后知后觉的解释?
   此刻,吃什么已不是我来老街的目的了,而是我又回到了家乡的真实。离开家乡几十年,虽说两地隔得不远,可也难得有如此悠闲的时光,还总是行色匆匆。儿时的记忆和现在的感受肯定有差异,是懵懂和成熟的区别,是不同视角映像的体现。我没有理由因为变化而轻慢或厌倦,有的只是岁月变迁、物是人非的概叹。
   家乡是生养我们的地方,是来路的开始,之所以令人留恋、使人难忘,总是因为有一些让你回味的印记。一次池塘游泳的经历、一回夜半赶路的惊险、一个忍俊不禁的笑话,甚至是一种小吃,往往都可能在你心里久久萦绕。
   在我看来,家乡就是时光在这里曾经度过的点点滴滴,可以具象为一个人,也可能是一棵草或是曾经走过的一座小桥等等之类。而这种记忆就是生命和生存的过程。真的不需要问我们从哪里来,但一定要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无论是在异地还是在乡关,不能忘记的永远是家的思念,乡的故园。
  
   2014年12月

共 26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回忆了小时候在老家的情景。作者因懒得做饭而到面馆吃饭。因面馆的老板一口湘阴腔,和我的口音一样而想到了小时候老家湘阴县城东。想到了东湖的街景,想到了电影院台基上张娭毑的小人书摊,想到了家乡的小吃,想到了让自己满嘴油花儿的面。但多年以后再见,已经不再是我心中的老街情景。此刻,吃到家乡面又让自己回味起小时候,令人难忘,充满了印记。散文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文中心中浸满了对家乡的怀念,难忘之情。欣赏! 感谢赐稿 推荐品读 【编辑:冰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冰凌        2014-12-20 15:24:27
  这篇散文回忆了小时候在老家的情景。散文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文中通过对家乡老街的回忆浸满了对家乡的怀念,难忘之情。欣赏!
2 楼        文友:倔强的背影        2014-12-20 16:19:55
  呵呵,谢谢冰凌姐的品评和推介。写写文字于我是一种消遣方式,能有地方发表让大家分享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自娱和娱人罢。多写多向大家学习。
3 楼        文友:芳源        2014-12-20 16:28:07
  这一篇,让我想家了。我离开家乡十多年了,因一些原因吧,很少回去。
   此篇行文流畅,感情丰富,结尾扣住了主题,好文章。
4 楼        文友:倔强的背影        2014-12-20 16:53:26
  谢芳源驻足品评。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网里似乎有一些自视甚高的作者,很正常,没自信不一定出好作品,但得有个度。争论一下也是有益的,但别搞人身攻击。我来江山纯粹是票友心态,兴致来了吼几嗓。发了24篇,只有三个精,说明还得多读多写多学习。如果为精而来,就失去了根本的快乐。祝好。
5 楼        文友:灿若舒锦        2014-12-20 23:01:18
  有感而发,信手拈来,由一碗面,联系到儿时趣事,家乡记忆,读来亲切自然,温馨愉悦,问好
6 楼        文友:倔强的背影        2014-12-21 10:50:32
  儿时的记忆是印象深刻的,反倒是往后的日子越过越模糊。谢谢指点品评。握手。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